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怎么理解
“岂曰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2. 与子同裳的读音shang还是chang
应该读chang。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在古时指的是长袍,泽在古时指的是内衣和汗衫,裳则是指的下身的裙子。
“裳”字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古代就是指下身的裙子(包括战裙),在现代就是指身上穿的全部的衣裳。
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什么意思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国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一个敌人,你的就是我的。
谁说没有衣裳?汗衫伙着穿,你穿就是我穿。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枪杆。大伙起来,你干我也要干。
谁说没有衣裳?衣裳这就有,我有就是你有。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甲胄。一个队伍,你我一块儿走。
(3)与子同裳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犬戎,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的游牧民族。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
犬戎之得名,应该是该民族的先祖以犬或者狼为图腾。在周朝鼎盛时期,周穆王曾经远征西部获“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实际就是俘虏了以白狼、白鹿为图腾的部落,说明在华夏民族的周边,存在以犬或狼这类动物为图腾的民族。
从民族归类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春秋初期,犬戎成为秦国的强敌,为秦国所灭。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打仗,士气很重要。秦尚武,不畏敌,两强相遇勇者胜。秦灭了犬戎,乃至于战国时期秦灭六国,靠的也是士气。今天我们的军队也要发扬“与子同仇”的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战神。
4. 与子同裳和与子同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与子同裳和与子同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与子同裳,
是说与你同穿一件衣裳,
与子同袍,
是指与你同穿一件长袍,
亦指同穿一件战袍。
后来演变为共同作战。
5. 与子同裳何为影子内阁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是同心协力、携手战斗的意思。其原文来自《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6. 日本岂无白衣与子同裳为什么不用与子同袍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后文可以看到结语为与子偕行,如果用与子同袍,后文是与子同仇。
7.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怎么解释
读cháng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参考资料:网络-秦风-无衣
8. 秦风 无衣中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中袍 泽 裳指的是什么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裳:下衣,此指战裙。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9.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怎么解释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1],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赶快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一致对敌同目标。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的矛戟亮闪闪,与你同把敌人歼。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与你一道去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