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蝗虫灾害是什么
蝗虫就是蚱孟。虫害是暗地窖里慢慢生出来,在人稀少的地方,五谷成熟的地方,成了蝗虫养生的基地,越旺越多,就成了虫害了
㈡ 蝗虫的引发灾害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我国自古把蝗虫看作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而民间也修有蝗虫奶奶庙,因而蝗虫可谓由来已久的“灾仙”。
“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这句话叙述了明崇祯十三年的情景,曾经被广泛引用,来描绘蝗灾时的场面。远在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在唐宋年间,蝗灾平均2~3年发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连年发生。白居易的《捕蝗》诗中,同样描绘了蝗虫大肆爆发时的景象:“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2010年4月上旬以来,大批蝗虫席卷澳大利亚东南部的4个州,覆盖约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专家预计,蝗虫灾害可能向内陆地区蔓延。
受灾区域包括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等四个州,当地百万亩小麦和牧草等植物已经被蝗虫啃食一空。这些蝗虫移动非常快,巨大的蝗虫群一夜之间可以飞越几百公里的区域,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由于担心蝗虫可能会卷入飞机的发动机中,一些公路、民航部门的交通被迫中断。有的汽车司机为了出行,不得不在前窗上安装了防护栏,以免受到蝗虫的干扰、发生意外事故。
2011年7月以来,受高温、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长沙部分地区蝗虫暴发,数万亩竹林和稻田遭殃。7月11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迎龙在蝗虫重灾区召开现场调度会,市农业和林业部门正联手做好充分准备,将在3天后对来势汹汹的蝗虫进行全面围剿。7月4日开始,仅两三天的时间,雨敞坪镇福胜村附近山头的竹叶就被蝗虫吃了个精光,山下丰收在望的早稻也遭了殃。据专家介绍,蝗虫属于发育期,食量相当大。8月底,蝗虫的成虫将自然消亡。但是如果不及时剿灭蝗虫,埋藏在土壤中的虫卵将在次年大面积暴发。
雨敞坪镇等地一直存在竹蝗,以前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灾害,2011年因为持续干旱,导致竹蝗泛滥。竹蝗适宜生长在干旱地区,是竹类的主要害虫之一,还可以危害水稻等作物。
张迎龙来到蝗虫重灾区雨敞坪镇福胜村,召开现场调度会。会上,成立了抗击蝗灾临时指挥部,明确了“分工协作,综合防治”的原则。
㈢ 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蝗虫灾害
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㈣ 蝗虫泛滥属于什么灾害
中文名:蝗虫毁灭日外文名:Locusts制片地区:美国导 演:大卫·杰克逊类 型:动作 科幻 恐怖 剧情 惊怵片 长:95分钟上映时间:2005年4月24日剧情简介:麦蒂博士是一名为农业部工作的科学家,她发现有同事未经允许就擅自培养一种基因改造的蝗虫。这种蝗虫能够抵抗杀虫剂,而且繁殖能力也比一般的蝗虫要强好几倍。麦蒂博士要求同事销毁所有蝗虫,没想到其中一些蝗虫却阴差阳错逃过此劫,并在美国境内肆虐开来,造成了极大的灾难。麦蒂博士要如何才能阻止它们呢?
㈤ 蝗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蝗灾往往和旱灾脱不了干系。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很大的好处。
干旱使得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最终酿成灾害。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则对蝗虫的繁衍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直接延迟蝗虫的生长和降低其生殖力,另外,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间流行疾病,还有蛙类等天敌的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当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很胆小、喜欢独居,所以危害也是有限的。但它们一旦喜欢群聚生活,集体迁飞就形成了令人生畏的蝗灾,会对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蝗虫
㈥ 蝗虫灾害怎么来的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
资料来源:奇摩知识+
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从卵孵出来的幼虫,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经常潜入草丛中,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幼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使敌人不易发现,但在白天活动时,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因此,没有翅的幼虫,在草丛中甚少活动,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跳入草丛深处。
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草食性的蝗虫幼虫,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 但到了成虫时期,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所以羽化后的体色,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时候,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
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而改变体色。
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眼睛非常地发达。
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虫,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虫可以用眼睛,来寻找区别异性。
蝗虫的成虫,常在草丛中出没,并在绿草稀疏、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侣交尾。
负蝗的交尾
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并不是很容易的。
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头和触角的形状等。
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并维持看这种姿势,在交尾期来临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防止杂交。
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呼叫蝗虫外,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因种类不同,鸣声也不同。
相同种类的雌虫,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然后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交尾完毕之后,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把卵产在 裏面。
直翅类的昆虫,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然后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并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种类,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
迁移的蝗虫
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天敌较少的地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
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一齐飞出,成群迁移。在中国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遮蔽天空,使大地为之变色的惊人景观。蝗虫过境,往往造成农作物大规模的损失和灾害。
蝗虫在散居生活时,体色与四周植物一样是绿色的,可以和环境融成一片。待数目增多时,同种类的蝗虫体色就变黑,而产生具长翅的成虫。像这种为了移动,另寻食物和栖所,而产生的变化,称为迁移型。
翅变长的蝗虫
具长翅的黑色蝗虫,是在一狭小的生活环境中,饲育过多的蝗虫,所产生的变形蝗虫。
当单位面积中的蝗虫数变多的时候,彼此之间,就会有打斗的情形发生。此时,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而改变身体的构造。
因此,脱皮后的蝗虫,体色就变成黑色,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
㈦ 蝗虫的灾害怎样形成的
蝗虫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形成蝗灾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后代多、食性广、食量大、扩散迁飞能力强等生理学的生态学特性。东亚飞蝗1年可发生2~4代、雌雄飞蝗交配后的雌性成虫每代可产卵多次,一般一生可产卵4~5块,最多可产12块,每块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产卵总数在300~400粒,个别夏蝗与秋蝗最多可产卵总数达1013粒和592粒。沙漠蝗的卵块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虫最多可产120粒。群居型成群产卵可达1000块/平方米。还应指出,东亚飞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经交配亦能产卵,孵化的后代均为雌性,其成虫可交配产卵或继续进行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料植物约20多种,一生食量约60~80g,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均可做短距离扩散,群居型的成虫均可做长距离的迁飞。沙漠蝗迁飞可达1500~5100km,其飞翔实验表明,他可连续飞翔17h。又如新疆发生的意大利蝗蝗卵可达140块/0.5平方米,西伯利亚蝗蝗卵高达486块/平方米,这两种蝗虫的蝗蝻和成虫亦均有群聚和迁飞的习性。
2)世界性和区域性气候异常、旱涝频繁,水利工程兴衰不当或突变等,会有利于某些蝗虫适生条件的生成、存在或重视,草场管理不善、过渡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适宜利用土地资源等不当活动,均有利于某些农牧交错区的蝗虫猖獗发生。
3)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炎热,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发生期普遍提早,东亚飞蝗发生世代有北移趋势(1~2代区与2~3代区均已出现发生2代与3代的情景)。
4)对蝗情、水情、旱情和气候变化动态发展的侦查监测有所忽视、掌握不足、不及时、甚至失误以及测报防治结构及其专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对蝗害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5)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流量变化(流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水位涨落、淹滩面积等)与断流变化(时间频繁、早晚、久暂、河段长短等)以及蝗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沿海的水位涨落等,均对飞蝗发生区的范围大小、发生密度的多寡有极其显着的相关与影响。
㈧ 蝗虫灾害发生有什么规律么
蝗虫灾害的发生是天灾也是人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天灾是指全球气候变暖、旱涝不均、河流流量异常等因素容易导致蝗虫大规模繁殖;人祸是指管理不善造成草场退化、对气候监测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导致蝗虫灾害爆发。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8)蝗虫灾害扩展阅读:
蝗虫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
1、形成鼠疫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多次繁殖和繁殖后代、取食范围广、食欲大、传播和迁移能力强等生理生态特征。东亚迁徙蝗虫一年内会发生2至4代。蝗虫雌雄交配后,成虫雌虫每代可产卵数次。一般来说,蝗虫一生可产4~5枚卵,最多12枚,每枚卵50~80枚,平均300~400枚。
2、沙漠蝗的卵团含20~100枚卵,分散后的雌蝗产卵量可达120枚。群居型每平方米可产生1000个。还需要指出的是,东亚迁徙蝗虫和沙漠蝗虫都可以孤雌生殖,即雌性蝗虫可以不交配就产卵。幼龟均为雌性,成年龟可以交配产卵或继续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用植物约有20种,一生摄食量为60~80g,成虫的摄食量是蝻带的3~7倍。
3、所有的蝻带都能在短距离内分散,群居的成虫也能长途迁徙。沙漠蝗的迁徙距离可达1500~5100公里,飞行实验表明沙漠蝗可以连续飞行17h。如新疆意大利蝗虫的卵可达140片/0.5平方米,西伯利亚蝗虫的卵可达486片/平方米。这两种蝗虫的成虫和成虫也有聚集飞行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