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比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讲出两者的异同点。
《教皇英诺森十世》——具象艺术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意象艺术
Ⅱ 《王时敏像》与《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语言表达手段不同:《王时敏像》的用线条和随类赋彩(淡赭着唇色)的方式,表现气质高洁的青年文士。《教皇英诺森十世》用明暗及其形成的渐变关系来塑造形体,在空间中形成立体感;用光线和色彩的红白对比变化使画面呈现厚重华贵之感,以此显示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都体现出具象艺术的典型性特征: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综合处理,抓住两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都选取了艺术形象最典型的一瞬间。肖像画《王》中王时敏少年中进士,清入关后拒绝做官潜心书画,后以山水画的成就被列“四王”之首,画中抓住了文人出淤泥不然的高洁不俗特征,选取手持佛尘,盘坐于蒲团上的姿势,表现面庞清秀、神态端庄,聪慧倜傥的富于才华的青年文士形象。肖像画《教皇》中教皇英诺森十世权势显赫,画家把握住对象阴险狡诈、多疑甚至毒辣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一位形象双唇紧闭、双眉紧锁、目光斜视、脸色阴沉,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同时又坚定,要控制一切的教皇,成功表现出对象的性格特征。
Ⅲ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中教皇左手拿的什么东西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Pope Innocent X)是17世纪西班牙画家迪亚哥·委拉斯盖兹的肖像画作品。1650年作。罗马多里亚画廊藏。
画中的英诺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张华丽的安乐椅上,身体稍向左倾,紧锁的双眉下一对凶犯的眼睛射出阴森的光,狭长的脸上长着一只肥厚的略带鹰钩形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边留着稀疏的髭须。
这副相貌威严中带着贪婪,阴险中含有狡诈。画像无以复加地再现了这个显赫权贵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来源请求]人物发光的红色僧袍、法衣和洁白的衬衣、绸裙构成了画面鲜明而变化丰富的色调。背景是暗红色的天鹅绒帷幕,座椅上镶嵌的金银宝石闪烁着光芒,整个画面既沉着厚重又金碧辉煌。
画像完成后,教皇本人曾以赞叹而兼有不满的口气说:“画得太像!”
这幅肖像是委拉斯盖兹的杰作,也是欧洲绘画史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名作之一。后世的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对这幅画推崇备至,把它奉为绘画之奇迹和典型。
Ⅳ 《教皇英诺森十世》体现出了什么精神
1649年委拉斯凯兹第二次去意大利为皇家采购时,画了他的又一幅肖像画力作《教皇英诺森十世》。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教皇的复杂性格特征,表现了委拉斯凯兹不媚权贵,只忠于客观对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拉斯凯兹 西班牙
Ⅳ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现在在什么博物馆
在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或许是迭戈·委拉兹开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画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就没有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迭戈·委拉兹开斯笔下却成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1650年,迭戈·委拉兹开斯再次来到意大利,为教皇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称。
Ⅵ 《王时敏像》和《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一:1.17世纪西班牙的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把一个自尊心极强、阴险奸诈、毒辣凶狠的人物的形象表现了出来。2.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教皇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老人精神上的虚弱。3.尽管画面上的教皇脸上流露出坚强有力的神情,但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许多的联想。4.这幅作品的绘画技巧也十分出色:画面上,火热的红绸子表现了宗教特有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笔触流畅自由,表现出他的高超技巧。
二:1.曾鲸从民间彩像那里吸取了技巧,还从文人、画家那里吸收了创作的精神构思,所以他的作品能文质相兼,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2.他注意墨骨,又按面部结构用淡赭石色层层渲染,直到色彩厚重、层次井然。3.《王时敏像》以形写神,而又不失传统用笔风范,就工笔重彩人物肖像而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总之,要更深层次的欣赏这两幅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Ⅶ 英诺森三世的后世影响
自从8世纪矮子丕平送给教皇一个国家之后,这个教皇国便成为欧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环。
到了耶稣诞生后第1000年之际,教皇国的权势和影响渐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并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核心。
但将这一切带入登峰造极的,则是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 英诺森三世原名赛尼·洛泰尔,出生于有德意志血统的罗马贵族世家。
曾学过神学和教会法,写过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后来凭着他的叔叔——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的关系成为教廷高级人员。38岁时终于当选为罗马精神世界的最高领袖。
他称自己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存在,位于神之下,人之上,扮演着神人之间沟通的角色。他说:“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这句话原话是格里高利七世说的,是中世纪有名的日月论)、“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这些言论是英诺森三世向世俗王者开战的檄文,但他并非因此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统治者,类似的言论实际上在他之前已存在过。他被列入《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之中主要是由于他因此付出的雷厉风行的行动。 英诺森三世首先在教皇国之内推行中央集权,他利用罗马城和教皇国内的贵族王公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来自德意志的威胁,使他们服从了自己的权威。他调整扩大了教皇的宫廷机构,向各地派遣枢机主教以监督各地教会(在此之前,一直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监督职能)。各地主教又必须监督其属下的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者,使西欧的教会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教皇的掌控之下。
1199年,英诺森三世第一次向整个西欧的教会征税,这个制度后来固定了下来,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十一税”。教皇的腰包鼓了,说话行事也更有底气了。 英诺森三世对基督教最大的贡献在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
这是继君士坦丁时代尼西亚会议以来最重要的宗教会议之一,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应遵守的规范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了七项基督教圣礼,包括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叙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应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像他的前辈一样,英诺森三世也积极介入德意志事务,作为一个手中没有军队的政客,他的武器除了开除敌手的教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外交手腕,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英诺森三世初登大位之时,正赶上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激烈争夺王位之际,由于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南意大利拥有领地,出于阻止南意大利同德意志统一在同一君主之下的目的,英诺森三世支持了韦尔夫家族。在这场长达12年的战争中,真正的大赢家是这位幕后的教皇,他利用双方的许诺,夺取了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使教皇国北达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边境,可谓盛极一时。
但当英诺森支持的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后,新皇帝立即翻脸,不承认教皇在战争中获得的好处,甚至准备兵戎相见。于是,英诺森抬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孤儿、已被他收为教子的腓特烈(后称皇帝腓特烈二世),并让其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结盟,终于在布汶战役中歼灭了背信弃义的奥托四世。腓特烈二世在向教皇许诺放弃西西里王位和进行十字军东征之后,在英诺森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
与此同时,英格兰国王约翰(即无地王)在多件事情上明目张胆地违抗教皇,特别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权上冲突激烈。于是,教皇在1207年将无地王开除了教籍,还将英格兰排除出基督教区长达6年之久。英诺森还准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无地王终于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选,并向教皇称臣纳贡。 英诺森三世奠定的西欧政治格局早已被历史的后浪所淹没了,但他开创的对异教徒的迫害政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则长久地在历史上发挥影响。在仁慈的上帝的旗帜下,英诺森三世干尽了不仁慈的勾当。
最典型的是他对法国南部的“清洁派”(也称阿比尔派)的迫害。清洁派是信奉善恶二元论的基督教苦行派,当他们被定性为异端之后,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教皇组织的圣战军团攻克了清洁派的中心贝济耶城,随即展开了大屠杀,有两万多人遭到杀害。在米内尔瓦,100多位清洁派领袖被烧死在火刑台上。
在英诺森三世死后不久,他的侄子、继任教皇的格列高里九世就创办了宗教裁判所,并宣称迫害异教徒是教廷的职责之一。而英诺森三世创立的用火刑烧死异教徒的做法也被沿袭了下来,火刑柱后来成为无数坚持真理不盲从教廷的志士的殉难标志。
1202年,英诺森三世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次,十字军没有到达圣地与异教徒作战,而是在君士坦丁堡奸淫掳掠了自己的基督教兄弟。致使拜占庭帝国中断了57年之久。他还组织了“儿童十字军东征”,结果使3万多个小孩成为北非奴隶市场上的新货。
Ⅷ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简介。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作于1650年。此画系应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请求而绘制。画面以鲜明的红色为底,具有一种威严感。画家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瞬间的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凶狠残忍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