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人口分布
扩展阅读
女老师性侵男学生 2025-07-09 01:58:37
股票停牌的基金 2025-07-09 01:23:43

人口分布

发布时间: 2021-11-13 04:31:04

『壹』 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按各省(区)人口平均密度可分成4类地区:①非常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包括沪、京、津、苏、鲁、豫、粤、浙、皖等6省3市。本区土地面积较少,为89.1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而人口却达到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52人。本区地势平坦,水热资源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较发达,交通方便,城市数量多,故人口最为稠密; ②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间,包括渝、冀、鄂、湘、辽、闽、赣、琼、晋、黔等10省市。本区土地面积为147.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5%,人口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本区除辽、晋外,大部分处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区,水热资源充沛,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工业有一定基础。 故人口密度较大;③较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间, 包括桂、陕、川、吉、云、宁等6省(区)。本区土地面积为15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本区除吉林外,基本上位于第二阶梯,以山地、高原为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经济限制,因而人口较少。但本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径渭平原农业发达, 因而人口密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稀少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包括黑、甘、蒙、新、青、藏等6个省(区)。本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9%,人口1.13亿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地处边疆和内陆,多高山、高原和荒漠,自然条件差,开发历史较迟,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因而人口 很少。此外,在全国各省(区)、各地区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人口密度仍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而川西山区每平方公里却在100人以下。

『贰』 中国人口的人口分布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2)人口分布扩展阅读

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新形势,中国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将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叁』 人口的分布

(1)亚洲东部
(2)亚洲南部
(3)(60°N以南)欧洲西部
(4)北美洲东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1)高纬度地区
(2)高山高原地带
(3)沙漠地带
(4)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1亿以上的7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5%以上。在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国以爱辉(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地区土地占全国的42.9%,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纬20~60°地区;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时滞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在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居住状况。全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余90%的陆地上。中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省的爱辉县到西南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直线(称为爱辉—腾冲线),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状况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自然资源的多寡,都会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从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来说,人口最稠密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目前,大洋州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为6.9%,欧洲为10.5%,南美洲为6.7%,非洲为12.5%,亚洲为63%。

『肆』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达13746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6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中国大陆137462万人(2015),台湾人口约2350万,香港724万(2014),澳门63万(2014)。
中国人口总数约14.0599亿
2016年1月27日,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等地均明确提出严控人口总量。
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上限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上海将坚持综合施策,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
国家统计局4月20日发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据统计,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349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133972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

『伍』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36072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约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且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陆』 全球人口分布

全球约有90%的人口分布於北半球(原因是陆地大多分布在北半球),约有30%左右的陆地人烟稀少。

以地区来看:
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季风亚洲(其中以东亚及南亚人口最多)、欧洲(北欧除外)、北美洲东部。
全球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区→两极地区(寒冷)、沙漠(乾旱)、高山高原(地势陡峻)、热带雨林(潮湿)。

以气候来看:
温暖湿润地区→人口集中在平原、沿海地区。
乾燥气候地区→人口集中在河谷地(可灌溉)。

以各州来看:
亚洲人口密度较高,但大多居住在乡村,都市人口不及2/5。

亚洲人口密集区→东北亚、中国东部、东南亚和南亚一代的季风区,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盛产稻米的冲积平原或河谷低地。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却有3/4左右的人口住在都市,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非常明显。

欧洲人口密集区→西欧平原及义大利北部聚集了欧洲80%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密集区。欧洲人口密集区是世界发展最早的工业带,人口聚集在工商业发达的都市。

北美洲人口密集区→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聚集了北美3/2的人口,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密集区。北美洲人口密集区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带,也是北美洲最早开发的地区,人口大多居住在都市。

中南美人口密集区→墨西哥高原、巴西东南沿海平原、阿根廷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人口最集中。中南美洲人口集中区比较分散,范围较小。

非洲人口密集区→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下游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及东非高员聚集了非洲绝大部分人口。非洲的人口集中於气候较宜人或有水源之地。

大洋洲人口密集区→澳洲东南沿海平原人口较集中,因气候湿润(面迎东南信风之故),且地形平坦,故人口密集。

『柒』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怎样的

东部多、西部少。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古代人口分布: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东部以及山西中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今山东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人口分布。

夏、商、周时期的人口分布依然如原始社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今陕西中部、陕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大部分地区,是夏商周三代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继续发展,人口密度也大为提高。在长江流域,虽然个别地方仍是无人区, 但也有一些地方成为人口集中区。 如楚都郢(今江陵)、寿春,吴都吴(今苏州)等地。可见,人口密集地区逐渐从黄河流域向其他地区扩展。

『捌』 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7月我国(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总人口达11.60亿,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21.9%。现今,人口总数已达13亿,仍居世界各国之首。

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尤其沿海12个省、市,人口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公里364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内地18省和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公里80人,其中内蒙、藏、青、新四省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9人,仅为沿海地区的1/40。除京、津、沪三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省每平方公里高达654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仅有2人。如以漠河——兰州——腾冲线为界,将全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4%(1990年),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31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占全国的5.6%,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人。

我国城乡人口构成特点是: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1990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15%(1949年末为10.6%),乡村人口占73.85%(1949年末为89.4%)。建国4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约增加16%),这是我国城乡人口的又一特点。

各地城乡人口构成差异很大,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东北三省占47.52%,居全国之首;华北区占31.78%,居全国第二位;华东区居第三,占25.4%;西南区占18.85%。以省区而论,辽宁省城镇人口比例最高(50.86%),西藏自治区最低(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