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词解释:视觉偏好法
视觉偏好是指婴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位于婴儿上方的观察者将婴儿注视每一目标的时间记录下来。如果婴儿注视一种形状较长,就可以假定,婴儿喜欢这种形状。
结果表明:出生不到2天至6个月的婴儿都能够辨别视觉图案。婴儿注视人的脸面、报纸和靶心图的时间比注视无图案的颜色刺激的时间长。
(1)偏好扩展阅读
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
他运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在研究时,婴儿平卧于小床上,并可以注视出现在小床上方的两种刺激。
两刺激呈现时其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儿童的视线无法同时聚焦于两个刺激,只有稍稍偏动头部,某个刺激才能完整地投入视线中。研究者在实验时,可以从这个特制装置的上方向下观察婴儿眼中的刺激物映象。
一旦发觉婴儿注视某侧的刺激即按动相应一侧的按钮记录婴儿注视该刺激的时间。本方法的假设在于,如果儿童能够在某个刺激物上注视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对该刺激有所“偏爱”,也就表明他区分了这两种刺激。
⑵ 偏好的含义和种类
偏好
[拼音] [piān hǎo,piān hào]
偏好是指效用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指决策人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决策人对一方案或后果的偏好强烈程度,称为偏好程度。偏好可分为以下三种:(1)厌恶风险型,即对等的收益和损失,只有当损失的概率小于1/2时,决策人才可能投资。(2)追求风险型,它是与厌恶型相反的类型。(3)相对风险中立型,即引入风险对决策人的偏好无明显作用。
含义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偏好生成原因:示范效应(环境的影响)
突发事件可改变或加强偏好(某突发事件给予一个改变或加强偏好的信号)
天生偏好(先天决定的偏好,比如对酒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等等)偏好-实质因素
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⑶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字典式偏好”的意思
就是依次、挨个比较大小。如果第一个一样再去比较第二个,依此类推。因为查字典就是依据第一个元素排序,再看第二个元素,所以这个偏好就叫做“字典式偏好”。
所以在微观经济学里讲到字典序,也就是想用来说明不连续的偏好不能用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
许多事情,比如爱情,比如理想,都是字典式偏好。
通俗的来讲,字典式偏好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某某事情高于一切。在考虑完某某事情之后,才考虑其他的事情。
这是一种极其有趣的偏好形式,这种偏好集中反映了执念的力量。有趣的是,字典式偏好是没有效用函数可言的,这大概也是理想和爱情较难分析的缘故吧。
⑷ 偏好是怎么造成的!
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⑸ 偏好是什么意思,"偏好"的汉语解释
偏好 piān hào
意思是:特别喜爱、爱好。
如:在所有的色彩中,她偏好绿色。
⑹ 消费者偏好的消费者偏好的性质
序数效用理论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如下假定:
(一)完备性假定。 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的不同商品的组合。换言之,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的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只能做出下列三种判断的一种:对的A偏好大于B;或者对A的偏好小于B;或者对A和B的偏好相同。 比如说,面临着两篮水果,其中甲篮里有3只苹果5只梨,乙篮里有4只苹果4只梨,消费者应该能够判断:或者甲篮比乙篮好,或者乙篮比甲篮好,或者两者不相上下。
(二)传递性假定。 传递性也是理性选择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质,而且,传递性假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一般来讲,人们对微小的差别会不介意。
(三)多比少好。在大多数的消费问题里,商品总是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越多越好”的原则,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
经济学家对消费者偏好提出的几个基本假定:
1.偏好的完备性
偏好的完备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
2.偏好的非对称性
偏好的非对称性,又称非饱和性。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或者说,消费者对越多的商品其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所获满足越大。
3.偏好的传递性
偏好的传递性是指,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大于C。它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
4.偏好的单调性
偏好的单调性是指,如果一个消费组合所包含的每种商品的数量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的一样多,那么,这个消费组合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一样好。
5.偏好的凸性
这里的凸性是指,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上。
消费者偏好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⑺ 经济学中直接偏好和间接偏好怎么区分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⑻ 行为经济学中对人的偏好是怎样描述的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消费者偏好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稳定又含糊的话,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类型:消费者知道自己没有稳定、清晰的偏好,他们对供给的评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观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们(不牢固)的偏好。
第三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可能最少。这类消费者有着稳定的消费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偏好对他们消费选择的驱动性。
第四种类型:这类消费者既有清晰的偏好,又对自己的偏好有足够的了解,这使他们能正确判断一种定制化供给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偏好。
⑼ 学习偏好有哪些
同的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偏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和界定。Reynolds等人(1992)提出的多维度的学习风格分类的概念模式认为,一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偏好主要是由六个方面的特征构成的: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认知风格、最佳时间,以及动机和价值观等。 1.知觉偏好 指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重程度。视觉型的学习者,对视觉刺激比较敏感,习惯通过“看”来学习,喜欢通过看书和记笔记来学习,而不适合老师的讲授。听觉型的学习者则对听觉刺激敏感,喜欢通过听和说来学习外语,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句型结构,对语音、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动觉型学习者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学习。 2.物理环境需要 指学习者对学习时的物理环境,如声、光线和温度等的偏好。例如,有的学习者学习时需要绝对的安静,有的则喜欢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中学习。 3.社会环境偏好 指学习者对学习时的社会环境的偏好。如有的人喜欢独自一人学习,单独工作时效率最高,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则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的人则相反,喜欢和同伴一起学习,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时学习效率最高。 4.认知风格 指个体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与智力无关。如某些人在大部分的情境中反应迅速,而其他一些人倾向于多想想,作出反应要慢一些。不过这两种类型的人可能对手头的任务同样在行。 5.最佳时间 指学习者学习时在时间节律方面的偏好,有些人早晨学习效果最好,有些人属于“夜猫子”型的,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6.动机和价值观 指学习者对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差异等学习的态度、动机方面的特征。
⑽ 显示偏好与偏好有什么区别
显示是指有一定的趋势可能有可能没有 一般是没有而偏好指已经对什么食物有了超过其他同类事物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