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明王朝前期,散居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的女真族的建州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爱新觉罗氏,曾接受明朝所封的官职。后来,女真族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统一了各部落,并树起了反明的旗帜。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清太宗)立国,并自称皇帝。
清王朝建立后,因朝鲜仍支持晚明政权,就发兵侵略朝鲜,迫使朝鲜投降称臣。然而大举向明进攻,攻破正东的直隶(今河北省),兵逼北京城下。这时,腐朽的明朝统治集团已无力抵御边患。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协助下,先镇压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灭亡了明王朝。
2.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既激起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也为努尔哈赤向明朝的进攻提供了条件。努尔哈赤死后,其第8子皇太极即位,于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族。由于明王朝政治的腐朽和国防实力的削弱,在内忧外患和农民战争的风暴中,于公元1644年宣告灭亡。
3. 明朝是怎样灭亡的
任何事物的灭亡都有其内外因,明朝的灭亡也不例外,我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如下:
一、朝廷内因。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最终灭亡。
1、皇帝昏庸无能。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
2、官场腐败。
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专权。
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无可战之师。
明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
5、崇祯皇帝个人原因。
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
二、明灭亡的外因
1、天灾人祸。
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
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
3、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
总之,明到后期,内忧外患,重疾缠身,灭亡是必然的。
4.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史学界一般归结为社会因素: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等等。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最近大胆提出,生态环境的异常变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树基教授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指出,明代后期至末年,中国进入一个异常干旱的时期,从万历帝到崇祯帝的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多次发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灾以及更多次数的大旱灾。仅崇祯年间华北、华中和江南就数次发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灾,华北地区旱灾的年份大约占到崇祯时期全部年份的50%,灾区人口大量死亡,"人吃人"现象屡见不鲜。
在旱灾频繁大面积发生的背景下,崇祯末年华北、西北、山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大范围的蝗灾,仅在北方就形成一条长达上千公里、宽达数百公里的蝗灾分布带,飞蝗所经之处千里赤野草叶不存。旱灾和蝗灾,对明王朝统治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崇祯帝实际已经失去调控全国经济的能力。
特大旱灾本身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万历和崇祯年间北方又两次发生持续数年的鼠疫大流行。崇祯十六年至十七年北京发生的鼠疫,使全城人口的死亡率超过40%。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城墙上平均每3个垛口才有1个赢弱士兵把守,自然难挡李自成的精锐之师。当清兵入关的时候,饱受鼠疫折磨的北方也无法组织兵源对抗。曹树基教授算了一笔账。崇祯十七年明王朝人口大约尚存13617万。与崇祯三年相比少了大约3580万,其中北方减少了2600多万。虽然不能确切地指出死于鼠疫的人口数量,但以太平夭国战争时期苏浙皖三省死亡人口为例,死于霍乱的人口占到70%。
曹树基认为,明末万历年间的灾荒和鼠疫大流行,使华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而崇祯年间的灾荒和鼠疫大流行,对明王朝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灾荒不但造成国力匾乏人口死亡,而且直接导致了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鼠疫不但造成人口锐减无法征兵,而且导致社会生产能力的暴跌;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不但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秩序,而且加快了鼠疫的流行,尤其在城市的流行。
清兵能够顺利入主中原,除了吴三桂降清这一因素外,实际上与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已处于无秩序状态、没有人力物力支援对清战争有关。当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生态环境趋于正常并稳定下来以后,清王朝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退居南方山区的明王朝和农民军余部,已经无力抵挡拥有雄厚物力人力的清王朝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王朝的灭亡,乃是明代后期华北地区及附近省份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5. 明朝是为什么灭亡的
众所周知,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税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人说明朝灭亡税收,笔者有同感。但真正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崇祯帝个人。说什么明朝灭亡在于腐败,明朝灭亡在于朋党之争,那纯粹是扯淡。试问清朝腐败吗?清朝自咸丰帝后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官员有“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说话。可是清朝从1851到1911年延续了80年。期间还出现了搞笑的“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刀枪不入愚昧的运动。朋党之争,请问那个年代没有朋党之争的?
为什么说明朝灭亡在于崇祯帝本人呢?
朱由校临终嘱托崇祯帝朱由检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是崇祯帝朱由检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当人水火不容,一直是明争暗斗。阉党的权力是依附皇权的,可以说是皇权的延伸。说白了魏忠贤就是皇帝的管家,忠于皇帝,是皇帝的忠实奴仆,是和皇帝统一战线的。魏忠贤被杀,政治失去了平衡,造成了以东林党人为首文官一“党”独大,政治失去了平衡。大家知道所谓的东林当人,纯粹是空谈误国的庸官。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魏忠贤心狠手辣,手腕厉害,就因为魏忠贤所以能征到税收,明朝的财政稳定,“辽响”不缺。明朝灭亡前,崇祯组织捐款时大臣们集体哭穷,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一毛不拔。京城权贵集体开始了表演,有的假装卖房,有的干脆去街上摆摊。崇祯帝苦苦哀求下,总计募捐了20万两。如果魏忠贤没有被杀,那么很大程度制约会东林党人,结果自然不会废除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明朝的税收稳定,财政就不会出现问题,军队的军饷不会拖欠。如果魏忠贤没有被杀,魏忠贤组织捐款,那些京城权贵敢不捐款吗?不要说20万,就是几百万都没有问题。人性是欺善怕恶。
所以杀魏忠贤是崇祯帝败笔之一。杀魏忠贤导致阉党的覆灭,缺乏阉党的支持,崇祯帝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崇祯帝不懂什么是政治平衡,看不懂时局。
崇祯帝空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这是导致明朝灭亡另外一个原因。很多国家大事,皇帝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能识别人才和驾驭人才的能力就可以了。刘备才能很平庸,但识别人最厉害。他将权力交给诸葛亮,要诸葛亮全面负责蜀国大事,结果蜀国能够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国。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天启皇帝临终之际,将崇祯叫道床前留遗嘱,“魏忠贤是个可用之才,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足以证明天启皇帝比非常勤政的崇祯帝政治眼光更高一筹,他知道魏忠贤有治国的才能,忠于皇帝。所以把国家大事交给魏忠贤处理,自己落得个清闲。在他治国期间,国家平安无事。崇祯帝虽然勤政,但缺乏治国才能,任何事情亲力亲为,对时局认识不清,自己毫无主见。就迁都南京那事,足可以说明崇祯帝办事不果断。当时如果崇祯帝迁都南京,有江南大财团支持,财政上不至于匮乏。有长江天下做屏障,可以有效抵制李自成进攻,当时明朝实际还有百万军队。可是的是崇祯帝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古代的皇权始终的至高无上的,如果崇祯帝想迁都,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崇祯帝杀袁崇焕和督促孙传庭出战导致孙传庭战死,是导致明朝灭亡原因。
如果崇祯帝能采取以下措施治理国家:明朝绝对不会灭亡,而且会中兴。
第一:无视阉党和东林党争斗,怎么争斗不用理睬。其实阉党是牵制东林党人最重要的力量,那样能平衡政治斗争,不会形成东林党人一党独大的局面。
第二:加大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减轻农民负担。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工商业空前大繁荣的朝。宋熙宁十年(1077年),在中央财政收入中,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非农产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国际贸易才是宋代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加大江南大财团征税,那些人不缺钱,不会造反,不会引起社会不安定。那样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当发生饥荒的时候,可以资助饥民。
第三:实行均田制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有利于保证了赋役来源。
第四:军队实行屯田制。军队分为职业军队和非职业军队,职业军队来自国家的财政,非职业军队部分来自财政收入,部分依靠屯田收入。那样减轻军队负担。
第五:改变重文轻武的观念,形成重武轻文观念。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其灭亡的很大原因之一,明朝重文轻武思想也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
6. 明朝是怎样灭亡的
明朝作为封建王朝,留给我们太多的念想。自从明王朝悲情灭亡后,好些明朝遗民们,就常想不明白一个虐心问题:这大明朝,怎么亡的这么突然?
如果瞧瞧明朝亡国前二三十年,即晚明大乱爆发前,明代万历晚期的中外史料,明朝的灭亡,实在是无比突然。万历晚期史料里的明王朝,还满是丰富多彩的城乡生活,红红火火的商品经济。套明末清初遗民陆应旸的话说,那简直让人“好不感叹思慕”。
而慕名而来的外国传教士们,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玛窦等外国学者们,更是惊呼“远比欧洲富裕得多”。可就是这么个繁荣的世界,竟然转眼就是内忧外患的战火,直到山河变色,悲情灭亡。
不过,如果细看几个“繁荣景象”,明朝灭亡的伏笔,却是触目惊心的浮现。甚至可以说,堪称超越历史的教训!
一:不赌博没脸见人
明代万历年间,商业活动出名火热,但要论火爆整个晚明年间的“商业活动”,却首推赌博。
日常年节尚且如此,到了明末瘟疫席卷的年代,这个北京城,又如何能扛住?
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同样可参考万历皇帝的三十多年怠政,国家的军备国防行政,样样都歇菜,各级官员缺编严重,看似简单的城市卫生管理,又哪还有人管?天子脚下尚且如此,明朝各地更可想而知。区区小细节,足以见证晚明行政效率的瘫痪。
繁荣的外表下,却是一个腐败且效率低下,已似一盘散沙的王朝。面对紧接下来的国家风险,自然缺少抵抗力。其中教训,数百年后,依然值得深思。
7. 明朝怎么被清朝灭亡
一、明朝并不是被清朝灭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的。
明朝晚期,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二、明朝灭亡的原因
1、军事力量的衰败
明军之所以能对抗如此强大的蒙古军继而,又成功消灭众多的起义军这与明朝鼻祖朱元璋所事事的军事制度休戚相关,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明朝得以兴盛的根本。然而,时过境迁,明朝的军事制度依然跟不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最后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文制武政策的影响
明朝的军国大事的决定工作以及前线的人事任免工作往往就成了文官的职责。出于各种集团争斗的需求,这种极其重要的人事任免到了争斗的角度就编程了儿戏一般。更有甚者,将文官派往前线指挥战斗,丝毫不懂军事的文官为了一己私利将整个战局毁坏,这对于明朝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3、明末党争的影响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4、宦官专政。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5、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奋起起义
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的十三年的期间,明朝中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以说,是自然灾害这一看不见的强大敌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拖垮了明朝的社会经济,为清军入关创造了“大树自扑”的必要历史条件。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