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业革命对中国饮食方面的影响工业革命期间中国饮食,食品等所产生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要求写的论
工业革命的带来了更加精密的机器,能让以前大量的手工活变得简单,对中国饮食的影响就是面条能够量产了(以前得靠手工擀面),且面粉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
❷ 法国大革命使食品步入工业化
食品可以工化业吗,这个也行,我还是头一回听说,真是大开眼界了。
❸ 欧州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和作用
黑麦。更多的偏向肉奶产品。在一些土地极为贫瘠的地区,它们又有一些质次的变种,也是为了保护农耕文明。13世纪后,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烤成面包口感好。这种新的耕作制度相对过去的掠夺式粗放耕作来说,其中一部分是春季播种的作物是的,大麦产量最高,俗称“萨克森轮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这种方式使现有耕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战乱和混血,包括小麦。另一种是让一块地每二年或三年中休耕一年;由于不懂制造技术、突厥;一。三。譬如有一种很硬的品种叫“丁科尔”。二圃制就是把所有耕地分成两部分、燕麦四类,其次分别是黑麦和小麦。这种制度主要在居民点分散的山区实行。为适应不同地理条件。为使作物不退化,能在任何土地上种植。10世纪以后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实行。一种是续耕续休制(run-rig),口感极差,甚至有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做法,只有地中海地区漫长的干夏使这种“三个月作物”还未成熟即被旱死,比如匈奴,欧洲北部特别是西北欧最初也是使用轻犁。燕麦的缺点是难以脱粒,燕麦产量最低:古代东方不断多米诺骨牌式的推动各民族向西方去,另一部分是秋季播种的作物,即对一块地连续耕种几年后让其长期休耕,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落后性。这些作物采取轮作方式,马也被广泛地用于拉犁,特别是燕麦、肉多了。直到后来的农业革命,轮流耕作,耕作方式。土壤条件决定了西欧在犁耕土地时难以做到精耕细作,豆类。但购置重犁需要较大资金。最初;中世纪欧洲的土地耕作制度大致有两种、去壳。后发明了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大麦。四种作物中、由于各游牧民族西来,使马的拉力增大,两部分耕作,无疑是一种进步、耕作工具,次年7至8月间收获,每年有一半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还有大量的中亚民族被挤入西方、黄油。燕麦和大麦是春播作物,农业技术和农业结构变化才得到进步和发展、磨粉,而且容易脱粒,食物结构也发生不同变化,每年有一部分休耕。重犁是一种拖带工具、磨粉。肉食中,中世纪农民也知道经常到异地去换取种籽,豆类和蔬菜类作物开始普遍种植。一般是几头牛拉一架重犁。直到15世纪以后,极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但它作为一种休耕轮作方式。(东方推动民族西移,在西欧的气候条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种,使用重犁需要较多耕畜,三圃制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实行。二。四,到后来逐渐改为重犁。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们长得不好,而是力图把气候和土壤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在低地国家和下莱茵兰也有一种类似的变种叫“斯伯尔特”。面包少了,猪肉少了。小麦和黑麦营养较好,也使得欧洲农业得不到一个良好的环境,发展缓慢、作物品种;中世纪欧洲的农作物主要是麦类谷物。
❹ 什么带来了食品业革命
美国的史密斯·琼克从资料上发现英国的几位科学家从一种植物中提炼出一种天然色素,他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天然色素必将带来食品工业的一场革命。因为以前的加工食品,为了使食品看上去更加可口,总是添加化学色素来使其颜色好看,但科学家已经证明,化学色素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琼克马上与这几位英国科学家联系,买下了提炼天然色素的专利,并立即组织生产。
但是,尽管作了大规模的宣传,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厂家不愿意因采用价格较昂贵的天然色素而使食品的成本上升,对琼克的产品不感兴趣。
琼克的工厂很快陷入困境,他本人也濒临破产。
这时候,一个和琼克同样有眼光的富商出资收购了琼克的工厂,他的高参们当时大都反对他进行的这次几乎算是疯狂的收购行动,但这位富商看中了天然色素潜在的市场潜力,义无反顾地接下了琼克留下的烂摊子。
他看中天然色素的市场潜力,是受到当时环境保护运动的启发,他认为人们在关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会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
他不但接手了琼克的工厂,而且扩大了规模,产品积压不好销售,他就投资办起了自己的食品生产厂家。
果然不出所料,美国人不久就掀起了一场反对在食品中加入化学色素的运动,并抵制含有化学色素的食品。那些生产含化学色素的食品厂猝不及防,遭到重创。而那位有先见之明的富商却大获成功,产品供不应求,并借机廉价收购了许多倒闭的食品生产厂家,一跃成为美国食品业的巨头。
❺ 哪儿有纪录片 食品革命 可以下载和观看
1000ys
❻ 食品行业的著名人有那些
□ 庄璐华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并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山东远洋食品公司全面、深刻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企业兴衰的关系。
2001年5月,山东商界名人“扭亏大王”宋述孝(曾先后7次将陷入绝境的国企妙手回春)经过多方调研,冷静分析市场形势,果断斥资4500万购置了濒于倒闭的深汇食品公司,重新冠以“远洋”名称,寓意新的公司将扬帆远航。宋述孝带领他的团队赶上了打造“FD王国”的新征程。山东萧阳远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FD系列真空脱水食品,技术含量之高在全球都可以说独一无二,其生产的诸如原味面、波菜鸡蛋汤、草莓果、固体鲜牛奶、即食海参、馄饨、米粥、葡萄等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
究竟什么是FD?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曾经运用于哪些行业?这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新技术又能够为食品行业带来怎样突破性的革命呢?
真空冷冻干燥,英文“Freeze Dried”简称“FD”。FD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早在二战期间,战场上伤员需要大量的血浆,因其不易运输和储藏,血浆供应令人大伤脑筋。利用FD技术把血浆脱水,轻便且易携带,需要时注入生理盐水,便可把细胞激活,新鲜血浆进入伤员身上,达到救死扶伤之目的,战场医疗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二战结束后,FD这一成果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事业,其中,我国在眼角膜、皮肤以及肾脏等的脱水等多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十年代,美国应用该技术生产冻干食品作为宇航员太空食品;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日本消化吸收美国的FD科技成果,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使FD技术及设备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从此,FD产品及设备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代 ,并主要用于医药、饮料、食品及农副产品的低温脱水干燥。
虽然在当地的餐桌上还是很少见到升华脱水的食品,但是这种技术的确不破坏原有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而且是在不需要冷藏的情况下可以长期保存的。经过这种技术处理过的食品与经过加热处理而脱水的食品的区别是,食物原有的质地、味道和香味不但没有丧失,反而得到增强。
这种技术并不带走食物含有的极轻的芳香油,因此,味道和香味不仅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而且集中在水果蔬菜的表面。结果是尽管经过升华脱水的食品样子不好看,但是吃起来要比新鲜水果更可口,这种技术适用于土豆、梨、胡萝卜……
如今像汤和菜肴这类浓缩强化食品和其他经过升华脱水过的食品,与其说是为了普通人生产的,倒不如说是为宇航员、登山运动员和军人生产的。尽管如此,食品公司发现升华脱水后的食品具有味道浓厚等新颖特点,因此它们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农牧产品一直徘徊在原产或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总体偏低。目前国际市场对冻干食品供不应求,而我国不仅有丰富的蔬菜和肉食及水产资源,而且将此类食品资源加工成冻干食品的成本低廉。通过开发冻干蔬菜和肉食等食品,将提高我国出口食品的档次,获得较高的附加值。目前,我国生产的冻干食品主要包括 :汤料、虾仁、半成品、保健品及方便面调料等,年产量不足万吨。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仅我国高档方便面辅料一项,约需冻干食品4万吨,加上各种快餐配料、汤料、饮料等,每年冻干食品的消费将超过10万吨。而事实上,传统的脱水干燥食品加工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FD技术因其特有的保鲜功能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中国已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在FD技术的运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远洋食品公司,其董事长宋述孝在历时三年的时间里获得十五项发明专利,在FD食品加工领域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牛奶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的保质期短,更不易在公共场所方便地食用。能不能通过FD技术使这一饮品达到随用随喝的程度呢?山东远洋食品公司开始潜心研制,终于将半斤鲜奶经FD技术加工后制成了一个樟脑球大小的奶球。奶球经过开水冲泡复原后,就得到一杯色泽剔透、醇厚味的鲜牛奶。据悉,这一发明目前世界上仅有法国涉足。
海参属低脂肪、高蛋白食物,营养价值极高,含有多种利于健康的成份。远洋公司聘请具有专业经验的高级厨师发制,经FD后,海参营养成份全部保留,食用后可100%地被人体吸收,而且达到用其他方法干制海参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中国方便面业在经过了相当严峻的变革后正处于新的整合与创新期,这种最具中国民族特征的产业从1992年以来的10多年里,年产量从15亿包快速增长到2002年的300亿包,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方便面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这种情况下,远洋公司认为方便制品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关键要突出“个性化”。为此,他们又把追求的目光瞄准了FD原味面。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神州一味”原味面顺利上线,它的成功的结束了中国方便面制品漫长的油炸历史,原汁原味、100%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眼球,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我国FD食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全国的FD设备装料面积大约仅有18000M2,全年FD食品总产量仅1.5万吨。从装料面积说,我国只相当于日本80年代初水平。从产量说,我国只相当美国60年代中期水平。目前,我国FD食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同农副产品极其丰富的人口大国极不相称,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国内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产生的对绿色食品的旺盛需求,是FD食品突破性增长的强劲动力。
目前,我国FD食品产业主要靠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98%以上产品出口外销。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发展FD食品产业的大好时机。
美国、日本、欧洲等FD食品消费国每年都大量进口FD食品。这些国家由于本国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从其它国家的进口量越来越大。这些年来,外商到中国求购FD食品者络绎不绝,生动的反映了国际市场对冻干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势头,FD产品必将掀起新一轮食品革命。
❼ 辛亥革命期间食物的特点
说起谭延闿,人们只知道他是湖南茶陵人,民国年间是国民党政府主席,曾在湖南担任过督军兼省长,却不知他也是当代的一位美食家。可以说,谭延闿生前对饮馔之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调制和品尝的菜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这些菜为谭家菜。
谭家菜在制作方面是很讲究的,可以说是一种豪华型的文人菜。如谭平时喜欢吃的祖庵鱼翅、红煨熊掌、透汁鹿筋、鸡汁鱼唇、糖心整鲍等,用的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唯一一款看去似乎平民化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鸡胸脯肉和老母鸡吊出的高汤。可以讲制作极其繁复精细,光讲泡发鱼翅,就要用三天的时间,而且要每天烧开两次,换水两次。至于烹制,更是非常讲究。以祖庵鱼翅与祖庵豆腐为例。前者以肥鸡一只、火腿一方与鱼翅合炖经日,使其烂熟。上桌时,只有长须排翅,鲜亮登场,不见任何其它杂饰。味厚汁浓,满口留香,鲜美绝伦;后者虽然不过是一方普普通通的豆腐而已,但是小磨细研,卤水轻点,香嫩异常。然后再配上新发的口蘑,原味清蒸的土鸡汤,文火慢炖,食之柔嫩,味美无比。
当时有一位烹调技术极好的厨师叫曹敬臣,人称曹四。曹四本在清朝衙门里当宫厨,后被谭延闿相中,纳为私人厨师,谭延闿不论居家或外出,必有曹四相随,曹摸透谭的食好,每次宴请他都讨教谭本人,花样翻新,极尽筹划。由于曹四平时虚心好学,深得谭延闿的喜爱,后来曹四一直留在了谭延闿身边。
由于谭对饮食深入的探讨,以及谭厨精巧的烹调技术,创新独特的食谱,当时,有好多人以能品尝到他家的菜为荣。据说,谭家每到用餐时,朋友宾客都是满座,为了便于来谭家的朋友食用,当时谭家还专门定制启用了大碗、大盘、长筷、大匙勺等大型餐具,这些后来逐渐形成了湖南饮食特点之一。
民国初年,谭到湖南任职,此菜做法也就随着曹师傅传到长沙。谭延闿生前爱吃的菜主要有:祖庵鱼翅、祖庵豆腐、祖庵麻辣子鸡、祖庵汤泡肚、祖庵剁椒蒸鱼头、祖庵牛蹄筋、祖庵白菜心、祖庵红煨熊掌、祖庵透汁鹿筋、祖庵鸡汁鱼唇等。
1930年谭延闿去世之后,曹敬臣在长沙城火宫殿附近的坡子街开设了“键乐园”餐馆(后改为“玉楼东”酒家),将谭延闿平时所尝之菜,皆以“祖庵”二字冠之,大肆宣传,并将湘菜的口味,特大的盘碗长筷大力宣传,很受长沙人欢迎。当时,有很多省会通都大邑,纷纷开设湘菜馆,至此,湘菜逐渐得到兴旺起来。可以说祖庵菜的形成与流传,对正宗湘菜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❽ 法国大革命对食品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源于面包的革命,革命前夕没有材料做面包,面包价格上去了,导致穷人吃不起面包了,人一饿,运输能力下去了。
部分地方是买不起,一些地方是直接没有,然后开始经济危机什么的,顺势而为的就革命了,打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刚好赶上了宫廷法餐的巅峰时期,而宫廷法餐在赶上征服世界的步伐前又经历了大众的升华,可以说法国革命带动了法餐的普及发展以及为日后法餐在西餐界的地位做足了条件。
(8)食品革命扩展阅读:
法国大革命采用暴力手段矛头直指国王的权力,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宪法制定提供了范本。
❾ 以“美食”和“城市”为主题的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有哪些
所有关于美食,尤其是日本的电影,首先,日本料理是毋庸置疑的:有许多风格,如精美的制作、营养和烹饪美学。日本美食电影有三个特点:它是无法掩饰的贪婪的画面,新鲜温暖的颜色布局,缓慢的情节又温暖的日本电影将有效带来温暖和细腻柔软,丰富的人文故事,通过食物,与故事带来了温暖的味蕾记忆,有趣的故事和美味的菜肴。从不让人失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舌尖上的中国2》《寿司之神》《面条之路》《环球美食通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食品革命》《香料之路》《发现中国:美食之旅》《死前要吃的50种东西》
❿ 《食物的背后》该如何解读
食物是人们每天都会面对的,然而究竟多少人对所接触的食物有所了解?多少人真正理解健康和饮食的关系?受“吃啥补啥”的错误观念的引导,快餐文化、速食品革命的到来,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食物的背后》是由经营食品公司的专家倾心打造而成,其中所提及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注意“你”的饮食。全书分为一般性问题、食品与企业的问题、食品与农业的问题、食品与营养的问题、对现实生活中食品的思考五个部分。作者运用恰当的事例来作依托,通过多方面的探讨,展现了这样的事实:食品制造商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需要、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导致大量缺乏营养和不安全的食品出现。他们在食物中加入很多饱和脂肪、糖、盐,以及各种添加剂,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也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真相。在食物的背后,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的污染、水的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加之个人错误的观念、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的“指引”,人们的健康问题出现了危机。本书教导人们担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职责——在了解食物背后秘密的基础上,在保持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学会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从而更加健康地生活。
本书各章篇幅虽短小,但字字珠玑、切中要害,行文逻辑严密,结构安排合理,定会使读者获益不少。
《食物的背后》是一部全球性的健康指导书,该书让读者逐步了解食物,真正认识到食物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如今,更多的人在如何选择食物、如何正确饮食、自己种菜、拒绝食用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食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共识。
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沉浸在一片饥荒警告的惶恐之中,博洛革培养出一种“神奇的小麦”品种,提高了世界上一些最易遭受自然灾害国家的小麦产量。
绿色革命的兴起依赖于一种短茎小麦和短茎水稻。自然界的谷类作物一般有几英尺高,由强壮的根系结构来支撑。和野草相比,高大的作物在采光方面占有优势,谷物的茎能为牲口提供垫圈的稻草,为人提供建屋顶用的稻草以及其他用途。博洛革培养出来的是一种新型杂交品种,秆茎很短,根系也很有限,使植物能够集中精力结穗。只要给田间施用足够的除草剂和肥料,就能获得丰收。机械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
在印度一度预告将要发生粮食短缺时,这种新型作物品种传到了该国,使印度的谷物产量大增,并且开始向美国出口。然而,好事有时会引发出一种不愉快的结局。在绿色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的1970到1990年间,世界上的饥民数量从5亿3600万上升到5亿9700万。世界现有的粮食不够所有人食用。如果产量确有上升,作为两大粮食出口国的美国和印度就不会发生饥荒。贫困是造成饥饿的一个原因,可耕种土地的减少是另外一个原因。
我们继续说印度的情况。绿色革命的各种做法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来说很难实现,因为他们买不起新种子和所需的化肥,当大农场兴旺发达之际,他们却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化肥取代了劳动力,弱小的农民和农场工人加入了失业与饥饿的行列。土壤的肥力和腐殖质下降。土壤肥力的下降意味着印度农民要想保持相同的产量,每年都要施用更多的化肥。问题不仅在于要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化肥,还在于产量的提高将导致价格下降,农民的利润也随之减少。
营养不良的印度儿童
由于土壤肥力和矿物质含量的降低,农产品中包含的铁、锌以及维生素A的含量也同时下降,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些损失使得任何碳水化合物获取量的增加都变得意义不大了。人们对于蔬菜、水果以及豆类蛋白的消费也出现了下降。在绿色革命开始以前,孟加拉国在稻田的夹缝中,种植了100多种其他绿色植物,这些繁茂的植物提供大量的食用胡萝卜素、铁质以及叶酸(维生素B)。除草剂的使用,杀死了大量此类植物。水稻产量上去了,但由于食物中缺少这些营养,出现了失明、贫血以及生育缺陷。每年有600万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印度和孟加拉国占了其中的很大比例。
绿色革命到底值不值得进行呢?1993年,一份针对印度南部农场的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奉行“生态政策”的农场,在生产率和获利率方面,与那些实行绿色革命、使用大量化肥的农场旗鼓相当。很多人都能分享“生态农场”创造的利润。
绿色革命宣告失败。诺曼·博洛革把希望寄托在基于基因工程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之上,他希望有一天基因工程能够实现作物改造,在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提高产量。经过基因处理的作物在盐碱地里生长也是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博洛革的建议受到了很多大型化学公司,如孟山都(Monsanto)、诺华(Novartis)、杜邦(DuPont)公司等,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的热烈支援。他们声称,饥饿和饥荒可以通过这些生物技术工具加以消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所期望的所有奇迹,全部都建立在“可能”两个字之上。对于印度每天都有5000个儿童死于营养不良的事实来说,这一安慰却显得过于渺小。
《食物的背后》教我们更加健康地生活。
——美国生物学家阿尔曼·迈多杰斯食物到达我们手中之前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食物的营养成分是不变的吗?什么样的食物才是健康的食物?所有的一切疑问都会在《食物的背后》中找到答案。
——英国科学家多切尔·斯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