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信刚的人物言论
1.我没有刻意地像徐霞客、顾炎武那样去追求“知行合一”,很大部分是源于兴趣与机遇。毋庸讳言,我喜欢读书,即便不走路,我也喜欢读书。但我也喜欢走路,有机会走路,所以兼顾了这两件事。坦白说,我没有刻意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但如今回顾,因为1963年开始行走,得以兼顾读书和走路。尤其是我在法国那一年多,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又全家开车在欧洲四处转,那一年里对欧洲的认识,比留在北美洲10年的收获都要多。“行”促进了我对于“知”的了解,坐在家中看书,与看过书再去,其间的区别的确很大。
2.假如世界上国家国民智商分布都一样,那么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应该有最多的天才和富有创造力的人,中国人口比例占世界的20%,特别聪明的人也应该占到世界的2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应该有更多的发明与创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近代与当代史上,中国的重大发明创造并不多。在这个问题上,文化因素有很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因素很多。一是对权威和年龄的过分推崇,师生之间,如果奖励给学生不给老师,就会引起轩然大波,有人会问:老师都没得,怎么给学生了?中国社会的奖励更多地偏向于年长资深的人,他们的功劳不容置疑,给德高望重的老人奖金也不容易引起争论,但年年都把奖励给予他们,新学从何而来呢?第二,西方文明从希腊开始,把“时”和“空”与“状态”联系在一起,例如:前天山前的温度比昨天高,而山后则是前天较冷昨天较热,这为什么?而中国古代哲学更多只研究“时”和“态”,时常是大而化之,缺少细部分析,因此我们常说:今天天气比昨天好。古希腊与先秦大抵出于相同时代,但希腊人在时、态之外,还有空间。例如欧几里得几何中就有对空间的研究与认识,而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就缺乏对空间的准确认识。我们往往大而化之,喜欢用“不错”、“比较好”等等词汇,文化中偏向整体化叙述,缺乏细部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这也是黄仁宇先生所谓的社会缺乏“数目字管理”。我们一方面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也深知这一问题并不好解决。我们只能直面问题与现实,发扬其正面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好东西,例如我们之间的对话,提到“读书破万卷”,你自然会想到“下笔如有神”,很多习语自然就联系起来了。这种文化纽带存在于每个人之间,难以割舍。另外,我们不能因为文化有弱点就不去提倡它,好比不能因为身体不好就放弃锻炼,我们还是希望在锻炼中纠正问题。我曾提出一个“C++工程”,C代表中国文化,第一个“+”是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第二个“+”是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
3.我认为中华文明的最大优点是有活力,韧性很强,所以延绵至今。韧性强,忍耐力也强,使其能接受外界的新事物;经历苦难,也不至于在兴旺之中对外颐指气使。
『贰』 通才和专才哪个更需要辩论赛
05 通才比专才更吃得开 世新大学VS香港科技大学
正方一辩立论:专才是不是比通才更吃得开呢?这是在讨论人才的本质比较问题。吃得开在国语辞典里面的意思就是说受欢迎,也就是吃香的意思。因此,今天我们双方要讨论的是两种人才发展战略。专才和通才哪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以求社会中的一席之地。首先让我来为专才以及通才下个定义把。我们认为无论在任何领域当中的知识和技能会因为它的难易程度而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一个人如果受过基础教育以及与传媒常常接触的话,他对各个领域一定都具备基本的知识,不过这个知识可不能帮助他成为一个通才或是一个专才。举个例子来说,我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也知道我站的土地是新加坡,不过比起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我还差得远。比起那些科学家或是地理学家,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专才与通才的差别,就在于中级和高级的知识。我们认为专才是在社会分工的一个项目当中,他具有高级的知识与技能。通才则是在许多个项目当中,拥有中级的知识与技能。通才与专才我们也可以说,专才是往深度的方向发展,通才是往广度的方向发展。专才是在他有限的知识以及精力上,为一门功夫达到高级的程度。但是通才总是把他的精力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希望在多门功夫当中达到中级的程度。双方的比较必须先撇开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想通也通不了,想专也专不了的庸才。另外一种人是在多个领域当中都可以达到高级程度的天才。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专才为什么比通才更具有竞争力呢?我们要知道,现在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在古代的时候,一个老师会教所有的科目,现在只有国小老师会这么做。以前所有的考试学生科目都相同,现在每一个研究所所考的都不一样。由于吸引人的工作项目经常是僧多粥少,多个萝卜抢一个坑。因此,谁最具有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谁最专业,谁就更容易出类拔萃,就能取得这项工作。因此,我们要向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说,趁你还年轻的时候,多做一些努力,把一门学问搞到高级吧!因为这是一个专才比通才更吃香的社会。谢谢。
反方一辩立论:其实通才与专才早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无论是通才还是专才,他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之处在于何点呢?在于专才在某一特点领域里面能做的更为精深。有更为精深的学识和技能,而通才呢,在两者以上的领域里面,有更为精深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说一个通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于他对各领域重点
『叁』 宋祖英真的为北大校长的母亲献歌吗
前段时间,北大周其凤校长回乡为九十岁老母庆生时跪拜的消息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两岸四地大学校长论坛上,周其凤校长担任主持人,昨天,他在接受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赠书之后,也回赠了一张CD给张校长,称“这是我为妈妈新写的一首歌,叫《妈妈的油茶果》。”
现场赠歌碟《妈妈的油茶果》
从创作《化学之歌》,到为母庆生跪拜,周其凤校长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也在网上引来不少非议。昨天,周其凤十分低调,茶歇时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我现在是笑也不行,哭也不行。”
在接下来的论坛中,周其凤担任主持人。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张信刚将一本《中国文化导读》赠送给他。周其凤说,“我也有礼物要送给张校长,这是我刚为妈妈创作的一首新歌,叫《妈妈的油茶果》,前不久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过。”记者看到,这张CD碟的封面是宋祖英演出剧照,边上写着“继‘小背篓’后最新姐妹篇力作”,“饱含感恩之情,发自肺腑之声的倾情演绎,直达心灵深处。”背面则写着“作词:周其凤,作曲:黄国群(资深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演唱:宋祖英。”以及《妈妈的油茶果》的歌词:在高山深处的悬崖陡坡,长着妈妈的油茶果,油茶果的油汁里,饱和了妈妈的眼泪,妈妈的苦……
网友记录周其凤讲述写歌初衷
记者了解到,周校长所说的在北京音乐厅里的演出,实际上是北京大学中乐学社与台大薰风国乐团联合音乐会暨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化学文化节闭幕式演出,潘莎成为《妈妈的油茶果》的首位演唱者,深情的演唱将晚会推向高潮。当时周其凤还应邀上台讲述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后来去现场的一位网友“北方狼”在博客里记载了周其凤的讲话。这也是一段他对于童年油茶果的回忆。“我难忘自己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到深山野岭中捡拾油茶果的事。每年的那个季节,我妈妈就会带我进山。我先是在山上玩耍,到了能爬树的年龄,也开始帮妈妈采摘一些。记得有一天,妈妈把我放在山里稍平坦一些的山坳里,便去捡茶果子了。妈妈一边捡,一边不时地喊着我,怕我走丢了。渐渐地,妈妈离我越来越远,喊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听不到妈妈招呼我的声音,我喊妈妈也没有答应。那时我还小,一个人在那寂静的深山林里,突然感到了恐惧,有了前所未有的担心和害怕……这时,山色越来越暗,我的哭喊也变得越来越弱,连嗓子都喊哑了。等我妈妈找到我,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哭得快不行了……我看到妈妈,哭喊变成了哽咽,妈妈像个泪人一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哭了很久很久。我后来才知道,我妈妈为了捡到更多的茶果子,不知不觉走远了,翻到了山梁的另外一边,根本听不到我的哭声……”“北方狼”在博客中说道,周其凤在讲述时几度哽咽,可以看出在竭力控制感情。而这段回忆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是第二次为妈妈写歌
给妈妈写歌,周其凤已不是第一次了。2010年,他曾写了一首《唱给妈妈的歌》,由孟庆云作曲,孟庆云称歌词“风格质朴,意味淡雅”。歌中写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儿不能回家,不是孩儿不牵挂,不是孩儿不想妈,世上让儿陶醉的是你温馨的气息,给儿力量的是你轻柔的双手,催儿奋进的是你期待的目光,还有你绵长的唠叨,就像孩儿总也没有长大……而这正是周其凤对妈妈感情的真实写照,母亲80岁大寿时他没能赶回家,一直是他心中最为遗憾的事情。
《妈妈的油茶果》(歌词)
在山溪旁的油坊里
水车吱扭吱扭地旋转着
妈妈背回的茶果哟
榨出了滴滴香油,留下了饼饼茶枯
洁白的油茶花开了又落
化作妈妈年年的果
油茶果的背篓里
装满着妈妈的希望,妈妈的我
在我远行的日子里
妈妈一天一天地变老着
妈妈捎来的茶油
炒香了我的饭团,陶醉了妈的爱抚
啊,
在高山深处的悬崖陡坡
长着妈妈的油茶果
『肆』 张刚的国籍
辽宁省 张信刚教授对历史变迁和各类文化艺术的深刻体会通过浅显生动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事例呈现备受广大年轻读者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喜爱。作者简介本书作者张刚,1940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台湾大这土木工程系毕业。
『伍』 谁有张信刚(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在央视文明之旅节目的访谈视频或者其所著的《游走在文明之间》的文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J-wqXBDR4Y/ 有下载链接
『陆』 值不值得读哈佛
自从出了个哈佛女孩刘亦婷,哈佛这所顶尖一流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就近得几乎触手可及了。纷纷地,家长们或暗下决心或指天发誓:孩子啊,妈再怎么节衣缩食也要送你到哈佛念书去!我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增订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版权页上的印数标的是1370000册。
哈佛,这个遥远国度的高等学府,在今天中国孩子父母们的眼里几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于是,他们趋之若鹜地到书里寻找通往成功的指路牌。于是,充当指路牌的书趋之若鹜地出笼了。说不清是出版商带着家长发烧,还是家长的热情感染了出版商,总之,家教书热闹着:这本说,《千万别管孩子》,那本说,《孩子不能不管》。实际上说的可能都是一个理,玩文字游戏吸引家长的眼球罢了。急于让孩子成材的家长呢,早被《天才制造》、《哈佛天才》之类的“天才培养书”弄得盲目了。
本月,放眼望去,家教书架上挤挤挨挨的仍旧是“XX男孩”、“XX女孩”之类。这些书多由成功孩子的父母写就,从母亲怀胎十月写起,到孩子的幼儿园时代,及至小学、中学,考入大学……一点一滴,琐琐碎碎,讲述如何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教孩子读写算记的窍门,孩子遇到困难怎么教育,孩子做题粗心怎么点拨……通常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多少都会涉及,而且,既然是培养出成功孩子的成功父母,或多或少都有点“绝招”。有这些就足够了,那些为孩子的不成器而愁眉苦脸、气急败坏、不知所措的父母,那些孩子本来优秀、盼着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父母,他们需要这种随和、亲切的大众家庭教育读本。由成功孩子父母亲自撰写的家教经验既可信又可读,我分析《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因素。
一多即滥,这类书中充斥粗制滥造之作几乎是必然的。我以为除细看内容、精挑细选,对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不可照搬,因为天才不可复制。
这真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一本由三位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在读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路……——到美国读本科》,就如高速路上的路标,清清楚楚地写着:美国,前方X公里。而它与说明文风格的实用指南不同的是,请留学生现身说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勾画出通往美国的留学之路。
一个人要想引人注意就得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出版而言,跟风是一种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又是一种策略。后者多少需要些聪明和胆量。不是都教家长如何培养天才、如何培养成功的孩子吗?这时如果有人偏偏底气十足地说“平庸才快乐”,你肯定得多看他两眼。《我平庸我快乐》就是这样的书。说它是家教读物不如说它是小说,说它宣传的是另类家教经验不如说它是对追逐畸形价值的一种反拨。因此不必就平庸与快乐之间的逻辑关系过多追究,我觉得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处心积虑地要让孩子出人头地的父母们静下心想想:成功仅仅是上哈佛吗?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香港学者张信刚的观点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在《教育随想》中说,喜欢让孩子受教育,让孩子出人头地,这是我们亚洲人的价值观,但不能过头,过头之后,变成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求一张文凭而受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身的扭曲,也是对儿童个性培养的扭曲。
北师大教科所家教专家陈建翔主编的《我们有最好的奶酪——家庭教育新主张》,虽出自学院,却并不艰涩。与实际相贴切,“尊重自然天性,构建平等关系,发挥自主能力,强调持续发展。”从它的编写原则我们看到,一种更理智、更人性的家教理念开始在家庭教育读物中渗透。
『柒』 张信刚 大中东行纪 亲签
倇RanHuoXing}
『捌』 为什么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气氛和对内地的敌 来自
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泡;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然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的卢乃桂教授认为,应该说它们现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这样向记者表达他的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提倡学术自由、表达自由、信息流通自由。“我当校长快11年了,我的治校理念很简单,就是让学校更像一所大学”。 香港的8所大学,都是通过有关的香港法令组建的
『玖』 张信刚的介绍
张信刚,男,1940年7月生,辽宁沈阳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原前校长。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63年赴美深造,获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和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此后,曾出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及生理学教授。1996至2007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拾』 张信刚的个人履历
张信刚,男,1940年7月生,辽宁沈阳人。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1962年,获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6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学硕士学位。
1969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助教、副教授。
1976年后,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副教授、教授。
1984年,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系主任、教授。
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教授。
1994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
1996年后,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兼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委员。后赴美进修,获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及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在美国、加拿大著名大学任教20余年,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及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理学教授。
1996年至2007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2006年底月,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2010年10月,受聘为山东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