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小冰河时期的介绍
“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历史上,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Ⅱ 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吗
气象史上有个“小冰河时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这段时期是指从约1350年到约1850年 ,当时多处地区包括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1350年是元朝至正十年,1850年是清朝道光三十年。刚好跨越了整个明朝(1368-1644)和大半个清朝。
Ⅲ 历史上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带来了哪些直接或间接影响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明朝遇到的小冰河时期,曾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最直观的表现为北方寒期延长、粮食严重减产,农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农业的动荡无疑于撼动王朝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出现王朝倾覆的惨剧。
因此,明朝小冰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
1、北方的农业区遭受重创,边疆军队供养困难
随之,李自成等人的势力大增,他们牵制了明王朝的精力。让本应专心应对边疆战事的明朝,不得不调兵对抗。最终,失去民众支持的明王朝覆灭在了李自成手中。
综上所述,是关于明朝小冰河时期影响的个人理解,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Ⅳ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是怎么一回事
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的冬天都是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夏天的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因此冬天则奇寒无比,就连广东等地也都在狂降暴雪。
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的中叶同时具有气温偏低的一个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的广大地区也同时出现了一些寒冷气候,因此人们称之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在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因为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4)明朝小冰河期扩展阅读
历史影响
编辑
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灭亡原因
小冰期对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有影响,对游牧影响更大。但要因为这个就判定一个人口一亿人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武断了。明朝亡于其严重的内部危机,孙传庭总结的特别好“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这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Ⅳ 明朝小冰河时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该为明朝灭亡背锅吗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是指,在明朝末年崇祯年间气温开始骤降,像福建和广东一带都有暴雪,冬天来得甚早,而春天来得及晚,因此雨水很少,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但个人认为不应当为明朝的灭亡背锅,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次小冰河时期,第1次是在商末周初,第2次是在三国前后,第3次是在唐末宋初,明朝的小冰河便是第4次,虽然明朝的小冰河时期,使得温度大降,连同珠江三角洲和广州都下了大雪,导致年年干旱,可是在这明朝时期,已经有南美的土豆,玉米等耐旱农作物涌入,也正是这些农作物使得明朝因为食物而死亡的人数比前三次要少,明朝的灭亡的原因还是在自己本身,从万历皇帝30多年不曾上朝就可见一斑,皇帝消极,而朝廷上下又是争名夺利,党争不休,从东林党人到宦官党,贪官污吏横行,极大的消耗了内耗,自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就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再向海外求取财富,发展资本主义,而随着明朝的开支加大使得财政后面捉襟见肘,无力负担相关的费用,造成了经济危机,再加上李自成的起义和和满清的侵扰,使得明朝两面开战超出了能力,最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满清轻而易举获得天下,其实针对明朝的弊端,张居正有做出过改革,只是在张居正死后革新就停止了,如果明朝能够将张居正的改革持续下去,那么明朝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地球开始产生温室效应,但是在2012年,有一些权威的国际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已经停止,此后会开始变冷,时间会长达几十年,有相关媒体表述,这是小冰河时期来了,
Ⅵ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大约15世纪开始,我们的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时期,这一时期称为小冰期,又叫做“小冰河时期”,我国则称呼这一时期为“明清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期的温度下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多少的影响呢?
第一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东汉末年再到晋朝时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唐朝末年再到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到宋建立为止。
第四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元朝时期再到二十世纪初,其中气候最为极端的时间是明清政权交替之际。
冰河期内,极端的气候加上此起彼伏的战乱,使得当时的人口大幅度地降低。最惨的要数第二次小冰河时期了!
经过三国的混乱,晋统一全国之时,汉族人口仅剩下七百七十万。好不容易回了口气,紧随而来的就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经历这些浩劫,汉族人口仅存四百多万。
Ⅶ 明清小冰河期有多冷
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指中国明朝末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甚至长江结冰。
“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清朝初年,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谈迁提到,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Ⅷ 小冰期是什么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到底有多冷
有历史以来,我国共有6次的小冰期。其中一次是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那时还没有温度计,所以当时的具体温度没法确定,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广东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明朝的灭亡也跟这次气候变化有关联。当时崇祯皇帝登基后,民间灾荒连连,还有鼠疫,就连皇宫里的守城兵将都没能幸免。当李自成的起义兵冲进宫里的时候,有些士兵被鼠疫折磨的瘫坐在地上无力抵抗。
在整个明清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出现极端天气,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不够发达,各种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所以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今地球上的极端天气依然存在,但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施,让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Ⅸ 明末小冰河期是怎么回事详细介绍
明朝其实亡得很冤枉
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1580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根据有的学者的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会无限的扩大,为了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国的地震学家也证明,这个时期是华北大地震最多的时期。据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这个时期,北欧气候非常寒冷。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寒冷和地震与太阳上少黑子有关。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崇祯年间的农民大起yi就不足为奇了。
Ⅹ 明朝时期的小冰河时期是怎么造成的
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专家指出,明朝灭亡後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到了清初顺治十七年间一亿三千五百万。[1]
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有人认为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的研究数据,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灾害表现
极度严寒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