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肯尼迪死后,夫人杰奎琳嫁给船王后来如何
这个事儿还真没法泛泛而谈,美国是个多族群国家,里面的人千奇百怪,想对某件事儿有统一看法基本不可能。而且同一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这次第一夫人改嫁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改嫁的理由1968年6月6日凌晨,继约翰之后,第二个肯尼迪家族的政治家倒在了枪口下,罗伯特在刚刚赢得加州初选后就遭遇枪击。他一共挨了三颗子弹,一颗在头部,两颗在躯干,几乎算当场死亡。
接到消息后,杰奎琳当场崩溃,从约翰死后这个女人一直活在抑郁和恐惧之中,也愈加的依赖最不像肯尼迪家族成员的罗伯特,以至于罗伯特的妻子都难以容忍。而此时罗伯特的死让杰奎琳确定了一件怀疑很久的事儿,有人在针对肯尼迪这个家族。
甚至她开始猜想对方下一个目标,杰奎琳觉得应该会是自己的孩子小约翰,继而她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最好离开这个国家。当然,这些都来自于杰奎琳的自述,她究竟怎么想没人知道,但跑到国外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肯尼迪家的孩子总要回家的。
1975年希腊船王死后,杰奎琳再次回到美国定居,虽然媒体依然固执的叫她奥纳西斯,但显然逐渐不那么刻薄了。到了1980年她和一位比利时商人同居时,媒体和多数美国人已经懒得再骂什么。
90年代初杰奎琳支持克林顿选举,为他筹措了不少资金,总统的友谊当然很可贵,彼时美国人对待婚姻等问题也不再像60年代那么保守,渐渐一些媒体不再对她心怀芥蒂。几次选举最有影响力女性杰奎琳都榜上有名,甚至选最受欢迎第一夫人也带着她。
当1994年杰奎琳去世后,根据遗嘱她葬在了第一任丈夫身边,至此美国人大多都本着人死债消的态度面对这个女人。对她的称呼不再那么刻薄,一般叫她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今年时代周刊又把她列为100位年度女性之一,她以高票当选1962年的年度女性。
B. 给杰奎琳写一段颁奖词
她可爱、勇敢,她爱吃糖果。她不顾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秘密保护好,不让那该死的德国军发现。最终,她保住了秘密,也保住了一家人的生命。她就是杰奎琳,让我们一热烈的掌声为她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奖牌
C. 杰奎琳故事
杰奎琳·李·鲍维尔·肯尼迪·奥纳西斯(1929年7月28日-1994年5月19日),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美国第一夫人(任期1961年-1963年),1929年7月28日在纽约出生,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夫人。
杰奎琳·肯尼迪没有绝世的美貌,但她却是美国人心中最美的“第一夫人”;她不是皇室成员,但她却以高贵的气质、优雅的举止、独立的个性,赢得了世人的仰慕,其中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
人物轶事
杰奎琳的霓裳外交
在身为第一夫人期间,杰奎琳·肯尼迪树立起了自己时尚偶像的形象,这当中有一部分功劳要归于肯尼迪家族的好友、美国服装设计师Oleg Cassini。
传闻当设计师Oleg Cassini第一次见到杰奎琳时,她那蓬松丰厚的黑色短发和大大的黑色眼眸马上使他想起了一位优雅神秘的埃及公主。他设计的别致的简洁和细节上的搭配,是优雅的杰奎琳·肯尼迪所崇尚的,简单中的精致才最能体现出女人的细心与品位。
因此杰奎琳缔造了这样一个真理——“简洁的经典服饰被合适的女性穿着,能散发出无穷魅力。”Oleg Cassini为杰奎琳设计的经典套装+盒子形状的帽子,被妇女们竞相模仿。
她并非美艳过人,两只眼睛分得很开,平板的身材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她曾想过去当一名麻杆模特,和一个标准的美国绅士结婚,但这只是不成熟的假设,她那半瓶水的上流社会出身和爱面子的父母早早就暗示她:“社会地位和荣誉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她聪明、幽默、老练,富有层次的谈吐、卓越不群的气质和勇敢坚定的意志为她扫除一切障碍,先后征服了美利坚合众国最有地位的男人和富可敌国的希腊船王。更重要的是,她以独到的眼光和穿着方式将时尚带进白宫,给美国流行时尚吹进前所未有的优雅之风。
(3)杰克琳扩展阅读
美貌、知识、权势、财富、睿智与个人修养,杰奎琳的一生拥有了女人所梦想的一切。她也凭借生命中的两次婚姻,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登上了权力与财富的巅峰。
1929年7月28日,杰奎琳出生在纽约长岛的东汉普顿。母亲珍妮特.李(Janet Norton Lee Bouvier)是典型的上流社会女子,个性严谨,追求完美。父亲杰克.布维尔是个出名的花花公子,爱好享乐,生活放荡,挥金如土。夫妻两人的个性南辕北辙。
杰奎琳的长相与父亲极为相似,尤其是较黑的皮肤与较宽的眼距。她从小就与众不同,1岁时就被妈妈放在马背上开始学习骑马,上幼儿园后就开始参加马匹展览会上的赛马比赛,表露出强烈的争强好胜的个性。
杰奎琳的父亲杰克婚后也不改风流浪子的本性。母亲与父亲在一起时,总是伴随着激烈的争吵与漫骂。成长于这样的家庭,杰奎琳从小就养成了叛逆的性格,非常有个性,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会奋力去争取。
她同时也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本领,能够处变不惊地应对一切事情,无论发生多么不愉快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杰奎琳的父母几度分居后终于在1940年离异,姐妹俩跟随母亲共同生活,父亲时不时会探望两个女儿。
杰奎琳的母亲珍妮特是一个极有野心的女人,出身于上流社会,本身也对财富与地位有着强烈的追求。1942年,她再嫁给声名显赫的标准石油公司的继承人休.奥钦克罗斯。杰奎琳与妹妹也一起住进了继父豪华气派的哈姆密尔斯庄园。
母亲的再嫁给杰奎琳姐妹带来了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杰奎琳喜欢上了芭蕾、诗歌、绘画,逐渐培养出独特优雅的气质。1947年,杰奎琳从法明顿中学毕业,在未来志愿一栏填上了“Not to be a Housewife”(不做家庭主妇),显示出她不同寻常的抱负与野心。
虽然杰奎琳更为喜欢父亲,但长时期与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那就是对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的追求,这一价值观的确立,对杰奎琳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杰奎琳
D. 杰奎琳·杜普雷的个人生活
在与著名的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勃伊姆结婚前,杜普蕾曾经有过许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这些情人们都对这部电影发出过不同程度的抗议。杜普蕾的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在她重病期间,虽然与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在巴黎重新组织了家庭,但他始终定期返回英国看望杜普蕾,并在经济上给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有默契,绝不报道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时对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伦勃伊姆的守护下离开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几年之后,巴伦勃伊姆才首次公开谈论杜普雷,他盛赞杜普雷的音乐才华,但对两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闭口不言。也许,这是最正确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间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
E. 你觉得杰奎琳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杰奎琳(1929~1994)[1]美国第一夫人,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
杰奎琳的风格是如此的鲜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从她入住白宫成为肯尼迪夫人,到嫁给亚力士多德·欧纳西斯,到成为一名编辑,杰奎琳在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向世人展示了真实的自我1960年约翰·肯尼迪以些微的票数击败尼克松成为美国第35届总统。1961年杰奎琳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她也曾为竞选出力,甚至向杂货铺老板们讲解议会的组成。在西弗吉尼亚州访问时她受到强烈的震撼,以前她从没有见过如此贫穷的现象,后来在白宫装修需要订货时,她曾经建议购买贫穷地方公司的产品以帮助这些地方。
她不喜欢“第一夫人”这个名称,认为像给马取的名字,虽然她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会暴露在媒体和公众的眼光之下,她希望保护孩子们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她不允许对孩子们拍照曝光,但当她外出时,肯尼迪会让白宫的摄影师为他们拍照。
杰奎琳会说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她喜好法国风格的食品和时装,在安排白宫国宴时经常选用法国烹饪,但作为第一夫人穿着法国时装她又怕被人批评不爱国,因此叫美国的服装师模仿法国的风格为她设计制作服装,她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的时尚偶像。在访问法国期间,她和戴高乐用法语对话,受到法国人的热情欢迎。
杰奎琳做的第一件重大工作是恢复白宫内部的本来模样,在由准备退位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夫人带领她巡视白宫时,她就为其充斥着没有历史感的复制家具而感到沮丧。她认为白宫代表着国家,就应当恢复其历史形象。她要求组成一个美术委员会,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到处寻找古董家具和历史艺术作品,甚至亲自向曾经设计过白宫的人写信。完成恢复工作后,1962年2月14日她自己出面带领CBS的电视主持人拍摄专题参观巡游整个白宫的电视节目。
杰奎琳主持的许多社交活动使得总统夫妇成为国内文化界的焦点,在美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对音乐、艺术和文化如此关注,杰奎琳的每次招待使得每位到白宫参加国宴的客人感到都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杰奎琳将原来的U形餐桌撤走,改成八人的圆桌。在维也纳美国总统和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谈中,杰奎琳和赫鲁晓夫的交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总统谈判以失败告终,但赫鲁晓夫很欣赏美国总统夫人。
基于上述原因,杰奎琳被认为是60年代美国妇女心目中公认的时尚引领者。 1963年8月,她的小儿子帕特瑞克去世,杰奎琳几乎再也没有在公众中露面。11月肯尼迪要求她和他一起去得克萨斯州协助竞选,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肯尼迪遇刺身亡时,在汽车中她坐在肯尼迪身旁。
杰奎琳随后表现出的勇气令全世界为她赞赏,她拉着两个孩子的手主持肯尼迪的葬礼,在国会大厦和女儿一起在灵柩前下跪,随着灵车从白宫一直步行走到圣马修斯教堂,最后在阿灵顿公墓点燃她丈夫墓前的常明火炬。《伦敦晚报》称赞她:“杰奎琳·肯尼迪给了美国人……他们最缺少的一种东西——皇族的威仪(Majesty)”。但是,近年来有研究指杰奎琳在肯尼迪葬礼上的表现实际为精心策划之表演,目的是最后一次作为第一夫人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影响力,据称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实际上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
肯尼迪去世一个星期后,杰奎琳接受《生活》杂志记者的专访,她将肯尼迪在白宫的日子比喻为亚瑟王神秘的圆桌骑士们,说肯尼迪喜欢当时正在百老汇演出的音乐剧。她说“肯尼迪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了,可是他宁愿还是一个男人”。
此后一年中她都没有再在公众中露面,她的女儿曾在学校中告诉老师,她妈妈终日以泪洗面。杰奎琳一度想死,但为了儿女还得坚持活着。 1968年7月,肯尼迪的弟弟总统竞选人罗伯特·肯尼迪被暗杀,杰奎琳认为肯尼迪家族已经成为暗杀的目标,为了保护儿女,她决定离开美国,她于1968年10月20日嫁给了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奥纳西斯有足够的金钱和势力可以保护她。为此欧纳西斯离开了他的情人歌剧演员玛利亚·卡拉斯,杰奎琳失去了美国当局对她进行保护的特权。
虽然他们结婚了,但婚后两人很少在一起,奥纳西斯和杰奎琳的儿女相处很融洽,但杰奎琳和奥纳西斯的女儿不和,因此她经常外出旅游和购物。1975年3月15日 奥纳西斯临去世前填了一张离婚书,当时杰奎琳和她的孩子们正在纽约。根据婚前协议杰奎琳没有能得到奥纳西斯的遗产。他的女儿用3千5百万美元换取杰奎琳放弃全部遗产的声明。
此后杰奎琳一直生活在纽约,作为《双日报》的编辑,和一位比利时裔的已婚钻石商人和企业家同居。20世纪60年代曾领导反对拆除纽约中央火车站,80年代领导反对在中央公园附近建设摩天大楼。
1994年她被诊断出患有淋巴腺癌,5月19日夜里10:15她在第五大道的公寓中去世,享年64岁。
5月23日她的葬礼经由电视向全国转播,虽然她自己希望葬礼只是局限在亲属之间。她被安葬在阿灵顿公墓已故的丈夫肯尼迪身边,克林顿总统发表书面演讲,她的两个孩子为她献上鲜花,标志着美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F. 约翰·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为什么评价伊丽莎白女王是“平庸乏味的中年妇女”
两个人因为一些事情曾经闹过矛盾,所以看对方一直不顺眼,特别是总统夫人更是用言语攻击经过女王。
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国宴,款待肯尼迪总统夫妇的到来,那年英国女王35岁,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32岁。两个人年龄相当,身份地位都差不多,但是见面时确实暗潮汹涌。而且当总统夫妇离开英国后,伊丽莎白女王就听说了杰奎琳评价自己的无礼语言。杰奎琳曾经说女王是一个如此平庸、乏味的中年妇女。
因为参加晚宴的宾客问题,英女王和第一夫人结了怨,但是英女王在接待杰奎琳时,保持了自己的风度。
G. 杰奎琳人物
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是上个世纪最闪亮的女人之一。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约翰•肯尼迪,给了她狮子座渴望的权势;第二任丈夫是世界首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又由此获得了财富。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她占领着媒体的醒目板块,她的面孔出现在世界各地。她的一生是一个狮子座精彩无憾的一生,她从来都没有把生命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不起眼的社会末流的身上,她用狮子座的个人魅力和雄心成功地经营着名望和财富。
杰奎琳从小就有狮子座的勇气和力量,还有狮子座需要的中心舞台,5岁的时候,她就成了儿童组马术表演冠军。18岁时,她获得了“社交皇后”的称号。雄心勃勃的狮子座不会寻找一个居家过日子的无名之流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她胸怀远大的前途,处心积虑地规划自己的婚姻大事。为了有机会接近社会名流,她选择了当记者,到大饭店进餐、跳舞。她
先选中了流亡美国的60多岁俄国王子,没有结果。她又抛弃了名望和财力不足的银行高级职员未婚夫,和一位钢铁大王的女婿交往密切。钢铁大王建议女儿尽快介绍一位实力雄厚的单身男子给杰奎琳,以收回丈夫的心。这时肯尼迪出现了,他完全符合杰奎琳的择偶条件:他出身名门,有财富,有权位,又英俊、机智、幽默,又有政治野心。为了进入肯尼迪的家族,杰奎琳像应付大考一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肯尼迪家族需要是标准答案。在肯尼迪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她美丽的形象为肯尼迪赢得了选票。她在31岁当上第一夫人,成为最年轻的白宫女主人,也成了世界媒体的中心,这一切都满足了狮子座的中心角色的渴望。
肯尼迪好色成性,对于这一点,杰奎琳很快就想通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认为:“我不相信哪一个男人是完全忠于他的妻子的。”“婚姻成功的诀窍在于妻子应当让丈夫去干他应当干、喜欢干、干得好的事情,那样,妻子的满足也会随之而来。”为了保障她的中心地位,她接受丈夫的情妇做自己的工作助手,面对玛丽莲-梦露扬言要取代她妻子地位的电话,杰奎琳只是幽默地问道:“你何时将行李运送到白宫?”
杰奎琳在位期间,她独树一帜,她还强力地领导着美国时尚,为时尚界创立了许多记录:她第一个在官方场合佩戴珠宝首饰,第一个穿毛皮外衣,第一个穿超短裙……因为狮子座的灿烂性格和喜爱出风头的习性,她成了美国的最佳象征。随肯尼迪访问法国的时候,她的风头远远盖过了丈夫,肯尼迪只好在她身后自我解嘲地说:“我就是那个陪杰奎琳来巴黎的男人。”由于她狮子座的宏观大气、雄心、智慧,肯尼迪由衷地把她作为自己的政治同谋和战略伙伴。
肯尼迪总统遭到枪杀之后,杰奎琳为丈夫争取了最大的死后荣耀,肯尼迪的名字被命名“约翰-肯尼迪航天中心”和“约翰-肯尼迪艺术中心”。接着,她又不肯离开日益失去的荣获,从伟大的歌唱家卡拉斯的手中夺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希腊船王,成为最富有的女人,从而满足豪华的狮子座的另一个需求--“花钱的自由”。船王是个丑陋衰老、还粗俗不堪的家伙,他与设计师合谋,偷拍妻子在游艇上做日光浴的裸照,卖给欧洲和美国的多家色情杂志。高傲的狮子杰奎琳以一次购买200双高档皮鞋,来发泄她受辱后的难堪,并报复船王的无耻。
船王去世后,杰奎琳进入出版界,她的灿烂的一生才开始走入平静。她的财务顾问莫里斯成了她晚年的情侣,莫里斯大给杰奎琳舒心和亲密的感觉。狮子座的杰奎琳是上个世纪最风光的女人,权利、财富她尽情享受,有人说她幸福,有人道她悲哀,但是,她的一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社会的灯光,她至死都是中心。
H. 杰奎琳的资料
杰奎琳的风格是如此的鲜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从她入住白宫成为肯尼迪夫人,到嫁给希腊船王亚力士多德·欧纳西斯,杰奎琳在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美国人眼中永远的第一夫人。
带着些许的哀怨神秘与古典高雅,杰奎琳出现在了美国人民面前,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贵的内涵,风姿绰约、时尚前卫的她不久便成了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妇女效仿的对象。
自从杰奎琳·肯尼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个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贵的内涵,父亲的指引,使她打少女时代起就知道如何做能够吸引住男性,尤其是成功男性的目光。虽然童年时父母的离异使她一度自闭,被同学谑称为“难以接近的怪人”,但是继父带来的巨额财产又使她比以前更加奢侈、更加叛逆。
杰奎琳的迷人风度征服了美国
她喜欢挑战性的事物,因此她最爱骑马,同时她也喜欢约会,尤其是同时与不同类型的男生约会,因为她把这看成是挑战与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的一种机会。终于,她结识了整整大她12岁的肯尼迪,并成为了美国第35任总统夫人。
婚后的杰奎琳更加成熟和理性,为了家庭,她与以前交往过的男子断绝了一切联系。同时,时刻陪伴丈夫出席各种社交场合,风姿绰约、时尚前卫的她不久便成了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妇女效仿的对象。虽然有时她们也会因小小的妒忌而指责她过于奢华的服装与配饰,但是最后,她们却又全部不约而同地模仿她的穿着、发型、乃至微笑时略有羞怯的表情。同时,“娃娃公主”、“时尚模特王后”等头衔也被紧紧冠于头上。
然而,镜头前迷人的总统夫人并不能栓住总统的心,刚刚结婚两个月,她的总统丈夫就与女秘书有了关系,而在她怀孕时,丈夫在一个已离异的女人身边。
当年,简·曼斯菲尔德、玛丽莲·梦露、安吉·迪金森等女演员是白宫主人的常客,甚至有一次,她在家中的柜厨里发现了女人的内衣。丈夫的这一切,对于一个妻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然而多年来,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男人在情场上都是英雄,我爱我的丈夫。”她自己心里很清楚,她是深爱着她的丈夫的,只是她的成熟掩饰了内心的无奈,理性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直到1963年11月22日清早,肯尼迪在达拉斯被刺杀。当时肯尼迪坐在一辆敞篷车内,杰奎琳坐在后座,他们正随着汽车列队前往目的地,突然两颗子弹穿过肯尼迪的脑部和颈部,瞬间将他置于死地。他在她的身边永远倒下,桃红色的套装上不相称的多了几抹血迹。她,依旧冷静如往,无论是谁劝说她换下衣服时,杰奎琳都坚定地摇摇头,说道:“让他们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吧!”
她的生命充满了失望,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调整、回复自我。没人知道她当时的心情,就像没有人能了解日后她会下嫁希腊船王一样,她选择了沉默。
1968年10月20日,杰奎琳和欧纳西斯在天蝎岛的一个小教堂内举行了婚礼,那年欧纳西斯68岁,而杰奎琳只有39岁。这场婚姻摧毁了杰奎琳的名誉。甚至有小道报纸尖锐地写道:“杰奎琳嫁给了空头支票。”
1994年5月19日,杰奎琳在自己的家中,在孩子们和那些她深爱的人的陪伴中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64岁。
尽管杰奎琳在白宫的时光只有短短的1000余天,但是在美国人的心中,她早已经是无可替代的白宫女主人,那个引导时尚潮流、冷静而又有些神秘的第一夫人。
I. 少校对杰奎琳说:“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 ,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改为间接引语。
改成:少校对杰奎琳说,他也有一个像她(杰奎琳)这么大的女儿 ,和她(杰奎琳)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对吗?我感觉不对
因为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 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第三人称“ 他 ” 或 “ 她 ”应改 为第一人称“ 我 ”,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知道的请讲明原因,为什么这么改
J. ( )的杰奎琳
玫瑰中的杰奎琳 ,杰奎琳是毕加索最爱的一个女人。毕加索主要以画他为主,杰奎琳在毕加索死后的一年四个月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