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蔡元培故居的故居概况
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绍兴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间,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宝煜居东首一楼一底加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座楼东次间为其书房兼卧室,在他28岁前及在绍兴中西学堂(现绍一中)任职时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
故居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门厅三间,坐西朝东,门楣匾额“蔡元培故居”系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和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
现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蔡元培先生一生业绩。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绍兴城区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出身科举,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第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颇有学者风
度。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周恩来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处,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蔡元培故居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火车站乘1、3、7、11路车到胜利路口下车,步行前往。
门票:8元 华山路303弄16号三层住宅一幢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 .故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缅怀蔡元培先生的业绩,本市中、小学的学生常结队前往瞻仰。故居建设面积526平方米,花园面积671平方米,系蔡元培先生前租住,房地产的原产权人经辗转买卖,最终由挂名美商的溢中地产公司盛泮澄(晚清大官僚盛宣怀的第三子)用他的名义为孔祥熙购置,解放后由人民政府代管.继续归蔡元培先生亲属居住使用。
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陈列馆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展览分为三大部分:一、“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二、“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时还展示了他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文物。陈列馆对学生团体预约参观免费,学生个人参观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子女免票,同时可对青少年举行18岁成人仪式、入团(队)仪式等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帮助。
华山路303弄16号
建筑风格:三层住宅
建筑面积:526平方米
花园面积:671平方米 蔡元培故居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 。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故居原门牌33 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 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 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北京故居于1985年10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堂子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六条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胡同南侧与协和胡同相通。
明代,称“堂子胡同”(旧时苏沪方言称妓院为“堂子”);清代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将此“堂子胡同”改称“东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称“西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二条”,后复称“东堂子胡同”。胡同内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现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天咫偶闻》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东堂子胡同,故大学士赛尚阿弟也。”院内原有一联:有水有山有竹,宜风宜雨宜晴。赛尚阿,字鹤汀,正蓝旗蒙古人,阿鲁特氏,是当代国学大师启功的外高祖父。赛尚阿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人,曾任内阁学士、理藩院尚书,又被授予过头等侍卫,最后官至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咸丰元年(1851年),因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连连失利被治罪,其宅第亦被籍没。咸丰四年,赛尚阿的宅第被改为铁钱局公社;咸丰十一年,铁钱局公社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顺天府志》载:“此次总理衙门义取简易……拟仅将大门酌加修改,其余则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
东堂子胡同75号,旧时的门牌是东堂子胡同33号,在胡同西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为368平方米。街门是利用一间倒座南房后辟的,无规矩可言。一进院有倒座南房5间;二进院有南房4间,北房3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1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三进院有带前廊的北房3间。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蔡元培从1917年到1920年租住于此,当年,一进院的倒座南房是客厅 。
1985年10月,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作为“蔡元培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有《蔡元培全集》存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后,周恩来敬献了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纵观蔡元培的一生,先生是民主革命家,是社会活动家,更以职业教育家闻名于世。说到蔡元培,人们习惯称其为“北京大学校长”,北大也以有“蔡校长”而自豪。其实,蔡元培并不是北大的首任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先后有严复、章士钊(由马良代理)、胡仁源四任校长;而且,他担任校长的时间也不很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的影响却非常大,说到北京大学校长,人们自然想到蔡元培,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韵味。
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一文中回忆:“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来北大,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北大组织了“进德会”,认为“私德不修,祸及社会”,意在以改变士风以影响社会风气。蔡元培指出,入会的效用有三:一,可以绳己;二,可以律人,三,可以止谤。他感慨于“北大之被谤久矣,而止谤莫加自修。”
进德会会员分三种:
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
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 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
蔡元培先生自认“乙种会员”,持“五戒”,一生不置产业,没有艳闻。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先生堪称“士”之楷模。冯友兰认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
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主张不论什么学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应允许其存在;不同主张的教员,无分新旧,应允许其自由讲学,让学生自由进行鉴别和选择。认为教学内容要“古今中外”,甚至增加了戏曲、小说等课程,在教师的选择上更是不拘一格,惟才是举。顾颉刚回忆:“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请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从当时北大教授的年龄结构看,既有年过花甲的辜鸿铭,又有年仅二十四岁的梁漱溟。而且,梁漱溟既无大学学历,又是投考北大的落榜生。但是,蔡元培见到梁漱溟在《东方杂志》发表的《穷元次疑论》,毅然请梁漱溟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开始,北大就对学生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管理方式。蔡元培先生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还批准要求入学的女生王兰为北大旁听生,开放女禁。一时,轰动了北大,轰动了北京。
一位当了几十年中学校长的先生对我说:“蔡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解放思想、促进学术发展确实很有意义,但我在实际中始终没能做到。” 对于教育,我是外行;对于这位先生的感慨,自然更不敢置喙。恰巧手头有一篇王石川的文章——《我们为何要缅怀蔡元培》。文曰:
“我们缅怀蔡先生,其实是为了一浇胸中之块垒。四年前,北大改革轰轰烈烈,但最终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北大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世上已无蔡元培》中感叹: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为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时至今日,就中国大学(内地范围)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2000年末的时候,北京的蔡元培故居所在地区面临拆迁,院内居民被迁走,故居险遭拆毁。因社会各界多方呼吁,经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故居应“原址保存”,这所院子才幸运地得以保留。当时,我也为保护故居而大胆发表了一些意见。但是我没想到,蔡睟盎居然会看到这篇文章,而且很好地保存着。
说到北京对蔡元培故居的保护以及由其而引起的那场风波,她很认真地对我说:“谢谢你。”
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不敢告诉她,与上海相比,北京那处故居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回到北京后,我特地再到东堂子胡同去了一次。蔡元培故居附近的民房已经全部拆除,只留下那一个小院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已经不成其为胡同的路口北望,如果没有那些新建的高楼阻挡,应当可以遥遥看见位于沙滩的老北大红楼,离它不远的北河沿,有原法科大礼堂所在地,1919年5月3日晚上的学生大会,就是在那里召开的。由东堂子胡同东行不远,是“火烧赵家楼”的遗址,那里也是一片居民小区的楼房,只有在一块石碑上镌刻的文字,还记载着那段史实。 西湖景区,植物园北门,蔡元培曾经住过的别墅,270多平方米。经常在28路公交车玉泉站等车的市民,或多或少都曾瞄到过一眼,玉泉路口附近那幢老式的花园别墅。玉泉路1号,是蔡元培在杭州的故居。
傍晚,夕阳余晖下的植物园,顺着林风眠旧居西面的石板路往上走,一路蜿蜒,两边大树上知了的叫声不绝于耳,隐约可见一幢破败小楼,湮没在绿荫翠丛中。如果不是身处西湖景区的黄金地段,你会以为来到了深山老林里年久失修的老屋。这幢别墅分前后两间,前屋是平房,后屋是楼房。白墙斑驳,瓦片零落;有一堵墙上裂开了一大块,露出老底子做在墙壁隔层里的竹篾。走进小楼,沿梯而上,木地板不停地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脆得好像随时都会裂开。角落里放着不少脸盆,应该是下雨天,用来接屋顶漏水的。别墅前有个院子,应该是花园,但现在却成了荒地,只有一小块地方种上了蔬菜。
这幢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经是蔡元培送给女儿蔡威廉的结婚礼物。1928年,在蔡元培的撮合下,林文铮在上海迎娶蔡元培最疼爱的女儿蔡威廉。婚后第二年,蔡元培给了5000大洋,加上林文铮的积蓄共约7000大洋,建成这幢别墅,在当时这叫做“洋房”。洋房黑瓦粉墙,泥壁木地。分前后两幢,上下错落,前为平房,后为楼房,另有大小花园,附属用房若干,井一口。这幢房子几乎就是蔡威廉的作品,连围墙、窗花、铁门都是她亲手设计的。建成后,蔡元培也常来小住,还亲题“马岭山房”一匾,所以玉泉路1号以前叫马岭山1号。
蔡元培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蔡元培杭州故居已经被列入第三批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它的产权现在归蔡元培的外孙女所有。
㈡ 蔡元培故居的关注
学界泰斗----蔡元培故居风水考。
在古城绍兴有一条因王羲之毛笔飞落在此而得名的笔飞弄,在这条窄窄的、悠悠的仍完整地保留着当时生活原貌的古弄堂内,曾诞生过一位在我国新旧交替时期起承前启后,对近代政治、教育、科学、文化各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伟人——蔡元培。200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
蔡元培故居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每进之间均是石板铺就的天井相联,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大门是用黑漆竹丝做成,其两边伸出之围墙使门呈内凹之形,这样有利于吸纳来气。左右来往的巷道在风水上称为横水,横水即横财也。而故居之门是临巷而建,则为横财就手,主大利从事经商贸易之道。
进入门厅悬有黑底金字的“翰林”匾额,是蔡元培考上进士被清政府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所赐。由于门厅与大厅、座楼的主体建筑不在同一轴线上,其间有个转折,故而过门厅通往大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加之四周筑以高大的砖墙使得由天空射入的光和由门口吸入的气能囿于其内,此处为坐西北向东南,测得是戌山辰向下卦。它与里边的坐东北向西南的大厅(测得是丑山未向兼线)都是其祖父蔡廷桢于下元九运的道光年间购置。蒋大鸿在《天元五歌·论阳宅》中云“门为宅骨路为筋,筋骨交连血脉均。”它指的是作为收气之口的门和引气之神的路,对宅中风水的吉凶能起到主导作用。若阳宅中的门、路都处于吉位且相连,方能气脉贯通是为吉。根据前天井的戌山辰向下卦来看,大门在巽方是纳当令旺星九紫火,通往大厅的路在坎方是引动向星三碧木,此向星三碧既是辅弼吉星又与旺星九紫成木火相生,正合《玄空秘旨》中的“位位生来,连添财喜”。再以大厅的丑山未向替卦来看,厅的正门是开在坤方,所纳为当令旺星九紫火,故而正如《蔡元培自述》中所说:其祖父为当铺经理,先父为钱庄经理,二叔为绸缎店经理,四叔亦经营钱庄任经理,五叔、七叔为钱庄副经理,六叔做塾师。但在一八七七年六月廿三日,其父亲去世,随后他们这一房就陷于困苦,而不多几年,其二叔父、五叔父、七叔父先后失业,即同住一弄的亲戚家,也渐渐衰败起来;其同胞兄弟四人,四弟早殇,其有两姊,均在二十左右病故,其有一幼妹,亦早殇。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强烈反差呢?这在《玄空秘旨》中早就言明:“乘气脱气,转祸福于指掌之间。”就是说,根据宅命盘中飞星的生旺衰死,则可立见祸福之应。盖吉凶原由星判,而隆替乃从运分,因为从1864年至1883年行上元一运,原先大门和正门所纳得的当令旺星九紫已变退气之星。更为严重的是,这二个宅命盘又同时在上元一运犯山星入囚,山主人丁、主事业、也主平安,故而家道由盛而衰是为确应。
凡是富贵之宅,也有出愚顽之子;即使贫贱之屋,亦能产智贤之士。因蔡元培的祖父在儿子长大后,于上元一运的同治年间在大厅后加盖了与其同一轴线(经本人测后相差1度)中五楼五底的座楼。蔡元培之父蔡宝煜是长房,居于东南首一楼一底,上为卧室,下为起居室。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七蔡元培就出生在楼上。蒋大鸿在《天元五歌·论阳宅》中云:“夫妇内房尤特重,阴阳配合宅根源。”盖夫妇内房为继祖承祧之所、生儿育女之处,宜形气合局得时以乘生气,是产贵子佳女之至要。但仅凭这是不够的,因为即使是同样的住宅,父母所生的子女之性别及其人生际遇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必须要从所主人物在出生时的飞星太岁、年命所到之方结合其对应宫位的形气综合参断。卧室测得为戌山辰向下卦,蔡元培为丁卯年生人,居于震宫,门开在震宫之甲山城门方,此方飞星所对应的病伤感应越甚,其日后造化则越大。
此宫纳得山星四绿、辅弼向星七赤,这二颗山向飞星所代表的卦意为:
四绿木:手脚、教化、廉洁、漂流、高度、进退
七赤星:刀具、改革、教师、交流、新生、自由
少时的蔡元培奉母至孝,在母亲生病时,曾偷偷割下臂上的肉,和在汤药里,喂给母亲喝,以期母病愈。蔡元培在辛亥革命胜利后,首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创始人。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腐败不堪的旧北大,改革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北大,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1928年,组建中央研究院并任院长,建立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近代科学家,开创了我国近代科学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基础。他学贯中西,先后六次出国留学,考察长达十余年,足迹遍及欧美等十余个国家,为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语:“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还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下面再来分析座楼,此座楼为丑山未向下卦,排得其宅命盘如下:
根据蒋大鸿著的《归厚录·阳基篇》云“宅气敷形,四倚之地,大势易照。《阳宅十书·论宅外形》也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故居周边都是接檐连栋的民居,只有在其艮方有一座身阔形圆、顶呈波浪、形似笔架的蕺山,依风水术中以形体论五星,则为金水形,山上筑有的文笔塔为木星紫气,必主出贤才之应。
更为难得的是,蕺山位于宅命盘中的艮宫,为当令山星一白飞到,其与成连珠三般卦组合之震宫中的山星六白为先天合,且与坎宫之大滩湖水遥呼相应。山主仁,水主智,这种傍山邻水的格局将造就其为仁义、智慧之士。现就阐述艮宫八白和山星一白、六白所代表的卦意:八白土:分界、守正,团结、全力、和平
一白水:智慧、忧虑、坚实、漂流、官星
六白金:祖国、积极、成果、良知、尊敬
《风水正宗——地理小补》云:“天气地形,两相交感,而人寓乎形气交感之间,则钟灵毓秀以无穷矣。”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的蔡元培,在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后,积极参加反清革命。1904年,他组织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主盟人。抗战期间,提出“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并与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蒋介石的妥协投降政策,营救了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蔡元培一生为国为民、为教育、为学术、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周恩来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涯高度概括为: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㈢ 开放时间上海蔡元培故居
位于:华山路303弄16号开放时间:9:00-11:00;13:00-16:00(周二至周日)门票:免费
㈣ 蔡元培故居的折叠独特故居
蔡元培故居与别的故居有些不同。别人的故居,比如郭沫若、鲁迅、梅兰芳、老舍,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房子,拥有房屋的产权,蔡元培一生未置产业。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陆也并没有一处他自己的房产。
在北京蔡元培先后租住过的几处住宅中,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之所以被定为“蔡元培故居”,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在此。“五四运动”正是在这里策源。 “这个院子,也就是沾了蔡元培的一点儿边,要不是,它值得保吗?你看,就这房子,是文物吗?”在北京东堂子胡同75号蔡元培故居,一位自称是市政工程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大声说道。
蔡元培故居紧靠胡同的一侧,数间房屋被严重拆损,屋顶没了,院壁一片残痕,院内几间房屋也被捅破了顶,大门两侧,被刷上两个大大的“拆”字,而刻有“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字样的石碑还嵌在墙上。故居院内最后一位住户胡锦才领着记者四处探望。“这不是一般人的院子呵,这是蔡元培先生‘五四’期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住过的房子,听说当年北京大学的学生就是从这里打着红旗出发,去争民主科学的!”胡锦才感叹道,“蔡元培当过很大的官,但生活非常俭朴,这确实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正因为它普通,才显出了蔡先生的人格!”
上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苦难深重,蔡元培1892年中进士,甲午战争后,同情维新派,190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同年冬又创设爱国学社,宣传“排满革命”。后赴法留学,直至武昌起义后才回国。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并塑造了整整一代学人。
1919年5月2日,蔡元培获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北京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当即告知北大学生代表。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示威游行,并赴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此后,蔡元培为营救被捕学生努力奔走,5月8日,在军阀政府的重压之下被迫辞职。
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凝聚着这段风云。81载春秋逝去了,赵堂子胡同,就可达火烧赵家楼的遗址。这个活生生的环境,见证着一个民族在险些死去的时候,曾经爆发的血性与激昂的良知。
蔡元培故居为东、西各三进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号两个院落,75号在东边又开一小门。院内原住有10多户居民,现已被工程部门搬迁,院内除添建了一些小房子外,没有太大变化。蔡元培在北京任职多年,自己却未购置房屋,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居住过。文物部门唯独将东城的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因为这里与伟大的“五四”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近一段时间,蔡元培故居突然面对危急形势。一个房地产项目计划在这里兴建,故居周围已拆出了一片,随即发生故居部分房屋被破坏事件。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赴现场制止了这一行为,并派专人看守。所幸故居大部分房屋保存完整。
1919年11月24日,故居已开始由房管部门修缮。“不是说要拆吗?怎么又修起来了?是不是怕人说嫌话?”“修好了,早晚也得拆,不然,干嘛把‘拆’字都给画上了?”旁观者七嘴八舌地议论道。
1919年12月5日,记者再赴现场,看见故居临胡同一侧的房屋已经修缮,墙上的“拆”字已被抹掉。但后院北房的门窗不翼而飞,房顶有受损痕迹,后墙还被拆出一个大洞。
“这是破坏文物,是违法行为,我坚决反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说。
据了解,开发方已提出将此故居异地重建的请示,这未获主管部门批准。北京市文物局明确表示,蔡元培故居只能原址保护,不许异地拆迁。
“蔡元培是多么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个故居就处在‘五四’运动的一个具体环境里,这是不能动的!难道‘五四’运动也要搬家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对记者说。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法》里之所以有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项,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动。如果随便搬来搬去,还谈什么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太重要了,它与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是不能搬迁的。这里又不是修水库,建设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工程,有什么理由让蔡元培先生搬家?”
㈤ 蔡元培故居的故居主人——蔡元培生平
蔡元培(1868一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号孑民,乳名阿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曾任光复会会长。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被称为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㈥ 请问有谁知道蔡元培故居具体的开放时间
蔡元培故居周一休馆,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00;下午13:00-16:00开馆,而馆内三楼只在周三才会开放的。
㈦ 绍兴蔡元培故居的蔡元培故居简介
故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
从外观看,这是一座在绍兴并不罕见的台门院落。分三进,每进之间有石板铺就的天进相连,可谓“一块石板到底”。与众不同的是,这门厅坐西朝东,而厅堂和坐楼坐北朝南,三进不是分布在同一轴线上。且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显得气势不凡。也正是这高墙深院,把一切喧嚣都远远地挡在了外面,只剩下宁静和清明。
第二进一堂两厅,东西两侧为厢房,前有明堂,明堂两侧也有厢房。这里原为蔡氏六房、七房子孙所住,现已辟为陈列室,展出介绍蔡元培生平事迹史料,堂厅正中高悬一匾额,曰“学界泰斗”,乃现代书界巨擘沙孟海所书。
㈧ 蔡元培故居的拜谒故居
蔡元培故居
上海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开埠以来的150年中,曾经荟萃了无数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居处也因其主人非同寻常的经历和成就而充满了异样色彩,随之也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寻访上海市静安区名人遗迹,保护这些历史的建筑,便成为一件非同寻常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世纪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屋前有石阶扶梯可直登二楼,穿过狭长室内走廊,在走道中间,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铜像。会客厅内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保持原貌。在客厅北墙上,悬挂先生中年时代一帧巨幅画像,目光炯炯,神态严肃。墙下置放一只老式写字台,除了文房四宝、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台历撕到公元1868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先生生辰。台上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先生著作,写字台旁一只老式转椅是先生生前写作办公用的。南墙左侧挂着一幅油画,是刘海粟大师当年的作品;右侧墙上对称地悬挂着一幅蔡夫人周峻为先生作的肖像油画。先生在其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蔡元培故居
在西墙下悬挂着一张1936年蔡先生和师生在江湾国立音专与萧友梅校长合影。东墙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校长时植松树照片,东间是藏书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书和信件。
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于香港。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遗言仅为两句话:“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留给后人的遗训将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蔡元培先生身前自述:律己不苟,责人以宽;无所不容,有所不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学以救国;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学人亦兼通人。只有当你置身于这幢老房子中,才能体会得出这段自评的含义。
走出了蔡元培故居,回头再看看这幢三层的住宅,黄色的粉墙,蓝色木窗格外显眼。睹物倍思人,身临其舍,使我们更加缅怀和思念这位文化名人。 徜徉在这些老建筑里,重温历史的某个瞬间,走入名家的内心世界,仰望他们的精神风范,故居成为今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乃至与他们“对话”的一扇窗口。
先辈已远行,我们谨以此种形式,表达对他们的缅怀与尊敬,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本期我们将和您一起走进上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哪里?”
“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酒店对面。”
“这么近?黄金地段啊……好像看到过路牌,没进去过。”
这样的对话,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纪念馆时,都会发生一次。
近40层高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引进的五星级外资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携淮海路,正是繁华红尘的中心地。对面的弄堂却终年幽深安静,藏着一小片建于20世纪初叶、风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园别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寻常一幢,虽然有路标、纪念馆标示牌,稍不留神仍会错过。
在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到过且记得住蔡元培故居的,会有多少人?馆方统计,每年接待来访者约3万人。意外的是,除了组织来参观的学生,自发来的散客中,最多的是专程来致敬的海外客。
人们是来向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致敬。
这座细竹编结的“枪篱笆”院墙内,有着参差错落红瓦屋顶的黄色三层洋房,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开辟为纪念馆。而事实上,它所纪念的主人,并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暂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从此前居住的愚园路寓所迁来这里,11月2日,他联络数名国内知名大学校长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遏止日本的对华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的暴行。不久后,日军侵占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
国内挂牌保护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处。另两处一在浙江绍兴的笔飞弄13号,蔡家祖屋,蔡元培诞生和成长之地;一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租住处。
祖屋早归了亲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赁屋而居。很难想象,这位出身望族、科举时代高中进士入了翰林、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过的居然一直是“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
如果你读过蔡元培在北大组织“进德会”时制定的“八条戒律”,就会明白,不置产业于他,绝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学者“不擅理财”,而是一种用以绳己、律人的自觉选择,是对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坚持实践。当时传扬甚远的“八戒”里,有为匡正时风而立的“不嫖、不赌、不纳妾”,也有日常行为习惯如“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更有为学者“不做官吏、不做议员”的高要求。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寿,当年的北大学子和朋友们感慨于他一生为国为民奔走、晚年仍居无定所,倡议在上海为先生捐购一处住宅,却因日寇入侵而中断。华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其家人后来长期居住在这里,它也成了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
在故居一楼的陈列展中,有蔡元培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殿试试卷,工整小楷写成的“策论”,谈的居然是西藏的历史、地位等情况;有他自不惑之年起历时12年、先后五次赴欧洲自费游学时,“疯狂”旁听课程与驳杂读书的记录和发回的明信片,第一次赴德国留学,他便目标明确,要“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有就任首任教育总长前后与孙中山的通信;也有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委任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任命状——你可能想不到,“德、智、体、美”、“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之类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种种教育用语,居然都见于当时;还有陈毅、吴元章等在法国留学时致蔡元培的信件,让我们知道,原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也是蔡元培的大力倡导;抗日战争中,大学者还曾在粗糙红纸上写下《儿童节歌》:“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
如今想到蔡元培,人们大多只记得他是赋予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神髓的校长。
在著名的“北大校长”名号之下,我们很容易忽略蔡先生一生更丰富的内容,忘记他做过那么多对民族、对国家影响深远的大事、小事。故居里陈列的种种史料、文物,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细节:一套描花漆制茶几,是参加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的福建惠儿院赠送的礼品,那一届世博会,蔡元培是中方参展的审查委员会主席;一套写有“蔡院长志存”的典雅玻璃台灯,是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送来的70岁寿礼,原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国立音乐学府、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上海音专,是由蔡元培力主建设并担任首任院长的;也是由于蔡元培的努力和开拓,中国才有了“中央研究院”——“中科院”的前身,直到临终,他留下的遗言仍是“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故居二楼,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儿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会打开房门,和陌生的来访者聊聊只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亲。二楼的会客厅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画家刘海粟和蔡夫人周峻为他作的油画肖像。如今,三楼被辟成新的实物展厅,民国年间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橱柜,蔡先生用过的藤编旅行箱、打字机、砚台、细瓷茶具与肥皂缸,以及藏书等一一陈列,加上壁间蔡先生从年轻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静谧之中一片恍惚,远去斯人的日常行止与精神气韵,又宛然近了。
蔡先生身后,周恩来在挽联里这样评价:“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则更为简洁有力,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将蔡元培与许多世界名校校长比较:“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今天的北大学者也忍不住感叹:“世上已无蔡元培”。
站在草坪上,仰望这座半旧洋楼。听说,它的产权是由商人买来送给孔祥熙的。只是当年的权贵与富豪皆与时俱去,让小楼永驻进历史的,却是“无恒产”的蔡先生。有这样高评价的现代中国人,能有几个?今天的为士、为官者,真该多来这里走走。 (姜泓冰)
㈨ 北京蔡元培故居的简介
故居原门牌33 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在。现分为75、77 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 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此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
㈩ 蔡元培故居怎么样
周末和小胖在附近溜达,看到了蔡先生故居的指示,往弄堂里面走走就看到了漂亮的小洋房。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华山路上还有这么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呀。环境不错,还有个小花园。参观的人不多,安安静静的。展厅还是有些内容可看的,参观完后感觉蔡真是教育先驱,在当时算是思想和行动的先进派了,不容易!仔细品味,上海还是有很多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