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熊宁
扩展阅读
股票行情软件stk 2025-09-16 02:55:46
中国农产品交易股票实情 2025-09-16 02:36:49

熊宁

发布时间: 2021-11-20 15:27:57

A. 熊宁的人物评价

“她是一个爱都没爱够的儿媳……”熊宁的婆婆哭得很伤心。在婆婆眼里,熊宁是个能干的好媳妇。她说熊宁很爱漂亮,但买衣服都不买贵的。熊宁很多时间都在做善事。熊宁先后领养过四五个孩子。之前,熊宁和黄晨去过3次青海,看望那里的牧民和儿童。一次,熊宁还拿出1万元捐给当地一所孤儿学校。
昨日,黄晨很坚强,没有流一滴眼泪。知情的朋友说,对于黄晨来说,熊宁是他的一切,这几天,黄晨的眼泪已经流干了。
宝宝啊,爱你的天使飞走了……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崔宝玉院长昨日上午得知熊宁车祸遇难的消息后,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儿啊!”崔院长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她说,在福利院众多义工中,熊宁来的时间不是最长的,却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
熊晴,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她和熊宁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
熊晴说,熊宁初来福利院当义工时,是她负责接待的。“她善良、热情,和她相处很开心。”熊晴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翻看着熊宁生前参加福利院活动时拍摄的照片,几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在庆“六一”孤残儿童联欢会上,熊宁作为10名“爱心大使”的个人代表出席联欢会。
熊晴回忆,过年前她们最后一次联系。熊宁说,从青海回来就到福利院来看孩子们。 记者跟随熊晴,来到熊宁生前最喜欢去的宝宝班,这里的孩子年龄在1岁半到3岁之间,大多为残障儿童。
宝宝二班组长张薇说,熊宁生前几乎每周都要来。她之前喜欢的几个孩子升到楼上的班里了,每次从宝宝班出来以后,她照例会上楼去看看那些孩子。熊晴说,熊宁以前还经常带一些孩子回家度周末。
不忍告诉孩子 爱他的熊宁阿姨走了安小枫,5岁,聋哑儿童,右眼患有白内障,有着洋娃娃般可爱的面孔。
熊晴说,熊宁生前特别喜爱这个孩子。记者见到安小枫时,他正和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熊晴对他说:“跟阿姨打个招呼。”安小枫上前拉住记者的手,直到记者离开时,都不愿放开。
看着小枫,记者实在不忍心告诉他熊宁阿姨不在了。
熊晴说,孩子太小,没有学过手语,很难跟他说明发生了什么,他也不懂得什么是死亡,等他长大了再告诉他吧。
“她爱漂亮,登一张最漂亮的照片吧”与其他义工相比,熊宁不仅仅在这里给孩子洗脸喂饭、洗衣服,还经常想一些点子,帮助福利院联系一些企业赞助。
熊晴说,熊宁不是这里时间最长的义工,但她是坚持得最好的。因此,她荣获了“爱心大使”荣誉。10名“爱心大使”中,只有两个名额是颁给个人的,其他都是颁给赞助企业的。
临走前,熊晴叮嘱说,熊宁爱漂亮,特别上相,登一张她最漂亮的照片吧……本报记者 纪梦然 张杰 “我想去看看熊宁。”昨日上午一大早,一位樊先生打进电话说,自己是西安人,也曾在青海做过志愿者,看到熊宁的消息后非常难过。
周女士是一位单亲孩子的母亲,2002年周女士认识了当时23岁的熊宁。当时,周女士生活比较困难,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得知此事后,熊宁就常常买衣服和书给周女士的儿子。当周女士把熊宁遇难的消息告诉18岁的儿子时,孩子的情绪一下变得很低落,连饭都吃不下。“她那么有爱心,她的精神特别可嘉……”周女士表示,一定要带孩子去见熊宁最后一面。

B. 关于熊宁的作文

Xiongning his parents and her husband live in Xi'an Yanta on a set of ordinary housing.
After graating from college, Xiongning of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have a keen inte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deal. "Sh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can do a poor banks, to provide small loans to the poor, helping them to change their life." Special last year, she went to Beijing and ask economists.
Xiongning had an opportunity to do a monthly salary in Guangzhou million white-collar workers, but she considered that it was not their longing for life, this idea has the support of her husband Chen Huang. HUANG Chen and friends, opened a home interior decoration company. Although the income is not a lot, but in addition to eat and wear, but also a slight surplus. In this way, Xiongning to concentrate on her charity activities.

熊宁生前和父母丈夫住在西安市雁塔路上一套普通的住房里。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办一家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改变人生。”她去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请教经济学家。
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这想法得到了丈夫黄晨的支持。黄晨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室内装饰公司。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除了吃和穿,还略有盈余。这样,熊宁就专注于她的公益活动。

C. 熊宁的主要事迹

熊宁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每周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4次前往青海玉树奉献爱心,2008年3月在前往西宁做公益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的理想。从2007年起,她坚持每周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节假日到福利院为孩子们发糖果、讲故事、辅导功课、做饭洗澡。熊宁还经常和丈夫一起接孩子回家,带他们出去玩。她总是说:“我要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家的温暖!”熊宁的爱让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熊宁妈妈”。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的许多朋友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孤残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一次去青海的旅游,让熊宁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从青海回来以后,她深深地牵挂着那里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此后,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筹资助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008年春节后,熊宁得知玉树地区遭遇罕见雪灾的消息,立即发动身边朋友捐款捐物,还到多家企业开展募捐,跋涉颠簸两天来到玉树地区,给村民发放衣物、冻疮药等急需物品。3月10日,熊宁和同伴搭便车前往西宁商谈助教事宜,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年仅29岁。

D. “西安最美女孩熊宁”墓地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霸陵墓园新区。坐公交232路,霸陵墓园。
从霸陵墓园新区正门(九孔山门)往北通过十二肖图上楼梯过山门(三孔)东面(大鼎的东面)草坪里有一个独立的墓碑就是熊宁的墓地。
再往东南是秦腔名家陈妙华的墓地。

E. 熊宁事迹的心得体会!

人生没有比无私更快乐
--------------------------------------------------------------------------------

——学习熊宁精神心得体会

她是抗雪灾志愿者的典型模范,她生前曾多次组织一系列的慈善活动如帮助单亲母亲、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为贫困孤儿支教募捐等等。她将每一次的志愿行动化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08年3月10日她在西藏玉树地区抗雪灾的又一次志愿活动中,因车祸不幸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匆匆离开并没有让人们忘记她:来自西藏人民洁白的“哈达”,西安人民纯净的“白玫瑰”都深深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让因熊宁而美丽的春天焕发生机!

不觉春风换柳条。在万众一心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祖国正阔步行走在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春天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位耀眼的明星,一位平凡的时代楷模———熊宁。

熊宁的事迹让我肃然起敬: “人生没有比无私更快乐的”,让这无私的奉献、无私的爱传递应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熊宁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中提炼出一种精神,那就是一种“志愿”精神。

何谓志愿?高尚的志愿,是立身之本。志愿激意志,“志”是精神,是毅力。人若无志,将一事无成。“愿”是理想,是信仰。人若无愿,做人做事将失去目标。志拓才,愿壮志。有志愿的境界才有爱心,有爱心才能有奉献。也就是说,只有对世界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志愿工作才有进取,志愿行动才有感召力。只有怀着善良的本性,揣着责任和道义,行义有节,志愿才有大成。

“志愿者”作为广大青少年学雷锋、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有效的活动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折射,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并推向新的高度。在我们党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像雷锋、焦裕禄、郑培民、牛玉儒等数不胜数的英雄楷模,具体的事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共同具有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熊宁的事迹再一次折射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折射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接力传承,看到了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升华。

熊宁是可爱的,她以美丽的青春年华,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点缀着壮丽的时代。熊宁是可敬的,她以自己的志愿行动影响着一代青少年,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熊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她有文化,能力强,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个人谋利益,过好小家庭,但熊宁没有这样做,她走的是一条奉献社会的志愿之路。指引这条人生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信仰、是热忱、是责任、是真情、是奉献!

熊宁之所以被称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不是她学业成绩出类拔萃,或个人相貌赛若貂蝉,而是她的心灵,她的情感,她的行为构成了新时代最美,最可爱的人。熊宁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熊宁的故事却没有完结。她“生如春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她的思想和品德是一种财富,她从事志愿者的实践和经验也是一种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教育,她那光彩鲜活、熠熠生辉的形象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F. 熊宁的母校

她的母校主要应该算是东方小学`

G. 熊宁事迹的事情

请参考:

http://ke..com/view/1471970.htm

熊宁

熊宁,1978年8月24日生。这位29岁的女孩,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身亡。
16日,数千名和熊宁素不相识的群众自发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她的葬礼。
专注公益
15日,记者到熊宁的家。这是西安市雁塔路上一套普通的住房。熊宁生前和丈夫、父母一起住在这里。
熊宁父亲回忆说,自己30岁才有了熊宁。熊宁父亲上过大学,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我和贝贝(熊宁小名)的关系更像朋友。”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办一家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改变人生。”她去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请教经济学家。
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这想法得到了丈夫黄晨的支持。黄晨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室内装饰公司。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除了吃和穿,还略有盈余。这样,熊宁就专注于她的公益活动。
心怀大爱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
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她的好友、西北大学教师高红说,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 “去年夏天她从玉树回来后伤心地告诉我,那里教育不太发达,孩子们很可怜。明年夏天,咱们一起去那里支教吧。”高红答应了熊宁的提议,做好了一起去支教的准备。
黄晨说,两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并不攒钱。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一位姓周的单身母亲说,2002年,她认识了熊宁。那时,周女士生活比较困难,独自一人带孩子很辛苦。熊宁常常买衣服和书给周女士的儿子。
救灾遇难
青海省玉树近期遭遇了大面积雪灾。3月初,玉树积雪面积约占全州面积的21.43%。截至2月27日,玉树死亡牲畜18.15万头(只)。
大年初六,熊宁得知玉树受灾的消息,立即展开募捐行动。为了募到物资,她动员了许多朋友,跑了许多家企业。
经过约半个月的努力,熊宁募到了一批救灾物资。3月1日,她和丈夫,还有另外两位志愿者,开上借来的车,带着部分物品,从西安出发。
不顾高海拔和大雪,一行四人颠簸两天后,到了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将衣服、冻疮药等一些急需物品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之后,他们去了离玉树州80多公里的村庄,将物资送给灾民。那里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路上还能看见冻死的牲畜。
由于西安还有一部分物资,四人经过商量,决定由黄晨和一位志愿者返回西安运物资。熊宁和志愿者刘璞留下,继续了解情况,以便安排下一步募捐活动。
3月10日,熊宁和刘璞从玉树搭乘一辆开往西宁的便车,行至玛多县境内时发生车祸。熊宁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刘璞和司机重伤。
年轻人楷模
熊宁的故事,像风一样吹进了玛多群众的耳朵,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玉树州玉树县群众也得到了熊宁遇难的消息。很多受过熊宁帮助的人嚎啕大哭。3月12日下午,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县城,看不到半点春天的痕迹,人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聚集在县医院门口,为熊宁送行。善良的人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放到熊宁的遗体上,祝愿熊宁“回家”的路一帆风顺!
3月16日,西安许多群众闻讯自发赶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熊宁的葬礼。其中不乏将她当作楷模的年轻人。
21岁的西京大学学生杨文锐说,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为理想奋斗,这一群体展现出“活力、冲劲”的一面,他们“敢于吃螃蟹”,“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熊宁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20岁的西安石油大学学生王洋说,熊宁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志愿行动已经内化成人生追求,没有功利目的,不求回报。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应该是熊宁这样的人。
熊宁的事在网络上传开,上千名网友留言寄托哀思,他们把熊宁称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
----------------------------------------------------------------------------------------------------
http://www..com/s?wd=%D0%DC%C4%FE

H. 关于熊宁的资料

http://ke..com/pic/148/12057464958741360.jpg

http://ke..com/view/1471970.htm

熊宁

熊宁,1978年8月24日生。这位29岁的女孩,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身亡。
16日,数千名和熊宁素不相识的群众自发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她的葬礼。
专注公益
15日,记者到熊宁的家。这是西安市雁塔路上一套普通的住房。熊宁生前和丈夫、父母一起住在这里。
熊宁父亲回忆说,自己30岁才有了熊宁。熊宁父亲上过大学,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我和贝贝(熊宁小名)的关系更像朋友。”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办一家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改变人生。”她去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请教经济学家。
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这想法得到了丈夫黄晨的支持。黄晨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室内装饰公司。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除了吃和穿,还略有盈余。这样,熊宁就专注于她的公益活动。
心怀大爱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
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她的好友、西北大学教师高红说,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 “去年夏天她从玉树回来后伤心地告诉我,那里教育不太发达,孩子们很可怜。明年夏天,咱们一起去那里支教吧。”高红答应了熊宁的提议,做好了一起去支教的准备。
黄晨说,两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并不攒钱。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一位姓周的单身母亲说,2002年,她认识了熊宁。那时,周女士生活比较困难,独自一人带孩子很辛苦。熊宁常常买衣服和书给周女士的儿子。
救灾遇难
青海省玉树近期遭遇了大面积雪灾。3月初,玉树积雪面积约占全州面积的21.43%。截至2月27日,玉树死亡牲畜18.15万头(只)。
大年初六,熊宁得知玉树受灾的消息,立即展开募捐行动。为了募到物资,她动员了许多朋友,跑了许多家企业。
经过约半个月的努力,熊宁募到了一批救灾物资。3月1日,她和丈夫,还有另外两位志愿者,开上借来的车,带着部分物品,从西安出发。
不顾高海拔和大雪,一行四人颠簸两天后,到了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将衣服、冻疮药等一些急需物品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之后,他们去了离玉树州80多公里的村庄,将物资送给灾民。那里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路上还能看见冻死的牲畜。
由于西安还有一部分物资,四人经过商量,决定由黄晨和一位志愿者返回西安运物资。熊宁和志愿者刘璞留下,继续了解情况,以便安排下一步募捐活动。
3月10日,熊宁和刘璞从玉树搭乘一辆开往西宁的便车,行至玛多县境内时发生车祸。熊宁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刘璞和司机重伤。
年轻人楷模
熊宁的故事,像风一样吹进了玛多群众的耳朵,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玉树州玉树县群众也得到了熊宁遇难的消息。很多受过熊宁帮助的人嚎啕大哭。3月12日下午,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县城,看不到半点春天的痕迹,人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聚集在县医院门口,为熊宁送行。善良的人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放到熊宁的遗体上,祝愿熊宁“回家”的路一帆风顺!
3月16日,西安许多群众闻讯自发赶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熊宁的葬礼。其中不乏将她当作楷模的年轻人。
21岁的西京大学学生杨文锐说,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为理想奋斗,这一群体展现出“活力、冲劲”的一面,他们“敢于吃螃蟹”,“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熊宁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20岁的西安石油大学学生王洋说,熊宁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志愿行动已经内化成人生追求,没有功利目的,不求回报。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应该是熊宁这样的人。
熊宁的事在网络上传开,上千名网友留言寄托哀思,他们把熊宁称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
----------------------------------------------------------------------------------------------------
http://www..com/s?wd=%D0%DC%C4%FE

I. 熊宁如何死亡的

最后一次留下的倩影

虽然只见过两次面,但巴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熊宁那“像孩子一样天真灿烂的笑”。

这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乡镇女干部,3月6日最后一次见到熊宁。当时熊宁头戴小帽,身穿黑色羽绒服和蓝色运动裤,踏着棕色的旅游鞋,笑盈盈地走向面色黝黑的巴桑,在海拔4000多米的镇政府门口一把抱住她,高呼一声:“大美人!”

熊宁与巴桑热情拥抱后上车,随即又打开车门走下来,两人搭肩搂腰,合影留念。

这是一次诀别。3月10日,噩耗传来,像一记炸雷震得巴桑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西安姑娘熊宁,从玉树返回西宁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她搭乘的一辆小型汽车从一段缓坡冲下来后,颠过几处轻微的起伏路,突然翻车,“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熊宁被重重地甩出车厢——29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几天前,面对本报记者,巴桑声音低沉,长叹一口气:“她是来做好事的,没想到一条命就没了。”

那天晚上,巴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她在镇政府前的马路上不断地来回走动,心里涌出无数个假设。一位老干部在后面追着叫她,巴桑浑然不觉。

她时常这样想:如果自己不在电话里多那句话,那位美丽的汉族姑娘就不会出事了。

一天中十几个小时在奔波

熊宁在春节期间打来电话,原本只是问候巴桑一家的情况,藏族朋友告诉她:“都挺好,只是这里下雪很大。”这使得那个清脆的声音立刻变得急切起来:“人怎么样,牛死了没有?”

当时,孕育了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玉树州,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面积被冰雪覆盖,十几万头(只)牲畜相继死亡。远在千里之外的熊宁很着急,她对巴桑说:“(牧民)牛没有了,那咋办?我去那里看一看吧。”

这个时常飘雪的季节里,要走完西宁至玉树藏族自治州的800多公里路,需翻越20多座大山,巴桑听说“特高档的车也要花18个小时”,风险极大。她极力劝阻熊宁“千万不要来”,对方应着:“好好,放心放心”,便挂了电话。

3月6日,熊宁和丈夫等一行4人乘坐一辆长城越野车出现在巴桑面前。车的后备箱里,堆满了救灾物资,除了防寒服、毛裤棉帽,还有冻疮膏、擦脸油、各种药品和新买来的成捆的袜子、手套和口罩。

和几年前第一次偶遇熊宁时的感觉一样,巴桑眼中的她依然“非常漂亮”,而她相信“熊宁的内心比她的外貌更美”。

在巴桑的陪同下,车跳跃着、摇晃着朝高山上的灾民家驶去。巴桑发现,这个时尚的都市女孩很容易和藏民亲近起来,“她的善良是天生的,心特别软,很容易动情”。

熊宁每到一家,都要摸摸小孩的头,半跪着给他们擦脸或者喂糖,还扯着藏族阿妈的衣服,语调轻柔地打听情况。

一个叫才文的6岁男孩,怯生生地望着这些人,好奇而又不敢靠近,熊宁抚摸着那张冻得冰凉的小脸,把自己的帽子和围巾拿出来,给才文戴上。害羞的小男孩儿神气起来,伸长双臂在空间局促的帐篷里转悠。

熊宁一行离开的时候,把那双小手挥动得十分有力。

与熊宁同行的赵海涛被这个小她10岁的女孩子所折服:“熊宁与素不相识的受灾藏民似乎感情很深,分送物品时,她完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显得那么诚恳,那么真实。”

3月6日这一天,他们十几个小时在奔波,除了早上吃了方便面,进入肚中的只有矿泉水,但熊宁却显得越来越有精神,虽然她患有可怕的疾病:左眼眼底黄斑变性,很可能会导致失明。

熊宁在返回镇上的途中还反复向同伴们强调,“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她后悔这次带的东西太少,催促丈夫黄晨赶紧再回一趟西安,多运些救灾物资过来。

“因为善良,我觉得她的身上到处洋溢着美的东西。”巴桑喜欢回味与熊宁的短暂交往。她忘不了熊宁的眼神:“盯着你,真诚而热烈。我很喜欢看她。”

一生一世的追求

熊宁的爱心与热情,让许多孩子感到温暖和快乐。11岁的昂文求达是玉树州红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一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去年,他多了一个“阿妈”。

“我平时在家里很孤独。”这个孩子说,“熊宁阿妈一来,我就高兴得蹦起来。”

熊宁的到来,对昂文求达来说不仅意味着有好吃的,而且会很好玩。这让昂文的妈妈拉巴感到好奇,她问熊宁:“你怎么跟小孩的性格一样?”熊宁呵呵一笑:“我就是个小孩啊!”

这个“小孩”会和昂文玩各种小朋友的游戏,比如“小蜜蜂”,“藏手指”,赢了,她会拍手大笑。

在拉巴的眼里,熊宁是把昂文当作亲儿子对待的。她远在西安,还在春节前托人给小孩带来一堆崭新的衣物和课外书。这次离开玉树前,她把昂文领到镇上的澡堂,洗得干干净净,让昂文“感觉很爽”。

她甚至提出,要把昂文带到西安去上学,直到帮他找到工作。熊宁离开昂文时的恋恋不舍,让孩子的母亲颇为动情,她不断地对记者说:“她是真心的,她是真心的。”

熊宁的事迹因为她的离世才变得广为人知,很多人感到惊讶,他们从这个漂亮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从2007年年初开始,熊宁成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常客,有时一周能去两三次。她总是笑眯了眼,不顾孩子的鼻涕和嘴边的饭粒,抱抱这个亲亲那个,急不可耐地拿出袋子里的香肠和糖果,或者急急忙忙地给拉屎的孩子擦屁股。

这种爱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熊宁关注最多的,是那些重残儿童,她总说,漂亮的孩子大家都喜欢,而我要把更多的爱给残疾的孩子。节假日里,熊宁会把一些孩子带回自己的家,给他们洗澡、换上漂亮的衣服,陪他们去广场、发廊或者诊所。

熊宁的手机里存着一些被领养的孩子的照片,她常翻出来和朋友分享。她很喜欢的小安佳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回访福利院时,熊宁抱着他亲个不停,为避免孩子被蚊子叮咬,还为他戴了个小香包。

“你那么喜欢孩子,为什么不自己生一个呢?”有朋友问熊宁。她的回答令人惊讶:如果生了孩子,那会把自己的感情全都给这个孩子,而不能把爱分给其他人,“人生在世,要善待周围的人,不一定非要创造生命”。

熊宁离去后,福利院的孩子们画了两张卡片,卡片内页上,有一对彩色的小手印,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手饱蘸色彩重重按下的。“熊宁以前最爱牵孩子们的小手,这对手印按下去的时候,宝宝们的小手就和熊宁温柔的手永远连在了一起”。

巴桑曾听熊宁说过,“不管是汉民还是藏民,只要他比我穷,我就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要把帮助弱势群体,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好友高红评价:“熊宁好得你都不敢相信她是真的。”就因为玉树的一些孩子提到“哆啦A梦”,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回到西安后,熊宁拉着高红跑了一下午的市场,最终没能找到那种铅笔,却买回了绘有这种图案的润唇膏和抹脸油。熊宁先后4次去过青海一所孤儿学校,她希望明年夏天能和高红一起去那里支教。

熊宁的生活本来可以很简单,她喜欢旅游,爱好游泳,对美食有着非同一般的狂热。1996年她被保送到中国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成了广州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没能留住她的心,“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辞职后,她和丈夫做过贸易和室内装饰,还在西安开过一间服装店,但带给她最大满足的还是她热心的公益事业。

藏族同胞发自肺腑的哀思

在玉树隆宝镇海拔4000多米的深山里,藏着贫困的君青村,一位名叫洛求告的28岁的女子和家人生活在那里。3月6日那天,熊宁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少有的快乐。

熊宁离开后,洛求告5岁的女儿总是问妈妈:“漂亮的汉族姑娘怎么见不着了?”后来,洛求告从镇上拿回家里的第一张照片——熊宁与她一家4口的合影,忧伤地告诉孩子:她死了。此后,小孩再也不问了。

“她非常可爱。”洛求告“害怕弄脏照片”,把它放在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立在床头的一块木板上,天天看着。

开车沿着通天河畔惊险的道路走上1个小时,记者来到了玉树州拉布乡的土登寺。“我每时每刻都会想念她。”68岁的秋英多杰活佛说,“熊宁是一个心地善良、有勇气的青年。”活佛知道她的心愿:先了解藏区的贫困现状,然后逐步落实,“给他们温暖”。

熊宁感动了无数人。藏区著名的音乐人、性格坚毅的藏族汉子昂旺文章,带着“感恩和感谢的心”,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写成了一首《爱的怀念》。“从西宁到玉树的路上,几乎天天都有车祸,她到这里来,奉献的是大爱。”昂旺文章说,“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没有人知道她。我感谢她,也感谢许多像她那样来到玉树的人。”

“有一位姑娘/走过了雪域/轻轻的脚步/留下许多爱的怀念/有一位姑娘/美丽了雪山/灿烂的微笑/藏在炊烟升起的帐篷……”《爱的怀念》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要求为其谱曲的人中,有80多岁的老人、有尚未毕业的音乐学院研究生,还有著名的作曲家。

但在熊宁的父亲看来,“她其实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很简单。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熊宁就像是一抔黄土,平常得随处可见。她只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而已。”

J. 熊宁简历

熊宁
熊宁,1978年8月24日生。这位29岁的女孩,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身亡。
16日,数千名和熊宁素不相识的群众自发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她的葬礼。
专注公益
15日,记者到熊宁的家。这是西安市雁塔路上一套普通的住房。熊宁生前和丈夫、父母一起住在这里。
熊宁父亲回忆说,自己30岁才有了熊宁。熊宁父亲上过大学,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我和贝贝(熊宁小名)的关系更像朋友。”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办一家穷人的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改变人生。”她去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请教经济学家。
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这想法得到了丈夫黄晨的支持。黄晨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室内装饰公司。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除了吃和穿,还略有盈余。这样,熊宁就专注于她的公益活动。
心怀大爱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
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她的好友、西北大学教师高红说,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 “去年夏天她从玉树回来后伤心地告诉我,那里教育不太发达,孩子们很可怜。明年夏天,咱们一起去那里支教吧。”高红答应了熊宁的提议,做好了一起去支教的准备。
黄晨说,两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并不攒钱。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一位姓周的单身母亲说,2002年,她认识了熊宁。那时,周女士生活比较困难,独自一人带孩子很辛苦。熊宁常常买衣服和书给周女士的儿子。
救灾遇难
青海省玉树近期遭遇了大面积雪灾。3月初,玉树积雪面积约占全州面积的21.43%。截至2月27日,玉树死亡牲畜18.15万头(只)。
大年初六,熊宁得知玉树受灾的消息,立即展开募捐行动。为了募到物资,她动员了许多朋友,跑了许多家企业。
经过约半个月的努力,熊宁募到了一批救灾物资。3月1日,她和丈夫,还有另外两位志愿者,开上借来的车,带着部分物品,从西安出发。
不顾高海拔和大雪,一行四人颠簸两天后,到了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将衣服、冻疮药等一些急需物品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之后,他们去了离玉树州80多公里的村庄,将物资送给灾民。那里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路上还能看见冻死的牲畜。
由于西安还有一部分物资,四人经过商量,决定由黄晨和一位志愿者返回西安运物资。熊宁和志愿者刘璞留下,继续了解情况,以便安排下一步募捐活动。
3月10日,熊宁和刘璞从玉树搭乘一辆开往西宁的便车,行至玛多县境内时发生车祸。熊宁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刘璞和司机重伤。
年轻人楷模
熊宁的故事,像风一样吹进了玛多群众的耳朵,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玉树州玉树县群众也得到了熊宁遇难的消息。很多受过熊宁帮助的人嚎啕大哭。3月12日下午,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县城,看不到半点春天的痕迹,人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聚集在县医院门口,为熊宁送行。善良的人们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放到熊宁的遗体上,祝愿熊宁“回家”的路一帆风顺!
3月16日,西安许多群众闻讯自发赶到西安三兆殡仪馆,参加熊宁的葬礼。其中不乏将她当作楷模的年轻人。
21岁的西京大学学生杨文锐说,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为理想奋斗,这一群体展现出“活力、冲劲”的一面,他们“敢于吃螃蟹”,“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召唤”。熊宁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20岁的西安石油大学学生王洋说,熊宁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志愿行动已经内化成人生追求,没有功利目的,不求回报。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应该是熊宁这样的人。
熊宁的事在网络上传开,上千名网友留言寄托哀思,他们把熊宁称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