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哪些
1.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华人科学家。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同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
2.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㈡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哪些
1、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合作发表论文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且在1957年,两人共同获得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距离最近的,也是最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是科学家屠呦呦。她在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曾经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3、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
7、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8、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9、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国籍华人,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
10、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㈢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都有谁啊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9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高行健凭借作品《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首位华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华裔科学家高锟,
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㈣ 中国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谁啊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7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外法籍华人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㈤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哪些
杨振宁、莫言、屠呦呦。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创作特点
莫言非常重视文学的本体意义,体验性是他乡村写作最重要的特点,这得益于他二十年的农村生活,他与乡间社会朝夕相处,它的魅力与痛苦都深入到作家的骨髓,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
这种归属性的存在不同于早先知识分子理性剪裁过的农村,借此展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兼济天下的宏愿;也不同于城市作家体验农村生活一般只看到了农村社会的浮光掠影,从而得出一些偏激的结论,相反那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深刻,他能发现农村不仅有耕种的辛劳还有收获的喜悦。
对此,莫言也毫不讳言自己农民作家的身份,他认为这是故乡血地对自己的一种限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物百态就印入了作家的意识,培养了他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因此在创作中遇到合适的催生物就容易产生本能的反应,做出相应的情感取向。
㈥ 华人中曾获得诺贝尔奖有哪5个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时年31岁,杨振宁时年35岁;
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86年与哈佛大学博士及多伦多大学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98年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前几位都是美籍华人);
高锟,英籍华人,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6岁。
㈦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四、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五、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中国台湾人。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崔琦
网络—屠呦呦
网络—李政道
网络—杨振宁
网络—李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