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成就荣誉
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正在经历从亚洲第一到世界领先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再现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
抓住新技术突破的机遇,华大基因主力于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于当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又在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3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年4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2009年12月与国家农业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
在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地方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华大基因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创造了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的“三发三带”的创新发展模式,即坚持由基因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三发”联动的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社会前进并引领未来;创建了以国际竞争和接轨的大科学项目为引领的,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三带”(以任务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华大基因正在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地快速扩展,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华大成立十年来,始终以引领基因组科学、促进产业革命为己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华大及华大人的价值,形成了华大基因“解读生命密码,探索无限未来,体验精彩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与发展观。在应对非典和海啸等突发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灾后疫情控制中,为人民做了实事,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了新一批年轻的优秀骨干,拥有一支包括国际学术专家和产学研各界精英在内的高级顾问队伍。此外,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华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创新性的2 2 X学生培养模式及脱产制的“华大基因学院”),能够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
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必将与以往一样顺应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规律,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继续向基因组科学的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并通过实战来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新一批的年轻优秀人才。华大基因将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世界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科学》)公布的最新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其中有两项突破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分别是“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及“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研究院在这两项突破中共有6项科研成果。
《Science》杂志公布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分别是———量子机械、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重新编程、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与H IV预防。
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是指通过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让原本昂贵而繁杂的基因测序技术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成为“更快捷更廉价的基因测序技术,使人类以极大的规模研究古代和现代的DNA”,让人类从基因的角度解释疾病的原理成为可能。
今年2月,华大基因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10月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公布了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发布了迄今为止人类最详尽的基因多态性图谱,标志着人类的基因研究进入新阶段。11月,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绘制的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出炉,并将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表观遗传学。
另外一项突破则是“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是指科学家通过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组的一部分)进行测序来研究罕见遗传性疾病,完成了目前在人类外显子区域规模最大、分辨率最精细的遗传图谱,并以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可能具有影响人类健康的功能的变异过程。该技术还被应用于对单基因病的研究,通过科学家对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的同一家系4个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后,人类发现了一种导致小脑共济失调家族的新致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对今后阐明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遗传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也成为我国在遗传性疾病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据了解,这一项目是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2014年3月27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了《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PI 2013 Asia-Pacific)。华大基因名列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第十七名。两项排名均同比上升一位。
报告表示,中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超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中国将逐步成为亚太地区NPI的首要贡献者。报告还提到,以2009年数据为基准,华大基因的增长比例超过了所有其他中国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发表在《自然》、《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上的基因组序列揭示了游隼、猎隼的捕食性进化机制和胡杨的耐盐机制等科学见解。
报告统计了2013年亚太地区科研机构在18本《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华大基因发表了32篇研究论文,排名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位列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此外,华大基因在《自然遗传学》和《自然生物技术》上的发表总数分别位列中国第二名和第四名。在2009-2013年五年统计榜单上,华大基因凭借73篇论文继续保持中国科研机构第五位的排名。
自1999年创立以来,华大基因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且连续四年入选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十大科研机构。多项由华大基因主导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HapMap基因组计划、熊猫基因组、古人类基因组、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家鸡基因组、首个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基因组、马铃薯基因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等。其中,由华大基因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被《自然》评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
⑵ 如何看待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G公司的事件
第一,Illumina在试剂及临床诊断业务方面限制自己的客户,捆住了华大的手脚;于是有了第二,华大看准了临床诊断是今后的业务发展方向(目前竞争集中在产前诊断),不想被上游设备和试剂供货商限制,唯一的出路就是拥有自己可控制的硬件平台。CG本身的测序技术不错,但是营销有问题,现金流吃紧,或者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总之也乐意被收购,于是一拍即合。
华大收购的主要阻力来自Illumina,因为Illumina也意识到了华大收购CG的意图,认为这会催生自己在临床诊断业务方面一个强大对手,所以才会以“华大要偷走可口可乐秘方”这样的说法以影响国家安全类似的理由要求美国政府出面阻止。同时也出价竞争收购CG。
不知道算不算优质资产。
不是局内人,以上均为个人猜测。
⑶ 怎么看待华大基因尹烨和梁冬的对话
1关于生命的话题太深奥、内涵太广,任何一个细小的领域都有无数科学家在努力去破解。看了第一辑关于意识的访谈,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阐述意识和生命的关联,只能谈谈自己对其中涉及的一些细节的看法。尹烨的谈论深入浅出,思维很敏捷。有些我很赞同,有些我觉得需要商榷。意识是有物质载体的。2014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科学家发现了脑细胞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参见凤凰科技报道:记忆一个单词需要数十万脑细胞,如下图)。在记忆形成的过程中,肌动蛋白作为信号载体,以特定方式分布在神经元上。2. 人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是产生脑电波的。人只要活着,就会在大脑神经系统中会产生各种电位,被汇集记录下来就是相应的脑电波。不同的脑电波反映出大脑的不同活动状态,但是至今,人类还无法精确的解析脑电波所对应的思维活动。神经系统太复杂,光大脑神经元有860亿个,即使部分参与信息的编辑,因为信息传递的指数关系(3个1/0开关的信息量是2×2×2),这个信息量是目前的计算机难以解答的。
3. 意识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很多研究论文已经表明了抑郁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大家可以去搜相关论文。至于什么意识能够影响?影响程度?科学界依然在探索。关于尹烨提到的911事件对孕妇胎儿的抑郁影响,我没有找到相关论文,也对该结论表示怀疑。意识影响的基因表达能否遗传?我仍然相信传统理论:意识是在大脑产生的后天获得性生理活动,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合成是先天性的遗传信息活动。后天获得性,不会遗传,也不可能控制基因所表达的遗传信息活动。胎儿在母亲子宫发育的阶段是很少有自主意识的,是无法影响婴儿自身的基因表达的。母体因抑郁而产生的基因表达改变是无法遗传给孩子的。‘你天天觉得你乳腺有问题,它就会有问题的。”“母乳一定是够的,如果你信。” 这两个说法,我表示很难赞同。尹烨把一些客观的生物现象都归结为意识问题,有点过了。女性因乳腺炎等问题而无法哺乳的临床案例太多太多,难道这些女性都有心理疾病?
⑷ 华大基因事件的思考,肺癌患者基因检测到底该怎么做
肺癌的基因检测,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对症用药与不做检测用药可能会有10%左右的效果差异。
不是非做不可的。
⑸ 华大基因如何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2018年8月2日报道,一篇《华大癌变》的文章再一次把华大基因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次让媒体口伐笔诛的不其董事长语出惊人“要求公司员工必须活到100岁,”而是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遭受质疑。
种种负面报道缠身之下,8月1日华大基因在深圳开展了第二期媒体开放日活动,以对近期事件作出官方回应。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表示传言都不属实,“尽管被误解,但我们始终坚守华大的价值观:诚信是底线,造福是目的。华大目前仍然处在快速成长期,希望社会各界对我们更多包容和信心。”
针对上文长沙个案,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徐茜回应:“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先辨是非,再论对错。湖南案例中‘华大漏检’的说法存在概念性错误,实际上该案例并不在华大的无创产前检测范围之内,因此也不存在对对方赔偿的说法。”
对于网上传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梅永红将加盟碧桂园”一事,华大方面强调,“目前,华大农业确实正在与碧桂园农业探索与洽谈合作,希望优势互补,尚未定论。但梅永红不会离开华大。”
⑹ GTERs申请手上最多是什么级别的paper。(工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3 本报广州12月12日电(记者林洁)记者今天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12月7日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 取得这一重大优秀成果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最年轻的是并列第一作者的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他们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和大四学生,同为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 在论文中,作者阐述了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大进展—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 在论文匿名审稿过程中,一名科学家毫不吝啬地对该论文评价道:“这是一篇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严谨清晰的文章。除了对新序列的检出和分类,这篇文章还通过使用相当有趣的独创分析方法,使我们对这些新序列中所能展示的种群多样性和进化保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科生论文登上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对于华南理工大学而言,并非偶然事件。2008年,该校两名2004级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炎黄一号”基因组研究,并作出贡献,成为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作者;今年8月,创新班的另一名本科生邵浩靖在《科学》杂志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该校正在积极探索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也在进一步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运行机制。牵手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组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是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次大胆创新。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立项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⑺ 华大基因的社会责任
抗击非典
2003年5月,华大基因用十几个小时就测出了SARS病毒序列,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 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向全国防止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的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同年,胡锦涛主席来到北京华大访问时,对华大基因在期间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抗病之所需”。
德国大肠杆菌疫情战役
2011年5月27日,华大收到病菌样本;6月2日,完成基因组测序并公布序列;6月7日,研制成功诊断试剂盒并无偿公开检测方法;7月28日,德国大肠杆菌的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H7N9
据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2013年4月6日公布的数据,截至17时,全国共报告1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人。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出现后,华大基因立即积极联系参与对病毒的研究,开启应急通道,建立快速检测平台,可在36小时内对样本进行精确检测。并且构建了流感及重大传染病基因组数据库,可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30日,华大基因派出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承担了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的任务。当时遇难者数目庞大,鉴定DNA的工作无法实行。华大基因主动提出为泰国遇难者免费鉴定逾千份的DNA样本。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8日至6月2日,华大基因地震灾区疾控工作组赴四川灾区参与“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检测可能引发的突发卫生和传染病事件。2008年5月,华大基因全体员工向汶川地震受灾同胞捐款献爱心。
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严重。华大基因宣布将无偿为地震灾区提供包括疫情监控、应急病原微生物检测、身份辨识、伤患治疗需要的HLA配型检测等各项技术服务,并将捐赠首批10万人份诊断试剂用于输血安全、病原检测等应用。并协调好所有可能用得到的平台资源,做好了技术和人员储备,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随时组织科技救援队伍赶往一线。 为100名鱼鳞病患者免费提供基因检测
2014年7月21日,深圳华大基因21日称,将面向社会征集100名符合条件的鱼鳞病患者,并将为其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服务。此计划被称为“晓明计划”。
“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2014年7月8日,华大基因在北京宣布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包括面向粘多糖病患者的“子琪计划”,面向地中海贫血的“春叔计划”和面向鱼鳞病的“晓明计划”等。
“宫颈关爱日”暨“全国百万妇女创新型宫颈癌筛查项目”启动
2013年3月7日,华大健康发起首个“宫颈关爱日”并启动“全国百万妇女创新型宫颈癌筛查项目”。
捐献中华骨髓库
2010年,华大基因捐助4300万元资金协助中华骨髓库完成9万人份的HLA高分辨分型测序。2011年1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红十字最高荣誉-红十字勋章。
⑻ 如何评价七桥基因指责华大基因BGIOnline抄袭事件
不是华大人,但是同华大合作期间在华大呆过。简单说说楼主关心的这些问题:
华大由一批在Wash U(华盛顿大学)留学过的海龟创办,以敢于给年轻人机会著称,除了董事会大佬年长有经验,CEO和一批高管都比较年轻,还有一批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学历的明星生物信息分析人员。
待遇算生物行业里很好的,但和IT行业比就差的比较多了。扩张到3000人规模后,底层员工感觉升职难度比较大,个别表现优异当然还是有机会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离职率一直很高。
食堂以前是免费的自助,现在是刷卡制,分了多个食堂,但也还有按人头的自助餐,比较实在,但是口味和质量不用期待太高。
华大和深圳市政府关系十分好,大部分人员的深圳户口都可以解决。
深圳气候算是有一点海洋气候吧,夏天中午热早晚凉快,冬天比较暖和,唯一的缺点是春天太潮湿。
华大提供员工住宿,自己租房/买房,单位会给住房补贴,级别越高补贴越多。
技术部门的人际关系感觉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行政部门等等免不了勾心斗角,大企业嘛,呵呵。
华大的培训基本算是行业内最好的,这也是很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选择华大,但是2-3年后会选择跳槽。
华大的科技服务最近完成了一次融资,但是上市的话会有一些国有资产剥离的问题,个人认为不是很乐观。
⑼ 华大基因开盘跌停原因何在
经过此前产前基因检测引发的争议、华大基因科学家学历是高中被质疑,以及“王德明举报华大基因弄贿赂主政官员、骗套上亿国有资产”等利空发酵,加上今天迎来2.01亿股解禁,华大基因早盘跌停。
7月16日周一,华大基因开盘跌停,股价跌至92.3元。
华大方面则出面辟谣,称举报内容绝大多数是假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市值大幅缩水 业绩预告不佳
华大基因在上市之初是明星股,上市之后市值一度冲破千亿,股价最高达到261元。
自2017年11月14日股价达到最高点后,华大基因股价便进入下行通道,截至7月16日发稿时,每股已跌至92.3元,市值仅剩下369.3亿元。
业绩方面,华大基因2018年上半年预计盈利1.95亿元-2.15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06%-12.53%。
以中报净利润上限2.15亿来算,华大基因目前的PE仍旧超过100倍,而A股同类公司贝瑞基因的PE仅为60倍;如果说龙头应该有溢价,那么看看美国基因公司illumina,其作为全球基因龙头企业,估值也仅为70倍左右。
此外,华大基因于今日(7月16日)迎来2.01亿股解禁,占总股本比例50.17%,累计解禁金额193.94亿元,解禁股类型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