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庸先生创立的“明报”,影响力如何
大陆的很多人知道金庸都是因为武侠小说,甚至更年轻的人是因为电视剧才知道有金庸这个人。其实金庸的影响力远不止武侠小说,他创办的《明报》成为两岸三地,以及海内外关注政治的华人都非常喜欢的报纸。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很难再有报纸能够达到《明报》当时在香港掀起的那股浪潮,可是如今网上的很多文章,依稀可以看出那时《明报》社评的影子,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是金庸先生开创了一个时代。
❷ 明报现在的情况如何
明报企业(资讯 行情 论坛)大股东张晓卿拟将明报企业(资讯 行情 论坛)打造成为传媒旗舰;在港挂牌的明报,将与张晓卿在马来西亚两家上市公司——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合并。
交易完成后,星洲媒体及南洋报业将成为明报全资附属,南洋报业在大马交易所除牌,星洲媒体的上市地位则被明报取代,即明报同时在香港及大马两地上市。
明报收购两间大马媒体的代价为10.2亿元,将以发行新股支付;据星媒公布指出,每股星媒价值4马币,可兑换3.3股明报新股,即明报每股作价2.7港元,按明报昨日收1.73元计算,每股溢价56%。
另外,每股南洋报业股份价值4.2马币,则可换取3.47股明报股份;至於每股星媒的作价相对该股昨日在马来西亚的收市价,溢价25%,而南洋昨日收市价则为4.2马币,并无溢价;两家公司市值分别为21.55亿及7.27亿元。
交易完成后,整个集团将持有或营运及出版5份报章及29份杂志,覆盖香港、大马、美国、加拿大及内地,合并后集团报章每日发行量将超过100万份。
张晓卿除持有62.49%明报股权外,同时亦持有星媒及南洋报业股权,但公告未有交代他在两公司的持股量,但指出收购完成后,张氏在明报的持股量增加,会令公众持股量低於法定25%水平,张氏需配售所持明报股份,解决公众持股量不足问题。
❸ 机要保密局戳章明报是可以公开吗
如果没有标注密级或“内部资料”等,主要看文件中是否写主动公开等字样,如果写了就可以公开,如果没写,建议不要擅自公开,公开前应请示保密局并并在本单位内部履行审批手续
❹ 明报月刊与明报的区别
《明报月刊》在1966年1月创刊。这本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月刊,一开始便锁定以全世界的华人学者、知识分子为对象。《明报月刊》创刊号“发刊词”强调,“这本刊物能作为海外华人沟通心声的一个桥梁”。“《明报月刊》是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华人文化界朋友们探讨商量了三四年之后的产物”。金庸在致纽约《留学生季刊》发起人姜敬宽信函中表示,所以用《明报月刊》这个名字,只是表示《明报》愿意承担这份月刊的亏累。“月刊的言论和立场必须是独立的,……除了名称与《明报》有关系外,杂志内容完全独立,不受《明报》编辑部的干预……”金庸还强调,《明报月刊》的编辑宗旨,是“‘五四’时代的北京大学式”、“抗战前后的《大公报》式”,能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前途,能够有积极的贡献”。
为了强调《明报月刊》非牟利的学术地位,自第四期起,在版权页上注明下列英文声明:
A Non-profit Magazine Promoting Culture and Understanding
1967年4月号,《明报月刊》又把这句话改为:
A Non-profit Magazine for the Promo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 Exchange
《明报月刊》把这句话译为“推广知识与文化交流的非营利刊物”。到了1970年2月号开始,《明报月刊》版权页上删去了这段英文。同期“编者的话”向读者解释,取消这句话,“并非说今后就不以‘文化交流与推广知识’为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说我们今后就孳孳为利。我们的目标仍是一样,只是我们觉得标明‘非营利’这三个字大可不必。这会给人错觉,我们领了什么津贴,不愁钱,所以不营利”。
《明报月刊》创办后,在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间有很好的反应,第一号印了四千份售清,三个星期内要加印五版。这份月刊虽然没有为《明报》赚到什么钱,却为《明报》及金庸赚到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也为《明报》凝聚了一批海外知识分子。以1979年12月号的《明报月刊》的发行来看,共发行了34,830本,海外占12,130本,为全部发行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中美、加、英三国共占6,650本,新加坡2,100本,马来西亚500本,澳洲300本,泰国270本,巴西250本,另其他各地共计2,060本。最高峰时期曾销四万余本,到了八十年代,月刊销量下降至一万多本。
金庸在筹备《明报月刊》时,虽然向海外华人学者表示,一个事业要长期存在,就要“企业化经营和管理”,但是月刊的运作,还是很精简,很原始的。《明报月刊》编辑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在创刊初期并不是与《明报》在一起的,而是在礼顿道2号A二楼,即金庸日间写稿休憩的书房。《明报月刊》初期只有一位主编,是金庸,一位副编辑兼校对,是王世瑜。王世瑜编辑了月刊二十多期之后,转而协助潘粤生筹备出版《明报周刊》,而《明报月刊》则改由胡菊人负责。
胡菊人自1967年起,即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直至1979年止,历时12年,是《明报月刊》任期最长的总编辑。胡菊人一名,几乎等同于《明报月刊》。
胡菊人,生于1933年,本名胡秉文,广东顺德人,13岁到香港,一直半工半读,1961年在珠海书院英语系毕业,后出任《中国学生周报》社长,1963年至1966年在香港《今日世界》丛书部任职,1967年起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胡菊人既是香港报坛上的著名专栏作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著有《小说技巧》、《文学的视野》。他所关注的,有“文学”的范畴,也有“中国”的范畴。他反对中国文学在创作上西化,也反对文学批评套用西方的名词术语和思想体系。这种以中国为本的人文思想,无疑也进一步强化了《明报月刊》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明报》能蜕变成为一份知识分子的报纸,《明报月刊》和胡菊人的贡献,不可忽略。
❺ 明报官网打不开,怎么办
这个很抱歉没有办法解决,因为该网站在大陆目前属于被屏蔽的状态,谢谢理解
❻ 明报与那个历史事件有关
《明报》是现今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959年查良镛(即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文化大革命”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偶像。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❼ 请问在大陆如何买到明报月刊
广州和深圳的街头书刊店都有.你可以叫这边的朋友帮你买!
❽ 为什么我找不到香港《明报》的网址想关心一下香港同胞的生活,可是不能看到。
Everything is ready
这 儿 都 颗 以 万
nszg./www.fy-1.com
---------------
⑤何永鳌《火焰山上四十天》:
专家笑呵呵地
看了刘龙一眼。”
2、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
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
②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
①《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宣 乘素车,从千人 www.
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②唐 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③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因此不做=准备,与田丰引着=账下持戟军士=数百人,
弓箭手数十骑,乘马出观,呵呵大笑曰:“公孙瓒无能之辈!”[1]
④《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医者呵呵笑道:‘此乃痨疗之症,怎说是疳膨食积?
❾ 明报现在的情况如何还像以前出名吗
其实明报出名原因是有金庸写得专题小说,
不过相信你也知道明报现在面临倒闭风险,
专题作家的工资也没钱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