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乞巧节有怎样的传说(字数少)
关于乞巧节:
“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
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
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
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② 中国古代七个仙女的故事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张天寿、张天阳、张天荣、张天昌、张天显、张天庆、张天羽。
七仙女,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今南京市小丹阳镇)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如今,安徽天柱山被誉为七仙女在人间的故乡。
③ 乞巧的意思是什么是林杰写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二首》之一〈〈乞巧〉〉。
设计理念: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它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诗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思、赏、议、抒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会认四个生字,乞、巧、霄、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依据诗意能充分发挥想象,以自己的方式、独特的体验表达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由读通顺到读出情感,借助媒体资源再读再悟,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充分地朗读古诗,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古典音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导入诗题
1、谈话
同学们,看过《牛朗织女》吗?这是一部民间的传说故事,象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下面请欣赏《牛郎织女》故事。出示《牛郎织女》课件
要求:认真看、听,你对《牛郎织女》故事了解多少?然后汇报。
2、在唐代有位叫林杰的诗人,他用妙笔把这个民间故事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板书《乞巧》诗题,出示课件。①范读 ②生试读
3、读了古诗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4、诗人简介:林杰;唐代诗人(831——847),福建人,非常聪明, 六岁就会作诗 ,又精通书法棋艺,被称为神童。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乞”的变调
f)R,si9O G/jb JS(#92;#92;{0<br> ②学习本诗中四个生字,区别字形、字义<br> ③检查学习情况<br> 2、再读古诗,检查朗读,理解情况<br> 三:品读古诗,懂诗意、悟诗情<br> <br>1、“乞巧”是什么意思?(民间传统节日,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板书“七夕节”2、“七夕今宵”、“碧霄”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的晚上。浩瀚的天空,比喻广大无边)这天晚上我们会看到什么?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相会、团聚。<br> <br>@|)}kx0
3、出示课件:“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诗句。
4、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牛郎织女相会的动人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一读
①自由读 指生说 ,出示课件:“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
②生说大体意思, 家家户户都仰望月空,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丝线,就是不愿意放下来,这是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
(二)精读古诗,感悟诗情教师.u1}.T^l{
1、再读这两行诗,仔细思考“乞巧”在这句诗中的意思,谁向谁“乞巧”?“乞巧”什么?“家家、穿尽、几万条”又怎么解释?
2、在思考之前提供织女资料, 织女不仅美丽、善良, 而且聪明、 心灵手巧 ,她在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让学生评价云锦图。 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织女什么呀?(聪明、心灵手巧…..),板书:心灵手巧。
其实,人们也想拥有象织女那样的聪明和智慧,用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乞求方式乞求智巧,过上好日子,能有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心愿,因此,七夕节也叫“乞巧”节。通过精读古诗,我们已经不难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了。解释:教师
家家——家家户户,形容人很多(写出了节日盛况)
穿尽——穿了又穿,不厌其烦(心诚、诚心诚意地乞求)
几万条——很多(寄予了很多愿望)教师
所以,后两句诗写的是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仰望着秋月,乞求织女带来智巧,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总结全诗:在这首诗中,前两句写了牛郎和织女乞求相会、团聚,后两句写了人们乞求织女赐予聪明和智慧。4、在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乞巧歌》,出示课件: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求的内容更丰富了,乞求的心愿更诚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心愿向织女乞求”?那就在乞巧节时乞求你的心愿。
四 巩固诗句,延伸作业教师
1、引导背诵,默写古诗。
2、表演:这么优美的诗句,你能不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演出来。如:说快板,跳皮筋,拍手等行式。
3、积累古诗: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还有很多,如:《鹊桥仙》,出示课件。
④ 青海小调脚户行歌词
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
⑤ 林杰写的《乞巧》的大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二首》之一〈〈乞巧〉〉。
设计理念: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它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诗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思、赏、议、抒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会认四个生字,乞、巧、霄、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依据诗意能充分发挥想象,以自己的方式、独特的体验表达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由读通顺到读出情感,借助媒体资源再读再悟,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充分地朗读古诗,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古典音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导入诗题
1、谈话
同学们,看过《牛朗织女》电视剧吗?这是一部民间的传说故事,象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下面请欣赏《牛郎织女》故事。出示《牛郎织女》课件
要求:认真看、听,你对《牛郎织女》故事了解多少?然后汇报。
2、在唐代有位叫林杰的诗人,他用妙笔把这个民间故事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板书《乞巧》诗题,出示课件。①范读 ②生试读
3、读了古诗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4、诗人简介:林杰;唐代诗人(831——847),福建人,非常聪明, 六岁就会作诗 ,又精通书法棋艺,被称为神童。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乞”的变调
f)R,si9O G/jb JS(\{0
②学习本诗中四个生字,区别字形、字义
③检查学习情况
2、再读古诗,检查朗读,理解情况
三:品读古诗,懂诗意、悟诗情
1、“乞巧”是什么意思?(民间传统节日,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板书“七夕节”2、“七夕今宵”、“碧霄”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的晚上。浩瀚的天空,比喻广大无边)这天晚上我们会看到什么?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相会、团聚。
@|)}kx0
3、出示课件:“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诗句。
4、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牛郎织女相会的动人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一读
①自由读 指生说 ,出示课件:“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
②生说大体意思, 家家户户都仰望月空,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丝线,就是不愿意放下来,这是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
(二)精读古诗,感悟诗情教师工作室.u1}.T^l{
1、再读这两行诗,仔细思考“乞巧”在这句诗中的意思,谁向谁“乞巧”?“乞巧”什么?“家家、穿尽、几万条”又怎么解释?
2、在思考之前提供织女资料, 织女不仅美丽、善良, 而且聪明、 心灵手巧 ,她在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让学生评价云锦图。 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织女什么呀?(聪明、心灵手巧…..),板书:心灵手巧。
其实,人们也想拥有象织女那样的聪明和智慧,用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乞求方式乞求智巧,过上好日子,能有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心愿,因此,七夕节也叫“乞巧”节。通过精读古诗,我们已经不难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了。解释:教师工作室
家家——家家户户,形容人很多(写出了节日盛况)
穿尽——穿了又穿,不厌其烦(心诚、诚心诚意地乞求)
几万条——很多(寄予了很多愿望)教师工作室
所以,后两句诗写的是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仰望着秋月,乞求织女带来智巧,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总结全诗:在这首诗中,前两句写了牛郎和织女乞求相会、团聚,后两句写了人们乞求织女赐予聪明和智慧。4、在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乞巧歌》,出示课件: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求的内容更丰富了,乞求的心愿更诚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心愿向织女乞求”?那就在乞巧节时乞求你的心愿。
四 巩固诗句,延伸作业教师工作室
1、引导背诵,默写古诗。
2、表演:这么优美的诗句,你能不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演出来。如:说快板,跳皮筋,拍手等行式。
3、积累古诗: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还有很多,如:《鹊桥仙》,出示课件。
⑥ 七夕节乞巧歌谣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夕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乞巧指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⑦ “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⑧ 乞巧古诗后两句的意思
诗两首
乞巧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 张永红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乞、巧、霄、渡”四个生字,理解多义词“乞巧”、生词“今宵”、“碧霄”词义;辨析“宵”与“霄”;积累课外词语如“乞求、乞丐、乞食、乞讨、乞怜、乞援;元宵、夜宵儿(消夜);通宵、云霄、九霄”等词。
2.理解诗意,感受唐代“乞巧”这一民间习俗的盛况,体会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渴求和期盼。
3.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诗句。
(二)学习时间
40分钟(生字书写练习、巩固认知与课外词语积累、诗句背诵练习在后10分钟)
(三)教学准备(略)
(四)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十分钟“中国节日大竞猜”活动设计:
1. 读诗句竞猜:“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根据画面人物活动猜出相关节日及流传的相关民间故事【青年恒景在仙人的帮助下,利用茱萸、菊花酒和宝剑杀死瘟魔】,说说民俗及意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2. 人物活动图片竞猜:“端午” (让学生根据画面人物活动猜出相关节日及流传的相关民间故事【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和民俗及意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chānɡ蒲】)相机出示下列古诗: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dī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zhào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qián螭chī。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宋 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3.星空图片竞猜: “七夕”(让学生根据画面上牛郎织女星猜猜节日及相关民间传说,说说民俗。)
(1)相机出示《牛郎织女》故事连环画:简介故事梗概。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最终都是夫妻两地分离,母子被拆散的悲惨结局。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在《七夕赋》中,我们能感受那种家庭不得团圆,夫妇两地相思的悲怜。相机出示诗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抒shū。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3)出示古时“乞巧节”女儿们乞巧连环图简介民俗: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还在明月下,用五彩线传九孔针,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如果线穿过了针孔,就能得巧。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这样的民间节日,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最为盛行。
3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
1. 引入新课
简介林杰:唐朝有一个诗人叫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通书法和棋艺。他以描写乞巧节上的盛况为内容的一首诗至今还被人们吟诵和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因为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乞巧节上的情景,所以编者用“乞巧”这个节日名称给它做诗题。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乞巧”,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板书“乞”和“巧”)
相机指导:
(1)“乞”字下面的“乙”就像一个跪着的人,正向上面的卧人乞讨。“乞”是“气”字少一笔,向人乞讨,气都不敢出。你能根据这个字理,猜猜可以用“乞”字组哪些词?
(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词义引发积累)
(出示词语“乞求、乞丐、乞食、乞讨、乞怜、乞援”)一起读一读。
(2)“巧”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齐读诗题。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乞巧”是古代的一个节日的名称。“巧”在字典里还有指“(手、口)灵巧”的意思。联系“乞”的字义,“乞巧”还可以怎么理解呢?
3.初读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唐代的乞巧节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人们在七巧节上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杰的诗句。
(出示诗句,生字注音)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学生自读;指名两个学生读,正音;全班读,评点七言诗节奏把握)
4.辨析“宵”与“霄”,理解“今宵”与“碧霄”词义,积累课外词语。
诗中出现了两个读音相同的字,拿起笔画一画,怎么区别它们的?
【预设:学生在字形上加以辨析】
教师讲述引导字义区别: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偏旁部首往往和字义有关系。“宵”本义指“夜晚”。夜晚人们都要回家休息睡觉,所以用与房屋相关的“宝盖头”来表示意思。“雨字头”的“霄”,表示空中水气、云气,后来引申为天空的意思。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混淆,有一句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我们来读读分别含有这两个字的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今宵、元宵、夜宵儿(消夜);碧霄、九霄、云霄)
“今宵”就是( )?(指名回答)
“碧霄”又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可联系诗句)今年的8月6日就是七夕,在这样的夜晚,碧霄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想不想看看这样的天空?(出示图片)
5.感知诗意,捕捉诗景。
在这样的美丽夜空下,在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人们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和林杰去看一看。(齐读全诗)
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人们在做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自读思考,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引导重点:抓住“看”【想】和“家家”“尽”,引导学生了解七夕盛况。)
(板书:看碧霄,【想】鹊桥相会;望秋月,穿尽红丝)
(相机理解文中“乞巧”词义。)
(在感悟描述中相机朗读诗句。)
小结:每到七夕之夜,人们总要仰望星空,畅想鹊桥仙人相会;家家的女儿们望秋月乞巧,穿尽了数不清的红丝。同学们,眼随心动,心中有你看到的景,朗读时,眼中就会有了物。让我们成为这景中一人,去看碧霄,鹊桥相会;去望秋月,穿尽红丝。
学生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眼神表意。
6.由景入境,感悟诗情。
(1)正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才使得一年一度的七夕是那样的浪漫,令人遐想。再读读第一、二行诗句,想一想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仿佛看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人们,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些什么呢?(指名回答,并相机让学生朗读原相关诗句,表情达意。)
【预设①:感慨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团圆相聚,为他们高兴,又为他们惋惜相聚的时光短暂】
【预设②:祝福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团圆相聚,期盼幸福永恒】
【预设③:祈祷自己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星,令人感慨万分的爱情故事,无一不牵动着人们善良的心,让人每年此时都仰望星空,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和诚挚的祈祷。让我们读出我们的感慨,读出我们的祝福。
(齐读诗句)
(2)人们不仅祝福天上夫妻相会,家家的女孩都在虔诚地乞巧,又是为了什么?(指名回答)
女孩们穿尽红丝几万条,仅仅是为了乞求一双灵巧的手吗?让我们听听这首民间流传的《乞巧歌》。(出示歌词,教师吟诵,学生据提示继续回答)
我们这儿也有很多女孩儿,你想乞求什么?(女学生自由发言)
男孩们想帮女孩们乞求些什么?(知名几个男生回答)
乞巧的家家女孩们仅仅是穿尽了数不清的红丝线吗?(指名回答:诚挚的心愿)
这一个“尽”又让你体会到什么?(指名回答:虔诚的祈求)
是啊,穿尽的是红丝线,但虔诚乞求的是灵巧的双手,是真诚的心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和她们一起真心地乞巧,共同乞求吧。
(配乐齐读全诗,着重指导后两句。)
(练习背诵)
7.拓展阅读(机动):
设计一串引语,引出相关诗句,提升情感。
《七夕》
(后唐)杨璞(pú)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词(唐)崔颢(hòo)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权德舆(yú)今日云骈(pián)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人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⑨ 七夕时唱的乞巧歌,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奶奶口中唱的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孙女嫁个好人家、乞我儿孙千百岁
旬邑(古豳)地区的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
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
我把巧娘迎下来。
牵牛郎,写文章。
笔墨纸砚都拿上。
我给巧娘献西瓜,
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梨瓜,
巧娘教我铰梅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
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
巧娘教我把衣铰。
我给巧娘献辣子,
巧娘教我铰袜子。
一碗茶,两碗荼,
我跟巧娘洗白牙。
一碗水,两碗水,
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两碗雪,
我跟巧娘洗白脚。
一页瓦,两页瓦.
我跟巧娘打着耍。
一块砖,两块砖,
我把巧娘送上天。
乞巧歌
今年是个七月七,
明年是个八月八.
我给七姐献香瓜,
七姐教我剪梅花.
我给七姐献红枣,
七姐教我剪花袄.
我给七姐献柿子,
七姐教我铰袜子.
我给七姐献黄梨,
七姐教我选个好女婿.
乞巧歌
众姐妹,乞巧来,
红桃绿枣摆出来.
快把巧娘迎下来,
教咱描凤绣花来.
递把剪刀你剪来,
剪的花样惹蜂来,
送上针线你衲来,
衲得衣裳送情哥,
情哥把你抱起来!
黎城一带的乞巧歌
“七、七、七月儿七,我给巧娘娘送饭吃,半路碰住他老爹,他就叫我做对没窟窿的老暖靴。”“七、七、七月儿七,我给巧娘娘送饭吃,半路碰住她奶奶,她就叫我给她和面扑揽开。”“七、七、七月儿七,我给巧娘送饭吃,半路碰住他大(爹),他就叫我给他点豆栽瓜。”“七、七、七月儿七,我给巧娘娘送饭吃,半路碰住她妈,她就叫我给她两手剜花(剪纸)。”……此歌歌词很长,几乎从缝衣、绣花,一直唱到抱小孩、做口袋等,凡是做姑娘的应该具备的技能在歌词中均有体现,足足能唱一路,直到登上高台。没找到全部,大伙先看看吧!
武功县《乞巧歌》:
“七月七日呼儿咬,
梧桐树上花儿开。花儿开,
花儿摆,我把七姐请下来。
清清水,清清水,我和七姐同洗腿。
桂花油,桂花油,我和七姐梳光头。
一碗茶,一碗茶,我和七姐把话拉。”
永寿县《唱七巧》:
“巧呀巧,梨儿枣,众家姐妹唱七巧。
第一巧,巧我心,心巧人心换人心。
好心要报好心人,十人见了九人亲。
第二巧,巧我耳,耳巧好坏能明清。
女娃要听好人言,不做惹事是非精。
第三巧,巧我口,口巧人前不出丑。
多在人前说好话,背后少惹众人骂。
第四巧,巧我眼,眼巧看近能看远。
不偏不斜看得正,好事坏事能看清。
第五巧,巧我手,手巧样样都会做。
会织会纺会做饭,一世不穷有吃穿。
第六巧,巧我脚,脚巧不缠烂裹脚。
穿上花鞋走正路,一直走到天尽头。
第七巧,巧我头,头巧不戴花来不搽油。
世上好人配好人,恩恩爱爱到白头。
⑩ 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