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入世为什么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时间
对,因为西方霸权主义让中国入世确实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
Ⅱ 中国复关入世为什么经历如此漫长的历程
其实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体系认知的摇摆性,其中中国自身就不少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世贸的规则要求,包括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未获得大家的真正认可。
Ⅲ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1982年11月
中国获得GATT观察员身份,能够出席缔约方年度会议。
1984年11月6日
GATT理事会决定,中国可以参加GATT所有组织的会议。
1986年7月11日
<BR>中国正式照会GATT秘书长邓克尔,要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地位。
1988年2月中国工作组举行首次会议。
1994年4月15日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乌拉圭回合闭幕会议上,中国同其他122爪缔约方—道,签署实施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的最后文件。鉴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成立,中国表示希望成为wToi2啦白戎员国。
1994年12月21日
GATT中国工作组第十九次会议结束。中国未能就成为WTO创始国问题与其他缔约国达成冼议。
1995年7月1日
WTO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
1995年11月
中国宣布计划将进口关税降低30%。
1996年3月20日
中国加入WTO的非正式多边磋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1997年3月6日
中国加入WTO谈判获进展,欧盟希望中国年底加入WTO。
1997年10月
中国宣布将平均进口关税由23%降到17%。
1997年10月29日
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全面参加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双方的利益。
1997年12月5日
WTO中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日内瓦发表声明,一致支持中国尽早加人世贸组织。
1998年2月
中国承诺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
1998年4月8日
WTO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
1999年4月24日
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谈判,会谈的议题包括纺织贸易、服务贸易及程序性问题。
1999年5月8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发生后,中美双方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断。
1999年9月13日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再次举行会谈。
1999年11月10日
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总统助理斯珀林抵京,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问题的新一轮双边谈判在北京举行。
1999年11月15日
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
2001年11月11日
中国终于叩开世贸组织大门,成为WTO第143个成员。
Ⅳ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是什么
中 国是194 7年成立的关 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下简称GATT)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台 湾 当 局 非 法 窃 据 中 国 席 位。1984年11月,中国获得了GATT观察员地位。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 复GATT缔 约 国地位的申请。
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GATT乌 拉 圭回合多边贸易谈 判。
1987年3月,GATT成立中 国工作组,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1992年10月第十一次会议时,中 国 工作组基本结束了对中国 经 贸体制的审议,进入有关中国复 关议定书内容的实质性谈 判。
1994年4月中国签署了《乌拉圭回 合多 边贸 易 谈判的最后文件》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签署这两个文件是中国复关的必备条件之一。
1995年1月1日,世 界 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正式成立。同年7月11日,中国成为该组织观察员。11月,中国政府照会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把中国复关工作组更名为中国“入世”工作组。
1997年5月23日,在日内 瓦举行的第四次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 视原则和司 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同年8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中国达成双边协议的国家。同年,中国还与韩国、匈牙利、捷克等国签署了入世双边协议。同年11月,中日两国关于中国“入世”的双 边市场准入谈 判宣告基本结 束。
1998年4月7日,中国在第七次世界 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了一 揽 子降低关 税的方案。1998年6月,国家主席江 泽 民提出了中国“入世”三原则:世贸 组织没有中国的参加是不完整的;中国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入世”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此前,中国已先后4次大幅度降低关税,并已签署了世贸组织的《信息技术协议》。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代表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
2001年6月9日和21日,美国和欧盟先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多边谈判的遗留问题达成全面共识。6月28日—7月4日,第十六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就多边谈判中遗留的12个主要问题达成全面共识。7月16日—20日,第十七次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会议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及其附件和工作组报告书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完成了这些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1年9月13日,中国和墨西哥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至此,中国完成了与世贸组织成员的所有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2001年9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在日内瓦通过了中国入世议定书及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这意味着中国工作组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全部结束。从1986年7月中国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地位到谈判结束,中国争取加入世贸组织的15年可谓风雨兼程。
Ⅳ 中国加入WTO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总体上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中国贸易体制的审议阶段,从1986年开始一直持续至1992年。其间,GATT中国工作组共举行10次会议,对中国的外贸体制、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服务贸易和外资管理等进行审议。由于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外贸易国家垄断,中国的外贸体制与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差距甚大。缔约国要求中国尽快改革经贸体制,并以此为中心提出数以千计的口头或书面问题。其间,中国政府由经贸部组团,先后组织外交部、海关总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特区办、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物价局、国家商检局、国家统计局、国家体改委等部委参加GATT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关税制度等专题进行口头答疑。
1989年以后,国际风云突变,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中国的“复关”遭遇不利的国际形势和环境。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将“复关”当作对中国施压、促变的一张王牌来打。一些西方国家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疑虑,把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视为倒退。在此气候下,中国的“复关”谈判受阻,陷入停滞状态,直至1991年11月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中美双方互作让步达成协议(美国支持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中国同意台澎金马地区以单独关税区加入关贸总协定)后才出现转机。1992年2月,中国问题工作组第10次会议举行,基本结束了对中国外贸制度的审议。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也给复关谈判注入新的活力。同年10月,中国工作组第11次会议举行,开始讨论中国复关议定书的框架。至此,复关谈判进入关键性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谈判主要围绕市场准入问题展开,是整个“复关”“入世”谈判的核心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谈判主要解决开放市场的速度、范围、条件等问题。1994年4月,中国签署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同年11月,中国提出在年底完成复关的实质性谈判,但在12月份GATT中国工作组第19次会议上,未能就中国成为世贸组织创始成员达成协议。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GATT。同年5月中断了近5个月的中国复关谈判在日内瓦恢复进行。7月11日,WTO破例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11月中国复关工作组更名为“入世”工作组,中国“复关”谈判变成“入世”谈判。
1997年5月,WTO第4次中国工作组会议就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性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同年8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的国家。1998年4月,中国在WTO第7次中国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一揽子降低关税的方案,受到普遍欢迎。WTO共有135个成员,要求与中国进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成员有36个,谈判任务极其艰巨。截止到1999年10月底,中国已同12个国家结束了双边谈判,另有24个尚未结束,其中包括美国和欧盟。
中美之间的双边谈判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历程中贯穿始终,每一次谈判的结果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GATT/WTO的主要成员,美国在GATT/WTO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在长达15年的中美谈判中,美国总是代表缔约国向中国提出苛刻条件,中国政府则本着“有利、有理、有节”的方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同美方进行艰苦斗争。在历经波折和起落的艰辛之后,两国政府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终于在1999年11月15日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实现了“双赢”的结果。至此,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中国“入世”谈判的进程大大加速。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定。2001年6月9日和21日,美国和欧盟先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多边谈判的遗留问题达成全面共识。6月28日至7月4日,WTO第16次中国工作组会议就多边谈判中遗留的12个主要问题达成全面共识。7月16~20日,WTO第17次中国工作组会议对中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及其附件和工作组报告书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完成文件的起草工作。2001年9月13日,中国和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至此,中国完成了与WTO成员的所有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两个月后的11月10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多哈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WTO决定的历史性时刻。在完成必需的程序后,中国在一个月后迈步跨入WTO门槛,成为WTO的一员。
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经历了哪些“磨难”
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
自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国内外无数次预测这场谈判的时间表。但谁也不曾料到,由于谈判逐步被“政治化”及其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这一谈就是15个春秋。中国代表团换了4任团长,美国换了5位首席谈判代表,欧盟换了4位。从1987年就担任GATT(后为WTO)中国工作组主席的瑞士人吉拉德说,当初履新伊始,有人戏称他这个主席也许得干10年。吉拉德不以为然地大笑,岂知到头来竟干了14年半!
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1986年7月,主要是酝酿、准备复关事宜;第二阶段从1987年2月到1992年10月,主要是审议中国经贸体制,中方要回答的中心题目是到底要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第三阶段从1992年10月到2001年9月,中方进入实质性谈判,即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和围绕起草中国入世法律文件的多边谈判。
1994年底,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成员漫天要价,无理阻挠,中国复关未果。1995年1月,WTO取代GATT;同年,中方决定申请入世,并根据要求,与WTO的37个成员开始了拉锯式的双边谈判。从1997年5月与匈牙利最先达成协议,到2001年9月13日与最末一个谈判对手墨西哥达成协议,直至2001年9月17日WTO中国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国入世法律文件,这期间起伏跌宕,山重水复。而最难打的硬仗,莫过于中美谈判,其次是中欧谈判,其中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中欧谈判进行了15轮。
备受瞩目的中美谈判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要价非常高,立场非常强硬,谈判又不时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干扰。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朱镕基总理等在最后一轮中美谈判中亲临现场,坐镇指挥。我方代表坚持原则,经过6天6夜的艰苦谈判,这场最关键的战役取得双赢的结果,于1999年11月15日签署了双边协议,从而使入世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谈判的最终成功铺平了道路。次年5月18日,中欧谈判几经周折后也正式达成双边协议。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随即递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通知书。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Ⅶ 中国加入wto的过程
欧协议的顺利达成,为中国最终“入世”扫清了最后一大障碍,标志着中国“入世”的双边谈判即将结束,并进入最后完成程序阶段。正如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所估计的那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中国应该能在年底前加入世贸组织。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了双边协议。2000年5月19日中欧双方达成了“双赢”的协议。至此,在欲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36个国家中,中国已与其中27个国家达成了双边协议。此后,中国还需要与瑞士、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另外两个拉美国家进行谈判,其中较重要的是瑞士和墨西哥。与这5个国家达成协议后,很快就会进入在日内瓦举行的多边谈判,在达成所有双边协议的基础上,把中国对所有缔约方所作的承诺统一到一个多边框架中去,等待WTO部长级会议的2 3多数通过。
Ⅷ 中国入世以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入世”后的利与弊 (一)中国“入世”将形成“三赢”的结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三赢”的结果。众所周知,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七位,并已经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没有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将是不完整的,其作用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入世”是WTO实现其普遍性的需要。对美国来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格局和利益关联的一般需要,并可逐步解决对华贸易巨额赤字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经过1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实现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适应症WTO的目的,中美双边协议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意义十分重大,它意味着中国可以依法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幼稚工业的保护、出口补贴、关税制度的弹性规定。例如,汽车行业六年后中国仍能保有25%的进口税税率,农业领域中大部分市场还只允许国家专营(小麦、玉米、大米、棉花、食糖、化肥等),以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避免损害农民的利益;银行业也是按照过渡期逐步实行开放,而且,有些领域仍然没有开放市场,或者说还须经过中国政府审批。上述缓冲的机会只有发展中国家才有权利享受。在中美协议中没有出现类似禁止中国引用WTO例外条款的内容,说明中国可以引用专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客观上承认了中国所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可以引用幼稚工业保护这样的例外条款,在国内市场受到外来的强烈冲击而招致损害时,可以采取临时措施加以补偿。 总之,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它确保了“入世”后所承担的义务与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大大减少了“入世”后造成对中国产业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多年的实践证明,愈是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发展就愈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处于十分关键的时刻:国企改革问题、市场疲软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中国经济遇到的所有困难全部都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大局,处理不好这些关键问题,不进则退;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中国“入世”将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在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四)中国“入世”将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综合国力 据研究测算,中国到完成各项加入WTO的承诺之后的2005年,其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1995年价格),占当年GDP的1.5%和1.2%。其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于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效率提高。此外,中国“入世”之后为某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纺织品进口的发达国家,已于1995年开始实施逐步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的协议,但对中国一直在增加纺织品配额限制,并要求中国继续签订配额的协议,减少了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其规定,在2005年之前须分阶段取消纺织品配额,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歧视性配额将被取消。纺织品、服装和鞋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约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量的20%。 除纺织服装业外,加入WTO,对中国部分化工产品及部分钢铁产品也是有利的。对已具规模和技术成熟的彩电、洗衣机、电风扇、自行车、玩具、制笔业、文教用品、食品罐头行业和部分机电产品也是有利的。 (五)中国“入世”将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 从长期看,中国“入世”后将会大大改变投资环境,法律的透明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会吸引大量外国资本。据预测,到2005年将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吸收的外资也没有超过2500亿)。 “入世”后经济效益的产生,来自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后,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效率收益;但上述效率收益并不是在各产业部门间平均分配的,其结果必然是进行较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汽车、仪器仪表、棉花、小麦等受到保护的部门和资本密集型等部门,其产出水平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将会受益,一句话,加入WTO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六)“入世”后将会带来一些体制上的震动和冲突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WTO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一个根本共同点即市场经济。但是,现行的经济体制与WTO的基本原则之间也存在许多重大差距。例如,除了经济方面的以外,还有理念、文化、政治、传统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它们必然会带来体制上的巨大震动和冲突。一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是遵循世贸组织的“通则”参与国际分工,一系列崭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会摆在我们的案头,需要运用世界市场经济的一般通则,结合中国的实际重新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局面更复杂了,形势更严峻了:与其高喊WTO是“狼来了”,不如将其视为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如何将之运用自如,使其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近期遇到的课题例如有某些失去保护的行业或大中型国有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其性质、时间、范围、程度,与“入世”之前相比,均不能同日而语;合资或独资企业的行业覆盖范围、规模、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与今天相比,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简而言之,体制上的差异性调整和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 (七)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加入WTO之后,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赖也会增加。尤其是,按承诺的期限,若干年以后,银行、证券、外汇等市场全面开放之后,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必将十分明显,国际金融风波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甚于以往。诚然,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并不等于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尽管如此、对中国银行体系也会带来巨大冲击。金融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八)劳动力部门转移将会产生重大调整,就业压力将会增大 中国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很高,占就业人口总量的60%以上;由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较差,在粮食等大宗产品生产上缺乏优势,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入世”之后,农产品市场受冲击较大,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据研究,从1999年到2010年间大约近100万农业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部门。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或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相应的调整成本。此外,“入世”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大幅下降必将对竞争力不足的产业产生冲击,信息、金融、化工、制药、汽车、机械等某些资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产品将会被迫逐渐退出市场,从而造成新的就业压力。1999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700万人左右,每月生活费为人民币170元、加上代缴的社会保险费可领取253元左右。下岗职工人数的激增,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必然为国家财政带来新的压力。 (九)将会加大收入分配不公 “入世”后对农业部门的冲击很可能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虽然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部门,但到2005年,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将会比基准情景下降2.1%左右,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则会增加4.6%。城乡之间收入差异的扩大,将会为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十)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强化将会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 知识产权涉及每一个行业,但它本身又不专属哪一个行业。中国“入世”后,必须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假冒、盗版行为进行有效、有力的打击和制裁,其结果将使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制生存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最终不得不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看,我们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激励和保护自己,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Ⅸ 中国入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入世”后的利与弊
(一)中国“入世”将形成“三赢”的结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三赢”的结果。众所周知,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七位,并已经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没有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将是不完整的,其作用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入世”是WTO实现其普遍性的需要。对美国来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格局和利益关联的一般需要,并可逐步解决对华贸易巨额赤字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经过1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实现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适应症WTO的目的,中美双边协议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意义十分重大,它意味着中国可以依法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幼稚工业的保护、出口补贴、关税制度的弹性规定。例如,汽车行业六年后中国仍能保有25%的进口税税率,农业领域中大部分市场还只允许国家专营(小麦、玉米、大米、棉花、食糖、化肥等),以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避免损害农民的利益;银行业也是按照过渡期逐步实行开放,而且,有些领域仍然没有开放市场,或者说还须经过中国政府审批。上述缓冲的机会只有发展中国家才有权利享受。在中美协议中没有出现类似禁止中国引用WTO例外条款的内容,说明中国可以引用专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客观上承认了中国所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可以引用幼稚工业保护这样的例外条款,在国内市场受到外来的强烈冲击而招致损害时,可以采取临时措施加以补偿。
总之,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它确保了“入世”后所承担的义务与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大大减少了“入世”后造成对中国产业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多年的实践证明,愈是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发展就愈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处于十分关键的时刻:国企改革问题、市场疲软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中国经济遇到的所有困难全部都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大局,处理不好这些关键问题,不进则退;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中国“入世”将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在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四)中国“入世”将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综合国力
据研究测算,中国到完成各项加入WTO的承诺之后的2005年,其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1995年价格),占当年GDP的1.5%和1.2%。其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于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效率提高。此外,中国“入世”之后为某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纺织品进口的发达国家,已于1995年开始实施逐步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的协议,但对中国一直在增加纺织品配额限制,并要求中国继续签订配额的协议,减少了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其规定,在2005年之前须分阶段取消纺织品配额,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歧视性配额将被取消。纺织品、服装和鞋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约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量的20%。
除纺织服装业外,加入WTO,对中国部分化工产品及部分钢铁产品也是有利的。对已具规模和技术成熟的彩电、洗衣机、电风扇、自行车、玩具、制笔业、文教用品、食品罐头行业和部分机电产品也是有利的。
(五)中国“入世”将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
从长期看,中国“入世”后将会大大改变投资环境,法律的透明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会吸引大量外国资本。据预测,到2005年将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吸收的外资也没有超过2500亿)。
“入世”后经济效益的产生,来自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后,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效率收益;但上述效率收益并不是在各产业部门间平均分配的,其结果必然是进行较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汽车、仪器仪表、棉花、小麦等受到保护的部门和资本密集型等部门,其产出水平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将会受益,一句话,加入WTO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六)“入世”后将会带来一些体制上的震动和冲突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WTO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一个根本共同点即市场经济。但是,现行的经济体制与WTO的基本原则之间也存在许多重大差距。例如,除了经济方面的以外,还有理念、文化、政治、传统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它们必然会带来体制上的巨大震动和冲突。一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是遵循世贸组织的“通则”参与国际分工,一系列崭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会摆在我们的案头,需要运用世界市场经济的一般通则,结合中国的实际重新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局面更复杂了,形势更严峻了:与其高喊WTO是“狼来了”,不如将其视为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如何将之运用自如,使其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近期遇到的课题例如有某些失去保护的行业或大中型国有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其性质、时间、范围、程度,与“入世”之前相比,均不能同日而语;合资或独资企业的行业覆盖范围、规模、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与今天相比,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简而言之,体制上的差异性调整和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
(七)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加入WTO之后,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赖也会增加。尤其是,按承诺的期限,若干年以后,银行、证券、外汇等市场全面开放之后,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必将十分明显,国际金融风波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甚于以往。诚然,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并不等于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尽管如此、对中国银行体系也会带来巨大冲击。金融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八)劳动力部门转移将会产生重大调整,就业压力将会增大
中国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很高,占就业人口总量的60%以上;由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较差,在粮食等大宗产品生产上缺乏优势,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入世”之后,农产品市场受冲击较大,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据研究,从1999年到2010年间大约近100万农业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部门。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或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相应的调整成本。此外,“入世”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大幅下降必将对竞争力不足的产业产生冲击,信息、金融、化工、制药、汽车、机械等某些资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产品将会被迫逐渐退出市场,从而造成新的就业压力。1999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700万人左右,每月生活费为人民币170元、加上代缴的社会保险费可领取253元左右。下岗职工人数的激增,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必然为国家财政带来新的压力。
(九)将会加大收入分配不公
“入世”后对农业部门的冲击很可能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虽然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部门,但到2005年,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将会比基准情景下降2.1%左右,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则会增加4.6%。城乡之间收入差异的扩大,将会为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十)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强化将会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
知识产权涉及每一个行业,但它本身又不专属哪一个行业。中国“入世”后,必须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假冒、盗版行为进行有效、有力的打击和制裁,其结果将使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制生存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最终不得不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看,我们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激励和保护自己,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