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靖任秋的人物生平
靖任秋,1905年出生, 江苏铜山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由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党务股长兼特别党部主任委员。后调叶挺部队二十四师政治部任组织部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的委派,在西安、北京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为党收集情报,策动反蒋斗争。
七七事变后,打入国民党将领孙殿英部队,任孙殿英新五军暂编第四师副师长。1941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坚守党的机密。1943年越狱后,在山东、河北继续从事策反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秋,靖任秋进入解放区,先后出任晋冀鲁豫中央局联络部副部长,第二野战军第十纵队参谋长、桐柏军分区参谋长,曾策动国民党高树勋所部在邯郸起义,为平汉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政府委员、公用局局长,国家交通部党组成员、河运总局局长等职。1956年6月,交通部部务会议决定成立水运科学研究院筹备处,院筹备处主任为靖任秋,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38次会议通过的交通部部分干部任免名单,其中靖任秋任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
靖任秋曾受到长时间的政治历史审查和不公正待遇。1961年,得到历史清白的结论,后调中共中央华东局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受到残酷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工作,历任上海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和上海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
1996年5月3日,靖任秋因病逝世,享年91岁。
⑵ 靖任秋潜伏国军十六年,戴笠为何送他一支枪一本密码
戴笠作为军统大佬,蒋介石的第一打手,能做到这个位置,一方面是因为他做事心狠手辣,一方面是因为他善于揣摩“圣意”,知道蒋介石要的是什么。戴笠所控制的情报网络,如一张大网一般,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生长蔓延,为蒋介石排除异己。
密码本
戴笠这一举动有何深意?很显然,戴笠送“密码本”给靖任秋,是希望以后能够与他保持联系,且告知孙殿英的情况;送“手枪”是表示对靖任秋的重视和亲近。当靖任秋将之告诉给了孙殿英时,孙为此感到十分高兴,认为这是戴笠对靖任秋的信任、谅解。此后,靖任秋受到孙殿英的重用,不久后被任命为副师长,后又升任师长。
直到一九四一年,孙殿英投靠日本人,才向蒋介石举报靖任秋共产党员的身份,后靖任秋被蒋介石逮捕入狱,不过靖任秋一九四三年越狱成功,逃出了蒋介石的魔爪。
⑶ 靖任秋的人物轶事
靖任秋与回忆录《纵横龙潭虎穴间》
靖任秋从1931年起,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他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纵横龙潭虎穴长达10多年,始终处于国民党特务搜捕、监视、圈套之中,明谋暗算,无间无常,斗智斗勇,屡历险境。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作出一番事业,立下丰功伟绩。
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后来,一部靖任秋回忆录——《纵横龙潭虎穴间》,才将这位尘封了数十载的虎胆英雄呈现在世人面前。
靖任秋曾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做秘密工作,因此,解放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审查,前后两次,共计16年之久(1955年到1962年,1967年到1976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审查,在极左思潮的驱动下,专案组必欲揪出一个“大叛徒,大特务”而后快。
第一次审查,历经数年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在周恩来的过问下才得以解决。
靖任秋从事兵运工作的10多年历史是审查的重点。专案组对所有可能引起怀疑的人与事都穷追不舍,就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要求靖任秋反复“交代”,力图从中找出问题和矛盾。这就迫使靖任秋不得不反复回忆,竭力从记忆的深处搜寻点点滴滴,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因而,留下了10余万字的“交代材料”。
在被审查期间,靖任秋手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完全是靠回忆。人的记忆出现一些误差简直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历史事件的日期和有关人名、地名、数字等,更是容易混淆。值得庆幸的是,1959年,靖任秋对第一次审干时的“交代材料”做过三次认真的修订与考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专案组解散,靖任秋重新获得自由,在隔离审查期间写的近千页的“交代材料”也归还给了他;除此之外,靖任秋还得到了经过修订的第一次审干时写的“交代材料”。
靖任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利用工作之余,陆续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过5篇回忆文章(陈霞飞、陆诒整理2篇),此外,陈霞飞还根据他的回忆录音整理了《兵运纪实》,刊登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上。
后来,这些资料转到其子靖叔平手里。靖叔平决定将其整理、编辑成一本回忆录。
2009年,这本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回忆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纵横龙潭虎穴间——靖任秋回忆录》。
⑷ 靖任秋的介绍
靖任秋(1905—1996),江苏铜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原国家交通部党组成员、河运总局局长,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曾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长达十六年。
⑸ 牛子龙的率队起义
牛子龙回到郏县后,将吴凤翔等本地各种武装进行了整编,统称“第三集团军”,自任总司令。当时吴凤翔部下有个连长叫岳本敬,当他看到牛子龙为部队去向考虑时,就向牛子龙透露了自己参加过新四军,并向牛子龙介绍了新四军的有关情况,劝其投奔新四军。牛子龙听后非常高兴,决定把部队拉向豫南,投靠新四军,遂于1945年8月1日誓师南下。9月初,牛子龙率部到达临颍时,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士兵们思想动荡,纷纷逃跑,后续部队也失去了联系。此时,国民党高树勋部正路过临颍附近向北开进。牛子龙部一些人纷纷劝其投靠高部,牛子龙只好采纳众议,接受了高部收编。被收编后,成为冀察战区挺进第九纵队,牛子龙发现高树勋处处歧视第九纵队。对此,牛子龙十分气愤,便考虑如何脱离高部,随率部北上。部队行至河北林县山彪镇后,牛子龙更加坐立不安,预谋离开高树勋部,岳本敬这时找到牛子龙劝其投靠太行军区共产党军队。牛子龙听后甚悦,便决定起义。
岳本敬先后与太行军区情报处参谋王保坤,汲县县长张天性,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议长申伯纯、参议靖任秋接上了头,岳本敬详细汇报了部队的情况,经过多次联系,军区领导让牛子龙等待时机,举行战场起义以扩大影响。当时部队思想比较混乱,高树勋对牛子龙的行动也有察觉。一天派人送信让牛子龙去会面,牛子龙明知有问题,但也不好推辞,只得骑马上路。走到村口,牛子龙犯疑,遂拔马而回,让岳本敬领路,亲赴太行军区商讨起义事项。申伯纯、靖任秋与牛子龙在辉县景沟共商了起义具体计划,最后让牛子龙带一批宣传标语回原部。其中一条标语上写着:“北上北上,上了大当,不打日本,光打解放军。”牛子龙带回后,连夜贴了满街。第二天部队反应强烈,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众说纷纭。牛子龙觉得事不宜迟,必须立即行动,于是就由吴凤翔出面召集团、营干部会议,商议起义。
1945年10月12日黎明,部队开始行动,吴凤翔让牛子龙带先头部队先走,自己带大部队随后。牛子龙带领岳本敬营的一个连和干部训练队,从镇西寨门拉出。高树勋得知后,立即派部队堵截,使后边起义的大部队未能拉出。牛子龙率200余人起义成功,史称“主张和平、反对内战”的“山彪起义”。牛子龙率队起义受到太行军区领导和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欢迎。1946年1月,其部被改编为民主建国军豫北支队,牛子龙任支队司令。在与敌的百余次大小战斗中,牛子龙亲临前线,身先士卒,灵活指挥,取得了一个个胜利。特别是在赵家厂一战中,敌阵地久攻不下,牛子龙亲自带领警卫员冲上敌人阵地,消灭了守敌,受到了军区的通令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