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椽大笔的拼音
如椽大笔[rú chuán dà bǐ]
释义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处
宋·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❷ 如椽大笔的读音
如椽大笔 [rú chuán dà bǐ]
[释义]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处] 宋·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❸ 如椽大笔的详细释义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珣所草。”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后遂以“如椽大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❹ 大笔如椽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珣发觉后并不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珣。
有一天夜里,王珣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王珣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担了起来。王珣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❺ 大笔如椽的椽的读音
大笔如椽[dà
bǐ
rú
chuán]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自]《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❻ 如椽巨笔的意思
“如椽巨笔”指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笔,用来称颂别人的文章或写作才能。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自唐代房玄龄《晋书·王珣传》。
原文: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译文:
晋朝武帝时,有个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觉惊异。他对人说:“从这件事看来,我一定要成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负责起草,文采很好。
(6)如椽大笔扩展阅读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同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❼ 求“如椽笔”的解释
基本解释
典出《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遂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
宋
杨万里
《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参见“
大手笔
”。
❽ 如椽大笔的运用示例
宋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宋 杨万里 《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
陈毅 《题》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
《陈书·徐陵传》:“ 世祖、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李太守﹞闲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