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西口》中的“西口”是哪里恰克图现在是哪里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恰克图地理位置:西伯利亚南缘。
(1)恰克图扩展阅读
恰克图衰落:恰克图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⑵ 恰克图的意义
恰克图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同两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主要交易货物是大众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关互市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恰克图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恰克图开市以后,俄国在东西伯利亚兴建了制革厂、羊毛加工厂和呢绒厂;1747年和1755年,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两个丝绸厂,其产品行销于恰克图;1763年,俄国开辟由叶卡捷琳堡经昆古尔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贝加尔湖环行道路,沿大道设驿站、建村庄,组织向边区移民;此外,恰克图-买卖城的贸易,增加了俄国国库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图互市为中俄两国人民的接触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增加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两国市圈的许多商人成了老相识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节日,双方商人还在。起欢庆佳节。同时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顾的一页。
此外,恰克图互市也有助于保持中俄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俄国在执行其扩张政策时,不得不顾及它在对华贸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俄国在中俄边界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⑶ 恰克图的介绍
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俄蒙边境,西距纳乌什基车站35公里。人口1.53万。原属中国。1727年建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并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城归俄,即恰克图。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前曾为俄国同中国贸易的中心。有公路通乌兰乌德及蒙古乌兰巴托。有纺纱及针织厂等。
⑷ 乌兰巴托为什么比恰克图冷
中国清代中俄边境重镇 。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
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1727 年10月,中俄
《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 ,次年正式换文 。根据 条 约规定,
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于旧市街南别建
恰克图新市街。1729年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
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1737年,
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
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后,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
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
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
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
⑸ 【走西口】中的恰克图是指哪现在叫什么
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汉名买卖城,南通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苏联乌兰乌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後﹐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俄罗斯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丹布拉克。
⑹ 乔家大院里俄罗斯的恰克图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南通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苏联乌兰乌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于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后,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苏联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丹布拉克。
⑺ 恰克图的衰落
恰克图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互市。恰克图互市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签订,使俄国大批商人将注意力转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后,俄国与西方势力一起作为一种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的结果。由于海上交通恢复,一些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对恰克图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中俄贸易的重心转移到黑龙江,则对恰克图互市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⑻ 恰克图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恰克图是现在的乌兰巴托到乌兰乌德。
恰克图(布里亚特语:Хяагта), 清代俄中边境重镇,原属中国。南通买卖城和库伦(今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
恰克图位于俄蒙边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国的阿勒坦布拉格(买卖城)隔河相望,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俄蒙边境,西距纳乌什基车站35公里,原属中国。
影响:
18至19世纪上半叶,恰克图的互市贸易曾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据记载,1727年10月,中俄政府在此草签《恰克图条约》,次年正式换文。
根据条约规定,两国边境以恰克图等地为界,清政府准许俄国商人来华贸易。以茶叶等日常消费品为主要商品的恰克图互市贸易经久不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小小的荒漠之丘,一时名声大作,成了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恰克图
⑼ 清朝时的恰克图是现在中国哪个口岸中国哪个口岸恰克图口岸
恰克图(布里亚特语:Хяагта), 清代俄中边境重镇,原属中国。南通买卖城和库伦(今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恰克图位于俄蒙边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国的阿勒坦布拉格(买卖城)隔河相望,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俄蒙边境,西距纳乌什基车站35公里,原属中国。
人口1.53万,1727年建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并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1]旧城归俄,即恰克图,也称特洛伊茨科萨夫斯克。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前曾为俄国同中国贸易的中心。1934年因河改名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有公路通乌兰乌德及蒙古国乌兰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