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殷忧启明,多难兴邦”的出处
出自晋-刘琨《为郑冲劝晋王笺》:“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为郑冲劝晋王笺》是阮籍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篇。它既以“清壮”的笔锋为人称道,问世即被誉为“神笔”。又由于其特殊功用——劝喻司马昭进号晋公,接受九锡,而引起历代评论者争议纷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阮籍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即其政治取向。
《晋书·文帝纪》中最早提出此文作于景元四年,被各种专著、年谱广泛采用,并常与景元三年嵇康之死和景元四年冬阮籍去世联系起来,认为有因果关系。但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语,将此文系于甘露三年,此说亦有争议。多名学者曾对此文进行考辩,质疑上述两种说法,提出甘露五年、景元二年、景元元年说。
(1)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意思扩展阅读:
阮籍,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② 殷忧启圣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张廷珪》:“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
③ “殷忧启明 多难兴邦”的出处和解释
1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2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3 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4 二十世纪之大儒马一浮,平居陋巷,不入讲舍。日寇犯华,国难当头,始讲座于浙江大学,开篇即云:“中国方今遭夷狄侵凌,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
5【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王瞿然骇曰:⑤“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⑥故吴王欲内以□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注⑥索隐案:所谓“殷忧以启明圣”也。
=======================================================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殷yīn 意思为:众,多:“士与女,~其盈矣”。
就是说多灾多难,往往能够,启发人的心智,成为有一番事业的"圣人"
国家逢多事之秋,往往能大破大立,成就繁荣盛世.
④ 殷忧启圣的辨析:
“殷忧启圣”常与“多难兴邦”连用。
殷忧启圣,是从个人的角度,说明理性思考、忧患意识对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难兴邦,是从国家的角度,说明国家逢多事之秋,往往能大破大立,成就一段 繁荣盛世。
⑤ 殷忧启明的意思
殷yīn 意思为:众,多:“士与女,~其盈矣”。
就是说多灾多难,往往能够,启发人的心智,成为有一番事业的"圣人"
国家逢多事之秋,往往能大破大立,成就繁荣盛世.
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所以,楼主,其实是 “殷忧启圣”
⑥ 多难兴邦的意思
【解释】: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译文】:邻国的困难,是不可测的。或者遇到多困难来保卫国家,才能打开他的疆土;也许没有祸难却丧失了国家,失去了守护的能力。
(6)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意思扩展阅读
多难兴邦的近义词
一、百折不挠 [ bǎi zhé bù náo ]
【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自】: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译文】:他的性格庄重,有高尚朴实,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改变的风格。
二、不屈不挠 [ bù qū bù náo ]
【解释】: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译文】:乐昌诚实,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⑦ 多难兴邦什么意思
多难兴邦是国家遭遇很多灾难,却使人心凝聚,同舟共济,战胜灾难,并使国家兴盛起来。
这里说的兴邦
有几种理由
1
灾难提供了一次兴邦的契机,“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面对灾难,总结经验教训,变害为利,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对其他的灾难起到指导和减少灾难损失的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多难兴邦”!
2
共同面对灾难,形成合力,是应对一切困难的法宝。灾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抗灾中增强爱国意识,这也是“多难兴邦”的原因。
3“多难兴邦”,多难只是一个现象,一个契机;兴邦则是一个结果。如何将现象和结果连在一起,这中间的路还长,这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在行动中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开源节流,这也是“多难兴邦”的原因。
⑧ 多难兴邦的含义
多灾难的国家,才能不断地激发国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国人努力争取征服困难,从而获得了战胜自然的信心和智慧,而这些信心与知慧的积累,又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地进步。
出处一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出处二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振兴国家。
出处三
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出处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陆贽在给唐德宗的奏折中写道:“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
⑨ 请问:多难兴邦作何解呀
多难兴邦作
【拼音】:ō nàn xīng bāng
【解释】: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出处一】:《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出处二】: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出处三】: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出处四】: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不经过灾难考验的国家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断面对灾难和忧患中的国家,才可以真正强大。
【拼音码】:dnxb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患难能使国家内部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