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秀山的人物贡献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6年4月8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组任字【1986】36号),任命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张秀山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直接参与领导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工作。1986年7月10日张秀山参加了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奠基典礼。张秀山出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的历次会议,参与审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陈列大纲细目、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和《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样稿,协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等建馆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难题,并曾多次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视察,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和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10月31日,中顾委委员、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张秀山参加了上午9时28分隆重举行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 这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追述85个春秋,67年革命生涯。
从神木到陕甘边,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西北军,与刘志丹等经历了1935年陕北“左”倾肃反的迫害。
从延安到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斗争和土改运动,组织数百万军民支援辽沈战役;参与领导东北解放战争和经济建设,抗美援朝三赴朝,解决后勤保障。
从坦途到困境,1954年,东北高干会议,因在全国组工会上的发言,被定为“高饶”反党集团成员和“五虎上将”之首,从东北局副书记骤然跌入低谷,下放基层24年。
屡遇坎坷,但不屈不挠,对革命忠心耿耿,一个人经历折射出中国革命崎岖沧桑的历程。
『贰』 1955年东北军区周付政委是谁
周恒
周桓,曾用名周虎臣、周镇欧,辽宁省安东县(今东港市)大孤山人
建国后,历任东北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政委
1955年上将,排名五十二
1950-1955年,高岗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李富春、张秀山任副政治委员,周恒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叁』 张秀山的介绍
张秀山(1911.07~1996.08),男,陕西省神木县乔岔滩乡桃柳沟村人。曾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副书记,国家农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中共七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肆』 张秀山子女都有谁 现在都在干什么
12335435464
『伍』 菏泽张秀山是谁的徒弟
菏泽张秀山是谁的徒弟,菏泽张秀山是谁的徒弟,菏泽张秀山是谁的徒弟,菏泽张秀山是谁的徒弟。
『陆』 中共中央东北局对中国人民慰问军的回来做了什么样的回应
195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联合举行欢迎会,欢迎回国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欢迎会上,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长、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张秀山致词,对慰问团全体团员不辞劳苦,完成全国人民所委托的慰问中朝人民部队和朝鲜人民的艰巨任务,备致赞扬;并对该团团员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廖亨禄和人民艺术家常宝坤、程树棠以及志愿军副连长王利高等为人民光荣牺牲,表示深切的悼念。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团长廖承志、团员吴组缃及徐铸成相继讲话。
在这次大会上,廖承志生动地报告中、朝人民军队和朝鲜人民的旺盛的战斗意志、坚定的胜利信心,以及他们亲密团结等情形。在讲话中,廖承志以慰问团在俘虏营美国俘虏中看到的美国侵略军队的腐化、自私、堕落的情形,说明侵略者一定要遭到彻底的失败,腐朽的帝国主义制度必然死亡。廖承志最后指出:英勇的朝、中人民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援助下,一定能够赢得正义的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但胜利是从英勇和艰苦的战斗中得来,而且还需经过比较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柒』 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意味着什么
茅盾的变化是革命重心转移的原因,从反侵略,反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实现解决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
『捌』 程占功的采访人物
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及黄河文化版责任编辑。采访过高维嵩、李赤然、张开基等开国老将军;采访过民族英雄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张秀山、高岗原夫人杨芝芳等老前辈;采访过杜鹏程、王汶石、杨兰春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老作家;采访过被誉为“当代大禹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老主任(兼水利部副部长)王化云、黄河水情专家陈赞庭、黄河水资源保护专家高传德等治黄专家;采访过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主持人庞晓戈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红丽(二度梅)、李娟(秦腔“四大名旦”)等演员以及不少各界优秀人士。
『玖』 张秀山书画价格是多少
去网络文库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