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康熙遗诏到底要传位给谁
按现在留存的清宫档案,康熙传位肯定是传给雍亲王胤禛。野史里的隆科多将康熙遗诏里的“传位十四”改成“传位于四”,在清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清代旨意都是满汉蒙三种文字一起写,光改汉字却没法改满文和蒙文,所以野史是不可信的。
『贰』 一个历史问题,当年康熙传位的遗诏中真正写的是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为什么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6�0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二, 对雍正正常继位的推理
首先,人们怀疑雍正主要是因为他继位后对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做法。他登基后,其余六个兄弟或被软禁,或被迫害,特别是十四皇子,从新疆前线赶回北京后,雍正直接将其囚于景陵。但这些从维护皇权角度看完全讲的通,如果不除异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对于年羹尧,《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且年羹尧扼守巴陕重地,实力逐步扩大,而雍正这个人本来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养虎为患呢?而要解释杀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认,兄弟七人有过皇位之争,而且,在争斗中有过阴谋,且隆科多是每个阴谋的参与者,特别他亲自负责了对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继位后,远不如预想那样,朝中许多反对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于是,雍正便杀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争议。
其次,现存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恐怕是雍正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但有人怀疑其为雍正伪造,但是有一点,雍正在继位五年后曾经说,康熙驾崩前曾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诏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两位皇子逝世外,其余尚在人间。如果雍正是将一个极其容易被拆穿的谎言公布天下,那么造成的动乱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当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后,还可以立足吗?况且,其余皇子虽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会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这样博弈,那么他是去拿一堆黄金去赌一堆垃圾。
再次,弘历天资聪颖,胆色过人,自少年起,就跟随在康熙左右,由康熙亲自教导,深受康熙喜爱,成为密立的储君。于是,出于让弘历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原因,让已上年纪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应当。但是,这也只能是佐证,不可能有任何事实依据。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各种版本的传说已经不攻自破,且雍正谋权篡位说证据匮乏,而其顺理成章继位的说法,史实记载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释的通,故我认为雍正正常继位,传说只是后人的臆断或者当时人的栽赃。
『叁』 康熙传位诏书原文
实际没有标点应是: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并且是竖写.
『肆』 康熙传位于四阿哥的遗诏上写了一些什么啊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首先打西藏,进军西藏。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伍』 康熙的传位诏书如何写的
作为清代的遗诏来说,肯定是满汉合璧的,这是祖宗的规矩(而且遗诏上除了皇子的排序之外还会有他的名字)。雍正把十四篡改成四那是小说戏文里杜撰的,不可信。是皇四子、皇十四子这么写的,所以十改成于是不可能的,改了汉文还得改满文呢。。。。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至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康熙根本没有留下真正实打实的遗诏(别跟我说展出的那一版),雍正不是篡改而是臆造了遗诏。
雍正臆造旨意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康熙属意于他,但没来得及下诏,为了让自己的登基更加合法,所以就假造了这么个诏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康熙根本不打算让他继位,所以他伪造了圣旨。
不管是哪一种吧,总之由于康熙没有留下白纸黑字的诏书,所以他究竟希望哪个儿子继位终究只能是个谜,雍正即便是臆造了圣旨也算不得完全的得位不正。
『陆』 康熙皇帝的真正遗诏是什么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柒』 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如果就康熙遗诏来说,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是不可能存在的,理由有三。
第一,当时并不使用简体字,而是使用繁体字,于的繁体字是於,这个没办法由十加一笔。
第二,十四子与四子都会加个皇字,也就是皇十四子,皇四子,传位皇十四子,加一笔,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个也显然不可能。
第四,雍正新政著有成效,前承康熙,后启乾隆,才有康乾盛世,说明雍正确实有能力,也可以看出康熙的眼光。
隆科多在雍正继位上面,出力甚大,这个也可以说是隆科多保雍正正常顺利继位,不能硬理解成篡位。
而雍正生母德妃的反应,只能说明的是德妃希望是十四子继位,也不能说明什么,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完成是另外一回事。
『捌』 如今康熙传位诏书出现,历史上他究竟传位给了哪位皇子
康熙传位给了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遗诏用汉、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中,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
(8)康熙传位遗诏扩展阅读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但海峡两岸的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部分缺失。可是,十改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真正让史学家怀疑雍正继位过程的,是其他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网络-康熙遗诏
『玖』 康熙的遗诏到底传位给谁
肯定是皇四子胤禛。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被封为贝勒,31岁,晋雍亲王。康熙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关于民间雍正可能篡改遗诏的可能并不现实,解释如下:
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皇帝遗诏》是惟一的物证。
希望能够帮到您!
『拾』 康熙传位给谁 康熙遗诏揭露传位之谜
康熙之后继位的是雍正胤缜。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争论不休,尤其是野史尤甚。说雍正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而登上帝位云云。但其实满清的圣旨诏书都是满文汉文各写一遍的,就算汉字的十可以改成于,但是满文这两个字就差太多了,根本改不了。众说纷纭的说法,其实和汉人当时被满人夺了政权心中的不满,明朝遗老遗老对满清统治者的抵毁有一定的关系。野史的记载更是没有史料根据,多为当时一些文人道听途说的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