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第一句诚者自成也:诚者:真诚的人,自:自然,成:成就,第一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成就自己。第二句而道自道也:第一个道指的是真诚的人自己所坚持的道,第二个道指的是大道,即天道,第二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所坚持的道自然合乎于大道的标准。第三句诚者物之终始:物乃事物,这世上的一切,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精神的、物质的,只要它存在于这个世界,它就属于“事物”的范畴,物之终始就是事物的开始与终结,也可以理解为易经中所说的事物的出生与消亡,事物的终始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即大道)”,第三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可以参悟到大道,而不真诚的人(即虚伪的人)也无法参悟到大道。第四句故君子以诚为贵: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就是字面意思。第五句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自成己:成就自己,第五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不以成就自己为己任,才能拥有成就万物的资格。全部连起来就是:“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成就自己,真诚的人所坚持的道自然也符合大道的标准,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参悟到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即大道),而虚伪的人是无法参悟出大道的。所以君子以诚为贵。真诚的人不以成就自己为己任,所以才能获得成就万物的本领。”
真诚的人之所以能够参与到大道,是因为只有真诚才能让自己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会受到自己内心的嫉妒、恨、反感、厌恶之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偏见的影响,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放下偏见,才能看到大道,虚伪会让人产生偏见,偏见会蒙蔽人的双眼,所以虚伪的人无法看到大道的存在。
真诚的人如果只想着成就自己,那么他这一生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仅限于此,若想更进一步,就必须以众生的命运为己任,才能获得成就万物的本领,爱人如己,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当你爱别人的时候,虽然你在奉献自己,但是当你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同时,老天也在成就你。成就自己是本分,成就他人是情分,只想成就自己也没有过错,但是也限制了你所能取得的成就,只有当我们去成就他人的时候,才能解开这道终极的封印,从而达到成就终极的自己的目标。
另外说一句: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尤其对于想要贯彻君子之道的人来说,更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如同现在一样,如果你没有参透大道,就不要轻易发表评论。当你强行发表评论时,你就已经失去了真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因为对于没有参悟大道的人来说,你跟他们去讲大道,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但是话说回来,之所以要说,还是因为想要让世人认识大道、了解大道,目的还是想要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这自然也就合乎于大道的标准了,任世人如何取笑也无妨,这世上那么多人,总会有人能够理解的。
可能还有人会想:你怎么就敢确定别人说的不对,就你说得对?其实这也是最难的,正所谓人微言轻,我要想证明我说得对,两种方法,一是你足够真诚,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明白我的话正确与否;二是我自己变强大,然后改变这个世界,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所以问题来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分辨真假的问题,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阐述事实,同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然后用行动证明自己。
2.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这样理解对吗
心要通过物质的运动来体现
物质则是在其运动中实现自我发现的。
没有自我发现就没有观察者来证明其存在,可是没有物质亦就没有自我发现。
心外无物,外物即心,心即外物。王阳明认为心物是同体的。
你的“良知”理解和我:
老子提倡道,也说了失道后德,可是道谁能控制?也许只在混沌的状态下才有的(也就是无是非)。
而儒家提倡德(虽说也有朝闻道之语),承认了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认为人需要修德,以致至诚。
老子所谈的天道的必然性让人望而却步(你要是实践易就知道了) 。
可是人道却在我们心里,古来多少儒生相信
即便修德不会得到外物的帮助,不会避免无妄的灾祸,但他们自身也乐得做君子。这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却有不同于其神学意义的儒家的道德信仰。
而理学是在外来和本土宗教冲击下而诞生的,是儒学在哲学上的一种升华。
王阳明所说的也是儒家所向往的至诚之境。对恒久以来的大部分儒生的不可言说的心理给出了一个**上的概括。
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以其所悟的人道来指导人的行事。
以正确的人的态度立于天地之间,便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便会无往不利。
3. 诚外无物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了,这是最后一句,上一句是如履薄冰。
诚外无物。这句话意味深长,“诚”是人生的高点,但更是做人的基线,不诚无物,非诚勿扰,中国古人常常像爱护眼睛一样护卫诚信。
孔子也说“敬事而信”,因为有“信”,才能获取宾客的“信任”,才能成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要“正心诚意”。
佛家讲因果相续,因缘的发生也端赖于诚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缘际会需要广种善因,广耕善田,这一切缘在诚信,诚信是经营的不二法门。
(3)诚外无物扩展阅读:
诚外无物的出处:
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
中国明代哲学家的基本观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守仁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说“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比陆九渊所说的个人本心意义广泛。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守仁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把心学唯心论发展到极端,为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宇宙观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诚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解释:除了诚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别的事物,不要有别的想法。
拼音:[chéng wài wú wù]
释义:除了诚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别的事物,不要有别的想法。
出处:“诚外无物”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原文为:“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相关成语:
一诺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言而有信[ yán ér yǒu xìn ]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出必行[ yán chū bì xíng ] 表示说了就必须做到。比喻一个人很讲信用。言:说,言者意之声(尚书)出:(说)出来。必:(就)一定,将会。行:(可以、要)做(到),实践。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5. 诚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诚外无物——除了诚心做好某件事以外,不要向别的事物,不要有别的想法。
6.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贵。”是什么意思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真实无妄谓之诚,言行有征谓之信。我们认为,诚信,实为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基础。因为彼此诚实,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礼),互相关爱(仁),互相帮助(义);而明乎此理,方可称为有“智”。
诚,不仅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还要使别人也同样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别人是智慧。这都是天赋的德性,内则成己,外则成物,这是综合内外的规律,因此随时施行无不合宜。
7.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贵.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真实无妄谓之诚,言行有征谓之信.我们认为,诚信,实为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基础.因为彼此诚实,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礼),互相关爱(仁),互相帮助(义);而明乎此理,方可称为有“智”.\x0d诚,不仅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还要使别人也同样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别人是智慧.这都是天赋的德性,内则成己,外则成物,这是综合内外的规律,因此随时施行无不合宜.
8. 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拓展资料:
出处: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作品简介: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多记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踪》书序中介绍,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说明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修道求仙。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9.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贵.”是什么意思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真实无妄谓之诚,言行有征谓之信.我们认为,诚信,实为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基础.因为彼此诚实,方能建立互信,有信,方能互相尊重(礼),互相关爱(仁),互相帮助(义);而明乎此理,方可称为有“智”.
诚,不仅仅只成就自己便算了,还要使别人也同样有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别人是智慧.这都是天赋的德性,内则成己,外则成物,这是综合内外的规律,因此随时施行无不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