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有关刘瑜的资料。。
姓名:刘瑜性别:女出生年月:1999年-2002年毕业学院: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内科学内分泌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出生地:云南 曲靖
户籍所在地:云南昆明
现居住地:云南昆明
婚姻状况:未婚
星座:狮子座
血型: A
教育程度:大专
身高(cm):163
体重(kg):48
发型(色):黑色
毕业学校:昆明市聋哑学校
最崇拜的人:巩俐,杨丽萍
最喜欢的偶像:巩俐
最喜欢的食物:水果
最喜欢的电影:《憨豆先生》
最尴尬的事情:演出时忘记动作
最讨厌的人/物/事:虚伪的人
最喜欢的城市:法国,丽江
兴趣爱好:上网,游泳,旅游
心目中的男友类型:阳光的男孩
最难忘的事: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最好的朋友(如何认识、如何成为朋友):缘
特长:舞蹈
最满意自己的地方:脸
无聊时最喜欢做的事:看电视
最喜欢的动物:盲犬
口头禅:明天会更好
坏习惯:爱睡觉
最喜欢的影视剧:《奋斗》
家庭成员简介:父亲 母亲 姐姐
举出你接受过的任何特殊培训:手语培训,舞蹈培训
为了实现目标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有无做过整形手术(有,请写明具体部位):无
参加节目的目的:展现自我
最欣赏的《加油!好男儿》选手:宋晓波
希望以哪位女明星为榜样:巩俐
最喜欢服装风格(品牌、风格…):休闲
最想与哪位艺人合作:宋晓波
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个性:勇敢,自信
希望进入《加油!东方天使》几强:3强
❷ 既是作家同时也是清华教授的刘瑜最近近况怎么样怎么很久都没有看到她的新闻
刘瑜很早就关了微博了,据她说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清醒”。最近又有新书了,叫《观念的水位》,大概就13年一月出版吧。喵。
❸ 蚊米是不是刘瑜的老公
我觉得呢,蚊米就是她老公,理由如下:
1.蚊米先生出场多次,一次主角,多次配角,戏份多重啊!
主角戏份有《老张、亦文和蚊米》配角戏份有《饭扫光》、《我想乘一艘慢船去...》等等。
2.蚊米先生跟DP去度假。度假啊!显然是男主角该有的份嘿。
3.这本书市10年结集出版的,作为一个戏份很重而且基本上是唯一的一个与DP有暧昧的男士,如果不是正牌夫君,估计在出版之前会删掉很多的吧?
摘自网络!
❹ 为什么不能批评刘瑜
当时觉得欣慰,这是理所应当的嘛,凭什么一个兢兢业业写专栏的女人,粉丝数量比不上一个在电视里哭哭啼啼家里很穷的超女明星?这不应该,也不能够。 然而一年后,再想说刘瑜,忽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戴了块免死金牌。你居然不能说她不好,稍微有点看不过眼,立刻有人横出来斜眼:请问阁下有没有资格?这种资格除了是否比她写得好,依次尚有:你比她成功吗?有耶鲁学位吗?周游过列国吗?在大学教书吗?倘若批评者是个男人,这男人无疑不够绅士风度,说一个女人算什么本事。要是个女人,更糟糕,那明显就是嫉妒得发了疯,看不得她成功,小心眼发作。 追捧刘瑜者,也有了摇滚界的习气,似乎跟她绑定,就证明自己是民主的一派,有智识的一派,可以居高临下说别人不行,不够先进那一派。于是忽然间刘跟当年来中国的泰戈尔一样,被人左右护法,仙气十足,驾到之处,先由人来一串:唵!叽里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再甩出一串哈佛耶鲁之类的金光圣水,以刺瞎围观者双目为己任。 这种形式下,大约只有邓文迪有资格说她两句,可惜人家邓大姐并不关心民主,只关心怎么在中国捞点钱。纵然如此,也不妨碍女主播们一拥而上,大喊:人人都想成为邓文迪。她是什么样的女人不重要,重要的她成功了。换到刘瑜身上,显然,追捧者希望专栏作者都应如刘瑜,关心一点国计民生,自身则是一个稳定因素,有工作有丈夫,没有八卦没有绯闻,干干净净时时绽放微笑。至于文章写得怎么样,她敢写民主已经够了,她读过那么多书已经证明,她掉的那么多典故已经足够你慢慢消化。 但今天这些有关文章的缺点,统统淹没在刘瑜的铭牌之下。没有人敢大胆站出来说,我不喜欢刘瑜。只敢偷偷说,其实她的东西我看不下去。好比昨天我说李海鹏写的小说不行,一群还没看过小说的粉丝跑上来拔刀相见。 在大理时一个朋友去洗脚,洗脚妹知道他从北京来,忽然问他:你知道扭机吗?我朋友很震惊:莫非你说的是扭曲的机器?洗脚妹骄傲地点头说:是的,那是我最喜欢的乐队。很多人喜欢刘瑜这个事情,似乎也差不多,为了彰显与爱情买卖不同的品位,毅然而然走上了刘瑜谈民主之路。
❺ 刘瑜《哈佛大学为什么这么牛
清华大学教授、诗人、作家刘瑜的一篇励志感悟文章:哈佛大学为何这么牛?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摘抄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ate should be broadly e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cated men and women. ”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这个板块做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2、正义3、国际关系与伦理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5、儒家人文主义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7、自我,自由与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11、比较宗教论理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1、光与物质的性质;2、空气;3、宇宙中的物质;4、观察太阳与恒星;5、时间;6、爱因斯坦革命;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8、现实中的物理;9、Cosmic connections;10、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
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2、翅膀的进化3、细菌的历史4、银河与宇宙5、象棋与数学6、疾病的话语7、DNA简史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9、道德判断的本质10、火星上的水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13、非洲的艾滋病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17、怀疑主义与知识18、一个社区的研究19、基督教与美20、怎样欣赏画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历史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27、互联网与法律28、美国的70年代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语言与政治31、信任与民主32、美国的总统选举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盗版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36、当代印度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38、公墓的历史39、人权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43、烟草的历史44、酷刑与现代法律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前两天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这事我没怎么跟踪,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几个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开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不再“一流”。这种捶胸顿足有点滑稽,仿佛宋祖德为自己不再是一线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
推荐阅读:
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20条训言和馆训
本文由80后励志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win/7559.html
❻ 刘瑜的介绍
刘瑜,女,南开大学医学院实验师。教育经历1999.9-2003.7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❼ 刘瑜是谁啊
1.读过一些刘老师各个时期的作品,但是不全部。
很明显的是,刘老师是受过良好政治学专业训练的。她所写的文章(尤其是越靠近期)相比其他一些被广泛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1)的作家来说,无论是论据的给出和推据方面强很多。
(注意: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她文章的观点,尤其是早期的很多作品,估计她自己现在回头都不忍直视。)
但是就论证的过程和论据的选择等方面是高于很多“公共知识分子”的。
❽ 刘瑜的书有人看过嘛
刘瑜的作品有:
《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两篇小说,上篇为《孤独得像一颗星球》,下篇为《那么,爱呢》)、《送你一颗子弹》、《观念的水位》。
刘瑜,女, 博士,1975年12月生,祖籍江西省鄱阳县 ,学者,作家,诗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1、《民主的细节》
该书讲述了关于"美国的民主"的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
2、《余欢》收录作家两篇小说,上篇为《孤独得像一颗地球》,下篇为《那么,爱呢》
《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陈朗、杨如意、郭小蕾三个女孩围着一盘清清爽爽的土豆丝,陶醉地吃着,她们分别已经27岁,28岁和25岁。分别穿着红色、黑色和白色的裙子。她们最喜欢的食物分别是西瓜、西瓜和西瓜,而她们最讨厌的动物分别是蟑螂、蟑螂和蟑螂。她们有过的男朋友分别是3个、2个和0个。她们平均每哭一场的间隔分别是3天、5天和4天,但平均一天微笑的次数是29次、15次和138次。她们的政治立场分别是"自由主义"、"什么他妈的政治观"和"我希望熊猫永远不灭绝"。她们理想分别是"一个悄悄在夜总会唱歌的著名学者"、"Max Studio总裁的情妇"和"12个孩子的奶奶--这12个孩子的头发要有各种颜色。"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斗志,虽然她们也不知道这斗志来自于信心还是恐惧。窗外是一个叫做妞约约的沸腾的城市,而这座城市和它的沸腾,说到底,和她们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爱呢》
客观地说,王徽对网恋这一套失去耐心,不是没有理由,任何东西,吃多了就会腻味,网恋当然也是一样。看准一个漂亮女孩,死皮赖脸地给人发信,约她出来,找一个餐馆请她吃饭,故作幽默或者故作深沉,百般地讨好,仔细揣摩对方一颦一笑的含义,第一次面试之后,还要及时跟进……这一切繁琐的搔首弄姿,来个一次两次还行,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只是让人觉得麻木。这一切都让王徽怀念人类还是猴子的时代,那个时候找老婆,哪有那么复杂,对着竞争对手脖子一咬,然后直接把母猴子给强奸了,多么简洁明了。程序何其繁琐,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程序,都必须注入饱满的热情。而热情这个东西,又不是精液,今天休息一晚上,明天它又涨了上来。热情这个东西,甚至都不可能是水稻,一年两季,年年如此。说到底,它就是一种石油,在地底下蕴藏千百万年,才能产生那么一点能量,并且用完了就用完了,是不可再生资源。
3、《送你一颗子弹》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4、《观念的水位》
用醒来的文化唤醒沉睡的制度。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对国家之顽固,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