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松鼠科学会跟果壳网有关系么是什么关系
基友关系。
一个是公益性的(松鼠会),一个是商业性的(果壳)。
没分裂,共用一个boss。
Ⅱ 科学松鼠会上的内容科学吗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开来。
科学松鼠会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科学松鼠会”的名字来自一个有趣的比喻。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
Ⅲ 科学松鼠会是什么意思
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Association of Science Communicators)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
中文名:科学松鼠会
外文名:Songshuhui-Association of Science Communicators
机构性质:社会公益组织
成立时间:2008年4月
创始人:姬十三
机构作用: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
Ⅳ 科学松鼠会 “奶精”究竟是什么精
植脂末又称粉末油脂、奶精、脂肪粉,是以精炼氢化植物油和多种食品辅料为原料,经调配、乳化、杀菌、喷雾干燥而成。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水溶性、稳定性,用于各种食品中可提高营养价值和发热量、提高速溶性和冲调性、改善口感,使产品更加
Ⅳ 怎么加入科学松鼠会
如何加入科学松鼠会?
如果您是科学编辑、科学记者、科学作者或译者,或者是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科学写作爱好者,您就具备了申请加入松鼠会的条件。
请进入我们的论坛http://songshuhui.net/forum。论坛分为访客区和认证区,新用户只能访问访客区。您需要在“蘑菇台阶”区发布申请贴申请进入认证区,在您通过审核后,可以进入认证区的“橡树大厅”版。这里对于如何进入松鼠会有详细说明。
Ⅵ 科学松鼠会是个什么组织
一个很好玩的把科学知识用很浅显直白的话语描述出来的一个组织。
Ⅶ 科学松鼠会的口号
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
Ⅷ 【科学松鼠会】世界真的存在吗——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为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这种终极问题伤透脑筋的不是只有谢尔顿一个,古今圣贤多有钻在这个牛角尖里出不来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人一手安排的虚拟人生,我们怎么说服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我们自己是真实的?是否有办法证明真实这个命题?
解答:真实还是虚幻并不那么重要
要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拟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争论了很多年。在科学开始发展之前,唯心主义都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在东西方都有哲学家提出了外界的事物不过在人的内心的反映,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中国儒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主教声称精神之外没有任何存在。尽管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持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心外无物的说法是很难去证伪的。英国文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友人谈论到贝克莱主教的思想虽然不正确但是无法反驳的时候,用力把脚踢向大石头,并在脚弹回来的时候大声说,我据此反驳!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争论:约翰逊剧痛的脚趾也还是他头脑对外界的反映他虽然豁出了脚趾却仍未真正驳斥贝克莱的观念。不过这一行为确实解释了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观点: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是真实的。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判断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不是符合逻辑并且自洽来判断其真实性。掌控世界的超级电脑或者外星人也许并不觉得有必要遵守常识或者逻辑,对他们来说,测试人类对奇怪事情的反应也许会是一个有趣的实验。比如说,他们或许觉得让月亮成为正方体比球体更有趣假若我们观察到的事物违背我们的常识或逻辑,如果我们不是疯子,那么就可以肯定是这个世界有点什么不对头的地方。
这样的讨论,除了让我们觉得迷茫困惑之外,没有任何的结果。尤其对于科学家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霍金在著作《大设计》的第三章《现实是什么?》里,提出了一个可以绕开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的观点: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这个观点指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模型(一般是数学的模型),追问一个模型是否真实并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模型的内容是否能够跟我们对世界的观测相吻合。如果有两个模型都能和观测吻合,那么它们就同样是真实的模型,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情况来选择较为方便的模型。
托勒密在约两千年前,根据希腊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将地心学说加以系统化论证。尽管《圣经》里从未清晰地提及过群星环绕地球运动(圣经成书的时候人们还深信大地是平的),后来欧洲的天主教会还是接纳了地心说并将其神圣化,直到异端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说之前其地位都未曾动摇(1992年罗马教廷才承认对哥白尼的判决是错误的)。
从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观点出发,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真实认知。在处理太阳系内其他行星运动规律的时候,使用日心说的理论处理起来更为方便,但是当讨论地球上观测的行星位置时,也许使用地心说的理论更为简便。两个模型都能和实际的观测较好地吻合。
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观点也可以解决或者说绕开科学间的一个哲学问题。既然我们没办法看到电子和夸克,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存在是真实的呢?因为电子和夸克非常有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完美地解释观测到的实验现象,所以在考虑相关的物理现象的时候,承认电子和夸克是真实存在的要比认为它们是不存在的与观测结果更吻合。如果我们能够构建一个物理模型,不需要电子或夸克也能完美地解释观测结果,那么在这些模型里,电子和夸克就是不存在的概念。
几年前,意大利的蒙扎城出台了一项禁令:禁止在弯曲的鱼缸里养金鱼。这是为了避免金鱼通过弯曲的鱼缸观察到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扭曲的世界让动物保护主义者们觉得对金鱼来说太残酷。但是,如果弯曲鱼缸里的金鱼科学家足够聪明的话,它应该能够在扭曲的坐标系里面写下描述世界的公式。我们世界里的自由落体运动在金鱼看来是一个曲线运动。它说不定甚至能写下那个弯曲坐标系里描述世界运转的科学规律,并且可以由此对世界的运行作出足够精确的预测。你得承认,金鱼科学家总结的科学规律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描述,并且,既然金鱼无法离开鱼缸生活在空气里,我们的规律对它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且,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处在一个弯曲了的宇宙里。从这点上来说,弯曲鱼缸里的金鱼并不比我们的处境更加糟糕。也许我们的科学家们研究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在某位异位面的智慧生命眼里也是不够简洁、不够清楚的,但是这些科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则是真实有效的对世界的描述。
按照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的观点,真实还是虚幻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理论是否可以更好地解释和描述这个世界,是否能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相吻合。
(本文刊载于《新发现》解惑专栏)来源:(科学松鼠会)
Ⅸ 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是什么关系
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招聘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优秀的科技传媒团队,在网络、无线、出版等平台上推进科学传播。新的传播形式赋予科学传播以无限可能。首席执行官 姬十三 同时也是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
Ⅹ 科学松鼠会 如何科学地看透Ta
科学松鼠会 如何科学地看透Ta
脾气秉性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以至于当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时会用“看透”这个词来炫耀对方在自己眼中的状态。一切可能的方式都可能被我们利用来分析一个人(包括自己):看相、星座、行为动作、为人处事、传记、聊天记录……
你可能在某件事上被测出是像乔布斯一样的偏执狂。乔布斯的这个特点让人很难让人联想到他的星座——双鱼座——据说特点是多愁善感。但如果你用“多愁善感”和“星座”作为关键词,会发现每个星座都说自己是多愁善感的。
怎样将人以群分?
MBTI,然而并不靠谱。图片来自Wikipedia
没有概括出一个人最核心的特点,却忽视了另一些人也可能具备的特点,这就是按照出生日期硬生生将人分成若干类的坏处。星座、生肖都是如此。将人的性格分成若干类别的做法自古有之,从古希腊的体液说将人分成4种类型,中国的五行说把人分成5种类型,一直到现在4种血型和12种星座都是一脉相承。
但心理学家很难从中发现这些分类方式有任何显著的统计差异可言,也就是说这么分类和随机分类没有区别,并不能区分人们的人格特点。(心理学上的人格约等于日常中所说的性格,跟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没有关系。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认为性格有好坏之分,而人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人格之复杂,不是分类可以概括的。同为外向性格,外向的程度可能并不相同。人们有很多词来形容这些人,随和、热情、开朗、活泼、爱交际、人来疯……外向更像是一个维度,每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有自己对应的一个位置。当知道一个人在所有维度上的位置时,便可以精确定位这个人的人格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人格特质理论”。
空间定位需要长宽高三个维度,那么人格定位呢?
多年以来不断有人格心理学家提出自己的划分方式,有的分成16种,有的分成3种。但现在最被广泛使用的是“大五人格特质”(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外向性(内向性)、宜人性(敌对性)、责任心(随意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封闭性)。心理学家发现这五个维度是可以最精确定位人格的最少维度。
科学很有效,但也很枯燥
当然,这五个维度并不像“五行说”那样几乎是凭直觉想出来的,而是经过统计筛选的来的。心理学家先在词典中选出所有形容人格的词汇,然后用统计的方法将相关的词汇合并,因为相关说明他们具有相同的维度。最后合并出了这五个维度,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就像长宽高三个维度不能融合。最终,心理学家确立了“大五人格特质”。
所以你只要知道了一个人在这五个方面的程度,就对这个人的人格有了比较精确的了解。这样,乔布斯就会被形容成一个宜人性很低,责任心很高的人。Sheldon这种几乎没什么情感波动的宅男,神经质水平就比较低。
现在你也许明白为什么大五人格特质这种分析人的方式不能流传在民间了,这样硬邦邦干巴巴的词汇描述出来的人简直毫无人情味可言。还不如用“偏执狂”或Nerd来得形象。
知道了你的思维方式,却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如果可以洞察人的思想,预测行为,那么即使枯燥一点又有什么关系,一定还是会被纳入到必修课中。可心理学家不但不会夸下海口,而且还会承认,人格很难决定具体行为。即使是一个高外向性的人也会有沉默寡言的时候。婚礼和葬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合对人行为的塑造力远远强过人们自身的性格。究竟情境和人格哪个更能影响人的行为,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较量的问题。
所以根据一个人做的事情或者对某件事的态度反推这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就更困难了,你没办法确定究竟是什么情境造成的影响。甚至长期的情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老人可能会觉得30岁还不结婚是大逆不道,这就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脑中形成了自己的对婚姻的图示。现在接受了不同教育的年轻人就形成了与他不同的图示。
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不可能,但这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长期地观察,而且即便如此你也很难根据过去的经验预测他的行为。通过几分钟的单方面介绍很难了解一个人,从24个人中一眼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就更不准了。可令人绝望的是,即便以后相亲节目加入性格测试,你们的答案完全相同,但思维方式可能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