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沈丁立
扩展阅读
2017年长春高新股票价格 2025-07-05 16:57:40

沈丁立

发布时间: 2022-01-17 20:39:07

❶ 请教!! 以下内容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6.1-2

亲爱的沈丁立我们有新的查询订单如下细节对于我们IZUMI买家,如果我们让官方PO在明天,你会让我们知道您的最佳德尔日期包括L / D阶段直到制成品. .请帮助检查并尽快通知,m

❷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什么意思

就是要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说对的就要改,即使没说对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

❸ 沈丁立 是哪个sb专家

沈丁立(1961年~)上海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主任

(*^__^*) 嘻嘻……

❹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机构部门

学术研究院下属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已经覆盖除中东、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个: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北欧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还包括关于美国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大基地)。
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于1985年。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
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和复旦大学对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资助,中心还通过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复旦基金会(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属的美国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的赞助。
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关系、防扩散与军备控制、美国国会等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合作,已取得国内外学术和政策界的肯定。
复旦基金会设有“谢希德奖学金”,以纪念谢希德教授对中美关系所作出的杰出努力。该中心出版的《美国问题研究》丛书,已被列入CSSCI来源期刊。
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曾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届主任为倪世雄教授,现任主任为沈丁立教授,吴心伯教授和信强副教授担任中心的副主任。
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并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长期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日本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中心作为据点机构予以重点资助。
中心现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1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百余名,并聘请多名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国外著名学者、实业家担任顾问教授。
韩国研究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0月,中心现任主任石源华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学术振兴财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资助。
中心出版《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入选教育部CSSCI来源集刊。中心图书馆现有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书籍近万册,是国内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专门图书馆。
中亚研究中心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副主任为杨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员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中亚政治和外交、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外交、上海合作组织、转型经济、俄罗斯法律等。
上合组织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国内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承担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课题,组织相关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为实施“中欧高教合作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改组。该中心着重组织和开展对欧盟与欧洲一体化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建成为欧洲问题的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与信息资料基地。
中心现任常务副主任为丁纯教授,副主任为陈志敏、胡荣花教授。下设综合、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与文化6个研究室,集合校内各学科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特聘教授梅兆荣大使任主席并主持“大使论坛”,戴炳然、伍贻康、燕爽教授任副主席。
欧洲中心政治部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于2006年,现有专职在编人员3员,现任主任为陈志敏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与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为兄弟单位,与中心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举行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它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积极参与其部分教学工作。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与欧盟(欧洲)政治有关的问题,包括欧洲内部政治与社会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问题及欧洲政治文化问题等。
北欧中心
北欧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由复旦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和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25所大学合办的一个合作平台,是中国与北欧学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北欧中心的活动主要包括:1)为中国和北欧的学者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2)为从事北欧研究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和从事中国研究的北欧学者和学生提供教学;3)为北欧商业团体组织安排在上海的活动和课程。
现任董事会、理事会主席由芬兰坦培雷大学校长Krista Varantola女士担任。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陈寅章教授自1995年北欧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担任中心的常务主任。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兼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名,兼职研究员5名。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主办“外交官驻所研究”项目;参与举办“大使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人士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中心并出刊中国外交研究工作论文系列。
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大使担任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组织与国际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等。
中心设有复旦“联合国研究论坛”(FUNS),邀请联合国官员和学者不定期来中心演讲。中心招收国际组织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南亚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担任主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并聘请多名校内外南亚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问题,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与复旦大学合办,并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资助,旨在促进中巴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于1964年2月成立,先设于历史系,2001年11月并入新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名,兼职研究员5名,外籍客座研究员1名。现任主任为朱鸿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拉美国际关系,拉美政治,中拉关系,美拉关系,拉美近现代历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后出版译著21部;专著6部;合作编写辞书、年鉴等7种。

❺ 中国联合国协会的理事成员

历任会长
毕季龙 1985--1992
谢启美 1992--2002
金永健 2002--2007
陈 健 2007-2012
第五届理事会
名誉会长 (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李道豫 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前中国驻美国大使
金永健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资深顾问(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王世杰
前驻伊朗大使
王英凡
前外交部副部长、前常驻联合国代表
杨文昌
前外交部副部长、外交学会会长
吴建民
前驻法国大使
陈 健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查培新
前驻英国大使
俞孟嘉
前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
会长
卢树民
副会长
陈士球 王学贤 张小安(女)
总干事
张小安(女)(兼)
副总干事
刘 华
常务理事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经章 王学贤 王逸舟 卢树民 伍淑清 华黎明
刘 华 李东燕 李永辉 沈国放 张小安 张贵洪
陈士球 金灿荣 郑启荣 钱文荣 徐书云 黄永安
潘振强
联协会员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经章 王名 王仲春 王林旭 王学贤 尤建华 王根祥 王逸舟 王嵎生
牛仲君 邓静子 石坚 卢树民 丛军 冯淬 冯晓星 过家鼎 吕永寿 吕海林
朱锐 伍淑清 华黎明 刘华 刘智 刘元龙 刘恩照 刘铁娃 刘越莲 江国青
祁怀高 阮红梅 孙洁琬 苏长和 杨帆 杨毅 李九年 李小聪 李长和 李东燕
李永辉 李英桃 李学明 杨冠群 李艳秋 李栓久 李铁城 杜维明 谷昭民
况守忠 邹晓巧 汪弥 沈丁立 沈国放 宋文艳 宋允孚 张 辉 张小安 张幼云
张海滨 张贵洪 陆建新 陈光 陈迎 陈洁 陈琪 陈士球 陈广庆 陈平初
陈东晓 陈永成 陈怀凡 陈须隆 林健忠 林燕萍 金灿荣 周启朋 庞中英
郑启荣 学诚 赵磊 胡应湘 胡定旭 娄晓琪 费斐 秦亚青 秦晓程 袁正清
夏立平 钱文荣 徐书云 徐亚男 徐留根 郭峰铖 唐光庭 黄剑 黄燕 黄永安
黄汝璞 黄星原 黄信阳 黄浩明 崔永乾 董霞 隆晨 彭斯震 蒋振西 韩波
姚瑛 蒲俜 雷莹 詹道德 鲍绍霖 廖子明 阚保平 黎宏 潘振强 魏孟新

❻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日本第一》([美] 傅高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jv38

书名:日本第一

作者:[美] 傅高义

译者:谷英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3

页数:228

内容简介:★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 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从日本社会模式的成功中亦可窥一二:日本的教育水准高且普及度好;社会治安好 ,犯罪率较低;有一套培养精英官僚、抑制腐败的有效体系;强调认同感却不缺乏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提供合理保障又不致养懒汉的福利体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有关“日本第一”这个说法的热议时,傅高义强调:“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

★复旦大学美研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沈丁立译新版序;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博士等鼎力推荐。

作者简介:傅高义(Ezra F. Vogel),生于1930年,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他是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1998年入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大赏获得者。

主要作品有《邓小平时代》、《重振旗鼓》、《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和《日本新中产阶级》等。

❼ 沈丁立的人物著作

沈丁立,任晓主编:《亚洲地缘经济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05月。
倪世雄主编,沈丁立、孙哲副主编:《我与美国研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05月。
任晓、沈丁立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09月。
主编1990年代数年《中国发展报告》
合编《90年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
应邀编辑Peace Initiative(印度),在国际安全领域发表各种文章300余篇,其中一半以近十种外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与著作中发表。
此外,他曾在国内外发表过20多篇物理学论文。
1.沈丁立:“Why China sees the EU as a counterweight to America”,《Europe’s World》,Autumn,2008。
2.沈丁立:“亚洲与世界的核问题”,《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
3.沈丁立:“制裁能否阻止扩散?”,《华盛顿季刊》,Vol.31,No.3, Summer 2008。沈丁立:“中国的军事防御战略:空间问题”, Survival, Vol.50, No.1,February-March 2008。
4.沈丁立:“核扩散与国际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2期。
5.沈丁立:“美国亚洲战略评价”,载《美国问题研究》(第六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6.沈丁立:“美国亚洲战略评价”,《亚非纵横》,2007年第3期。
7.沈丁立:“2007:防扩散与中美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8.沈丁立:“驴象之战进入新阶段: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后的政策走向”,《国际展望》,2007年第2期。
9.沈丁立:“深化中美战略对话”,《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期。
10. 沈丁立:“美印核协议以及反思”,载《南亚报告:2006-2007》,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1. 沈丁立:“中国学者分析朝核问题的含意”, Nautilus Institute Policy Forum Online 06-81A, October 3, 2006。
12. 沈丁立:“朝鲜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China Security, World Security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Autumn 2006, pp.19-34。
13. 沈丁立:“India, Chin China”, Outlook (The Weekly Magazine), India, November 27, 2006。
14. 沈丁立: “Pyongyang mise sur la neutralité de Pékin”, Le Monde diplomatique [法文版], November 2006, p.15; “China Nordkorea und die Bombe”, Le Monde diplomatique [德文版], November 2006, p.9; “Pyongyang scommette sulla newtralità di Pechino”。
15. 沈丁立、张家栋: “China’s Perspectives on WMD Proliferation, Arms Control, Disarmament, and Related Threats from Non-State Actors”, in Waheguru Pal Sidhu and Ramesh Thakur eds, Arms Control after Iraq: Normative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16. 沈丁立:“21世纪的核威慑”,载《2006: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5月。
17. 沈丁立:“Emergence d’une diplomatie active”, Manière de voir 85 (Le Monde diplomatique), Bimestrael Février-mars 2006, pp.28-30。
18. 沈丁立:“伊朗核计划考验中国的智慧”,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9, No.2, Spring 2006, pp.55-66。
19. 章节根,沈丁立:“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
20. 沈丁立:“联盟能克服现代的威胁吗?“,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7, No.2, Spring 2004。
21. 沈丁立:“评‘新帝国论’及其缺失”,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22. 张家栋,沈丁立:“恐怖语境下的恐怖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
23. 沈丁立:“China’s Evaluation of the Adjustment to US Security Policy Since September 11, 2001“,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14, No.4, December 2003 。
24. 沈丁立:“China’s Foreign Policy: Cases of Iraq and North Korea“,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 No.22, December 2003。
25. 沈丁立:“评‘新帝国论’及其缺失”,载《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26. 沈丁立:“评‘新帝国轮’及其缺失”,《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
27. 沈丁立:“Nonproliferation and WMD Terrorism: Addressing Terrorist Threat through Cooperation“,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 No.19, March 2002。
28. 沈丁立:“北约新战略: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工具“,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一辑),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29. 沈丁立:“迈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一辑),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0. 曹云霞、沈丁立:“试析欧洲的信任建立措施及其对亚太地区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
31. 沈丁立:“美国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评估“,《外国军事学术》,2001年第10期。
32. 沈丁立:“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可选择的解决方案”,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 No.29。
33. Brad Roberts,沈丁立:“亚洲的核均衡“,Chaillot Papers 48 “NUCLEAR WEAPONS: A NEW GREAT DEBAT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West European Union, Paris), July 2001。
34. 沈丁立:“漫谈核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
35. 任晓,沈丁立:“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现在与将来”,《国际展望》,1996年第7期。
36. 沈丁立:“克林顿政府对中国核试验可能产生的影响”,《复旦学报》,1993年第4期。

❽ 沈丁立:朝鲜弃核和拥核,哪个更安全

朝鲜弃核,对于世界是一个利好消息,一方面督促其他国家不抱核武的幻想,同时可以促进世界和平。

❾ 关于对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的介绍文章

经过3年的施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29日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与空间不足的旧馆相比,这一占地10760平方米的建筑群堪称“庞大”,刷新了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外国使馆的新纪录。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典礼。
近30年前,他曾在与此地相隔3英里的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见证历史——1979年3月1日,随着中美正式建交,设于“温莎旅馆”红砖小楼的中国驻美联络处升级为大使馆。当时,出席换牌仪式的杨洁篪只是中方的一名年轻翻译。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杨洁篪外交履历中的大部分在美国完成,并于2001年12月任中国驻美大使。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今年底、明年初,我们还将迎来中美建交三十周年。”28日,在同美国国务卿赖斯的会晤中,杨洁篪历数今年中美的“大事”。他表示,“两国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端的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也已进入揭幕倒计时。

几乎不约而同,两栋新使馆建筑将改写中美两国首都的外交版图。“在观察两国之间互建的大使馆时,你可以了解很多两国间的关系。”美国著名外交建筑史学者简·罗福勒告诉早报记者。

“第二使馆区”新地标

从华盛顿地铁红线的VanNess-UDC站出来,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距离,凡纳斯街与国际中心的交界处,中国大使馆新馆的乳白色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这里传统上被称为“第二使馆区”。和有着“世界外交中心”之称的马萨诸塞大道相比,这里的环境少了些嘈杂,多了几分宁谧。

凡纳斯街北侧,与大使馆隔街相望的是华盛顿特区大学,周围则是新加坡、以色列、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国的驻美使馆。在这个高楼罕见的区域里,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颇有地标建筑的风范。

大使馆新馆由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他们的父亲便是以改建巴黎卢浮宫闻名于世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早报记者日前致电贝氏建筑事物所在纽约的办事处,贝氏兄弟表示要等正式开馆后才能接受媒体采访。

新馆于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结构封顶,加之后期的内部装修,前后经历3年多。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国外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使馆办公楼工程。

这座堪称地标建筑的新使馆从开工伊始就开始引起美国各界瞩目。华盛顿智库CSIS(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的科特·坎贝尔今年5月在《美国利益》杂志上撰文,将新使馆描述为“钢铁骨架水泥构造的‘要塞’”。对此,简·罗福勒不能苟同。“我见过它在施工时的样子,我觉得它会成为美国外交景色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这位因《外交建筑史:建设美国的大使馆》一书扬名美国建筑界的教授告诉早报记者。

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建筑群由一道黑色半开放式栅栏围起,因此少了几分森严气氛。事实上,大多数路人此前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中国大使馆所在地。“在他们眼里,这儿就是华盛顿街景的一部分。”罗福勒说。

设计传达“中国重要性”

根据贝建中的说法,中国政府对设计只有一个具体要求,就是“传达中国重要性,以及体现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他表示整个建筑群是“遵循中国建筑的基本原则进行的,但采用了现代的表现方式。”贝建中表示,他们两兄弟在设计过程中也曾征询过父亲贝聿铭的意见。

据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大使馆新馆的“贝氏”设计风格十分明显。宽阔的入口大厅,有多重天花板、带棱角屋顶的正门主建筑都不由令人联想起出自贝聿铭之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博物馆中央大厅主庭园被切割成条状的片石假山群这一设计元素也被巧妙地嫁接到了大使馆的露台上。据悉,整个大使馆单单设计费用就高达400万美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老使馆已经不能反映出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新使馆的设计和建设也是中国国力可以承受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评价说。

沈丁立认为,新建的大使馆体现出中国这一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而产生的需求。“中美之间存在互补性,中美两国的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相互吸引。作为中国在美国的海外办事处,大使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新的大使馆,应该作为13亿中国人民和3亿美国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大使馆的规模,与两国人口规模相适应,与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中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相适应,也与两国之间密切贸易往来的现状相适应。”

在简·罗福勒看来,新大使馆的首要功能是“改进中国外交官员的生活”,“他们一直在被改建的酒店里或者租赁的场所里办公,他们一定很喜欢新的使馆。”

沈丁立表示,他本人曾看过中国新使馆的设计图,也前去旧馆参观过。他认为,旧馆所在地原本不是作办公用途,硬件条件较差,如今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随着中国在美国的外交业务扩大,办公空间也日益狭小拥挤。沈丁立回忆说,他记得使馆工作人员曾向自己表示,“办公条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办公面积还是舒适度都不够。”

高调展示中国形象

与大使馆新馆仅一街之隔、位于华盛顿特区大学VanNess校区旁边的就是建筑工地了,从工地步行去大使馆施工现场也就5分钟的路程。工人的休息和工作全集中在里面,工地采取封闭式管理。“这是美国政府特别划出来给我们当工地的地方。”工地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

工地的大门上赫然写着“中国建工”四个大字,根据新华社早前报道,中国驻美使馆新馆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日林建筑集团公司承建。“我才来一个月不到,对这里不太了解,什么都不知道。”从一个工人的只字片语中可以判断,施工的工人是分批进驻,分阶段完成任务的。

大使馆新馆所处的国际中心占地47英亩。30年前,美国国会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新独立国家建设大使馆的需要,专门辟出前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Bureau ofStandards)的空地用作外交用途。与地处市中心、车水马龙的马萨诸塞州大道相比,位于西北角偏僻的国际中心一度被认为是“下只角”。但是1980年第一个入驻该地的以色列驻美大使馆深谙其安全而低调的好处。后来约旦、科威特、巴林、埃及、奥地利等18国大使馆相继在此大兴土木,国际中心的“华盛顿第二使馆区”的称号由此得来。美国媒体认为,随着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的落成,华盛顿的外交版图将被改写,国际中心与马萨诸塞州大道“分庭抗争”的新格局将由此形成。“由于是新的建筑、令人印象深刻,这可以给予中国一个高调展露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中美之间交流的机会。”简·罗福勒说。

对于驻美新馆的一切细节,中国工人们都讳莫如深,但是显然他们对能参与这样一个大项目感到由衷的自豪,一些工人十分朴实地鼓励记者说,“从外面绕着使馆一周,这样看看,问题不大。”

从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回来的路上,沿着康涅狄格州大道往南走,沿途正好路过现在仍在正常运转和使用的大使馆旧馆。这座由旅馆改造的红色砖楼显得异常低调,路过它的行人大多只有一个目的——奔向不远处华盛顿动物园,去看镇园之宝大熊猫。

从新馆到旧馆只有区区3英里,中国却走了整整25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也见证了中国从一个对外封闭的国家到世界外交舞台重量级选手的华丽转身。尽管更大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关注意味着更加严格的审视,但当不久的将来一个重大的荣耀的时刻来临的时候,中国希望世界投来赞许与惊叹的目光。

❿ 沈丁立的介绍

1983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获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博士后基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