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演化简史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其演化受北侧的“古中亚洋盆”、南缘和西南缘的秦祁海槽及其派生的贺兰拗拉槽的扩张、俯冲、消减作用的控制。其演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表2-1):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阶段及原型盆地演化阶段简表
(1)基底发育阶段(太古宙及古元古代)
太古宙及古元古代主要表现为鄂尔多斯盆地大陆壳的垂向增厚和横向扩展。以斜贯盆地中部的环县-大同基底断裂为界,北部以太古宇集宁群及乌拉尔山群结晶基底岩系为代表,组成近东西向的构造线,代表了古陆核形成时期,岩性以基性、中基性到酸性火山岩及富铝粘土岩为主。以此陆核为中心,向外发育了乌拉尔山群及与其大体相当的千里山群、界河口群、凉山群。以古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岩系为代表,组成了北东向(吕梁群、绛县群)及北北东向(岚河群和野鸡山群)的构造线,并于17亿年前经中条运动固结为盆地基底。
(2)大陆裂谷(拗拉槽)集中发育阶段(中新元古代)
古元古代形成的鄂尔多斯大陆壳(基底),尚未完全固结稳定,于中元古代长期发育了一系列裂谷。其西有贺兰裂谷,东为秦晋裂谷,中部(东经107°30′~109°)为中央隆起所隔,两裂谷南延部分与秦祁裂谷相接,构成具有两个三联点的三叉裂谷系,贺兰、晋陕裂谷就是这一裂谷系的衰亡支——拗拉槽。其间中央隆起北高南低,向北过渡为伊晋古陆,向南呈舌形倾没于秦祁裂谷中。地震资料揭示,中元古界沉积首先是长城系的填平补齐堆积,尔后是晚长城系或蓟县系对断槽外围隆起的超覆。之后,于青白口纪全部抬升为陆,成为一完整而稳定的地块。
(3)槽台对立发展阶段(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鄂尔多斯地台与秦祁地槽对立活动的时期,华北陆块南北两侧的洋盆处于扩张时期,鄂尔多斯西缘的南北向贺兰拗拉槽亦处于活动阶段。随着古中国地台的解体及秦祁加里东地槽的形成,鄂尔多斯地区沉降为克拉通坳陷盆地,形成了以厚层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西缘在贺兰裂谷基础上发育了贺兰再生性拗拉槽,并在中部形成中央隆起带。寒武纪初期秦祁海槽海水向东北侵入盆地,以后海侵范围逐渐扩大,逐层超覆。
中奥陶世开始,古中亚洋盆的南支向南俯冲消减,华北陆块因此而整体隆升并受长期风化剥蚀,其北缘形成阴山—大青山以及阿拉善地区等由前寒武纪基底和加里东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华北北缘隆起带。随后,在南缘也因秦祁海槽的消减而形成近东西向的加里东褶皱隆起带。其结果是在加里东期后,在鄂尔多斯地区出现南北隆起、中部低坳的古地理格局。
中奥陶世后,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结束了槽台对立的演变历程。构造的抬升作用使盆地北部经历了大约1.5亿年的风化剥蚀,古地形基本夷平,形成准平原的地貌景观,导致志留系-下石炭统的缺失。
(4)克拉通坳陷与碰撞裂谷形成阶段(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进入向内陆盆地发展的过渡阶段。从石炭纪开始沉积的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下石炭统)可划分为3种不同沉降性质的盆地沉积单元。
1)分隔海盆沉积单元:中石炭世开始,分属于东西两个互不连通、构造属性完全不同的沉积,其间以中央隆起分隔。西为与祁连海盆相连的海湾-贺兰碰撞谷,东是华北海盆西部的海滨平原部分。中石炭世缪尔期,贺兰碰撞谷内发生了祁连海对它的第一次海侵,沉积了靖远组和羊虎沟组以海滨潮坪相为主的含煤建造,最大厚度达563m(雀儿沟自治州)。而在古隆起东侧沉积了华北地台型的潮坪相本溪组,最大厚度47m(朱家川)。
2)广阔的滨海平原沉积单元:至晚石炭世,东西海域沟通。晚石炭世斯蒂芬期沉积(太原组)和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山西组)遍及全区,其岩性和古生物群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但西部厚度大于东部,显示古隆起的明显控制作用。
3)陆相湖盆沉积单元:早二叠世晚期,海水逐渐退出鄂尔多斯盆地,气候也由潮湿变为干旱,自下而上由三角洲相、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组成;石千峰组沉积后,海西运动使本区再次上升为陆,遭受剥蚀。中央古隆起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显示出鄂尔多斯地区内陆盆地的雏形。
(5)内陆盆地发展阶段
印支运动导致华北与扬子两地块碰撞对接,在鄂尔多斯陆块西缘的贺兰山拗拉谷开始构造反转、阿拉善陆块及西南部的六盘山弧形构造带逆冲隆起等一系列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本区结束了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和晚古生代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的发展历史,开始了内陆差异沉降、盆地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形成了L形展布、不对称的晚三叠世盆地,堆积了近1600m厚的陆源碎屑沉积,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油源和主要的产油层位。
燕山旋回开始,华北与扬子两地块的陆-陆叠覆活动仍在继续,同时东部太平洋壳向北西俯冲,印度陆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继续增强,在其联合作用下,区内上部地壳大规模收缩,构造上拱挤压,西南部率先隆起并遭受剥蚀,并使内陆坳陷盆地(J1-2)的沉积不断向北、北东方向推移。
中侏罗世末早燕山运动,使华北与扬子大陆地壳的叠覆及前陆造山作用最终完成。盆地西、南缘的构造逆冲活动及前陆造山作用进一步加强并达到顶峰。随着区域南部、西部陆壳的不断挤压,到早白垩世末,盆地内部的5大构造单元格局形成。
燕山旋回中期,西部、东部相继隆起,鄂尔多斯地区从华北盆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6)断陷盆地发展阶段
新生代以来,华北地台原来西降东升的构造格局被调整为西升东降的局面,前期整体挤压应力场此时已为总体拉张应力场所取代,因而,在鄂尔多斯盆地抬升隆起过程中,于盆地周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6个发展阶段,受控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沉积发育期、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环境与条件。总体上形成了3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及中生界内陆湖泊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㈡ 研究简史及概况
俄罗斯第一篇关于木化石的文字资料是1709年佘赫泽 (И.Шейхцер) 的著作《来自莫斯科维亚的木材》(Древесина из Московии)。自此以后,很多古植物学家,如梅塞尔斯密特 (Р.Т.Мессерш-мид)、勒伯辛 (Лепехин)、帕拉斯 (Паллас) 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发现木材化石的情况。M.B. 罗蒙诺索夫 (Ломоносов) 大约在1784年就完全正确地探讨了木材中的琥珀、泥炭化石的性质和起源,并从俄罗斯东部鄂霍茨克海岸及堪察加等地运到彼得堡许多树桩木化石。1852年,经梅尔克林 (К.Мерклин,1821~1904) 鉴定,已知在俄国各时代的植物化石种数达到109种,其中也包括一些木化石资料。1855年,梅尔克林发表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关于俄国全部木化石的经典著作。1883年,拉祖莫夫斯基 (Г.Разумовский) 论述了木材化石系统分类的方法。希马豪森(И.Ф.Шмалъгаузен) 在1876~1926年这段时期不但研究了包括新西伯利亚群岛在内的整个俄罗斯地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古近纪、新近纪植物群,并且极其精确地研究了植物化石的内部结构,继承和发展了梅尔克林关于木材化石方面的研究工作。
20世纪初期,查列斯基 (М.Д.Залесский,1877~1946) 主要对库兹涅茨克煤田和乌克兰的顿涅茨盆地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其中也包括科达及松柏类木材化石的解剖构造研究,建立了多个新属,如Callixylon Zalessky,1911,Parapitys Zalessky,1911,Eristophyton Zalessky,1911,AlloxylonZalessky,1927,Caenoxylon Zalessky,1911 (后二属已被归入另属),Compsoxylon Zalessky,1927等,把俄罗斯晚古生代木化石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由于卫国战争,查列斯基被德军携至柏林,造成精神失常,木化石研究一度停滞不前。在30年代,雅尔莫林科 (А.В.Ярмоленко,1908~1944) 对高加索及乌拉尔等地中生代松柏类及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不幸的是他在1944年卫国战争中牺牲。俄罗斯科学家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植物包括木化石及现代植物在内的种名达18种之多,如Laricioxylon Jarmolenkoi Blokhina,1985等,以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青年古植物学家。50~60年代,先后有几位著名的木材和木化石学专家,如胡达伊别尔德耶夫 (Р.Худайбердыев) 对高加索地区(包括格鲁吉亚一部分)、乌拉尔南部斯莫林诺湖附近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西南中生代裸子植物,特别是白垩纪银杏类木化石的详细研究,建立了3个新属 (Ginkgoxylon Chudajb,1962,Libocedroxylon Chudajb,1964及Taiwanioxylon Chudajb,1964。谢尔金娜 (M.A.Шилкина) 曾对高加索南部高台尔齐山口 (可能属格鲁吉亚) 附近上新世的木化石进行过详细的研究,描述13属17种,大部分为松柏类及一些被子植物;也对东西伯利亚上扬斯克岭 (Верхоянскийхребет) 的早侏罗世及晚石炭世松柏类化石研究,建立Araucariopitys,Taxopitys等属的一些新种。在60年代,她对北极区法兰士-约瑟夫地诸岛中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松柏类木化石8属14种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一个新属:油松木Keteleerioxylon及6个新种。通过一系列研究,她认为从北极、中亚到高加索,中生代最丰富的木化石可以归于Protocedroxylon及Xenoxylon两个属。这些松科木化石特征既有古生代木材的古老特征,也具有现代松科特征,对于系统发育研究相当有意义。奈肖肯 (В.Д.Нащоoкин),对西伯利亚白垩纪至新近纪的木材化石做过较多工作,命名了Pinuxylon,Xenoxylon,Podocarpoxylon等属的一些新种,并且,木材化石研究还被应用于西伯利亚的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对比工作。与他们同时代的木材及木化石专家还有А.А雅津科-赫梅列夫斯基 (А.А.Яценко-Хmелевский)、В.Й. 巴拉诺夫 (В.И.Баранов)、М.Д. 帕尔菲诺夫 (М.Д.Парфенова)、Е.В. 皮德科维克(Е.В.Будкевич) 等,他们对松柏类木材及木化石均进行过一些研究。
在60 ~70年代,勒伯谢娜 (В.Г.Лепехина) 对库兹涅茨克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密木型裸子植物木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查列斯基 (Zalessky) 等建立的新属种作了修正,并提出了两个新属Desmoporoxylon Lepekhina,1969及Zalesskioxylon Lepekhina,1969,对晚古生代俄罗斯所发现的密木型裸子植物木材进行了整理,提出对这些木化石分类和命名的标准,从而对全球晚古生代密木型裸子植物木材化石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
勃洛金娜 (Н.И.Блохина) 是俄罗斯现代最著名的古木材专家,她和她的同事彭达林科(О.В.Бондарепко)、波波夫 (А.М.Попов.)、阿费宁 (М.А.Афонин) 等自70年代以来发表了许多木化石研究论文,其成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 早期对西伯利亚北部中生代松柏类研究,近期主要对俄罗斯远东区包括阿穆尔区、滨海区、堪察加半岛、库页岛 (萨哈林)、千岛群岛等地区的新生代木化石研究。
2) 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化石的系统描述,其中不乏新属种的发现,也包括老属种的新产地,例如Populoxylon在阿穆尔地区,Engelhadioxylon,Alnus在堪察加南部,Keteleerioxylon,Abies在滨海区等的首次发现。
3) 对木化石特别是松柏类属种的系统演化的研究,例如:她认为Cupressinoxylon的某些种的解剖构造与现代小侧柏 (Microbiota Kom.) 属的相似,可以推测小侧柏出现的时间 (Blokhina,1979,1988);并专文对Juglandaceae的分类、演化及系统发育,作了详细的研究;产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区晚侏罗世的Protocedroxylon bojarense的解剖特征具有古生代类型向现代类群的过渡特征,推测为松科的祖先。而产于勒拿河盆地的Protocupressinoxylon munense的解剖构造与现代柏木较接近,该种可能在Protocupresinoxylon的演化序列中是最有进展的代表。
4) 对木化石的解剖特征、木化石与现生属种的地质地理分布等分析,从而研究木化石产地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及古气候,例如,对堪察加半岛渐新世Engelhardioxylon木化石研究,认为渐新世时当地的气候与现代不同,是温暖潮湿并有明显季节交替变化的气候。
说明 俄罗斯国土辽阔,木化石资源极为丰富,自泥盆纪至第四纪均有产出。早在1855年,俄罗斯学者即开始正式出版有关木化石的专著。15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有关木化石的资料,这次编入俄罗斯木化石的内容难免有部分遗漏。其原因主要有:(1)由于这些资料散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很不集中,而且国内多难收集到,有些内容丰富的专著也如此,虽然想尽办法通过国外同行找到一些,但仍难以保证全面。编者单位仅有 “Пале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Ботан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比较全,从1989~1990,2000年开始的 “Palaeonlological Journal”,1934年开始的苏联科学院院报(Изв.Акаб.Наук CCCP) 等杂志,这些显然不能满足编写本书的要求。(2)由于未见到原书,转录于其他书上的内容大都十分简单,特别是产地,范围比较大,如乌拉尔南部、乌拉尔山、勒拿河、东西伯利亚等;而大部分文章中也没有地图标明产出地点,在此情况下,也很难找到准确的化石产地。Парфенова М.Д.1965在库兹巴斯二叠纪地层中建立的新属Gigantoxylon也未录入,主要是资料找不到。(3)新生代有些被子植物木化石,由于与现代属名一致或用aff.,cf.表示,在没有见到原始资料的情况下,也未能录入。(4)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及南乌拉尔地区等,在产地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现在是否属于俄罗斯也未可知。(5)参考文献中可能与中亚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木化石资料有些重复。为防止遗漏,按字母排序时,重复者取消即可。(6)对属名及种名的收集,本书仅收录原始文献所记录的名称 (包括后人修正的属、种名),未作译述或厘定修正。这样处理,主要因为这方面的厘定工作实非目前工作所能实现,需要大量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最显著的例子如形态属名Dadoxylon,根据郑少林 (2000) 的建议,该属在1978年于荷兰Utrecht召开的国际植物命名原则 (ICBN) 会议之后,被停止使用。Lepekhina (1972) 对Dadoxylon属所作的修订特征,也将被印度的Damudoxylon Maheshwari,1967及Chapmanoxylon Pant et Singh,1987两属取而代之。然而,一方面,要对以往记录的该属进行厘定,必然需要查实原始文献甚至模式标本来确认相关特征,以鉴定应该归入到上述两个取而代之的属;而另一方面,至今Dadoxylon一属在国际学术界仍然有广泛使用,如最新出版的古植物学教材(Taylor等,2009,791页) 依然沿用该属名 (Dadoxylon)。
㈢ 中国简史的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我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但长期以来,在史学研究中,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陈垣、陈寅恪、钱穆等人的研究,对吕思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与吕思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史学界亟需加强对吕思勉史学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史学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学思想的特点和精髓,这无论是对于更好地继承、发扬他的史学思想,还是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故本文拟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做进一步的研讨,虽然仍不能说全面,但在内容上力求有所拓展。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渊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从吕思勉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吕思勉的史学思想,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第四部分是对吕思勉史学思想的评价。 本文的主要观点有: 一、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来自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再加上时代的熏陶沉淀而形成的。 二、吕思勉历史观的主要方面是他的进化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㈣ 中国简史
【如下】 :
清王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的正式结束。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
㈤ 三大简史是指哪三本书
《人类简史》,《今日简史》和《未来简史》。
1、《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类著作,于2012年首次出版。
作者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2、《今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
3、《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一书由(法)雅克·阿塔利所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包括:悠长的过往;资本主义简史;美帝国的终结;未来第一次浪潮:超级帝国;未来第二次浪潮:超级冲突等。
(5)简史扩展阅读
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人类简史》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截至2016年,该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编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
2018年8月,尤瓦尔·赫拉利推出作品《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该书简体中文版将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
㈥ 法国简史
法国简史
国家的诞生
法国的历史是长期以来人民的点滴劳动汇集而成的。法兰西众多的独特之处正是其文化的体现。二千年来各个朝代和他们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证,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法国。
史前时期
大约一百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移来的人类一直来到最后的边界——大西洋边。从此定居下来。萨比安人则最早在公元前四万年到八千年开始出现在这里。许多考古遗迹证明了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类文明存在。
高卢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凯尔特人离开他们在西里西亚的家乡,向莱茵河和大西洋之间的这一地区开始入侵。这块土地当时居住着90个不同的部落,被称作高卢人。高卢人在农业和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文明。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剑。
很快罗马帝国也注意到了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叶斯•凯撒大帝来到这里,征服了这一地区。高卢-罗马文明定都于里昂,统治了相当长时间,形成了今日法国的最初蓝图。正是这一时期法语开始形成,许多大城市已经有了雏形,道路网也从此初现端倪。
法兰克王国
从五世纪起,来自东方的汉斯、汪达尔、阿拉曼斯、维斯高特、奥斯特洛
高特和法兰克人先后入侵该地区,高卢-罗马人为了抵御入侵而和法兰克部落联合了起来。他们的基地设在巴黎附近地区,也就是令天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国。
法兰克王朝的梅罗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统治从五世纪延续到十世纪。这一时期,高卢一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渐融合。
法兰西王国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他建立了许多学校,促进文化繁荣并召集了许多学者在身边。他的工国划分为郡,郡长(世俗政权)和主教(宗教权威)共同管辖。米斯统领则负责执行帝国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兰西岛领主,加冕成为国王,而法兰克人的土地(被称作法兰斯)成为法兰西王国。新建立的法兰西王朝想把宗主权施及整个统治领域内。
从11世纪至15世纪,先后有18任国王不断地向封建领主们施加权威,王国得以扩大(吞并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并夺取了一些英国的领土,例如阿基坦和诺曼底。这几个世纪中突出的特点是宗教热情高涨,文化、经济和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资产者,他们形成了社会中一个新的阶级。城市也变成了行政单位。
从1226年到1270年间统治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视司法,曾经亲自在万森的一棵橡树下主持审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许多医院和教堂,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君王中的典范。他后来被尊称为圣路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十位国王致力于加强国家的权力以及其行政。在抵御东方和南方的敌人入侵的战斗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国家的自然边界。这其间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结束了国内的天主教与清教徒的宗教战争,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国境。这样,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此外他还曾试图改善贫苦的法国农民的不幸处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领导法国抵抗住了奥地利的军事干涉,通过削弱贵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他还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学并促成了法兰西学院的建立。
-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尝试统一全国的法制,以及通过建立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公司来促进革新。他曾寄希望于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几次历史变迁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国民会议变成了宪政会议。封建权力被废除、公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1792年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废除,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罗伯斯庇尔在内的革命者们同时与国外(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和国内(旺代)的反革命势力作着斗争。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们采纳了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从1799年至1804年,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领导着法国政府,他统治期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制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还建立了高中教育体制并改革了大学教育。
拿破仑帝国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统治期间力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10年间,法国军队在整个欧洲大陆不断与一些强大的联盟较量。曾有一个时期法国疆域急剧扩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边界才回到1789年的状态。
俄罗斯战役中法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导致了拿破仑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后来曾再次统治法国,但仅一百天后,他就因为滑铁卢战役失败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复辟
1815至1830年间的两任国王都想要在复辟的旧君主制下维持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的一些进步措施。法兰西王国的殖民帝国在北非继续扩张。
法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号“法国人之王”。1830至1848年间出现了贸易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和联邦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最终将法国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最后崩溃。
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选制、新闻自由和对劳动者阶层起义的恐惧给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个机会当上了法国总统。在经过一段独裁式的总统统治时期后,路易拿破仑通过公民投票和政变方式当上了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他的政府倡导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于重建国家资本的重要经济计划。第二帝国以工业扩张为其特征。就在政府向议会制政体变化之时,法德战争爆发了(1870年)。法国在苏丹的失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
第三共和国
1871年成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国防政府。法国战败,在与德国签订的和约中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但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共和国的议会制政体在1871年至1914年间建立了有关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证明了其本身的价值。儒勒法里总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对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确立发挥了重大影响,他对非教会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贡献。
法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继续扩张,但与此同时社会动荡和宗教与学校之间的纷争(政教分离)动摇着社会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使法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劳动力。1917年12月是战争的转折点,乔治•克雷孟梭带领法国及协约国一起取得了胜利,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
在战后重建不久,法国就象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被1929年大危机严重打击。广泛的罢工和左翼联盟给法国带来了1936年的人民阵线政府,这届政府在国家计划中设定了建立基本社会法律的义务。
在法国的四周,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西班牙内战都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随着著名的所谓“奇怪战争”的结束,1940年法国宣布了休战,法国成为德军占领区。法国经济处于不稳定中。整个国家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与占领国合作的维希政府,另一方是以伦敦为基地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及抵抗运动。经过五年的战争,法国在1944年被盟军解放。
第四共和国
1940年6月18日夏尔•戴高乐发表了广播讲话后,被公认为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和象征。他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政府首脑,建立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并给予妇女选举权。可是,由于议会制政体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导致了政府改组,第四共和国被动摇了。1945年至1958年的这段时期法国一直忙于重建国家发展经济。不断尖锐化的非殖民化问题(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意味着虚弱行政权的结束。
第五共和国
1958年,夏尔•戴高乐将军重登历史舞台。他设计并建立了加强行政权的第五共和国体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选总统制。法国从此走向一个现代化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时期。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和社会骚乱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不安情绪、社会的缺乏秩序以及国家的过度集权,戴高乐将军因此被迫辞职。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着政权。乔治•蓬皮杜任总统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瓦雷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满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击败。密特朗1988年竞选连任成功。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政坛的特点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轮流执政。
统一的欧洲市场开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欧洲联盟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诞生。
㈦ 什么是家族简史
简单的说几点:
1——家族名(也就是你编创的你家族的名字比如您姓“李”那就叫李氏家谱)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
序。)
3——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
系等)
4——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
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5——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
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
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6—— 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7——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
墓,“不忘祖先”。 )
大体一个就是这样一个形式!有的大家族还有——
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㈧ 简史是什么意思
简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巴基斯坦境内。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北转移。前600年起,波斯统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前327年,亚历山大曾率军攻占过此地。此后被贵霜人统治,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当政时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扩至克什米尔和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莎车和和田。
8世纪初,阿拉伯军队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兰政权,并将伊斯兰教传入,使大批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11世纪初,巴基斯坦西北部处于阿富汗加兹尼王朝统治之下。12世纪初,古尔王朝又取代了加兹尼王朝。1206年,库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始处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此后300年间历经了6个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尔王朝取代。
1757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其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拓展资料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㈨ 研究简史
浙江白垩系的研究实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刘季辰、赵亚曾 ( 1927) 在调查浙西地质时,将流纹岩高山之下的紫红色砂岩、页岩、凝灰质砾岩和绿色砂岩、页岩互层称之为“建德系”( 著名的建德群即源于此) ,并于其中采到叶肢介和植物化石,将其与山东 “莱阳层”和川鄂的 “归州系”相对比,时代归晚白垩世。 “建德系”之上为流纹岩。嗣后,叶良辅、何作霖 ( 1930) 、舒文博 ( 1930) 、孟宪民 ( 1930) 、高平 ( 1935) 、盛莘夫( 1934,1951) 等先后在浙江一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讨论或涉及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等问题。然而,他们基本沿用刘季辰、赵亚曾两人所建层序及所定时代。1933 年计荣森研究寿昌地区叶肢介化石,秉志、闫敦建研究该区鱼化石,1948 年李星学研究寿昌、兰溪及诸暨等地植物化石,均先后提出 “建德系”为早白垩世的观点。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地质工作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特别是 1958 年以来,逐步在浙江各地开展了 1∶ 20 万区域地质测量、石油地质普查以及专题性研究等工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建立并逐步完善浙西北、浙东南上中生界地层层序,并研究地层对比及其时代等问题。值得提出的是,原浙江省地质局完成的 1∶ 20 万建德幅 ( 1965) 区测报告,建立了至今仍为大家所沿用的浙西北地层系统; 1∶ 20 万金华幅 ( 1966) 区测报告提出了浙西、浙东地层对比方案; 1971 年1∶ 20 万丽水幅填图中,在丽水老竹盆地发现含建德生物群的地层不整合伏于含永康生物群地层之下,从根本上解决了浙东馆头组与浙西寿昌组是横向关系抑或上、下关系的长期争论; 1975 年 1∶ 20 万诸暨幅,发现浙西以火山岩占优势的寿昌组与浙东磨石山组 c、d 段火山岩相接,为两区火山岩对比找到直接依据,同时进一步证实馆头组与寿昌组为上、下关系。此外,在浙东磨石山群各段中,特别是 c2段中不断发现化石,为浙西建德群与浙东磨石山群的对比提供了化石佐证。以上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浙江省 1∶ 20 万区测 ( 区调)报告、1∶ 50 万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浙江省区域地层表、《浙江省区域地质志》、1∶ 5 万区调报告、《浙江省岩石地层》以及其他专题研究报告与论著中。
早在 1959 年,中国科学院以顾知微为首的浙江地层队在浙江开展了较详细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在 《“白垩纪”及第三纪地层报告》 ( 1959) 中,将建德寿昌原刘季辰、赵亚曾两人所建的 “建德系”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建德统 ( J22—J3) ( 包括砚岭组、蔡郎岗组及寿昌组) 、紫红色砂页岩层 ( K1?) 及浙江流纹岩 ( K1?) 等五个地层单位,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基本采纳了这一意见,并反映在 《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中 ( 顾知微,1962) 。1961 年顾知微等根据淡水软体动物化石,首次提出永康组或馆头组与寿昌组不能对比的正确意见。1962 ~1965 年和 1974 ~1975 年间以顾知微为代表的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以下简称 “古生物所”) 继续在浙江开展野外调研,获得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发表了许多论文著作,大大提高了浙江晚中生代地层的研究程度。
表1-1 浙江省白琧系划分沿革简表
浙江石油地质大队 ( 后称浙江石油勘探处) 自 1959 年在浙江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以来,对浙江一些主要沉积盆地做了大量地层古生物及含油气方面的研究,早在 1959 年就在永康盆地建立了浙东地区白垩系标准剖面,创建了磨石山组、永康组 ( 馆头段、朝川段) 、方岩组的白垩纪地层序列,对金衢盆地的衢江群做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等工作,特别是利用钻井揭示某些沉积盆地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地层发育等情况,建立了没有地表露头的上白垩统顶部的桐乡组,完善了浙江省白垩系的地层序列。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为未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相继发表了 《浙江白垩系》( 林怡然等,1989) ,《中国东南部白垩纪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徐克定,1989) 和 《浙江白垩系研究》( 蒋维三等,1993)等论著。
1960 年以李春昱为代表的浙闽中生界地层研究队,研究了浙闽两省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在 《浙闽中生代火山岩沉积岩系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两省统一划分方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简称 “古脊椎所”,下同) 张弥曼等长期研究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发表了 《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 ( 张弥曼等,1977) 等多篇论著,建立了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两个鱼化石群。浙江省博物馆蔡正全等 ( 1994) 发表了产于浙江临海上盘上白垩统小雄组的翼龙化石的报道。
1985 年 10 月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在浙江联合举办 “中国南方白垩系及其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浙江白垩系许多论文,促进了对浙江白垩系的研究。
近 30 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等单位、有关省的国土资源厅以及大专院校等对中国东南沿海诸省中生代火山地质及矿产开展了攻关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地层工作而言,在进一步开展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研究的同时,又开展了火山地层学研究,引用火山旋回等划分、对比地层,广泛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一批宝贵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磁性地层学等工作也初见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浙江白垩系研究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套书之一 《浙江省岩石地层》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它以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为准则,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和讨论了浙江省岩石地层序列及其空间展布和变化规律,也讨论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等,首次建立了浙江省地层数据库,它代表了浙江地层研究的当时先进水平。近十余年来,白垩系上部地层中恐龙蛋和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 同位素测年技术方法的提高,积累了一些精度较高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区域地质研究不断深化,对浙江省上中生界时代归属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综观上述,浙江白垩系研究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是前辈地质学家和近 60 年来广大地质、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为今后继续深入促进地层学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白垩系划分沿革见表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