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B. 年龄结构各自的特点 意义
你好:
典型特点
认知发展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感知
注意记忆
思维
言语
新生儿(出生-1个月
反射行为(两类无条件反射)
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
心理发生的指标(3)
婴儿0-3
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动作
意义4、发展(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原则3
学习表现3
视听
知:协调
跨感觉道、模式、深度(视崖、六个月)
不随意-随意/外部-内部
12个月前:情绪和动作后:表象和词语
加工整合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3水平)
直觉行动思维
主要特点5
发音3阶段3特点
词汇2特点
句子:单-多、简-复
交流:前言语(手势)-言语交流(注意技巧)
语法关键:15-25岁
气质
活动特性4
☆三种类型
稳定性2
与教养的关系(理解)
基本情绪
兴趣3阶段
微笑3阶段
哭泣3类型焦虑3阶段
情绪意义3
社会性依恋4阶段3类型3标准
主体我(1周岁)、客体我(2周岁)
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
幼儿3-6\7
游戏
意义3
理论2
发展3阶段(象征性)
特点5
社会性发展3阶段
作用4
特点3
策略3阶段3策略(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
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逻辑萌芽
具体形象特征4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2
推理2
想象3(3)
意义4
词汇
句子策略3结构发展4
口语发展关键期2趋势
语用技能发展3(3)
个性初步形成4
情绪体验:自尊
认同意义和对象
第一反抗期3、4岁
表现行为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控制
童年7-12
学习
特点5
策略4
过渡
特点3☆
9-10岁
形式发展3
结构(守恒、推理)
脱自我中心(三山试验)8岁
自我评
自我控制延迟满足
道德发展(皮亚杰3阶段)
道德行为(亲社会和攻击)
欺负3种
同伴交往意义3
儿童类型3
友谊3阶段、影响因素3
父母控制3
青春期11/2~15/6
生理发育加速3
矛盾性
4
1104±04
意义记忆、最佳、各种策略
形式运算阶段
特点2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特点4
情绪特点2自我中心特点2
第二反抗期表现3
对象迁移
形式2
☆对比
心理社会问题
瘾、精分、自杀、反社会
青年17、18~35
特征4
身心成熟
承担义务
空间扩大
恋爱结婚
思维发展3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过程、影响因素3
监控能力
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我概念
3成分3特点3途径
自我同一性(认同)重要任务
艾里克森的理论4
同一性症侯群6特点
延缓偿付期(理解)
人生/值观形成和稳定时期
影响因素5
柯尔伯格道德
3水平6阶段3要点
中年35-60
更年期第二青春期
女性男性特点
四个特点
转换、特殊、角色、挑战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辩证逻辑进一步发展
人格成熟性表现3
“男女同化”
自我的水平4
影响因素3
内省明显
防御成熟
处世圆通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初级稳定
次级丰富宽广
老年60岁以后
原因
个体:遗传和行为老化学说
个体与社会:疏离和适应学说
老年丧失期观/毕生发展观4
退行性变化
记忆衰退特点3
记忆障碍4
解释2
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
延缓和弥补5
人格稳定
变化5
不安全
孤独
适应差
保守
回忆
影响因素生心社
心理适应5
退行性变化和老年生活的心理准备
角色和活动转换
体现值维护尊严
夫妻恩爱家庭和谐
深化友谊
避免逃避的适应方式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C. 三种年龄结构类型包括……好的采纳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D. 企业员工年龄合理结构分布
公司不同要求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参考:
25岁以下员工是培养的一代约占20%
25—30岁的员工是成长的一代约占20%
30——45的员工是扛大梁的一代约占40%
45岁以上员工是辅导的一代约占20%
E.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注: 1、本公报为根据调查结果的初步推算数。 2、调查登记标准时间为2005年11月1日零时,调查登记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的常住人口。 3、全国总人口数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 4、经事后质量抽查,总人口的净漏登率为1.72%。全国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数。 2005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6478参考资料:中国人口信息网(提供不了你所需要的那么详细的)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asp
F.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什么态势
这个图里没分男女。据说最近十几年人口性别比偏高。因此我们在看的时候,要注意0-9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实际数量可能比图上显示出的略少。
毕竟,人口学家是不关注男人的。女人的数量才是决定人口变化的因素。还有一些基本的假定要说一下:我假定人口的工作年龄为20-60岁。虽然通常的假定是15-60岁或者15-65岁,但显然,现在15岁的人几乎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
20岁才能完成一个有足够社会竞争力的教育周期。至于退休年龄,我觉得60岁目前在中国比较接近实际。然后生育年龄假定为20-40岁。现在中国的法定女子结婚年龄下限是20岁,少数民族地区是18岁。我认为总体上我们不可能突破这个下限。而超过40岁而产妇绝对算高龄了。
也是很少见的(虽然公认的上限是45岁,但我觉得40-45岁之间的产妇不会非常多)。1代人的差距,我假定为25岁。这个是个比较粗略的假定。更严密的方法,应该是检查所有不同年龄段的生育率,然后计算所有可能年龄段的生育水平,来预测下一代人的数量。
但这个方法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仅靠我的脑子、图和计算器是没戏的。所以我就简化为25年了。但是因为我估计这个数字和真实数字不会差很多。或许到23、24岁更合理,但数字就是5年分组的。我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