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气候变化问题
扩展阅读
考题建行股票代码 2025-07-05 11:17:21
易语言股票软件源码 2025-07-05 10:55:26

气候变化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1-20 14:06:29

A. 为什么说气候变问题是发展问题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全球最为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莫过于“全球变暖”问题,也就是“温室效应”。究其根由是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炭过多。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者大量砍伐树木并燃烧所释放出来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炭,也是人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导致的结果。尽管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也会导致二氧化炭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全球变暖。

B. 如何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性问题

从历史原因上分析,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基本上是工业化进程的一种产物,因为气候变化基本上是不受领土、领空、领海等客观要素的限制的,决定它的因素可以不是政治。

全球的共同特征是使气候变化发生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工业化的进程。在农耕时代,这些矛盾构成的社会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但社会总是在发展之中,发展中的社会必然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气候变化在客观条件下,有两种先决性因素。一是气候变化的实质原因是什么?这应该是我们直接思考的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作一个基本的判断,既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有能力制止某一国际因气油或天然气等方面上的争端,制止某种争议引发的战争可能。但是我们能制止另一个国家的工业进程吗?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条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如何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虽然发展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偏差,会引发全球必然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客观因素下形成的社会结果,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二是工业化进程如何发展的问题,虽然人类普遍性地在思考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没有任何形式上的结论。虽然目前已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文件,又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但其的约束力毕竟有限,仅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公约,还没有形成各个国家在发展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约束。

气候变化肯定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种有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令全球都焦虑的问题。虽然目前从《公约》的框架中,形成了《京都议定书》等公约, 开始从全球视角关注这一个问题,使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大问题。但是,国际性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局部性的共识,解决这些问题依然要在社会矛盾中和局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

关注自然,是人类的普遍常识。对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30日在波兰波滋南市警告说,如果人类社会不能遏制气候变化,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规模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总和。”

C. 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 国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1 美国 4881 19.13
2 中国 2668 2.27
3 俄罗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国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乌克兰 611 11.72
8 英国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意大利 408 7.03
11 法国 362 6.34
12 波兰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萨克斯坦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 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 参考方案(1990-2020) 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
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 2.4 2.4 2.4 2.4
发展中国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D. 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中国政府

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质问题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固有动力.
仅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全球大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你或许听说过冰期和间冰期,其本质是:植物大量繁殖-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保温作用降低-全球气候变冷-进入冰期-植物大量死亡-二氧化碳增多-保温作用增强-冰川融化-进入间冰期,植物大量繁殖……
我们现在仍出于间冰期.按照古地质学的考察结果,近一百年来,地球应该逐渐变冷,进入冰期.可目前全球气候不仅没有变冷,反而在变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除全球气候变暖之外,沙漠化加剧,土地盐碱化等环境变化问题也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E. 气候变化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问题 是对还是错

是对的,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度温室气体。发达国家今天仍在“奢侈排放”。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

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知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5)气候变化问题扩展阅读:

地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从月、季、年际、年代际,一直到数以万年计的冰期和间冰期。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分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外部因子主要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轨道的改变、日地关系的变化、地球表面火山爆发等自然因子和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造成大气组成变化的人类活动,内部因子包括海洋温度、大气环流、冰雪覆盖、土壤湿度、生态系统的变化等等。

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史通常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和近代气候三个阶段。

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有1万~22亿年,以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为10~15℃。历史时期气候一般又分为五大冰期。

F. 为什么气候变化是经济问题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什么是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主张?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容易理解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G.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

2、对植物的影响

(1)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2)气候的变化可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2)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3)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会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高峰热浪、极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区受超强台风的影响,极端猛烈的风暴潮灾害等等。

(4)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饮水缺乏、粮食减产、流行疾病等次生灾害增加。4、受气候变化影响,一些绿洲可能会消失。

3、对农业的影响

(1)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

(2)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