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
(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
Ⅱ 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范围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最短的年际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4~108年,主要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各种遗迹间接研究。据考证其间经历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的过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2~103年,这时期已有人类出现,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动植物群的变化、树木年轮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间经历过温暖期与寒冷期、干期与湿期的交替变化过程,全球不同地区既有同步变化,又有反向变化;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100~101年, 利用系统的气象记录研究。一般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复杂
Ⅲ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动植物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干扰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微生物活动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大家知道,水质是由多种多样可测定的物质含量所确定的。对水质的一个负面影响显然与人为的营养入流(特别是硝酸盐),油类物质,肥料,激素物质的增加有关,此外,还有盐碱化,酸化和微生物的污染。流入河流和湖泊的磷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农耕地和工业区。从而,通常会造成生态方面的不良后果如藻类的生长,含氧量的降低,水自净能力降低和鱼类的死亡。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还会影响到水的味道和使水发臭。上述因素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对水质参数的长期观测表明,除了上述入流的影响外,气候变化对水质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据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组(IPCC)的预料,未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干旱和洪涝)将会增加,研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自然气候的变化一直是存在的,亦正是有着这种气候变化才创造出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的千姿百态。但是,最近20年来,人为的因素对目前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正在增加。在世界范围内,全球空气温度平均增加了0.6%(当然各地区温度的上升是有很大不同的)。众所周知,空气气温的上升会促使更多水份的蒸发和水循环的加强。因而,形成降水增加,并伴随着在很短时间内空间差异性很大的暴雨的增加。对我们而言,关键之处是在于要把一般变暖的趋势与变异性的增加区别开,即使这两种现象是直接相关联的。
――一般而言,河流和湖泊水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密切相关。所以,在20世纪所观测到的空气温度的增加已导致缩短冰的覆盖时间和水温变暖,特别是处于高纬度地区的淡水。例如在欧洲,冰覆盖时间已大量缩短。湖泊结冰时间延迟,冰破裂融化时间提前(有时提前一个月),甚至有的湖面根本就不结冰。
以湖泊为例,已观测到水温的增加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严重的后果。首先,作为一种直接后果是在夏季大量湖泊分层时间的延长。这种分层――也被称为夏季滞止,的特点是上层水温较高,而深层水体温度较低。在此期间,这两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很少。这种长时间的夏季滞止,特别在水较深(大于20m)又是富营养化的湖泊,当两层水体交换很少时,则会导致湖泊底层水体中含氧浓度的降低。这就会造成鱼类的死亡和泥土中营养物质释放的进一步增加。较高的营养物浓度加上较高的水温就会形成在夏季蓝绿藻类的暴发。不过,这种影响的大小则取决于湖泊的特征,如湖泊的形态等。
气候条件变化的另一直接影响是暴雨事件的增加。我们还是以湖泊为例,进入湖泊的水流主要由降雨多少决定,湖泊的形态则决定水体在湖泊中滞留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极大地取决于湖泊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例如,湖泊较深而水体在湖泊中滞留时间较长,那么暖冬的影响仍然可以在其后的夏季被观察到,即在深层水体中保持着所增加的温度。
另一方面,可以说在水体滞留较短的湖泊中其影响时间则较短。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决定了营养物质的负荷和其他人为的物质。如果,夏季降水减少则河流中的水量减少,从而导致物质浓度增加,通常减少了水中的含氧量。在很多干旱地区,例如澳大利亚,这种过程意味着土壤的盐碱化并减少了农产品。随着频繁的暴雨事件的发生将增加流域土壤侵蚀的风险,同时含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面流的点源污染的风险亦会增大。如果温度进一步增加则将减少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在降雨很少期间)。
上述所谈及的各种影响的很多方面仅仅是由于地区性的气候反常所导致的,例如2003年在中欧地区发生的极端“热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气候变化对淡水的影响不仅仅是由于局部条件,而且是由于地区的和全球的大气循环所引起的。
――众所周知,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营养物质浓度。氮负荷主要来自农业区、工业区和大气沉积物;磷负荷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家庭。另外,土壤亦含有大量的来自农业区的磷,它会逐渐释放和扩散,并成为目前又一个主要来源。
气候对水质影响由营养物质引起的联系作用是相当复杂的,亦因流域和湖泊的具体情况而异。必须要对气候、土地利用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研究。例如,芬兰的湖泊,在一个暖冬之后水体中氮浓度增加,这是由于在融雪期内有更多的水体流入湖泊。但是英国湖泊的情况却不同,在一个暖冬之后,水体中氮的浓度反而比较冷的冬季水中含氮浓度低。这可能是因为植物林木截取了流域内的氮,而且该地区很少在冬季有雪覆盖。由于气候变化磷的浓度在湖泊增加很多。根据瑞典湖泊的观测资料分析,如春节和夏季的水温较高,并且有较长期和较强的分层时期,湖泊底部水体的含氧量减少,形成泥沙中磷的大量逸出,从而促使富营养化。
观测资料还表明,如果水体在湖泊中有较长停滞时间(一年以上),即使没有营养物质从流域进入湖泊,这种情况对水质的恶化的风险更大。另外,暴雨事件的频繁出现则会把更多营养物质带入湖泊,从而加强了由于气候所引起的富营养化。
在夏季,水温增加和水体分层有利于富营养湖泊中藻类的生长,特别是蓝绿藻类在表面形成清晰可见的兰色或绿色的浮渣。这些水华中的某一些是有毒的,对人类有害。会引起肠胃病,呼吸问题,过敏反应,刺激皮肤,肝脏损坏,神经系统反应如手指和足趾发麻等等。
除了水质由于营养物质造成的影响外,水的颜色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此种现象在前十年,已在英国和北欧的很多河流中被观测到。
――上面仅仅介绍了一些对水质影响的某些风险。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淡水的直接影响可归纳为:
�6�1缩短了冰雪覆盖时间,甚至没有覆盖;
�6�1造成某些气候参数的很大变化;
�6�1增加了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6�1增加水体温度;
�6�1延长了夏季水体分层时段。
上述因素对于水质造成深远的影响后果为:
�6�1减少深层水体中的含氧浓度;
�6�1加强了泥沙中磷的释放;
�6�1增加了有毒蓝藻细菌在夏季暴发的频率;
�6�1增加水体的棕褐颜色;
�6�1微生物污染高频发。
――上述所编写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重点放在单一的影响和单一的所研究地域,所以今后应采用更为综合的方法来了解导致水质改变的机理。例如更多地考虑土地利用,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过,已有的观测、研究和分析成果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变异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都应在综合水资源管理中得到充分考虑。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Ⅳ 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Ⅳ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1月。
原因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问题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Ⅵ 什么是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原因: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2、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Ⅶ 气候变化的原因
在地球历史中,气候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的时距可以非常不同,自漫长周期(106至109a)至相当于第四纪的一些大的气候变化周期(104—105a),以至短周期(1—103a)。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大周期表现为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这些变化需要用冰川发生的原因加以解释。
为解释第四纪气候变化,提出了许多假说。这些假说致力于说明自第三纪末以来气温下降导致南北极形成冰楯和中纬乃至高纬地区的山区形成冰川的过程和原因。这些原因是:地球形状和海陆变化;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加剧;大陆高原高度的增大和规模的扩大;太阳放射的变化和天体间的物质冲击所引起的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不同部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变化等。以下简述四种有代表性的假说。
(一)Simpson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第四纪多次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发生的原因是太阳放射能的变化,太阳放射能增大,温度上升,介于赤道两极之间的环流增大,引起雪和降水量的增大。降水量增大使雪线降低,并形成冰进。但放射能持续增大,温度会进一步升高,雪线会上升,可使冰进结束。在放射能减小过程中,这种变化过程相反,在冰川地区,冰期之前,有一个干冷冰期,并继之以一个温湿间冰期。在冰川以外地区,这种变化由一个间洪积期和一个洪积期为代表。
事实上,没有证据说明存在着两个类型的间冰期。但Sionpsou假说在说明第四纪气候变化与太阳放射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面,是可取的。
(二)地球接受太阳放射能变化说
这种假说认为太阳放射能是一个常数,由于地球轨道要素的缓慢变化,也可以引起在不同纬带内和在不同季节内,接受放射能的变化。在时间过程中,大气层顶部接受到的太阳放射能,可以按不同纬带和季节加以计算。计算结果产生了以milankovitch命名的放射曲线。
曾经有过将放射曲线与地质资料所揭示出来的一些气候变化事件联系起来的试图。例如,地质资料揭示出的最近150000a内的一些大的冷和暖事件的证据,可以与由于岁差所引起的太阳放射变化曲线相吻合。最近230000a的海面变化可以与放射曲线对比。于是,找到了一种机制,即放射接受变化可以直接与冰进和冰退过程关联起来。这一点可以作为全面解决第四纪气候变化原因的一个出发点。
(三)Ewing和Donn假说
这种假说用洋流和北冰洋的变化来说明周围陆块冰楯反复发生。在暖期(间冰期),北极冰由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流而被解体。这种过程可以引起降水量增大并由此使周围陆地冰川增长。陆地冰川累积引起海面降低,海水变浅,陆桥浮出,阻碍着暖流向北方穿透。于是北冰洋被冻结,降水量减小,冰楯缩小。海面再度上升,引起北冰洋冰的融解,这种循环再度开始。按这种假说,第四纪是在北极达到了有利于这种循环过程的时候开始的。这种假说与地质资料有矛盾。
(四)R.F.Flint假说
这种假说把新第三纪以来的造山运动,引起地形起伏增大,第四纪冰的出现与太阳放射能变化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变化和冰川的起因,即太阳地形说。
太阳地形说比较有利于解释第四纪反复的气候变化和冰期、间冰期的交替。但地球各部分接受太阳能的变化,却没有说明。此外,如果大的气候变化是由太阳地形说的方式引起的一些小的变化,仍然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这一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更多的气候变化的性质、规模和顺序的证据,才能找到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一种或多种原因。
Ⅷ 气候变化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