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词解释:郭熙的"三远"论
呵呵
也就是;高远、平远、深远
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三远”中的“平远”之景,尤其受到画家的青睐和重视,在文人、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远”的山水画含有更丰富的意境。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论”
《 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画家、史论家郭熙的一部论述山水画创作的专著,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及哲理性,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卓有见解的著作。
宋代艺术内敛而思辨,单纯的水墨取代了灿烂的色彩,典雅沉静代替了激烈和奔放。在儒家思想、老庄哲理和佛家的空寂糅合在一起的新儒学及禅宗的盛行之下,其文学艺术受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此时的山水画已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提出并创立了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论”。
⑵ 郭熙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⑶ 宋神宗年间郭熙有什么出色的绘画作品
郭熙所创作的作品《早春图》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齐名,皆为不朽的极品。画面空间辽阔,其理论中所说的高远、深远、平远以及清明、重晦、缥缈,都有充分的体现。仔细体会这幅画作,我们会被郭熙艺术风格的兼容并包和复杂多样所震惊,因为在他的画作里,前代山水画家的几乎所有技巧与理论都可以看到,足见郭熙的学习和综合的能力。《早春图》兼容多种技法,但画面毫不杂乱,整体感非常强,有着一种生命的律动,早春万物复苏的气氛如烟如梦,感人至深。
⑷ 北宋四大家,指的是李成、范宽、郭熙、(赵伯驹、赵伯啸兄弟 / 米芾)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人才辈出,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北宋时期的书法艺术领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并称为北宋四大家。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1、苏轼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2黄庭坚
(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3米芾[fú]
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汉族,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4蔡襄
(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⑸ 郭熙《早春图》的鉴赏介绍有哪些
郭熙的《早春图》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
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
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⑹ 郭熙的工作经历
2011年12-今 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
2008.3-今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院长。2003.10-今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任教。
1985.7-2003.10 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
1981年1月-1982年8月 河南平顶山师专中文系任教。
1976年9月-1978年5月 河南省社旗县埠口学校任教。
2000年3月起 任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
1994年3月—1995年11月 任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协助筹建汉语系并任汉语系主任。
1989.9-2003.10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一)招收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
已经招生的方向:应用语言学(含社会语言学)理论
新的招生的方向:汉语应用研究
2.硕士研究生
已经招生的方向: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新的招生方向: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
(二)开设课程
1.曾经开设的课程:现代汉语(本科生)、语言学概论(本科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生)、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应用语言学理论专题(博士生)
2.正在开设的课程:社会语言学(本科生)、应用语言学专题(硕士生)、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生)、语言学专题(博士生)
(三)国外教学经历
曾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授课、讲学
⑺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三远"理论有高远,什么和什么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
物的局限。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
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
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
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青卞
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
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
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⑻ 郭熙的介绍
郭熙,河南省社旗县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NCOHR,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曾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
⑼ 郭熙林泉高致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 — ——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很容易被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近 似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 论, “摹仿” 或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而这都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含 , 义。文章认为 “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 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 论, , “移情” 它是在中国 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身即山川而取之 ”是北宋山水画家兼画论家 ( 《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 生卒年不详) 在由其子郭思整理成篇的《林泉 , 学画花的人要 临其上而瞰之 ” 学画竹的人要 “高致集》 中提出的, ① 它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 “取一 枝 竹 ” 观 察, 画 山 水 的 人 则 要“身 即 山 来 学命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对它的理解似乎过于简 , 川” 这样, , , 花之“四 面 ” 竹 之“真 形 ” 山 川 之“意单化、歪曲化,这个命题很容易被我们认为浅显明 度” , 才能描绘出来。 按此理解 “身即山川而取之 ”白,反映的就是画家亲临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 讲的就是 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 ” “ ,照然后将 山 水 之 形 摹 写 出 来, 者 认 为 它 讲 的 是 或 “只有作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 〔1〕374 〔2〕278 的“移真情实感于山水” “移情”活动。 但笔者认 象” 之 。“身即山川” “即”就为接近、走进之意。为,其实际情况可能远比这复杂。 也就是说,画家要亲自走入自然山水之中,对其作直 接的审美观照, ) 山川之 然后再动笔作画( “取之 ” , 一 “意度”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郭熙的本意是否就是 我们知道,北宋时期的绘画风格,总体上讲,重 如此?写实、重法度,这在院体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熙 诚然, , , 画家要画出花之 四面” 竹之“真形 ” 山 “宁年间( 1068—1077) ,作为图画院艺学的郭熙自然 , 川之“意度 ” 不能不首先亲 临 观 照 自 然 景 物。 因会受到这一时期总体画风的影响。 因此,郭熙针对 , 为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 、 真山水之烟岚, ”“ 四山水画创作技巧所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很容 , 时不同 , 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 ” 画家不亲临 ”“易被简单的理解为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亲临与摹仿的 自然山水,不对其作多角度的观照,是难以把握山水“写实 。《林泉高致集》 ” 中也有这样的叙述: 之形的, , 更谈不上体现山川之“意度” 因此 “身即 。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 山川而取之 ”的确含有 画 家 亲 自 来 到 自 然 山 水 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 中,作多角度的审美观照,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