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偏僻地区离皇帝很遥远,百姓少而做官的多。反映了人民受官吏压迫、没有王法管束无处申冤的情况。
(1)天高扩展阅读
一说出自元·无名氏《台温处树旗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另一说出自明·黄溥《闲中今古录》:“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单纯从语法角度上来看,“天高皇帝远”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组极其工整的对偶句。句中,“天”对“民”“皇帝”对“相公”,丝毫不乱。
其中,“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相公”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称,两个词语对应的分别是两类群体;而“天”是对苍天的专称,所以按照对偶规则,“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而不是多个皇帝。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次,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和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步加剧。
到了元顺帝的时候,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将士堕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元顺帝曾以脱脱为相,以图刷新政治,帝国中兴,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来已久,积重难返。
脱脱遭馋退位后,国事日非,元顺帝本人却“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一味地沉湎于享乐和女色,纪纲废弛,官吏贪蠹,财政窘迫,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在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元顺帝宁可专心致志地学“行房中运气之术”,也不处理朝政;宁可别出心裁地设计船舶、制造宫漏,也不关心国计民生。1368 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势已去,元顺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间,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顺帝让使者给朱元璋带去了一首诗: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在这首《答明主》中,元顺帝承认元朝气数已尽,但却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本来是自己走投无路、仓皇北顾,反倒被他说成皇恩浩荡、完璧归赵,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元顺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顺帝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国破家亡之际,没有背城一战,而是选择了逃窜漠北,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故称其为“顺帝”。
曾经横扫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声讨中土崩瓦解,沉寂为短命王朝;而这位名叫脱欢贴睦尔的乌哈图可汗,则在“天高皇帝远,不反待如何”的呐喊中狼狈逃窜,沦落为亡国之君。朱元璋把他称作“顺帝”,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莫大嘲讽
② 天高什么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相传,有个王婆靠酿酒,卖酒过日子。每天酿酒非常辛苦。一天,有位神仙路过此地,喝了王婆的酒,味道清香可口,神仙赞口不绝。
而且,神仙顿生恻隐之心,用手指着她家的水井做法,使井水变成了美味的美酒。从此,王婆不用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了。直接把井水打上来当酒卖。而且井水比王婆酿造的酒味道还美,所以,生意越做越红火。
三年后,神仙又路过此地。问王婆;还有什么要求。王婆说;‘自从井水当酒卖后,我喂的猪就没有酒糟吃了,要能变些酒糟就更好了。’神仙听罢,长叹一声。用手指了下水井,留诗一首,扬长而去。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从此,王婆的井水再也不能当酒买了。
③ 天高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天空高高在上无法触及。
④ 天高什么什么成语
天高地长,天长地厚。天高欣天!
⑤ 描写天空高的词语
海边的天空是很可爱的,高高的空中,明丽的蔚蓝色,流动的彩云在空中随风翩翩起舞,彩云随着早、中、晚时间的变化,不时变换着颜色,时而金黄,时而洁白,时而像火一样红,我很少看见这么美的天空。
鱼鳞似的白云渐渐地消失了,天幕地蓝色也淡了一点。只有银盘似的明月仍旧安稳地继续它的航程。
雨后的天空显得比平时更晴朗;一碧无际的天幕给人带来了一种爽快的心境。
天空像是一只大鸟的丰满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云。
一块透明的蓝天,像一张丝手帕,蓝天上停留一些细碎而洁白的云块,像是绣在纱巾上的花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空的明净和深邃,空气晴朗透明。新鲜的、轻盈的空气静静地像波浪似地摇荡着,滚动着,似乎在高处它也感到更加自由了。
碧蓝的天空静如秋水般,在四月阳春里,像透明的翠湖倒转过来穹覆在天顶。
⑥ 天高多少毫米
天呐,要按大气层的厚度来说大约是3000000000毫米……
⑦ 天高什么什么
天高什么什么 :
天高云淡、天高地厚、天高听远、天高听卑、天高地远、天高气爽、天高气轻、天高皇帝远
⑧ 天的高度为多少米
人类世世代代居住在地球上,头顶是一片蓝色的所在,人们称之为“天”。天,有时湛蓝碧透,令人仰慕;有时却乌云翻滚,阴森可怖;有时白雪飞舞,有时暴雨如注,有时彩霞如画,有时电闪雷吼。谁也说不清,天给人类带来了多少幸福和灾难。
当人们仰望似乎高不可测的青天时,不禁会问,天究竟为何物,天有多高?远古的人们茫然不知,而现代科学却能够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原来,所谓天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些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气体物质——空气。它包裹着地球,象是地球的一个气体外壳,科学家称它为地球大气,又叫大气圈。大气把阳光散射在我们周围,使我们眼里充满了蓝色的光明。如果没有大气,人们看到的将不是那令人心醉的蓝天,而是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我们的蓝天其实就是大气圈。至于问天有多高,其实就是问大气圈有多厚,或者是大气的上界在那里?
空气是氮、氧、氢、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物质的混合物。这些气体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积聚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圈。大气圈在不同高度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性。科学家根据这种情况,把大气从地面向上划分成若干个层次来研究。
有些科学家根据不同高度上空气温度的变化,把大气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地面到大约12千米高度称为对流层。其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气对流和乱流盛行。空气对流是成云致雨的主要原因,人们所看到的云雾雨雪风暴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这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第二层,12——50千米,叫平流层。第三层,50——85千米,叫中间层。第四层,85——500千米,叫热成层。第五层,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叫外层,这里空气极度稀薄,空气粒子已经很少,由于远离地面,地球引力已经很小,有些空气粒子能挣脱地球引力,逸出地球大气而进入星际空间。
有些科学家根据不同高度上大气的电离特性,把大气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三层。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叫磁层。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受地球引力而聚积在地面以上形成大气圈的。所以,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离地面越远,空气越稀薄,十几千米高度以下的空气质量占整个大气质量的五分之四?,而在50千米以下的空气质量共占大气质量的99.9%.比如,在地面上,1立方米的空间有1025个空气分子;在100千米高处,1立方米空间中仅有1019个空气分子,在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度,虽然仍有空气质点存在,但是已经寥若晨星。据卫星资料分析,在2000--3000千米高度上,空气质点密度已经接近于星际空间每立方厘米一个气体质点的密度,因此,这个高度就可以定为大气的上界。
但是,据宇宙飞船的探测表明,在地球朝向太阳的一侧,大气磁层的高度伸展到相当于10个地球半径处(即离地心约6万5千千米);在背离太阳的一侧,磁层的高度伸展得更远(有些学者认为可伸展至几百个地球半径甚至一千个地球半径处)。
那么,天究竟有多高呢?气象学上常以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千米定为大气上界。极光是出现在70-1200千米高度上的大气现象。一般认为其成因是,从太阳喷发出的高能粒子流从两极进入地球高层大气时,使空气分子(原子)受到激发和电离,当被激发的空气分子(原子)通过辐射回到基态时放射出光子,人们就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美丽的极光。在1200千米以上,人们已经看不到什么大气现象,那里也就不是人们看到的“天”了。
现在,当有人问你天有多高的时候,你就可以笑着回答天高1200千米了。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不时会听到有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某人胆大狂妄,不可预测。在科学技术相当发展的今天,“天高地厚”这个谜已经解开。人们已知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⑨ 天高唯博是什么意思
天高唯博,天空很高,只有拼搏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⑩ 离天高是什么意思啊
北京土话有"恨天高",嘲笑矮人之意。离天高,或与恨天高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