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典故
这句话来源于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在上疏时检讨时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反而还表扬了他。
典故原文: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释义: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1)屡战屡败扩展阅读
相关解释: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❷ 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意思
屡败屡战:是褒义词,表示多次失败后仍然不放弃,继续挑战,越挫越勇。有锲而不舍的意思,比喻有勇气。 屡战屡败:是贬义词。表示多次打仗多次失败。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或没有好运气。
❸ 关于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外与敌国作战的将军,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吃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之后,他急奏皇帝,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他的上司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拿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这里我们不关心这个故事表达的权谋方面的含义,我们探究的是为什么"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点残忍的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是金属的,然后,给笼子底通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虽然不致命,但是会引起相当痛楚的电击。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板上撞一下,然后被挡回来。重复给笼子底通电,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碍。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时,即使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门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有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肯试一试。这个结论在类似刚才那个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换一种情况,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口,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但是,人终究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决不轻言放弃,决不会被挫折击倒。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这样的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他们不是"屡战屡败"的愚人,而是"屡败屡战"的斗士。
命运之神也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我们,然而人却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样活着。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人可以通过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有这样的价值,"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含义才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❹ 屡战屡败是什么意思屡败屡战是什么意思
屡败屡战,汉语成语,拼音是lǚ bài lǜ zhàn,意思是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
屡战屡败,成语,读作“ lǚ zhàn lǚ bài”,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败。出自出 处《晋书·桓温传》
成语出处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2]
(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4)屡战屡败扩展阅读
成语辨析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❺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意思是怎么
1、”屡战屡败“会给人传达痛苦和失败的感觉,作战一次失败一次,而“屡败屡战”则给人传达希望的感觉,失败继续作战。
2、“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气馁,不灰心,有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屡战屡败”表现的则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成语出处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❻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说的到底是谁
曾国藩、李鸿章都用过,这是一个很油滑的说法,楼上几位谈到“敬重精神”,根本没有体会这两个说法的真正意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面强调了败,后面强调了战。对于前面的说法,报到皇帝面前就是个无能的死罪,而后面的说法则值得嘉奖。油滑到家了,其实不管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完全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官场的油滑尽在其中。
❼ 屡败屡战是什么意思
屡战屡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ǚ zhàn lǚ bài,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败,出自《晋书·桓温传》。
❽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将以前做过的试卷、练习找出来,专重做错题,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点。
以后要养成建立错题库的习惯。
还有,心态很重要,屡败屡战喽。
考试又不可能个个满分,不求不错,只求少错。
❾ 屡战屡败的典故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
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
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
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屡战屡败"强调每次战斗都失败,成了常败将军;"屡败屡战"却强调自己对皇上的忠心和作战的勇气,虽败犹荣.
黄兴一生指挥的战役无数,但没有一次胜仗。武昌首义之前,他在两广地区策划指挥过很多次的武装暴动,全都失败了。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广州的黄花岗起义,72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黄兴左手也断两根指头,结果是失败;后来武昌革命一举成功,黄兴受孙中山之命回国主持大局,到武汉出任战时总司令,几仗下来,被人家北洋军打败,直接导致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再后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举兵造反,二次革命,军事上仍以黄兴为负责人,结果仍被北洋军打败,最后,黄兴不得不流亡美国。可以这么说,黄兴一生身经百战,但未打过胜仗。
❿ 屡战屡败是什么意思。
打一次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