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均贫富等贵贱符合公平观念吗
均贫富、等贵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长期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封建地方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广大人民群众常常处于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饥寒交迫的生活之中,尤其到封建王朝的家庭统治的末期,政治统治、经济压迫,使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被逼上梁山,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无不以“均贫富、等贵贱”为旗帜,贫苦的农民一呼百应。
人类自组成社会,从生存的角度讲,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和个人生存能力的低下,加之母系社会的发源,从家庭而氏族而部落而社会,“集体主义”成为人们生存、社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源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而深刻的认识。而这种“集体主义”形成、发展、传承的条件,就是集体中的所有人‘均贫富,等贵贱”,即是后人总结的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在这样的集体中,所谓领袖、干部、负责人所拥有的只是责任——让这个集体生存、发展的责任,让这个集体,保持“均贫富、等贵贱”的责任。也可以说:均贫富、等贵贱,是社会发展的最初的原始动力。人们之所以相信、维护这个集体,就是因为这个集体无论在任何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权的平等的实现。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始形态和从未变异的DNA。
而每一次农民起义,便是这一原始形态的回归和这一从未变异的DNA的重生。这正是“均贫富、等贵贱”这一口号具体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原因所在。它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已经从一种社会质变成了一种遗传质。不平则呜——,平者,均、等也。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造成目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理论根源!这个理论即没有说哪一部分应该先富起来,也没有说怎么样富起来,更没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整个社会在“谁发家谁英雄,谁受穷谁狗熊”反社会理念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黑社会哲学支配下,因而导致官商勾结、黑社会、黄赌毒都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特别是“先富带后富”,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混乱的。自私是人的天性,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先富带后富的例子!如果先富可以带后富,西方发达国家都富了数百年了,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落后国家?即使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地主都早就富起来了,你听说过他们“带后富”的例子了吗?国民党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富可敌国了,如果他们想着“带后富”,中国共产党人就不可能动员起穷苦百姓起来革命!还用得着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吗?到共产主义阶段人们的觉悟也许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的觉悟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先富带后富”的程度,何况眼下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均,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动荡的政治原因。不是财富多少的问题,说到底,是权利如何公平、公正分配的问题。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历代的统治者,一直到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都因此无法跳出中国政治历史的那个“怪圈”。只有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使中国革命在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全力相助之下,二十几年就夺取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合理地分配权利(社会资源),各地区、阶层差距不大,较好地解决了不患贫而患不均这个历史难题。这是中华民族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但也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由于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才建立,社会财富还不多,再加之国际上政治、经济因素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制约,造成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状况,所以大家都比较清贫。但我们应该知道,生产力的提高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等到这个时机。现在过于强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各地区之间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也自然形成各地区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这是中国走向动乱的信号和导因!因为地方政府对地方自主权的理解就是——我就是这儿的皇帝!什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根本不在地方政府的考虑范畴内,他们想要的只是“权利”,而不是“责任”。或者说,有意地把“责任”偷换成了“权利”。“责任”代表着“付出”,而“权利”对应着“享有”。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对其成员的教育,不应该是“权利”的使用,而应该是“责任”的恪守。
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与生产方式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导致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尽责”的物资基础的缺失,造成社会矛盾的不可调解。因为社会资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中的“生产资料”,大部甚至全部被个人占有,而作为社会管理者,没有了利用这些资源(生产资料)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前提,必然造成与生产方式社会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方式,而生产的社会化,必须依靠社会管理机构的组织与协调,但作为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少数人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社会管理的公平、正义的职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种种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最终办法,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推翻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使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拥有,从而使社会管理者,能够运用这些生产资料,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没有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社会管理者,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物质前提!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才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向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指南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句,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只有通过“造反”的方式,才能打破私有制,使社会资源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使社会管理者能够利用社会资源,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什么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这个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由此,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与目的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两句话:“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同志集毕生之精力,创立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全国人民,做的就是这两样两件事,而且取得令世人瞩目,并且使全国人民共享了这场革命的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这正是毛泽东及其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得到全国人民拥护与爱戴的原因所在——尽社会管理者的责任,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资源(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从而达成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这并不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抱负的全部,他们的胸怀与目标绝不是让中国人民永远地享用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的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前景。
“均贫富,等贵贱”是中华民族数千来形成的公认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理想!因为“均贫富、等贵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具体化。但“均贫富,等贵贱”并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抹杀个体差异与分工差异,这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大前提,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始、最朴素、最合理、最科学的社会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dd11a0100n6nx.html
2.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均贫富,等贵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出处是哪里
古代的一种经济、政治主张。春秋时代就有人提出这一分配观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论语·季氏》:“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均贫富”思想;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要求在被剥削阶级中,贫富分配要彼此相近。在这以后,许多进步思想家提出过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但在实践中无从贯彻。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则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的朴素平均要求。
http://ke..com/view/1566097.htm
3. 孔子所说的均无贫和历史上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有何不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孔子强烈主张等级制度,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4. 关于公平的俗语 像什么'均贫富,等贵贱‘之类的,提供一点来,
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贫、富,均是两方面的,即:物质的和精神的;如: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他很贫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没有精神上的富有,他就成立穷的只剩下钱了.
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5. 南宋时期,第一次提出等贵贱口号的是谁领导的起义
是钟相、杨么:
等贵贱,均贫富。 (钟相明确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等贵贱,均贫富。” )南宋 南宋农民起义 钟相、杨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带 钟相、杨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建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贵贱”的口号,这次起义由钟相策划和发起,但起义正式爆发不久钟相即牺牲,之后五年的斗争都是在杨么的率领下进行了。在杨么失败后,降于岳飞的义军也都成了抗金的中坚。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等贵贱”。
6.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均贫富,等贵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出处是哪里
古代的一种经济、政治主张.春秋时代就有人提出这一分配观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论语·季氏》:“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均贫富”思想;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要求在被剥削阶级中,贫富分配要彼此相近.在这以后,许多进步思想家提出过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但在实践中无从贯彻.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则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的朴素平均要求.
7. “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由谁提出的A.宋江。B方腊。C.王小波和李顺。D.钟相
“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由钟相提出的。
北宋末,鼎州武陵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助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
封建社会存在的严格的贵贱差别和贫富悬殊现象,必然引起农民争取人身自由和反对经济剥削的斗争。以钟相、杨幺为首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深受百姓支持。
(7)等贵贱扩展阅读
钟相杨幺起义失败的原因
1、难以实现的“均贫富”
钟相揭竿而起后不久便自封楚王,改年天战,立妻尹氏为皇后,子钟昂为太子,仿宋王发布圣旨。大楚政权建立仅40余天钟相被杀,继任者杨幺又建立了新的大圣天王政权。钟相的幼子钟义被立为太子,自杨幺以下,所有人都要对他俯首称臣。
杨幺政权还设立职官,官员的名称、服饰、仪仗规格都与南宋朝廷一样。杨幺和钟义的居所也像宋朝皇宫一样称“内”,还设有三衙大军。钟太子为显示高贵,还在龙舟上摆设龙床、龙簟和金交椅。“等贵贱”俨然已是“内外有别”。
加上早在钟相杨幺起义前,洞庭湖地区由于长期横征暴敛,加上金兵铁蹄的抢夺已是千疮百孔,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剿杀起义军,宋将李纲派兵占领了洞庭湖附近富庶的村落,使起义军无河捕鱼,无地耕作,粮食严重短缺。又赶上南宋遭遇特大旱灾,田畴荒芜,全国饿死者不计其数,许多百姓不得已卖妻过活。
“均贫富”是要实现生活的改善,但农民却更加困苦,不仅没有“田蚕兴旺,生理丰富”,反而“食不果腹”,甚至抛妻弃子,流离失所。起义军为了阻止程昌寓驻守鼎州,不惜放火烧城,火光冲天,数日不灭,全城房屋尽为灰烬,鼎州一片废墟。
2、盲目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数以百计,尽管其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合理的起义理由,但最终都陷入夺取政权,掠夺财富,提高自身的等级地位,其终极目标都逃不出改朝换代,建立新的封建政权的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农民由于自身的局限,往往存在居功自傲、骄奢淫逸的弱点,像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不顾起义形势的日渐衰微,反而倾心于大修府第,沉迷于醇酒美女,革命斗志早已抛之云霄。
另一方面,农民多以杀人、屠城等方式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这种极端的行为必然引来统治者强烈的报复,继而发动对起义军更大规模的剿杀,这就陷入一个“大屠杀”的恶性循环,而无论双方战局如何,最终的受害者只有黎民百姓和无辜士兵。
8. 均贫富,等贵贱是啥意思
缩小贫富差距,均等贵贱等级。。。
9. 等贵贱,均贫富是太平天国提出了的吗
不是。
一、均贫富: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起义农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反映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阶级斗争的具体内容,也反映出不同阶段起义农民的经济思想在唐宋时期,起义农民的经济思想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唐末起义农民就提出过“均平”(《新唐书·黄巢传》)的要求。北宋太宗淳化四年 (993)王小波(?~994)、李顺在四川发动农民起义时曾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三),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到北宋南宋之交金兵南侵时,协同宗泽(1059~1128)防守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义军首领王善说过:“天下大变,乃贵贱贫富更替之时”
二:等贵贱,均贫富
中国宋代起义农民提出的关于政治经济要求的口号。
在心传:《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这就在“均贫富”之外,增添了“等贵贱”的内容。
“等贵贱”是针对封建等级差别提出来的;“均贫富”是针对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所形成的财富分配不均提出来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否定了那种维护封建制度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两宋时期,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垦田,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代人佣耕的“客户”;同时,皇族、官僚、僧尼和道士都享有免役的特权,使农民遭受沉重的田租和赋役剥削,社会的贫富悬殊与贵贱差别成了强烈的对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就产生了起义农民“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
北宋末南宋初,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内部互称“爷儿”,体现不分贵贱的平等关系。对官吏、豪富之家,则坚决镇压,并通过“劫财”剥夺富室财物以实现“均贫富”的主张。虽然起义军还没有明确提出均平土地的要求,但实际上已经有过分占田主土地的行动。
三: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