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古代有四大祭祀节日,你都知道是什么吗
寒衣节;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称祭祖节、授衣节等。因为在鬼节这天,祭祀的标志之一就是哭,所以寒衣节又叫“哭节”。与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也是四大鬼节。这天,人们祭奠先人,表达哀思。根据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之际,丈夫被抓服谣役,修筑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历尽艰辛,送衣御寒。丈夫却屈死,被埋城墙之下。其悲痛欲绝,哀号呼喊,感动上天,哭倒长城,用棉衣重新安葬。寒衣节因此得名。
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汉称上元佳节,是元宵佳节,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来祭祀先人。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可能稍早。民间按照习俗是要祀祖的,用新米祭祀,报告秋成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行礼如仪。七月十五这一天扫墓,祭拜先祖。
㈡ 四大年画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1、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杨家埠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木版年画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
揭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汉族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㈢ 传统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㈣ 四大年画分别是什么
1.四大年画包括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具有年吉庆,驱凶迎祥的寓意。
2.中国的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
1)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它的特点是以木板雕刻一版一色传统的水印法印刷而成的,又被民间画坛称为姑苏版。
2)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他被称为佳佳会刻板,人人擅丹青。那么,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呢?他的取材主要是就戏剧、美女和胖娃娃。有句俗话叫南桃北柳指的南边苏州的桃花坞,北边天津的杨柳青。
3)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他的特点的是题材广泛,想象丰富,线条粗犷、风格淳朴。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木版年画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汉族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4)四川的绵竹年画,它的特点是以彩绘而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㈤ 新四大喜和新四大悲分别是什么
古代的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悲指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
1、久旱逢甘霖:
古代重农抑商,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士、农、工、商”,古代农民除了阶级地位更好,所占人数也是最多的。“久旱逢甘霖”,不论是否从事农业生产,都是一件乐事。
2、他乡遇故知:
古代交通不便,每每出行,在路上甚至花费上月的时间,远在他乡遇见故友不可不谓是幸事。
3、洞房花烛夜:
古代洞房还被称为“小登科”,常被说是人生大事,被称作四大乐事之一。
4、金榜题名时:
科举制不得不说是一场豪赌,一朝“鱼跃龙门”从此整个人生都不同,是古代男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道路,也是读书人最心心念念的事儿,但也是最难实现的。
5、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
在 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中,又将“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总结为四悲,每当人们念及此,不仅黯然伤神,说不出的丧气。
(5)新四大年俗扩展阅读:
四大悲事也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1、寡妇携儿泣:
俗话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这家里能好。更何况古代妇女没有工作,没有了男人,那还不是天塌了。一个寡妇领着年幼的孩子,得有多少冷眼与冷语,得有多么坚强的心才能承受。
2、将军被擒时:
关云长那么大的英雄都有走麦城的时候。不管你当初是多么的威风八面。遇到失意时,你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面对失意,一个人如何面对,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抗打击能力。
3、失恩宫女面:
是古代才会有的事情。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曾经的风光,只能是回忆,人间倍有新人出,谁还在意旧人的落寞。一个如果没有面对失落的平常心,想要的太多,难免有求不得的苦。
4、下第举人心:
古代讲究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做官。做了官就什么都有了。一旦名落孙山外,那还有什么活头,要是不读书也好,问题是读了书,却捞不到功名。那种失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㈥ 四大年画的介绍
汉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㈦ 四大年画
四大年画
中国的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简介
中国的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㈧ 中国四大民俗节日需要的课程资源
1、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2、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3、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4、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㈨ 人生教育四大礼俗是什么
人生教育四大礼俗是开笔礼、成长礼、成童礼、成人礼。
1、开笔礼
这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
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2、成长礼
成长礼是孩子成长的界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通过集体庆祝十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未来的责任。
3、成童礼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古代15岁成童,行此礼。意在“年龄稍大的儿童,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
4、成人礼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
(9)新四大年俗扩展阅读:
韩国成人礼
在韩国,虚岁20即为成年。韩国成人礼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礼仪的影响,从高丽时代开始就有了分别为男女青年举行“冠礼”和“笄礼”的风俗。
1985年,韩国政府将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为“成年日”。为了使仪式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1999年韩国对成人礼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分为相见礼、三加礼、醮礼以及成年宣言等内容。
日本成人礼
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节”, 在上一年里度过自己20岁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每年的“成人节”,日本东京明治神宫都会举行日本古代成人礼仪式——“元服礼”。“元”意为“头”,“服”意为“穿戴”,“元服”即成人加冠。
成人节在日本是个隆重的节日,它受到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天,年满二十岁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传统和服或西装,集合在市民会馆前,举行成人礼仪式,以庆祝自己被纳入成年的行列。
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举行家庭庆祝会,或在餐厅举行。各城镇、乡村的政府机构,也会在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来,
举行庆祝活动。在日本政府机构举行的成人式活动中,日本政府官员除了祝贺、勉励青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他们在今后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时,还往往强调要珍视首次取得的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