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范天恩的介绍
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绰号范大胆,山东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第4支队战士、政治指导员、教导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警卫营营长、作教科科长。抗美援朝著名将领。
㈡ 一代名将范天恩有几多子孙
截止到2021年1月12日,没有关于名将范天恩有几多子孙的新闻以及报道,只有关于范天恩自己的介绍。
范天恩绰号范大胆,山东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第4支队战士、政治指导员、教导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警卫营营长、作教科科长。
在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中,范天恩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著名作家魏巍战地采访他以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2)范天恩扩展阅读
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团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参加第一战役,一举攻占了飞虎山成名。继参加飞虎山阻击战,抗击了南朝鲜军队一个师和美军一部极其顽强的进攻,毙伤俘敌1800人,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将军激动的写下“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赠给38军范天恩做纪念,并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模范团长称号。
1967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解放军济南军区烟威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后在北京定居。多种报刊、书籍及其他媒体介绍过他的英雄事迹,日本出版的《中共军人志》载录了他的生平。
㈢ 范天恩五五年授什么军衔
1.范天恩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2.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绰号范大胆,山东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团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参加第一战役,一举攻占了飞虎山成名。继参加飞虎山阻击战,战斗整整五昼夜,抗击了南朝鲜军队一个师和美军一部极其顽强的进攻,毙伤俘敌1800人,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将军激动的写下“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赠给38军范天恩做纪念,并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模范团长称号。
在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中,他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著名作家魏巍战地采访他以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当这篇不朽之作出版时,魏巍在赠给他的书上写道:“范天恩同志,你们才是这本书的作者。”此书后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
回国后,范天恩历任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1967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解放军济南军区烟威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后在北京定居。多种报刊、书籍及其他媒体介绍过他的英雄事迹,日本出版的《中共军人志》载录了他的生平。
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㈣ 范天恩的儿子是谁
范天恩之子名范琳,曾任二炮老干处副处长等职
㈤ 威虎山剿匪是哪支部队
1、1945年8 月,杨子荣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
2、部队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查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
杨子荣的职务为——牡丹江军区二团,团属侦查排(武装侦察小分队)排长。剿匪的就是牡丹江军区二团。
㈥ 范天恩的著名将领
范天恩(1922-2001年12月2日),绰号范大胆,山东省泰安市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团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参加第一战役,一举攻占了飞虎山成名。继参加飞虎山阻击战,战斗整整五昼夜,抗击了南朝鲜军队一个师和美军一部极其顽强的进攻,毙伤俘敌1800人,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将军激动的写下“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赠给38军范天恩做纪念,并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模范团长称号。
在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中,他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著名作家魏巍战地采访他以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当这篇不朽之作出版时,魏巍在赠给他的书上写道:“范天恩同志,你们才是这本书的作者。”此书后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
回国后,范天恩历任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1967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解放军济南军区烟威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后在北京定居。多种报刊、书籍及其他媒体介绍过他的英雄事迹,日本出版的《中共军人志》载录了他的生平。
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远东:朝鲜战争》范天恩将军的一个片段
作者:王树增
……
在夏季最炎热的一天,我去见了朝鲜战争中中国主力军主力师主力团的团长范天恩。
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都是范天恩的335团打的,飞虎山,联合国军北上的必经之地,335团在山顶的浓雾中与南朝鲜士兵展开白刃格斗的情景,被南朝鲜军记载为令人“毛骨悚然”。
松骨峰,1950年11月30日,是这个朝鲜西部的普通山头血肉横飞的日子,在美军炸弹燃起的熊熊烈焰中,没有了子弹的中国士兵用带着弹孔的身体死死抱住美军士兵,直到双方都烧成焦炭。范天恩的335团拼死坚守松骨峰,以阻敌南逃北援。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司令员拟电为:“38军万岁!”
然而50年后,白发苍苍的范天恩每天必须面对的是数不清的小药片,他靠它们维持着自己已极度衰弱的生命,只有当他站起来时,那仍可称为高大的身躯才会令人想见他当年的英猛。范天恩和他的年轻的士兵用生命经历过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今天,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用语言重复所有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情景了。
提起朝鲜战争,范天恩只是说,我有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我一直想着:有一个孩子姓王,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时候,在辽阳的马路边捡到了他,他在乞讨,苏联红军看他太苦了,就带上了他。苏联红军离开中国东北的时候,没法再带他了,把他留在了齐齐哈尔火车站。我们的部队打到东北的时候,在火车站遇到了他,这孩子还在乞讨,我想别再让他受苦了,就留他当了我的兵。这孩子机灵,后来当了我的警卫员。部队开到朝鲜后,他又学会了测绘。第三战役打完后,师团干部回沈阳集训,我想带着他,又怕影响不好,就没带。一个星期后我回到朝鲜,他已经死了,在汉江南岸被美军的飞机炸死的。因为团营的干部都喜欢他,就找了朝鲜老乡家被炸烂的柜子的木板条儿,算是给他做了一个棺材。范天恩说到此处,把脸转向别处,他不再看着我,他说,这样埋了的是好的。能有时间用几块石头垒个小堆儿也是好的。多少士兵死了,根本来不及看一眼,部队就冲过去了。我回国后,往辽阳市政府发过信,寄去了我保留的那孩子的唯一一张照片,是一个战地记者给照的,但是没有任何回音。没别的,我就想,如果能够找到他的家人,我就全包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想着这件事。你不知道,打起仗来啊,真正的英雄都是这些战士。一个打了无数硬仗的指挥员,一个举世闻名的战斗英雄,当他已近暮年的时候,回忆到他所经过的战争,他无法忘却的只是一个士兵……
……
《汉江血》范天恩将军的一个片段
作者:叶雨蒙
正当东线砥平里激战正酣之际,西线担负阻击任务的我三十八军已进入最残酷的日日夜夜……
连日来,军长粱兴初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状态:各主要守备阵地不断告急,部队损失一天天加重,兵员极端缺乏……整日整夜,梁兴初守在军指挥部电话机旁寸步不敢离开。刮风似的炮击震得他的脑子整日嗡嗡直响,缺少睡眠的两眼凹陷很深,眼珠布满血丝……他非常清楚,三十八军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斗已进入关键的时候,为此不敢丝毫松懈……
十四日上午,坚守五八零高地的一一二师三三五团告急,该团团长范天思在向师部请求援兵未果后,竟直接把电话打到军部,向梁兴初请求派兵支援——
“军长。军长!我们团一营打光了!派三营上去,没一个小时又光了!现在团部右侧山垭口吃紧,我把警卫连都派上去了……军长,我求你再给我派点人来……”
梁兴初听着电话里传出的范天恩那嘶哑而焦燥的声音,心头掠过一阵不安:
“你范天恩可要注意!不要老实叫苦,伸手求援,昨天我已给过你侦察连了嘛!”
“侦察连进攻行,守阵地不行!”范天思大喊道,“军长,打得太苦啦!小小的五八零高地,敌人每天以榴弹炮两千多发、山炮、迫击炮、火箭炮三千多发,再加上十几架飞机整天不停地在头上轰炸……一夜做好的工事,白天不到一个小时就全给摧毁了,光震死就二十多人……部队伤亡太大,牺牲的人尸体都给炮火打翻的土埋起来了……山头上几寸厚的雪全被打光了,过去的树林,现在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见……军长,情况太危急……”
“那好,”梁兴初终于开口道,“我让一一四师给你派一个营去。”
下午一点多,一一四师三四一团三营营长刘保平和教导员刘德胜带着该营仅剩的几十余人,从四十余里外,气喘吁吁地赶到军部接受任务。由于他们一路跑步而来,个个满头大汗。军长梁兴初把这几十人带到一个高地上。从这里眺望五八零高地,可以看见高地上炮火的闪光和升腾的硝烟。
“看见了吗?前面就是五八零高地……”梁兴初心情沉重他说,“三三五团和三三四团伤亡很大,但现在还不能撤,必须守住它!这不仅关系到军部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东线兄弟部队出击的胜利。我要求你们再守三天……”
寒凤吹拂着战士们热气蒸腾的脸,他们都觉不出凉意,从军长沉重的话语里,他们都情量出了此去的意义……
梁兴初走到教导员刘德胜面前,拍着他的肩膀,嘴角掠过一丝微笑,旋即又是冷峻:
“你是教导员,要带领党员们起骨干作用。……听说你作战一贯勇敢不怕死……”
“首长,我明白了,保证完成任务!”刘德胜非常清楚军长话语的含意,他凝视着军长,神色坦然,“我们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送走三营后,梁兴初回到军指挥部依然心神不宁,来来回回在掩蔽部里踱步。炮声隆隆不停,脚下大地被震得不时颤抖,土沫哗哗震落。
一个参谋在用黄豆记录敌人炮击数:每响一炮他就向一只钢盔里扔一粒黄豆。此时,铜盔里黄豆粒已快积满——这是敌人一天内向小小的五八零高地倾泻的钢铁。忽然,一阵排炮象刮风一样轰然而起,呜呜隆隆,那个参谋也分不清有多少炮弹了,忙得手脚不听使唤……
“别数啦别数啦!”梁兴初朝那个参谋大声喊,“你去叫作战科李科长来!”
几分钟后,作战科长李光兮来到军指挥部,梁兴初命令他亲自上五八零高地去看看。五八零高地至关重要,能否守得住,梁兴初放心不下。
李光兮带着两个参谋上了五八零高地。
梁兴初似乎舒了一口气,开始坐在一个炮弹箱子上看地图。忽然电话铃响,他连忙起身去接电话,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唿啸而至,穿透掩蔽部,直落在他刚在看地图的地方——轰隆一声巨响,梁兴初还没来得及卧倒,气浪和泥土便扑下他满身满脸。爆炸过后,他竟安然无恙。看看刚才他坐着看地图的地方,已陷下一米多深一个大坑。
“老天爷不要我梁兴初命哟!”梁兴初拍打着身上的尘土,笑道,“看来五八零高地能守住!”
……半夜十一点多,作战科长李光兮和两个参谋摸到五八零高地附近的三三五团指挥所。那时,范天恩正在为摇不通电话向电话员发火,一见李光兮等人进来,又惊又喜,解释道:
“你们来了就好!操,这电话线老是被打断!山垭口的一根电话线,电话兵一天换好几回,换一回给打断一回,他妈的美国军队大炮真不值钱,到处乱下蛋!”
“军长让我上来摸摸底,”李光兮对范天恩说,“问你们还能不能守下去,要是不行……”
“你这是什么话?”范天恩瞪着充满血丝的眼大声道,“告诉军长让他放心!我范天恩在,阵地就在!没有军长的命令,我的团指挥所不后退一步!”
……十五、十六两天,五八零高地的守备战进入最团难的日子,刚刚调上来的援兵三四一团三营也快打光了,营长刘保干壮烈牺牲。在最激烈的战斗中,刘保平抱起一挺机枪向冲上高地的敌人猛烈扫射,突然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伤口处,他一手把肠子捂进伤口内,一手坚持扣动扳机向敌人射击……终因失血过多而匐然倒地——英雄的壮举足以惊天动地而位鬼神!……战至十六日晨,五八零高地虽然有三三五团一营、三三四团三营、三四一团三营和军警卫连诸多部队,但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只剩几十个人了。范天恩命令三三五团一营营长负责,把几个营的干部战士组织起来,每人发两个反坦克手雷和一些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幸好师里派山炮营一百人来支援,让范天恩喜出望外。原来,山炮营的炮弹打光了,师长杨大易让他们上五八零高地支援三三五团。遗憾的是这些炮兵没有枪,范天恩便命令发给山炮营每人九颗手榴弹:“没枪不要紧,拼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就扔石头!”
于是,这一百人带着九百颗手榴弹冲上了五八零高地。
范天恩以为这下可以喘一口气了,却不料这一百人上去没打一个小时,一营长又打来电话,告诉他,山炮营也打光了。范天恩又气又急,这五八零高地真让他伤透了心,上去多少部队都打光了,眼下又实在拿不出援兵,只得强硬地命令一营营长:
“一定得守住!告诉大家,团部就在你们后边,我范天恩决心已定,敌人上来,团指挥所不撤,原地坚守!”
放下电话后,范天恩沉思良久,一阵阵枪炮搅得他心神不定。最后,他下了决心,吩咐警卫员让团部通信班集合待命。这个通信班一直紧随团指,范天恩舍不得动用:这是最后可以增援五八零高地的力量了,非到万不得已……
团指掩蔽部外面,通信班已列成一排。这是一帮机灵的小伙子,武器是清一色的快慢机,枪法都好,每人配有二百发子弹。
范天恩走到队列前。
“你们立即去五八零高地。任务:一是警卫那里的营指挥所,二是和他他们一起守住阵地。你们是代表我们团部去的,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范天恩停顿了一下,环视着大家,“身体有病的留下,没把握上去完成任务的也留下,我不勉强你们……”
一阵风袭来,狭裹着从五八零高地扬起的尘埃,吹打着战士们铁铸似的身躯,沙粒击打着他们腰里别着的快慢机枪管,发出细碎的响声。战士们注目他们的团长,眼神里显示出祝死如归的气概。
没有人声。半响,一个战士冒然开口:
“团长,把你的子弹再给我二十发!”
这一声喊让范天恩为之一振:这就是士气!
班长张桂全狠狠地瞪了这个战士一眼:真没脑子!现在谁还能有多少子弹?怎么好向团长开口要?
“我给你!”范天恩从手枪里卸下弹夹,把子弹一一数给那位战士,“你就代表我范天恩上阵地,我代表全团谢谢你啦!”
泪水浸润了那个战士的眼睛。
“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战士们的吼声压过了铺天盖地的炮击声……
日落前,敌人的进攻终于暂停了。五八零高地上弹坑密布,山头被炮火削成平地。敌我双方的尸体横陈竖卧。一处处被打断的树干燃烧着,向空中飘浮起一股股黑烟……
团指挥所的电话铃急促地鸣响起来。范天恩一把抓起电话——是师长扬大易打来的。
“是范天恩吗?你听着,命令你的部队:今夜至明天全部撤至汉江北岸……”
“怎么?不打了?”范天恩一时不相信话筒里传出的声音。
“东线部队反击胜利结束,歼灭敌人两万两千多人,我们的阻击任务完成了,可以北撤了……喂,喂……”
当弄清这消息是事实后,范天恩还没接完电话,就哐啷一声扔了话筒,发疯似地向指挥部外边跑去,他边跑边喊叫着:
“好消息——东线反击胜利结束——歼灭敌人两万多人——好消息——……”
突然,范天恩两眼一黑,咕咚一声栽倒在地——日日夜夜极度的疲劳和紧张终于使他昏倒。在这位英勇果敢的指挥员头枕大山昏睡的面庞上,流露出十几昼夜激战以来的第一次微笑。
当范天恩从昏睡中醒来时,发现已被人抬回指挥所。团政委和民运干事冯子恩正在喊他。睁开眼后,他问团政委赵霄云:
“今天是十几号?”
“十六号……”
噢,十六号……范天恩微合双目,回想起他去沈阳参加联合兵种协同作战训练班,刚一报到,铺盖还没打开就又奉命返回朝鲜的紧张情景,回想起他的座车在开过安东不久就翻了车摔伤了他的膝盖的情景,回想起他赶回师部后,师长杨大易让他留下养伤,他坚持不肯,骑着一头骡子赶回三三五团指挥所的情景,回想起他往着一根棍子,翻山越岭亲自察看阵地的情景,回想起激烈战斗中一次次接踵而来的紧张时刻……屈指一算,短短十几天时间,但此刻在他的记忆中好似渡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想到这里,他轻声对赵霄云说:
“以后有人要问我什么日子显得最长,最难熬,那就告诉他: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范天恩(1922-2001):1922年生,山东省泰安县人。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独立营当战士,1938年7月调第4支队宣传队,1939年调第4支队民运工作团。1940年2月任第4支队新兵连指导员。1940年秋任蒙南支队第1营连指导员,蒙南支队第2营连指导员。1942年4月进山东抗大一分校学习,1943年1月调东北军新111师工作,先后任警卫营2连指导员、第666团1连连长、第666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第662团7连连长等职。参加过山东区的反“扫荡”作战。1945年1月进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5年8月任东北挺进纵队第2支队第2大队政治教导员,1946年1月至8月任明城修械厂政委兼第20旅教导队政委,1947年8月起历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警卫营营长、第1纵队作教参谋。1948年4月起任第1纵队作教科副科长,【第38军司令部作教科副科长】。1949年6月任第38军司令部作教科长。参加过东北战场的三下江南战役、夏秋冬季攻势,保卫四平、辽沈、平津、渡江、进军广西等战役。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335团团长,1952年9月调任第38军113师参谋长,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飞虎山战斗、松骨峰阻击战、汉江南岸守备战等战斗。第五次战役时,被选派到15军29师任顾问,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三等功一次;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三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回国后,任第38军113师参谋长、114师第一副师长、112师代理师长、113师师长、第38军参谋长、副军长。1968年4月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75年3月调任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1975.10时任),1976年5月调任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1980年任烟威警备区司令员。1983年离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为大校。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飞虎山上五昼夜
上校范天恩
(人民日报19601024)
在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十周年的时候,曾在朝鲜参加过反侵略斗争的志愿军战士,都会有些不寻常的回忆,特别是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对“战争的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和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战斗友谊,都有深刻的体会,毛主席的这些英明论断和中、朝人民的崇高友谊,曾使多少艰难困苦转化为胜利啊!飞虎山五昼夜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1950年10月初,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匪军在云山遭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沉重打击之后,便迅速龟缩到清川江南岸,并在军隅里、德川一线,纠集六师之众,妄图重向中朝边境进犯,而军隅里北面的飞虎山,当时便成了敌我必争之地。那时我在某团工作,光荣地接受了攻下飞虎山,守住飞虎山,为兄弟部队争取攻击时间的战斗任务。我团在朝鲜人民的支援下,与伪七师全部和一部分美军鏖战五昼夜,击溃敌百人以上的攻击五十七次、进行九次阵地反复争夺,而寸土未失。
11月3日夜,细雨蒙蒙,我在团指挥所里向各营长交代任务:
“军隅里这条公路一直通往熙川、江界、满浦。满浦就在鸭绿江岸,对面就是我们的祖国,也就是敌人妄想北犯的路线。”所有的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往军用地图上划标记。我接着说:
“飞虎山上有敌人一个团,我们的任务就是拿下飞虎山,守住飞虎山,拖住敌人,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作充分准备,给敌人织个聚歼的大网。”我把整个部署讲了一遍,然后赵霄云政委补充说:
“我们要用短兵火器去与具有飞机大炮的敌人作战,虽然任务艰巨,但我相信;我们每个战士都知道为谁作战,我们后边有着中朝人民的支援。凭这些就可以打败敌人……。”
4日拂晓,小雨仍继续下着,高达六百多米的飞虎山全淹没在雨雾之中。担任主攻的二营,开始往前运动了。
清晨五点钟开始攻击,没用两个钟头,二营就占领了飞虎山主要阵地,敌人一个团没敢反击就溃退了。战士们都气愤地说:“爬了这么个大山,才揍死百十多敌人,真不合算。”副营长陈端文站在飞虎山上环视了一下军隅里说:“急啥?赶快加修工事,这仅仅是战斗的开始。”
部队一占领阵地,团指挥所的电话就应接不暇了。各营都争着担任主攻,理由都是共同的;不能让敌人达到北犯的目的;要替死去的朝鲜父老报仇;让朝鲜孩子不再失去父母……;我究竟批准谁呢?根据当时情况,我回答说:“各连视情况需要相机出击。”还没等我把电话放下,四连二排的勇士便穿过浓密的草丛冲到敌人跟前了。在炮火犁过的土地上,打退敌人两次攻击。正打得热火的时候,一部分敌人从后面上来了。排长立即命令射手吴景文消灭这股敌人。当时,三倍于我的敌人终于冲上来了。二排打完手榴弹,就挥着枪冲入敌群,一阵厮杀之后,敌人又被打退了。
五连的阵地在飞虎山南端,三排据守在阵地最前沿,虽然他们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又经过一天的激战,战士们仍然警惕地监视着敌人。
5日天刚亮,敌人几十架飞机便贴着树梢在他们阵地上轰炸,几十门大炮也开始了猛烈轰击。攻不动我们阵地的敌人,仰仗着炮火的优势,把战士的工事几乎都打坍了,三排在二百米长的阵地上,一天接受了两千多发炮弹的考验,一连打退敌人七次攻击。
什么力量使着我们的战士如此顽强呢?武器装备吗?不。飞虎山战斗是一场敌我装备力量极不公平的战斗。还是让五连机枪射手梁仁江回答这问题吧:
“我们就凭一条铁棍(步枪),几个锤子(手榴弹),再加上十一号小汽车(两条腿),就能打败美国鬼子。因为我们每放一枪,每走一步,或是洒在阵地上一滴血,都知道它有多大意义。”
终日的激战,同志们还要和冷、饿、累作斗争。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夜风里打着抖,几天来水米未沾口,嘴角干裂直冒血。有的战士饿着肚子,只好把腰皮带紧了又紧。五连机枪射手老梁被硝烟呛的嗓子干疼,多么想饱喝一顿凉水啊,可是被炮火犁过的土地上连雪也没有。于是,他拣了一张宽大的树叶,舐着上面的露水;饿的难受,但干粮袋里连一点吃的也没有了,于是他又拣起一块又圆又亮的石头,放在嘴里“咕噜咕噜”地转来转去。
“你吃什么?”李景龙问。
“是石头。”
“石头能吃吗?”
“不,太饿了!含着它口水多些管点事。”
顿时,战士们嘴里都含块石头,看来嚼得很香呢。
战斗仍在激烈地继续着。飞虎山下居住的煤矿和铝矿的群众并没有离开我们一步。就在这最艰苦的日子里,当地劳动党里委员会、民青同盟为我们送来了一些粮食。群众就在敌机盘旋的旷野里给我们把饭做熟,男男女女顶着盆罐上山给我们送饭来了。
炮弹爆炸,子弹呼啸,火海一样的阵地被硝烟全部弥漫。送饭的妇女们背着孩子,顶着饭盆,一会儿卧倒在弹坑里,一会又穿过枪弹的火网往主峰阵地走来。
刚打退敌人十五次冲锋的五连战士回头一瞧:北山坡上来了一群朝鲜居民,把煮熟的苞米、麦子、大米等送到阵地上来了。战士们紧握朝鲜人民的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
当地劳动党的书记同志说:“同志们吃吧!这是敌人北犯时群众藏起来的粮食,群众让我们把心意带给你们,也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战士们虽然几天没吃饭,可是这时却像吃得很饱,一种崇高的、珍贵的战斗友谊填满了战士心胸。他们把枪握得更紧了。我们的战士没有更多华丽的词藻,几乎同时说出一句话:“放心吧,老乡,人在阵地在!”
7日傍晚,阵地上可说是弹尽粮绝了。各营都在电话里向我请示:哪怕有一颗子弹也好,希望我想些办法。
四天的连续战斗,我们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而且敌人又调来了一个团,也就是说:明天(8日)敌人要用三个团轮番向我们攻击了。
“请你们转告战士,子弹没有,但是阵地还要守住,那就是用刺刀、用枪托、用石头!”
战士们了解了情况,知道领导的决心,知道守住飞虎山对全部战局的重大意义,于是当晚都跳出工事磨刺刀、搬石头,检查自己伤亡同志的枪,看看是否留下子弹……。
8日天刚亮,一场恶战果然开始了。
敌人八十多架飞机和数百门大炮,一齐把数以千计的炮弹倾注在飞虎山阵地上,飞虎山上卷起漫山大火,没入滚滚硝烟之中。
烟火之中的战士们,伏在地上一动不动,等成群的敌人来到工事之前,战士跃出工事,石头纷飞,枪托挥舞,刺刀劈完一个又一个。八连战士用一发六○炮弹当了手榴弹,轰隆一声,敌人随着“星条旗”、“八卦旗”一块炸上了天……。这一天从日出打到日落,谁也记不清打退敌人多少次攻击,只知道阵地还是我们的,只知道敌人付出两千五百多个伤亡的代价……。
飞虎山五昼夜过去十年了,可是中朝人民对敌斗争,互相支持的战斗友谊却依然长在!
㈦ 有人认识范天恩吗
认识,上个月参加参加他的遗体告别追悼会,已经火化了 ,死因旅游不听导游劝告下江游泳被野生动物咬死了
㈧ 姓范的名人有哪些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史载,范博闻强识,著《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 "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
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健在。
范涛:(生于1981年3月5日——???)牧羊星座,“O”型血,性格开朗,家族观念重>男,新时代的年轻人。毕业于一所社会大学,精通音乐,书法。绘画,服装,语言,商业,心理学等。时山东琅琊人。为近祖籍山东兖州范氏后代,中祖籍为河南范县。据悉:建国后范氏在山东兖州开始衰落,文革的时候开始各地迁徙,一支迁徙江苏等地,一支留在山东临沂。山东境内的分族谱为:(友。学。长。存。龙。百。凤)。范涛,系“长”字辈分!曾一度收藏范氏分族谱,致力于范氏族人的沟通和建
㈨ 大家好,我是范仲淹的后人,这段时间范家续谱,我产生了兴趣,想了解一下范氏名人,希望大家帮帮我,要全
范氏历代名人
古代
春秋战国
范武子范会(士会)
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
秦汉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东汉名士。曾任荆州刺史、泸江太守等职。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
范迁(?-65),字子庐,沛国(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汉大臣,官至司徒。
魏晋南北朝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范长生 范长生
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政权(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贲(?—349),范长生之子,十六国初期蜀地(今中国四川省)民变领袖,曾任成汉丞相。347年,成汉被东晋所灭,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因此推范贲为帝,据成都。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益州平定。
范汪(约308-372),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范稚之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泰(355-428),顺阳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宁之子。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后加特进、王师如故。卒谥“宣”。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缜(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
隋唐
范履冰(?-689),河内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后被诬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唐朝名将。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及右金吾卫大将军,随即又拜检校司空,太子太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赠太子太师,谥忠武,后又改为宣武。
五代宋元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临漳人。后唐同光中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迁检校司徒,迁枢密使,出为成德军节度使。长兴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晋祖入立,封临清王。天福二年举兵反,寻败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师致仕,为杨光远所杀,赠太师。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国公。
范宽(约950-1027),字仲立,陕西耀县人。著名北宋画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范雍(981-1046),字伯纯,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真宗咸平初进士。历洛阳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
宝元二年(1039年),以资政殿学士、吏部侍郎为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后知河南府。卒谥忠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经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曾任参知政事。逝世后封楚国公,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子范纯仁哲宗时为宰相,范纯礼为尚书右丞,范纯粹为龙图阁直学士。
范镇(1007-1088),字景仁,四川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以直言敢谏闻名。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政治上,支持司马光,与王安石不合,后职官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卒谥“忠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谥忠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迁给事中,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称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范百禄(1067-1131),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权知开封府、中书侍郎(宰相)。
范锺(?-1248),字仲和,兰溪青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历任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徽州知州。五年,特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赠少师,谥文肃。
范宗尹(1100-1136)南宋初宰相。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少笃学,工文辞。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吕颐浩罢相后,宗尹摄其位。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绍兴元年,因与秦桧交恶,旋落职知温州。范成大 范成大
及退居临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岁。
范浚(1102-1150),人称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人。南宋理学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诗赋、议论杂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库全书》。
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是著名“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封崇国公,谥文穆。
范汝为:建州瓯宁(今属建瓯)人,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
范天顺(?-1273)南宋末抗元将领。任荆湖都统制。1273年,主将吕文焕降元,他不屈,自缢而死。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江西樟树市)。元朝诗人,是当时文坛领袖,“元诗四大家”之一。
明清
范文若(生卒年待考),字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戏曲家。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梦叔(梦章),号思仁,吴桥(今河北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死,谥文贞(文忠)。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承谟(1624-1676),字觐公,一字螺山,镶黄旗汉军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任上历勘浙江荒田,请免赋三十余万亩,赈灾抚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乱”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杀。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公。诗宗盛唐,字则骨劲神清,法兼颜、米。
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三藩叛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裁贵州卫所二十五,改并为州县。多次疏请免、缓征当地逋赋。赈淮扬灾荒,监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当世(1854-1905)近代诗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清代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渊(1453~1512),字静之,号君山。明桂阳(今汝城)县热水人。范渊自幼聪敏,写得一手好字。稍长,考入县学。笃志好学,长于吟咏,弘治元年(1488),省提学副使沈钟来考试生员,选拔范渊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近现代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云、仲芸,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绍兴人。著名当代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唐朝佛教》、《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范长江 范长江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县人,字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无病(1903一1989),即海灯法师,四川江油人,又名范靖鹤。曾就读于四川大学附设中国文学院、四川警监专门学校。二十一岁出家为僧,随侍虚云、静权等法师学佛习禅。自幼爱好武术,曾师事少林武僧汝峰、丹岩、云禅等习武,武艺高强,有二指禅等绝技,以武功名世。曾任新都宝光寺、登封少林寺武术教师,晚年任中国佛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气功精要》、《海灯法师诗歌集》。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今四川内江东兴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范鸿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县北乡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铁血军总司令。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范绍增(1894-1977),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中国国民党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范汉杰(1895-1976),又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
范荩(1899-1938),丰城淘沙后坊村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一九八师副师长,抗日名将。
范天恩(1922-2001.12.2),山东省泰安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模范团长称号。
范朝利(1914-2012),河南新县郭家河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范长龙(1947-),辽宁丹东东港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范晓光(1945.7-),湖北阳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范印华(1948.3-),河北献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范明(1914-2010),原名郝克勇,陕西临潼栎阳镇郝邢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子瑜(1914-2002),湖南张家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阳春(1913-1994),福建永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忠祥(1917-1993),湖北省天门市聂范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保顺(1914-1987),湖北省天门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朝福(1915-1993),河南省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范普权(1910-1991),原名范则博,山东省庆云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富山(1914-1996),山西省定襄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范熙同(?-1944),女,河北永年人,抗日烈士。
范琴芬(1920-1938),女,湖南永顺人,抗日烈士。
范致中(1915-1943),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振辉(1903-1938),福建寿宁人,革命烈士。
范树民(1920-1938),河北馆陶人,抗日烈士。
范春元(1921-1943),山西襄垣人,抗日烈士。
范学勤(?-1940),抗日烈士。
范郁文(1909-1939),山西阳高人,抗日烈士。
范克明(1918-1942),山西新降人,抗日烈士。
范廷兰(1903-1938),河南温县人,抗日烈士。
范江富(1904-1938),福建寿宁人,抗日烈士。
范守仁(1912-1942),山西长治人,抗日烈士。
范汉卿(1890-1939),北京人,抗日烈士。
范立轩(1896-1942),河北威县人,抗日烈士。
范乐春(1903-1941),女,福建永定人,抗日烈士。
范方士(1917-1945),山西芮城人,抗日烈士。
范子侠(1908-1942),江苏丰县人,抗日烈士。
范煌(1913-1944),山西万荣人,抗日烈士。
范易(1901-1928),四川富顺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范合(1920-1943),河北献县人,抗日烈士。
范平(1916-1940),山西夏县人,抗日烈士。
范伟(1906-1986),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茶山圩人,老红军。
范宰宇(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政治作战学校校长。
范庭(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豫北别动第五总队队长。
范玉书(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第八十六军副军长。
范祚胤(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防部”人事次长室处长。
范宝华(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系统资讯处处长。
范慕韩(1917-1996),山西繁峙人。北京大学肄业。曾任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范伟:中国小品演员、影视演员。
范明: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演员。
范景宇: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
范姜国一:范景宇之女,少年大学生、少年作家。
范志博:中国名演员。范志毅 范志毅
范冰冰:中国名演员。
范志毅:中国足球运动员。
范振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41年开始登台演出,1950年拜班德贵为师,专事捧哏。
范文淼:中央电视台播送中心转播部音频技术科科长。
港台及海外
范振锋:香港电台节目主持,歌手。
范巧茹:香港无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
范晓萱:台湾名歌手。
范鸿龄:香港著名商界人士。
罗范椒芬:香港前高官。
范玮琪:台湾名歌手。
范鸿轩:台湾名演员。
范文芳:新加坡名演员。
范植伟:台湾广告模特儿、演员。
范逸臣:台湾名歌手。
㈩ 抗美援朝猛将范天恩军衔
抗美援朝猛将范天恩军衔是大校,范天恩回国后,任第38军113师参谋长、114师第一副师长、112师代理师长、113师师长、第38军参谋长、副军长。1968年4月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75年3月调任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1975.10时任),1976年5月调任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
1980年任烟威警备区司令员。1983年离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为大校。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10)范天恩扩展阅读
范天恩事迹:范天恩是日本人编写的《朝鲜战争名人录》中唯一一名中国军队的团长,凶悍、多谋。11月4日拂晓,范天恩带领335团借着雨雾击垮了飞虎山阵地守军南朝鲜第7师,一鼓作气,拿下了飞虎山,歼敌千余名。
梁兴初给范天恩下死命令:335团在飞虎山坚守,不能后退一步!随后,美韩军数百门大炮、上千架次飞机狂轰滥炸飞虎山,两个师敌军无数次攻击。后勤中断的335团饿得几乎要用石头充饥,整整五天五夜没让敌军前进一步,受到志愿军总部通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