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纪的历史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
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
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Ⅱ 为什么新生代只有第三纪与第四纪,第一第二呢
新生代其实有第一纪和第二纪,只是这两个说法已经被废弃不用了,所以现在通常的说法就只剩下了第三纪和第四纪。
在1760年,G.阿尔杜伊诺提出了第一纪、第二纪和第三纪的说法。在1829年,J.德努瓦耶提出了第四纪这一说法。之后,第一纪和第二纪的说法被弃之不用,大家通常用大致相当的寒武系代替第一纪的说法,而第二纪则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
(2)第三纪扩展阅读:
新生代其实是最接近地球现状的一个时代。其中,第三纪大概持续到了2500万年前。在第三纪时期,森林还是地球上的主要植被,而且当时还存在许多类似始祖象的巨型的哺乳动物。之后在第四纪中,人类开始出现。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时期。
Ⅲ 第三纪是什么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Ⅳ 什么是第3纪冰川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Ⅳ 人类起源于第三纪末还是第四纪
人猿真的同祖吗?
人猿真的同祖吗?最近,法国巴黎大学植物学系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他们的脊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十公分,与我们熟知的恐龙化石脊椎十分相似,被称为 " 恐龙人 " ,这些恐龙人的祖先又是谁呢?恐怕不会是猿猴。
考古学和所发现的化石,是支撑 " 人猿同祖 " 这套人类自认的进化模式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一方面,却有许多令人不满之处。
首先,现代发现的化石数量极少,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明显的证据不足。例如, 1856 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中,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事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仍不充分。再说,从新人(五万年前)到现代人之间。有将近四万年的化石空白,怎么能说证据充足呢?
其次,在考古鉴定上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的考古测定通常用碳 -14 测定法,但碳 -14 本身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测定方面有的误差竟达几万年或几十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 20 世纪初叶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出现在四千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掘,把这个年代逐渐高移, 1 万年, 2.5 万年,结果定为 4 万年,再往后美国的考古学家又提出了 10 万年说……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议。
因此,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的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和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呢?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灵长类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现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按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离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当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古猿不得不用前肢去挖掘植物的根茎,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然而,我们发现蓝田人及山顶洞人,他们都生活在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用四肢行动难道不比用后肢行动更为有利一些吗?怎会发生手脚分离的演化呢?
再者,用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 4000 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但奇怪的是经过 400O 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它永远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再过 4000 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为什么在地球上唯有人类的进化如此迅速呢?
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者不易破解的谜案。现在世界上基本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这四种人应该是由四种猿分别进化而来。然而,进化论者又断言,从猿进化到人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适应灵长类的进化模式,这本身不是很矛盾的吗?既然至少有四种猿可以进化成人,那么为什么经过几百万年其它猿类依然是猿,丝毫没有进化成人的趋势呢?我们是否已经发现正在进化成智能生物的猿类呢?再者,人类的四种肤色又是怎么决定的呢?如果是偶然发生的变异,为什么会形成同一地区,同一肤色的人种呢?而且,这种变异又与自然生存有什么关系呢(达尔文认为,只是适于生存的变异才可能遗传)?如果人种肤色是自然遗传而来,那么我们是否发现过具有这四种颜色的猿类呢?
人类起源的新假说
由此可见,关于人类起源一直是个待解之谜,难怪现代科学将人类起源问题列为六大悬案之一。近些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说。
人类起源于外星人的假说,是近几年西方最新的一种假说,它是由西方科学家马蒂斯提出来的,其根据是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化石。他研究了这个头盖骨后认为,这具头盖骨所代表的人种,其智力要远远高出我们今天的人类,从而推测这是一个外星人的遗骨,进而提出人类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说,他认为,大约在五万年前,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环境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他们选择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较高的雌猿进行杂交,这便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还有一些科学家,根据人类体表特征与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证据,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的假说。
近一、二年来还有人主张 " 大四季 " 说,他们根据太阳系不停地围绕银河系运动的事实,假设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会出现四季变化,称为 " 大四季。 " 人类在四季交换之中,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生存的方式。比如,当夏季来临时,地球就变成了一颗纯水的星球,人类为适应这种变化,慢慢由陆生动物转变成水生动物,这就是人体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征的原因;当夏季结束,秋季来临的时候,地球的水渐渐退去,人类又从海洋生物转变成陆地生物。
无论哪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说都有致命的弱点,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这样一来,人类起源之谜真正成了一个千古不破的谜团,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问:人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事实上,在现代有关人类起源假说提出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即公元六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一个古老的人类起源假说:是万能的神创造了人类的祖先,祖先们又创造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可惜,这一观点在科学的名义上被埋葬了。人们毫不客气否定这一假说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神是原始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世界上既然没有神,那么神造人的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
人可以被制造吗?
苹果有苹果的滋味,梨有梨的味道;千百万年来它们就是以各自的特点生存在地球上。然而,自从有了人类以后,尤其是有了遗传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利用先进的遗传学技术,把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从此在苹果与梨的中间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苹果梨,这是本世纪出现的高科技产品。
动物自古以来都是通过两性交合而繁殖后代,但人类偏偏要打破这几亿年来动物生存的规律,硬是剥夺了动物交合的权力,从此科学辞典上有了人工授精的名词。
当人们从营养的角度认识到动物脂肪能导致多种疾病的时候,遗传学使猪的家族中增添了 " 瘦肉型猪 " 一员。前几年有一则报导并附有一张照片,照片上赫然有只怪物,细看才知道原来是头猪,这头猪有人们从来没见过的硕大的后臀,使猪完全失去了憨态可掬、温文尔雅的外表。
我们不知道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是喜还是忧?也不知道随意改变自然规律是好还是坏?难道智能生命有权力随意改变非智能生物的体态结构吗?那么,高智慧生物是否同样有权力随意改造甚至创造低智慧生物呢?
现在遗传工程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可怕的地步,有人不但要干涉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过程,而且已经在打人的主意啦。前苏联的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受精卵,移入一只母猩猩的子宫内,让猩猩代人育儿,九个月以后,这只母猩猩顺利产下了一个人类婴儿,体重 36O0 克。 1987 年,有报导说,新加坡遗传工程学家正在进行让母牛或母羊替人类怀胎的试验。据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遗传学教授查利里博士说,有一些人正在做另一项试验:将人类的精子与黑猩猩的卵子结合,然后培育出一种非猿非人的东西。他说: " 进行这样的实验,从技术上来说是毫无困难的 " 。试想这个胎儿一旦出生,必定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难怪有些国家,甚至联合国都要下令限制遗传学的某些发展。他们担心什么呢?大约是担心有一天,突然从遗传工程实验室里跑出一个比人还聪明,比猴子还敏捷,比象还力大。比狼还凶残,既能在陆地上行动如飞,也能在水中自由来去,更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舞的怪物。这绝不是吓唬人。
既然植物和动物可能被制造,那么人是否可以被制造呢?虽然有许多生物学家站在维护人类尊严的立场上否定制造人的可能,但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
人虽然是自然界动物的精品,但在身体构成上,我们人与其它动物基本相同。 1953 年,生物学家华生、物理学家克里克发明了基因学,并迅速形成了基因工程,通过多年的研究,现已大体搞清了人的身体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有 100 兆个细胞,每一个细胞中都有一个由四种不同核酸构成的细胞核,被称为 DNA 分子,它包含了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科学界把遗传信息量用 " 毕特 " 来表示,我们生命网络全书中 5 × 10 的 9 次方毕特的信息量就包含在每一个细胞核中。这样,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关于怎样构成身体每个部分的指令库,当受精卵分裂时,最早两组遗传因子指令按形成人胚胎的发育步骤,认真地进行复制。如果用数量来表示的话。一个病毒大约需要 10 的 13 次方毕特的信息量才能构成,而一个自由游动的单细胞阿米巴虫则需要 4 亿毕特信息量,一个人所需的信息量则高达 50 亿毕特。人的大脑就更为复杂了,它由 140 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每个细胞又与邻近的细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脑皮层中大约有 100 兆( 10 的 14 次方)个这种联系。如果把构成大脑的信息量都记录下来,就有 2000 万卷图书那么多,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图书馆。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些,是想说明,如果有足够的技术,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
目前,世界上的科学家正以美国为首进行一项浩大的工程,以破解人类的遗传基因,准备搞清构成人类的全部基因蓝图,试图译解出决定每个人特点的全部基因信息,它包括 " 绘制 " 人体细胞中十万多个基因的位置,确定构成这些基因的核酸的精确次序。这就是人类基因重组计划,预计完成期 2005 年,投资 30 亿美元。一旦这个工程完成,人类就可能通过 DNA 重组,就是采取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人类的需要从不同种的生物基因中提取出所需部分,进行分离、剪切、组合。拼接,然后可以把重新组合好的完成基因移入一个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创造出新的物种。
1973 年 6 月,美国科学家 S ·科恩在国际核酸研究会上报告了一个实验:将两个不同的细菌质粒在体外加工后,将两者重新组合起来,然后将这一组体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复制,结果得到了一种具有双亲遗传性特性的新细菌。这个实验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人工创造新物种的时期正在逼近。 1974 年,美国生物学家呼吁世界暂停 DNA 重组研究。 1976 年,美国卫生研究院公布了 "DNA 重组分子研究准则 " 。这是人类第一次人为限制某种科学的发展,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是一门令人生畏的科学。
因此,从技术来看,制造人并非难于上青天,任何能够制造宇宙飞船,并能安然无恙穿行于星系之间的高级生命,都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制造出一个新的物种。如果月球是一艘巨大宇宙飞船,那么比我们进化高出十几倍的月球人肯定拥有创造新物种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人是基因重组的产物,人是其它高级生命创造出来的一件产品,人是 " 上帝 " 的试验品。
在几万年前,地球是一颗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陆地上长满了各种植物,丛林里各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着,鸟儿在空中飞舞,枝上鸣叫,海洋生物在大海中嬉戏,猿猴类灵长目动物安然自得的生儿育女,大地上还没有人类的影子。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巨大的星球,它慢慢地接近地球,所有的地球生物都惊恐不安地注视着这个来历不明的不速之客。终于,这颗星球悬浮在地球的上空,它好大呀!有 3 千多公里那么大,猿猴们怎么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大地会出现在头顶上?
这颗星球的居民们,驾驶着小型飞行器来到地球,他们很喜欢这颗星球,出于某种目的,他们用先进的遗传基因科学,从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遗传基因,将这些基因进行分离、剪切、组合、拼接后创造出一个既具有海洋生物特点,又具有陆地生物特点的新的物种,那便是人类。
Ⅵ 什么是第三纪 Tertiary
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是新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180万年至65.5百万年。地球进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很快新成了大片茂密的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哺乳动物迅速发展,人类的祖先在400万年前出现。
Ⅶ 人类是根据什么来分出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为什么每个纪存在的时间各部相同
其实这个历史阶段的划分,都是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对大量的考古发现,比如化石,地层等遗迹进行综合对比,最终加以归类得出的一个大致结果,但这不是绝对的,随着考古发现的继续,很多的历史划分和时间等都作出 了不同的更正和改变。
Ⅷ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什么
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是白垩纪到第三纪之间的一次大灭绝,这次大灭绝造成了地球上45%的生物死亡,使得恐龙灭绝。有人认为是因彗星所造成的,但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为巴林杰陨石坑,直径约13公里,如果真的有一枚如此巨大的陨石,应该会发现更大的陨石坑才对,但至今仍未有所发现。
但也有人说是因为一次很大的火山爆发,造成乌云遮住了阳光,使得许多植物都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气候的突变,恐龙及植物无法适存因而死亡。直至今日各项假设仍存在疑点,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仍是个迷。
编辑本段原因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彗星所造成的,但也有人说是因为一次很大的火山爆发,造成乌云遮住了阳光,使得许多植物都死了,火山理论认为,距今6300万年至6700万年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让一些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印度的“德干岩群”(Deccan trap)就是此次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最初其覆盖范围可能达到58万平方英里(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得克萨斯州面积的两倍。
围绕灭绝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每次灾难发生的时间,以及物种灭绝是否是后来发生的。以前的研究工作将德干火山喷发的时间确定灭绝事件发生后30万至50万年间。最新研究表明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发生于德干火山喷发最大规模的一个阶段,或这个阶段之后,德干地带80%的火山岩就是这个阶段喷涌而出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气候的突变,恐龙及植物无法适存因而死亡。虽然最普遍的说法是彗星造成,但真正的原因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证据。
编辑本段研究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曾撞击地球并坠落在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这导致了恐龙以及地球上70%的物种灭绝。美国科学家称,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颗小行星坠入海洋的深度,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先前的预期,其释放出来的水蒸气量也比先前估计的高出6.5倍。
该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恩-古里克称,“奇科苏卢布”(Chicxulub)陨石坑是小行星撞击尤卡坦半岛沿岸形成的,绝大多数科学家们都认为这次撞击造成了“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恐龙以及绝大部分地球生物都在此次事件中灭绝的。最新的三维图像表明,小行星是在非常深的水域中着陆的,这个深度比科学家们之前假定的深度大得多,因而此次撞击向大气中释放出的水蒸汽量是之前猜测的水蒸汽量的6.5倍。此外,撞击地还有大量的蒸发岩,这种沉积岩富含硫,蒸发岩与水蒸汽反应生成硫酸盐悬浮微粒。
肖恩-古里克表示,大气中硫酸盐悬浮微粒浓度的增加会从两个方面使撞击更具杀伤力:一是改变气体,因为高层大气中的硫酸盐悬浮微粒会产生冷却效应;二是产生酸雨,因为水蒸汽有助于冲洗含有硫酸盐悬浮微粒的低层大气。早期研究表明,这两种效应可能均来自撞击,不过强度比较低。酸雨量的增加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生活在暗礁和海洋表层的生物与大型脊椎动物一样,同时遭受到了严重影响。
当酸雨落入水中,海洋的酸度就会因此而升高。有证明显示,对PH值变化适应力强的海洋有机体能够生存下来,而对PH值变化敏感的生物则无法幸存。古里克表示,大灭绝事件的产生还有可能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当小行星从天空中坠入地球时,大气会猛的变得炙热并散发出风暴性大火,这使得许多大型陆地动物在数小时或者数天内被烤干烧死;而渐变的气候变化和酸度变化则会对海洋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最初,肖恩-古里克及其同事着手了解这个小行星的轨道,他们希望能从地表下这个陨石坑的结构中发现一些线索。古里克说:“我们发现,陨石坑的浅结构很可能是由撞击地,而不是小行星轨道造成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确定其轨道,就可以从中发现撞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有害的、冲击波加热的快速移动物体都可能是从撞击处沿撞击方向向外抛射出的。目前,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运用计算机模型,在撞击处的陨石坑中寻找可能的线索,以确定除受撞击前地表面环境影响的小行星轨道。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正在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线索。在尤卡坦半岛有一个大得惊人的陨石坑,直径大约有180公里。它就是闻名于世的“奇科苏卢布”陨石坑,它埋在数百米的沉积岩下面。相关的线索可能就藏在这个大坑里,因为世界一些地方独特的岩层,哪怕只有一毫米到几厘米厚,都有可能帮助研究人员破译恐龙灭绝这一神秘事件。
但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清楚,有一块直径10至15公里的天体以惊人的速度坠入墨西哥湾。在过去的25年里,大部分的科学家相信,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争论,但陨石碰撞地球与这些物种的灭绝密切相关。不过,在研究人员能够宣布“奇科苏卢布”陨石是罪魁祸首之前,他们需要查清楚“奇科苏卢布”陨石究竟是如何撞向地球的。为揭开这一谜团,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尤卡坦半岛向地下钻了1500多米,希望更多在了解这块巨大天体撞击地球的情况,准确地解释在白垩纪―第三纪交替时代,这次大碰撞在生物大灭绝方面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美国的研究人员们称,有关“奇科苏卢布”陨石是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大灭绝的相关线索仍然隐藏在陨石坑的岩石和沉积物里。然而,要确定奇科苏卢布“凶手”行凶的过程却就困难得多了,尤其是从白垩纪-第三纪交替时代后,这些岩芯已经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30万年,所以,最近对“奇科苏卢布”陨石坑的钻探又出现几乎与找到的答案一样多的新问题。
Ⅸ 第三纪有什么动物
第三纪
目录·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地层构造: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被子植物的时代)
地质年代名称,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始于距今6500 万年前,大约延续6300 万年。延至距今180万年。
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
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第三纪的植物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地层中还有许多微体水生藻类化石。
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纪的早期,仍生活着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到了中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先后出现,逐渐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动物;第三纪晚期,现代哺乳动物群逐渐形成,更是偶蹄类和长鼻类繁盛的时期。尤其马的进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无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兴衰现象。盛极一时的菊石类完全绝灭,箭石类极度衰退,而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六射珊瑚、海胆、苔藓虫等则进一步繁盛。第三纪出现的有孔虫分布广泛、进化迅速,对于海相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它们的生态分带已应用于确定沉积盆地水深的变化。原生动物中的放射虫在第三纪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双壳类在第三纪有很大发展,腹足类在第三纪进入极盛期。
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可以根据它们不同时期组合面貌的变化,进行陆相第三系的划分。
第三纪-名称的由来:
第三纪名称的意思是“第三个衍生期”,这是延用十九世纪对地层划分为四个大时期的分类命名。
1833年,英国C.莱伊尔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地层越新,软体动物与现代种属相同的越多。他根据地层中含有现代种属的百分比,将第三纪划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的沉积物,提出渐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积物的相似性,将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称晚第三纪;1866年,K.F.瑙曼则把渐新世和始新世合称早第三纪。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他认为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而称之为古新世。因此,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
习惯上将这个纪分为5 个持续时间不等的世,从老到新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的名称是根据现代海洋无脊椎生物种属在第三纪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据提出这个系统的查尔斯·莱尔爵士的意见,始新世(意思是“现代的拂晓”)有比更新世(译为更为现代)较少的现代物种。在另一种分类中,将第三纪看作一个代,其中的前三个世构成老第三纪而后两个构成新第三纪。
第三纪-地层构造:
该纪在新生代两阶段中的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三系,位于中生界之上、第四系之下。
第三纪岩石大都由固结不紧实的非海相和海相沉积物组成,其中有些含很多化石。主要的岩石划分最早是在欧洲建立的,那里第三纪岩石有广泛的分布,易于研究和分类。在一些构造舒缓的盆地,如伦敦盆地、 巴黎盆地与维也纳盆地中第三纪有最好的发育。 意大利、法国南部、比利时、荷兰与德国也有很著名的第三纪沉积。非洲北部有海相第三系岩石,而在南美洲南部则有广泛分布的第三纪沉积。
在新西兰和东印度群岛,第三系以海相、非海相和火山岩的组合为特征,而在澳大利亚则有广泛的火山活动的证据。
在北美洲,第三纪岩石在从下加利福尼亚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的窄带中出现。它们多数是海相成因的,这些岩层很厚而且是强烈断裂与褶皱的。在大西洋沿岸带平原,第三纪岩石的露头从新泽西州延伸到佛罗里达,并沿墨西哥沿岸平原继续延伸到墨西哥。
它们既有海相的,也有非海相的,而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岸平原有特别大的厚度。有些地方,地层被圆柱状盐颈刺穿,它们使岩石向上拱起形成盐丘,而盐丘可以与石油和天然气相伴生。在北美大陆内部,南从得克萨斯州以北的俄克拉荷马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大平原区中,在从新墨西哥州到萨斯喀彻温省的落基山区,以及爱达荷南部、俄勒冈东部和内华达州的大盆地区,存在着非海相沉积。这些地层与南达科他州的巴德兰兹、犹他州的布赖斯谷国家公园的优美景色有成因关系。它们也是许多猛犸象化石的来源,并揭示了第三纪生物性质的许多情况。
第三纪火山和地壳运动:
北美洲西部有相当多的第三纪火山活动的证据。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类型的火成岩覆盖了78 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并出现有象沙斯塔山和胡德山之类的火山峰。拉森峰和雷尼尔山也是这种火山作用的产物。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内华达州的哥伦比亚河与斯内克河流域地区,巨大的熔岩高原是由无数彼此叠覆的熔岩构成的,覆盖了52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厚达数百米。从第三纪中期(中新世)开始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发生地壳运动并逐渐加强,持续到第三纪末。喀斯喀特造山运动是隆起作用达到顶峰的时期,它是导致亚洲的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海岸山脉以及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卡斯卡德山脉抬升的一期造山运动。
第三纪气候条件:
第三纪的气候比起现在的气候来,更为温暖、湿润而且较少变化。在第三纪早期,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远远延及加拿大北部边界,在稍后的时期内大平原地区则呈现出干旱境况。趋近第三纪末,气候逐渐变冷,预示着更新世最早的冰期即将来临。
在第三纪,中欧、北非和北美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属于热带气候,而北非、西亚、中亚和中国华南大部地区,则属于干燥气候带;东北亚、西西伯利亚、中欧、北美西北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南部,属于温凉潮湿气候带。
第三纪的生物遗存:
由于第三纪生物很象第四纪时期,这两个纪的植物和动物都在新生代的条目下阐述。南美洲、东印度群岛、中东、苏联、加利福尼亚和路易斯安那州与得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都产出大量的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的盐丘产出岩盐,也产出石油。在蒙大拿州、怀俄明州、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州都有在第三系中采煤的矿山。第三纪早期(始新世)的绿河组是油页岩的重要来源,美国的落基山地区、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在第三系地层开采铜、金和银矿床。在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第三系地层中产出硅藻土。
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繁盛时期 :
古新世(6千5百万年前):除恐龙外,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在哺乳动物中出现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植物界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开始出现;
始新世(5千3百万年前):草本(科)植物(grass vegetation)出现并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草食性动物(grazing)和猴子,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虫发展并繁盛;
渐新世(3千6百万年前):最早的猿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如犀类中出现古今陆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巨犀。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
中新世(2千3百万年前):灵长类在中新世占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较广,到中新世末,类人猿(hominid apes)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类人猿辐射演化并达到演化的顶点,出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上新世(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