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请问:马云讲话中的“姜会长”和“保尔森主席”分别指谁谢谢
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
2. 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的个人履历和家庭背景
11月,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华尔街的冲击继续肆虐,撼动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高层。
美林证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落马”,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递交辞呈,一周内,世界级金融机构走了两个掌门人。
说花旗会引发“蝴蝶效应”,一点都不夸张。尽管花旗已经为股东们赶走了不受欢迎的CEO,但普林斯身后却留下了6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股票在个人和投资机构中拥有的形象,真的会如众多批评报告所说那样幻灭吗?这是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如果像花旗这样的“超级航母”都根基动摇的话,那么全球经济都能感到它的余震。
危急关头,花旗请出了前美国财政部长、花旗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鲁宾出任董事长,希望这位商政两界的风云人物能够拯救花旗,拯救美国经济的信心。
“不情愿”的临危受命
任何一个人物在临危受命之后,面临的注定是力挽狂澜的重任。而事实上,这位曾经是克林顿眼里“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长”鲁宾,对此毫无准备。
就在之前几周接受采访时,对于花旗如何面对眼前的“十字路口”,是否考虑替换船长的外界猜测,鲁宾的回答是:普林斯的位置会保持到“5年后的花旗年会上”。然而转瞬间,鲁宾本人就被董事会按到了这把不那么好坐的交椅之上。在他即将70岁的时候,又一次要扮演人们心中拯救者的角色。
一直对钓鱼情有独钟、业已安享晚年的鲁宾显得很不情愿,他说“本来不会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人生”。但是,出于“对公司、员工以及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考虑”,鲁宾最终还是同意了。为金融风险“擦屁股”的事,对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也许就是罗伯特·鲁宾的宿命。
很多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1999年《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的并肩合影:时任财政部长的鲁宾与副手劳伦斯·萨默斯、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们被誉为“拯救世界的三剑客”。
当时,鲁宾的声望如日中天,在1995到1999年的美国财政部长任期上得到的好评如潮。上任不久就碰到墨西哥金融危机那个烫手山芋,鲁宾说服克林顿,动用财政部的汇率稳定基金,向墨西哥政府安排了巨额贷款,帮助其稳定了因比索快速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动荡。
这无疑是一个睿智的决定。当时美国民众对“邻居”墨西哥的经济危机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心态,而鲁宾凭借着在华尔街摸爬30年的直觉判断,事情绝非如此。在刚刚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大背景下,如果墨西哥经济崩溃,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容置疑。于是,他利用各种公开场合向民众提醒事态的严重性,并预言墨西哥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巨大的移民潮冲击美国。
另一个让鲁宾名声大振的,是与财政赤字斗争打了个漂亮仗。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的财政赤字有如天文数字一般庞大。早在1993年鲁宾入主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时候,他就建议年轻的克林顿总统推行大规模的赤字削减措施;出任财政部长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地改革。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的财政由赤字走向了盈余,鲁宾功不可没。当时克林顿的顾问大卫·格根也因此称鲁宾为政府内阁中 “最有价值的球员”。
叱咤商政两界
如果用工作地点来概括鲁宾的履历,那实在简单不过——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再从华盛顿到华尔街。
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鲁宾在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两年。1966年他加入高盛公司,开始华尔街生涯,其金融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高盛,鲁宾最初负责的是“套汇交易”。这个华尔街惯常的“游戏”,鲁宾玩起来得心应手。自高中开始便相当在行的扑克牌技术帮了他大忙,因为打扑克牌与“套汇交易”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相通的——收集相关的数据,冷静分析各种风险,并愿意为可能出现的结果投下高昂的赌注。1977年,鲁宾凭借出色的业绩被《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从事套汇交易的“四骑士”之一。
同时,鲁宾化解危机的能力也在高盛得以彰显。1987年,高盛公司合伙人罗伯特·弗里曼因从事内幕交易被判入狱,导致公司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的鲁宾已经成为高盛的副董事长,他与其他高管一道,实施“零缺陷”政策,使公司杜绝一切可能再次出现的过失,挽回了公司声誉。
鲁宾在高盛工作了26年,平步青云,1990年晋升为高盛公司联席董事长之一,年薪高达2650万美元,被称为“华尔街奇才”。在鲁宾看来,高盛对自己的影响最大,他把在高盛的这段岁月称为“万事的根源”。
业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高盛是美国政界经济高管的“黄埔军校”,因为高盛公司从来都十分看重团队协作。但在年轻的鲁宾身上却出现了与之不和谐的错误:做事唐突,性格过直,待人接物暴躁无礼。最终,一位年长的合伙人告诉鲁宾,如果他希望在公司里获得提拔,必须改改自己的工作作风,多考虑同事们的见解。鲁宾对这一个意见颇感意外,但他随即就接受了批评,职场道路也由此畅通。
在高盛工作的同时,鲁宾积极地参加民主党的活动。1991 年,在朋友的引荐下,鲁宾和克林顿总统共进晚餐,这是他和克林顿的第一次会面。在那顿晚餐上,他们一起讨论了三个多小时的经济问题。鲁宾认为克林顿对问题的观察深邃,充满求知欲。而与此同时,克林顿也极为看重鲁宾在华尔街多年的经历,以及他与大公司高层私交甚好的背景。这顿晚餐成就了二人日后的合作。没过多久,鲁宾接受了克林顿的邀请,入主新组建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叱咤商政两界的人,似乎天生就长袖善舞。鲁宾的夫人朱迪曾经担任纽约市市长的礼宾专员,一度活跃在纽约市的演出界。但实际上,他们夫妇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卷入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即使鲁宾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朱迪也以“讨厌华盛顿的政治气氛”为由,始终不愿离开曼哈顿。所以,在鲁宾的财长生涯中,大部分周末都要打“飞的”回纽约看望妻子,平时则住在华盛顿的杰斐逊饭店里。
这段“候鸟”生活在1999年结束,因为他又回到了纽约。那年春天,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宣布接受鲁宾的辞职,华尔街一片哗然,道—琼斯指数竟一度重挫200点之多。
“白宫的鲁宾”值多少钱
克林顿曾经戏谑道:在华盛顿期间,鲁宾为美国中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白宫给的报酬可比不了华尔街;去了白宫的鲁宾,自己也成了中产阶级。
鲁宾从白宫回到华尔街之后,立马有媒体跳出来说——鲁宾是作为华盛顿“使者”回到华尔街的。尽管鲁宾极力否认这一点,但他的身价却是实实在在地大涨了。
花旗集团开出了诱人的条件:每年的工资和奖金收入不少于1500万美元,此外还提供股票期权以及可供使用的私人飞机。但在鲁宾进入花旗之后,他的优厚报酬和模糊的职责就引来不断的争议。鲁宾从花旗总共获得的工资、红利和股票奖励,高于很多花旗前任以及现任高管。鲁宾到底值多少钱?
在花旗高层看来,“鲁宾的专业素养、处事技巧和职业判断力与我们的全球战略完全匹配”。而另一方面,鲁宾在华盛顿期间所掌握的人脉资源,更为花旗所看好。在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鲁宾在花旗的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协调收购,利用自己的关系为花旗争取业务。鲁宾与世界各地的领导和企业高层时常有联络,一位花旗高管曾经说过:“如果你需要打电话联络某人,鲁宾可以帮你做到。”
这就是鲁宾的价值所在——一个与华尔街和华盛顿都有着极深渊源的人,对花旗的意义不言自明。
“华盛顿—华尔街复合体”
如果按照当年花旗和鲁宾签署的聘用协议,对于公司行为的过失鲁宾可免于承担任何直接责任。他的职责是“战略管理和经营业务”,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假设全球经济发生崩溃,那么他要设法让花旗集团免遭殃及;至于如何收拾残局,就不关他的事了。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讽刺。鲁宾自己也没有想到,8年之后,当花旗岌岌可危之际,他却成了要挺身而出、拯救花旗于困境的人。
对于鲁宾的走马上任,股东们其实也不情愿。在股东们11月7日向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的诉讼中,控告花旗的数位高管未能充分把握公司战略方向,在次贷相关债券投资上不计后果,导致集团出现巨额损失,被控的高管中就包括了鲁宾。但花旗选择鲁宾自有打算,下注的信心不仅仅在于选择鲁宾,更在于对“华盛顿—华尔街复合体”的信任。
华盛顿和华尔街之间的密切配合,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当年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后,对于谁适合担任财长和国务卿的问题,就求教于摩根财团的“国王”老摩根。而华盛顿高官们与华尔街高管们之间频繁互换角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从华尔街走向华盛顿的有来自狄龙—李德财团的道格拉斯·狄龙,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财长;此后,曾任美林证券公司总裁的纳德·托马斯·里甘,出任里根政府的财长;还有现任的财长亨利·保尔森,与鲁宾一样出身于高盛。
过去40年中,华尔街为美国财政部“输出”了6位财长,在职时间总共加起来超过20年。这是一种颇为玩味的现象。
有着“金元政治”之称的美国政治中,作为政治中心的白宫与作为金融中心的华尔街似乎注定有着暧昧的“恋情”。华尔街不仅以捐款的形式影响美国的政治选举,更以直接输送精英的手段“操控”国家的政策。而选出来的总统,也必然会为华尔街的精英们投桃报李,其出台的政策也会有利于他们聚财。这种相得益彰的绝配,恰恰印证了美国金融史专家查尔斯·基斯特在《华尔街史》一书中的论断——“华尔街历史的主题,就是金融与政府之间的曲折关系。”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想当初,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华尔街的联邦厅——美国第一届国会所在地宣誓就职的时候,他大概怎么都没有想到,“华盛顿”和“华尔街”这两个名字今后竟有如此深厚而复杂的关联!
3. 美国财长保尔森的背后势力是谁
大银行家财团、大资本家家族,什么BILL啦、什么巴菲特啦,这些都算些小喽啰,大的都藏在深处。
4. 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回忆录:峭壁边缘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峭壁边缘》是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亨利·保尔森。
5. 亨利·保尔森的相关争议
2011年,格林伯格起诉美国联邦政府对AIG的援助计划。该诉讼将于2014年10月左右开庭,证人名单上一长串耀眼的金融巨擘的名字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2014年中旬,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盖特纳、以及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将在华盛顿的美国联邦法院出庭作证。为自己在金融危机中救助AIG的决定进行辩护。
2008年以巨额资金救助AIG,。美国政府占有AIG 80%的股份,此举稀释了原来众多股东手中的股份。而格林伯格曾是AIG最大的股东之一。
此外,成为AIG的大股东也让美国政府从中赚取了227亿美元的利润。格林伯格的代表律师表示,政府在救助其他大型机构时都要求收取利息,而对AIG的救助资金则被施加了14%的利率。美国财政部的律师表示,事实证明政府的救助是有效的。
6. 约翰·保尔森的早期经历
约翰·保尔森,1955年12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个叫Beechhurst的中产阶级小区。保尔森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虽然他的父亲从一个会计做到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不过他们家并不富有。关于保尔森的商业启蒙教育,来源于他的祖父,祖父曾教他从超市买来大包装的糖果,然后再零售给同学——那时候,保尔森只有6岁。
1978年,保尔森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这里学习期间,保尔森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聆听杠杆交易先驱杰里·科尔伯格(Jerry Kohlberg)的演讲,由此引发了他对杠杆交易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开始梦想进入华尔街。带着这样的梦想,保尔森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并被授予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的称号,哈佛的这种最高学术荣誉只授予那些顶尖的5%的毕业生。
7. 西安保尔森自助餐怎么样
还行吧!主要就是吃自己烤的肉。话说回来现在49元也实在吃不到什么,所以保尔森还算物美价廉!
8. 约翰·保尔森的相关事件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的这句投资格言广为流传。如果要将它演绎为一幕剧,约翰·保尔森当是最佳男主角。约翰·保尔森
2006年,深秋的上午,纽约中央公园,秋叶似火。
沿着湖边的小径,约翰·保尔森缓步慢跑,与其他心情轻松的晨练者不同,他看起来眉头微皱,心事重重。当时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如中央公园这满园的枝叶,红火而繁荣,这使得约翰·保尔森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基金一直在赔钱。更要命的是,关于房地产市场利好的消息铺天盖地,乐观的房产市场专家和贷款机构们,不断地鼓吹着房价将持续上涨,或是联邦政府将降低利息以维护市场。
但是,约翰·保尔森坚信,冬天一定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再红火的枝叶也会在寒风中凋零。在风景如画的中央公园里慢跑,是一种不错的缓解压力的方式,他紧了紧运动衫的拉链,加快了步子……
非典型金融奇才
今年52岁的约翰·保尔森并没有一条标准的华尔街金融高手的成长轨迹。1978年他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商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MBA学位,随后进入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管理咨询师。
在这一连串的成长历程中,约翰·保尔森练就了出众的财务分析能力,这使得他后来的投资策略与传统的金融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思维并不受制于华尔街的金融体系中的条条框框,他也并不依赖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的打分,而是喜欢海量收集财务信息自己分析,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1984年,他转投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负责并购业务。他的一个客户--马蒂·格鲁斯管理着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套利公司格鲁斯合伙基金。这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获利颇丰。约翰·保尔森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也相当丰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基金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与其帮人赚钱,不如自己行动,在贝尔斯登任职四年后,他决定从投资银行转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鲁斯合伙基金,成为合伙人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约翰·保尔森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由于在贝尔斯登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公司合并业务了如指掌,他将这支基金专门用于合并套利的投资,即同时买入及卖出两家合并中的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无风险的利润。
狂欢中的冷静
2007年以前,在高手如林的华尔街,约翰·保尔森仍然默默无闻,但他时刻都保持着警觉的目光,如同蛰伏在灌木丛后的猎豹一般,伺机而动。
在房产借贷市场中,贷款公司为了分担风险共享收益,找到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其债券化,就产生了CDO(担保债务凭证)。
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的杠杆操作。比如有一家阿呆投资银行的自身资产为30亿美元,采用30倍的杠杆操作,即以30亿美元的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如果投资盈利5%,那么阿呆投资银行就获得45亿美元的盈利,相对于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
但是杠杆操作风险高,按照正常的规定,阿呆投资银行本不愿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是CDS(信用违约交换)。
阿呆投资银行找到阿瓜,阿瓜可能是另一家投资银行或保险公司。阿呆为杠杆操作做保险,每年支付给阿瓜5000万美元的保险费,连续十年总共5亿美元。如果CDO没有违约,除了5亿美元的保险费,阿呆还能赚40亿美元;如果CDO有违约,反正有阿瓜来赔。
对于阿呆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投资。但阿瓜也不是傻子,通过统计分析,在繁荣的市场中违约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笔保险,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美元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美元。
这是一笔多好的买卖啊!华尔街大多数的阿呆与阿瓜们,在美国房价长达十余年的增长中,尽情享受着一场空前的财富狂欢。
2006年初,人们普遍认为,房价绝不会在全美国范围内下跌;房贷专家们不断地鼓吹着,楼市和住房抵押市场将持续红火;利好消息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华尔街的绝大多数大腕们也持同样的论调。信用(证券)等级评定机构也纷纷为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打出AAA评级。
草原上百兽奔腾。可是,周围任何一丝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蛰伏着的猎豹的眼睛。在华尔街的财富狂欢中,约翰·保尔森却异常冷静,他敏锐地发现了美国房贷市场的泡沫。
专家们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 约翰·保尔森摒弃了评级机构的打分,他亲自带领自己45人的团队,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逐个分析所能获取到的个人贷款的具体情况。
从最开始就要选出那些埋藏着地雷的个人按揭贷款证券。那段时间,约翰·保尔森和他的团队在办公室里分析各种资料,直至深夜。随着逐渐地深入,他越来越深信投资者大大低估了房贷市场的风险,债权人越来越难以收回贷款。
透过写字楼的窗户,看着深夜的华尔街,约翰·保尔森隐隐觉得,一股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将从某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迸发出来,不可收拾。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在冬天里收获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恐惧者即是清醒者。
华尔街为房贷市场发明的两种金融产品--CDO与CDS之间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价值就越高。在房产繁荣时期,绝大多数人都认为CDO没有太大的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
凭借清醒的分析,约翰·保尔森剥开了房产繁荣的虚表,他费尽周折地劝说投资者们,要使他们相信美国房产市场正面临极大的危机,而要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的资产,进而获利,做空CDO则是一本万利的最好选择。
盛世危言,信者寥寥。
许多投资者都疑虑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做多CDO使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约翰·保尔森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与了支持。
2006年7月,约翰·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
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约翰·保尔森的基金一直在不断地赔钱。有投资者好几次急匆匆地问他,是不是应该止损。他断然回绝:不,我还要加注。
虽然他对投资者表现得镇定自若,但他自己的内心却一直不能平静。一方面,与当时主流投资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方式,使他感到压力重重;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追踪大量个人按揭贷款情况的过程中,他又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临近,正如猎豹已经锁定了笨重而软弱的猎物,那种激动与欣喜已经无法平息。
约翰·保尔森只有通过在中央公园晨跑来缓解这种复杂的心情。面对公园里波澜不兴的湖面,他已经分不清那一阵阵强烈的心跳,是因为压力,还是激动。
2006年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约翰·保尔森的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寒意袭入华尔街。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也相继垮掉。这一切无不意味着,大规模的信用违约已经到来,华尔街的阿呆和阿瓜们精心构筑的财富大厦,其根基已经开始松动。在金融市场中,CDO风险陡增,其价值大幅缩水,而CDS大幅增值。
这一切,正是约翰·保尔森在过去那些华尔街不眠夜里所预见到的,而他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约翰·保尔森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
大规模的危机终于在2008年爆发,贝尔斯登倒下了,雷曼兄弟死掉了,华尔街弥漫着恐惧的气息。正当另一个著名的保尔森--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为金融危机焦头烂额时,约翰·保尔森正在与乔治·索罗斯共进午餐。这位在金融界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物正躬身向约翰·保尔森请教投资心得。
只需要注意坏的方面,好的方面会自行增长。这就是约翰·保尔森的投资信条,而他的贪婪似乎才刚刚开始,我们只实现了预期收益的25%,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将在接下来的三年逐步显现。
但是,变数永远是投资的主旋律,也是它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如痴如狂的最大魅力。
金融风暴之中,投资银行不行了,保险公司也忙于自保。对美国政府来说,阿呆和阿瓜们已经靠不住了,他们开始把信心寄托在诸如约翰·保尔森这样的贪婪者身上,更希望这些贪婪者能够挺身而出,成为拯救者。
2008年11月13日,约翰·保尔森与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对冲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
正处于恐慌中的人们永远不会了解:当这五个在2007年收入分别超过10亿美元的大佬,结束一天的会议后,走出美国众议院办公大楼,对着华盛顿清冷的夜空,心中升腾着的是怎样一种使命感。不过,人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次契机,也将是一个转折。
听证会后,约翰·保尔森一反常态地开始买入CDO。风暴中的贪婪者,已出手力图挽狂澜于倾倒……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截至2007年6月1日)125亿元(95%的金额来自机构),截止到2008年11月,基金已经跃升为360亿美元。在他的指导下,保尔森公司在抵押赎回证券市场获利。2008年,他决定发起一家新的基金,用来投资那些因为次贷风暴而面临危机的投资银行及其金融机构。2008年5月15日,保尔森在第一季度买了5000万股雅虎的股票,表明他支持Carl Icahn代替雅虎董事会。在2008年初,保尔森公司聘请了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2008年9月,保尔森在英国最大的五家银行中的四家身上押宝,3.5亿英镑用于巴克莱银行; 2.92亿用于苏格兰皇家银行,2.6亿用于劳埃德TSB集团,他最后获利2.8亿英镑。2009年8月12日,保尔森购买了200万股高盛股票和3500万股Regions Financial股票,他还购买了美国银行的股票,预计到了2011年会翻一倍。2009年11月,保尔森宣布他创建了一只黄金基金,用于投资开发金矿的公司和进行黄金投资。 SEC在其起诉书中指出,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9. 亨利·保尔森的介绍
亨利·保尔森 Henry “Hank” Merritt Paulson,Jr.(1946年3月28日— )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海滩。197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保尔森一脚迈进五角大楼。2006年7月就任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他曾担任大型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10. 亨利·保尔森的人物简历
1946年3月28日 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海滩(Palm Beach,Fla.),在伊利诺伊州巴灵顿的一家农场长大,信仰基督教科学派。
1968年 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获得英语学士学位。
1970年 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1970-1972年 供职于五角大楼,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的助手。
1972-1973年 尼克松在位期间,任白宫总统办公室助理。
1974年 开始进入高盛公司的芝加哥分部工作。
1982年 成为高盛公司的合伙人。
1990年 出任高盛公司投资银行部的联合主管。
1994年 晋升为高盛公司总裁兼营运总监,并首次被提名为首席执行官。
1998年 成为高盛公司高级合伙人之一。
1999年 高盛上市,鲍尔森成为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06年7月 就任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