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板荡
扩展阅读
买股票每次多扣一点钱 2025-08-26 03:49:24
滨州活塞 2025-08-26 03:07:40
软件买股票操作百度经验 2025-08-26 02:49:02

板荡

发布时间: 2022-03-04 10:46:14

① 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奇俊什么意思

由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最残酷的清算,导致万历新政中途夭折。半个多世纪后,即崇祯十三年,明思宗朱由检面对土崩鱼滥的江山社稷,感叹“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奇俊”。于是下诏,为张居正彻底平反,重新尊为国师。

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局面动荡,百次变迁后,便会常常忆起昔日的老臣子,怀念那些贤能的才俊之人

② "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出自哪里啊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出自范晔的后汉书
意思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③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臣

出自于《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意思就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④ “板荡识忠臣”中的“板荡”是啥意思

“板荡”原指政治黑暗,在此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板荡识忠臣的意思是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

该句语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赐萧瑀》,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全诗原文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白话文释义: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4)板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唐高祖后期,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

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板荡识诚臣”,赞美萧瑀能在自己当年最紧要的时刻拥护自己,帮他谋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在艰难危急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⑤ 板荡识诚臣出自哪首诗 全诗是什么

  • “板荡识诚臣”出自唐代李世民的《赋萧瑀》这首诗。

  • 全诗内容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⑥ 板荡的释义

“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⑦ 板荡识诚臣 中的板荡是什么意思

“板荡”原指政治黑暗,在此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一、原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二、译文

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三、出处

唐代李世民的《赐萧瑀》

《赐萧瑀》赏析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⑧ 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啥意思

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之后,来思念老臣,迁徙流离之日,才思念老先生。

板荡: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播迁:迁徙;流离
耆俊:年老而才能优异者 这里的老臣和耆俊都是指张居正。

⑨ 板荡的典源

《毛诗正义》卷十七之四〈大雅·板〉~632~
毛诗序:「〈板〉,凡伯刺厉王也。」
《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一〈大雅·荡之什·序〉~64~
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昭明文选》诗庚·第三十卷(续)·杂拟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王粲〉
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⑩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搂住写错了,应该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李世民的《赐萧璃》里面的,板荡指的是社会动荡不定。《诗经·大雅》有《板》《荡》两诗,均刺周厉王无道,纲纪混乱,政局不安,所以后来以“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