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域城镇人口是什么意思
市域城镇人口就是在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所有的市区和市辖县非农人口的总和,它包含县域城镇人口和市区城镇人口两部分。通常用于计算城镇化率、人口迁出率、城市收缩指数等等指标。
Ⅱ 什么是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实际上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即在城镇有固定的居所在城镇居住,在城镇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及生活来源并且户口落户在城镇的人员;或者户口虽然未在城镇落户,但是其已经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并且达到一定期限(一年以下),而且其经济收入、生活来源已与农村和农业生产相分离的人员,也应作为城镇常住人口,将其视作“城镇居民”。
Ⅲ 中国人城乡人口比例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人口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为57.23%,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为42.65%。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
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3)城镇人口扩展阅读
中国人口分布目前遇到的问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1.18亿。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Ⅳ 中国城镇人口有多少
中国城镇人口已经由2000年的4.6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6.9亿人。中国城镇化率也相应由36.22%上升到51.27%。
Ⅳ 什么是城镇人口什么是城市人口
城镇人口等同城市人口,城镇户口包括所有持有本市城镇户籍的人口,暂住人口属于暂时居住的人口,包括异地城镇户口人口和农村户籍的人口。不属于本市城镇户口
Ⅵ 什么是城镇人口
中国规定:城镇人口均指市和镇中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把市和镇的总人口(包括其中的农业人口)作为城镇人口(但市辖县不计算在市的总人口内)。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职业特征等差异,城镇与乡村人口有着较显著的差异。如城镇人口趋于晚婚,生育率及婴儿死亡率低,文化和技术水平较高,职业构成复杂,以及流动性较强等。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政府规定:根据常住人口的多少,可分为城市和集镇两类。2万人以上的为城市,其常住人口为城市人口。中国现行划分标准是: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10万-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2000人以上,2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超过50%的为集镇,其常住人口为集镇人口。有些港口、工矿区、铁路枢纽、商业中心、风景旅游区等,虽不足2000人,但其中非农业人口在75%以上,也可划为城镇型居民区,其常住人口可划为集镇人口。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
Ⅶ 乡镇人口算城镇人口吗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的特点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在中国大陆,“城镇人口”自1990年代前后在统计学领域渐渐使用较多的用语,以代替之前非农业人口。在统计上,城镇人口为在城镇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人口。
Ⅷ 什么是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一般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的总人口,其中市辖区内的农业人口及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也计入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市镇采用国家1955年颁布的城乡划分标准。
Ⅸ 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是多少
截至2021年5月11日,2021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农村人口结构
常住农村的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和一部分非农业人口。
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
1、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
2、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农村人口
Ⅹ 什么算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的特点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
在中国大陆,“城镇人口”自1990年代前后在统计学领域渐渐使用较多的用语,以代替之前非农业人口。在统计上,城镇人口为在城镇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人口。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 。
中国现状
2013年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2019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