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扩展阅读
股票价格是怎么算的 2025-09-16 06:05:26
603005股票价格 2025-09-16 05:53:04
股票在哪看主力资金机构 2025-09-16 05:22:21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发布时间: 2022-03-23 03:17:36

❶ “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 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吗

“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这句话不是鲁迅说的。

网络上流传的这首打油诗未有出处,因为从鲁迅的任何一本作品中都找不到,应该是后人伪作。

鲁迅先生当时骂的是郭沫若是“流氓加才子”,因为他看不起花心的郭沫若,他认为郭沫若是无情无义之辈,是地痞,与流氓无异。



(1)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扩展阅读

鲁迅与郭沫若笔墨相讥 ,始于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战。

此前两人素未谋面,私底下虽然对对方各有看法,但尚未写成批评文章。当时,郭沫若所在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和另一个文学团体太阳社联手发动革命文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嘲笑和批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郭沫若化名杜荃,作《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批评鲁迅的〈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文,猛烈攻击鲁迅。郭沫若在此文中给鲁迅乱扣了三顶帽子,即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这三顶帽子在当时的语境中都有点杀气腾腾 。

在围攻鲁迅的文章中,郭沫若的用词最为凶狠。因此,鲁迅与郭沫若结下了仇。

❷ 鲁迅真的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吗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❸ 鲁迅有句诗怎么读的远看郭沫若,近看是条狗

经常在写鲁迅或写郭沫若的文章下面,看到有人评论鲁迅当年是这样骂郭沫若的:“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这话据说还有个完整版,是这样的:“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
据我查证,鲁迅压根就没说过这话,因为这句话从鲁迅的任何一本作品中都找不到。网络上流传这句话的文章与评论中,也都没有加上文章出处的。

❹ 鲁迅在世时经常骂郭沫若,他是怎样骂的

坊间流行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稍为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和郭沫若的一桩公案。时在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新锐分子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鲁迅当成了绊脚石。他们以《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刚从广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与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联合宣言”都发出了,怎么会突然遭到“盟友”的攻击呢?稍事镇定之后,鲁迅看出了“盟友”阵营的微妙变化,便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回答。殊不知这些回答却更加激怒了创造社诸君子,他们把鲁迅比之为中国的Don-Quixote(堂·吉诃德),把鲁迅的回答称之为中国的“Don-Quixote的乱舞”。为了声援这些年轻的朋友,创造社元老郭沫若先生也披挂上阵,他用杜荃的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创造月刊》二卷1期),称鲁迅为“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的反革命”。毫无疑问,这三顶帽子对鲁迅完全不合适,而且,套用一个法律术语,杜荃严重侵害了鲁迅的名誉权、荣誉权。
照理说,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鲁迅完全可以将杜荃先生告上法庭。然而,鲁迅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写文章进行答辩、反驳。这些文章,后来大都收在《三闲集》中。可以想见,如果鲁迅一怒之下采用法律手段,将杜荃告上法,即使打赢了官司,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了。
当然,鲁迅在答辩、反驳之中,也并非没有防卫过当之处。比如在《上海文艺之一瞥》(1932,收入《二心集》)的讲演中,他不仅称创造社为“新才子派”,而且称他们为“新才子+流氓”,说他们“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显然,这些说法也厚诬了创造社,郭沫若也完全有理由将鲁迅告上法庭。然而,郭沫若同样没有这样做,他也只不过在《创造十年·发端》等文中加以反驳、辩白而已。
面对“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鲁迅陷于孤军奋战,虽然他偶尔也骂创造社一伙是“才子+流氓”,挖苦郭沫若有“一副‘创造’脸”,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他是坚持了理性批判的精神的。
首先,鲁迅批评了后期创造社这些骨干成员在推行“左”的路线时所表现的惟我独革、飞扬跋扈的恶劣作风和态度。他指出,创造社“他们,尤其是成仿吾先生,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孔,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
其次,鲁迅揭露了这些人的“突变”说的虚伪性。“不要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余,却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他指出,“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

❺ 堂堂大文豪郭沫若,被鲁迅骂是狗

鲁迅之所以要把郭沫若称为狗,那是因为在鲁迅看来,郭沫若的人品及道德非常的不合格,同时鲁迅主张的思想,郭沫若并不认同,因此他们两人就经常的进行争论,有的时候在气头之上鲁迅就破口大骂,称郭沫若是一条狗。虽然鲁迅这样的痛骂郭沫若,但是也并不能改变郭沫若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郭沫若在诗歌以及戏剧方面的创作和贡献,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毋庸置疑的,推动了中国近代戏剧文学的发展。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剧烈的辩论,才让我国近代史的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的优秀作品。比如说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以及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和《朝花夕拾》的。当鲁迅先生发表了这些文学作品的时候,郭沫若他也不甘示弱,为了证明自己比鲁迅先生优秀,郭沫若也发表了自己的诗集,比如说著名的《女神》和《星空》这两部伟大的试剂,正是在这样的辩论之下,才造就了我国近代文学的繁荣。

❻ 远看是条狗出自哪篇

在网络上写鲁迅或着写郭沫若的文章下面,看到有人评论鲁迅当年是这样骂郭沫若的:“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话据说还有个完整版,是这样的:“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

其实鲁迅压根就没说过这话,因为这句话从鲁迅的任何一本作品中都找不到。网络上流传这句话的文章与评论中,也都没有加上文章出处的。

鲁迅当年骂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又与他一来一回打了好几轮笔战,而这些文章与对梁实秋的骂语都收录在了鲁迅的《二心集》里。

为什么偏偏到了骂郭沫若,这骂人的话却找不到文章的出处呢?答案是:这话是现在的人瞎编的。

现在这个时代,真正读书的人少了,而愿意转发名人名言的人却变多了。网络上的一些读书类、励志类等营销号,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开始胡编乱造一些名人名言,来骗取转发。

是因为这些营销号背后的人也不怎么看书,他们把能抄的真名言抄完后,就得掺点假的了。

比如写上一句心灵鸡汤的话,末尾挂上尼采、叔本华等一干哲学家的名字。读者可没读过这些哲学作品,他们只知道尼采是个牛逼的家伙,而这句鸡汤又很对自己口味,于是就顺手转发了。


(6)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扩展阅读: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同日晚,身居日本的郭沫若在晚报上得知其逝世的消息,起初不能相信,核实确定后,悲痛万分,不能接受。

鲁迅生前,一定意义上是郭沫若的敌人,但鲁迅逝世之后,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几乎在一夜之间。表现在笔端为在鲁迅逝世后一个月的时间内,郭沫若就写下三篇文章,两副挽联,还发表了一个演说。



❼ “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吗

当我沉默时,我会感到饱。我会同时讲话并感到空虚。-鲁迅

说到“鲁迅先生”,几乎十个朋友中都会弹出“敢于说话,不惧怕权力,清除爱与仇恨,用笔代替战争”之类的词。”,等等。您可以说鲁迅先生使用钢笔作为武器,他已经奋战了一生。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精神。

“从远处看是一只狗,近距离看着郭沫若”是鲁迅真正说的吗?学者:鲁迅骂他五十年


这立即引起了轰动。陆国国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越来越深了。这场“诅咒之战”持续了五十多年,直到鲁迅先生去世。

“从远处看是一只狗,近距离看着郭沫若”是鲁迅真正说的吗?学者:鲁迅骂他五十年

但是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卢与郭之间的“诅咒之战”与当今互联网上的“键盘手”之争完全不同。尽管他们彼此不同意,但他们都是文学。鲁迅互相尊重,说郭沫若是“打架”,很有才华。郭沫若还称赞鲁迅“非常深刻的观察和朴素的作风。”鲁迅先生去世后,郭沫若亲自发来哀悼他的信。

❽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不是十个字吗

郭沫若

❾ 鲁迅为什么说郭沫若:“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❿ 鲁迅是什么时候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是郭沫若”这句话的

事实上,鲁迅和郭沫若在1928年就开始了革命文学的论战。他们以前从未见过面。虽然他们私下有不同意见,但还没有写过批评文章。当时,郭沫若的文学协会、创作社和另一个文学团体太阳社联合发起了革命文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嘲笑和批评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批判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猛烈抨击鲁迅。

它们很快被翻译成日语并在日本出版。郭沫若在日本看到了鲁迅的文章。于是郭沫若写下并《 创造十年》,愤慨并反击鲁迅。之后,他们互相攻击。总的来说,双方的辩论都是断章取义,帽子都是可疑的。但随着中日矛盾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在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矛盾他们趋于缓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笔墨论战也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