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加缪的《鼠疫》是一部书写人类生存之什么的作品
一部书写人类生存之困境的作品
⑵ 《鼠疫》中几个重要人物的身份说明
里厄
作为一名医生,里厄是一个无神论者,并不认同帕纳卢神甫集体惩罚的观念。在他看来,如果天主无所不能,自己就不用再去给人治病,而是让天主去治病。加缪通过里厄医生的坚定话语表达自己的心声:“我认为自己对当英雄和圣人都没有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
而且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历程中,人类的胜利永远是暂时的,而这场鼠疫对于他来说意味着接连不断的失败。尽管明知是一场不断地与失败进行的抗争,但里厄医生依然奔波忙碌,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他坚信,“看到瘟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只有疯子、瞎子或懦夫才会对瘟疫逆来顺受”。
他始终关注人类的健康,恪守医者的职业操守,始终坚持维护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职责,真正体现了不为名利、甘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怀。作者借里厄医生之口揭示了医生最终的职业注脚,那就是“尽管有个人的痛苦,也要反抗恐怖的灾难及其不断惩凶的武器,而人们不能成为圣人,也不能容忍灾祸横行,就努力当好医生”。
而后,母亲的“沉静”成为里厄反抗鼠疫的精神支撑。当母亲表示鼠疫没什么大不了时,里厄赞同母亲的看法,觉得“有了她,什么事都显得很容易解决”。面对荒诞,最重要的就是承认并正视荒诞。其次,母亲的“谦让”、“简洁”又教会了里厄脚踏实地地反抗鼠疫的方式。在小说中,里厄不寄希望于未来与上帝,而是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我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切结束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目前而言,有病人,必须治疗这些病人。”
里厄母亲
小说没有提到里厄的父亲,在整个鼠疫期间,只有母亲与里厄相依为命。里厄老太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沉静”、“谦让”、说话的“简洁”。在这里,“沉静”、“谦让”与“简洁”的潜台词是丰富的:“沉静”意味着对世界荒诞本质的把握与彻悟:“老太太能不假思索就弄懂一切”,她“能看透包括鼠疫在内的任何事物的本质”;
“谦让”、“简洁”则意味着在承认、尊重荒诞现实的基础上反抗荒诞的“低调”。面对荒诞,承认荒诞,同时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不夸夸其谈,坚持脚踏实地。里厄母亲出场的时刻颇值得玩味。在小说中,在鼠疫刚刚露出迹象的非常时期,里厄老太太就适时赶到了,这隐喻、预示着她将是里厄反抗鼠疫的精神指引。
塔鲁
塔鲁的母亲在小说中没有出场,他与“父亲”相联系。通过塔鲁的叙述,他的父亲是一个检察长,“天性善良”。然而,一次随父亲审案的经历极大地触动了塔鲁,并改变了他对父亲的看法。在庭审过程中,那个“可怜”的罪犯引起了塔鲁的深深同情。与之相比,正在宣读公诉状的父亲“显得既不善良,也不亲切”,而是“满嘴空话大话”,并“以社会的名义”宣判这个人的死刑。
从这天起,塔鲁“开始带着憎恶关注司法、死刑”,并“震惊地发现”父亲“参加了多次这样的谋杀”。显然,在塔鲁的意识里,身为“检察长”的父亲已成为死刑与谋杀的隐喻,塔鲁对父亲的憎恶,正是对死刑的深恶痛绝。塔鲁不仅反对死刑,而且在此基础上重点思考了“合法”谋杀的问题。
为了反对死刑,塔鲁搞起了政治,但他发现,在政治斗争中也要“宣判死刑”,而且是“合法”宣判,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没有人杀人的世界”,换言之,为了未来的幸福王国,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是必须的。最后,塔鲁明白自己错了,自己由反对“死刑”,企图拯救“受害者”而变成了“合法”谋杀的支持者,变成了“刽子手”。
在这里,塔鲁表现了对政治斗争、社会改造这些英雄主义的“拯世”运动的疑惧。在他看来,社会改造之中为了消除社会不公而“不择手段”,为了未来的人间天堂而摒弃当下的幸福,正是一种“合法”的谋杀。
(2)鼠疫加缪扩展阅读
《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像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时代的灾难。
1942年加缪因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埃(后来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纳卢作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疗养,不久英美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德军进占法国南方。加缪一时与家人音讯断绝,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在《鼠疫》中描写新闻记者朗贝尔的处境时,特别逼真动人。
在加缪看来,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
加缪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曾把当时横行无忌的德军比为“像老鼠一样”。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下当时的情况:“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加缪在小说中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之际,特别是刻划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
尽管加缪按照习惯,避免直接描写法国社会,假借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发生鼠疫的地点,但读者从这座商业昌盛、物质文明发达、市民精神空虚、以寻欢作乐来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难看出这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⑶ 求加缪《局外人》、《鼠疫》里的经典(精彩)语段(语句)。越多越好、谢谢。
我被判死刑,不是因为我枪杀了人,而是我在母亲的葬礼上没哭,不看母亲的遗体,忘记母亲的年龄,在灵堂喝咖啡,抽烟,睡觉. 律师谴责我以杀人犯之心埋葬了母亲,认定我铁石心肠. 没人相信我是一个正直的年青人,一个称职孝顺的儿子. 世界是如此的荒诞,人的存在如此荒谬. 阿尔及尔的阳光一如既往,灼热耀眼,我却要告别这个冷漠的世界.世界是一台冷漠而荒谬的机器,而我们渐渐被它放弃,成为局外人.
⑷ 关于加缪的《鼠疫》和《瘟疫》
鼠疫》(La Peste),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台湾译作《瘟疫》。1947年出版,被视作加缪的代表作之一。
内容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原来过著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著黑市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了城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每天都只是过著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著无亲无友的生活,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Riaux医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莫逆之交,不过自己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生死未卜。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人生观是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再重要,群体的生命才有意义,个人的利益已经不具意义,群体的利益才具意义。
⑸ 加缪的《鼠疫》哪个译本最好
《鼠疫》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KLqK21QyrubwbJa3y75IA
《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⑹ 加缪的《鼠疫》为什么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因为这是一部“人道主义”作品,一个小城市突然爆发了一场鼠疫,天灾人祸,而男主角却放弃了出城的机会,而是率领一群非医护人员组成一个团体抗击鼠疫。
⑺ 加缪写鼠疫时的背景
加缪于1941年已开始研究瘟疫问题。但真正引发他创作的,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祸一起,法西斯席卷西欧,巴黎沦陷后加缪被迫离开,他先到里昂,后到阿尔及利亚奥兰。而1941年至1942年期间,阿尔及利亚正广泛流行瘟疫。战争带来的灾祸与恶势力的猖獗,国际民主阵营与法国抵抗力量的全力抗击,都投射到了《鼠疫》中。
《鼠疫》年表:
1941年
1月,加缪从法国里昂返回阿尔及利亚奥兰市,到一所接纳犹太子女的学校教了一段时间书。奥兰市就是《鼠疫》的背景。
同年2月,《西西弗神话》完稿后,受《白鲸》影响,加缪开始构思《鼠疫》,他在《介绍海尔曼 麦尔维尔》中写道:“这是人所能想像出来的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神话,写人对抗恶的搏斗,写这种不可抗拒的逻辑,终将培养起正义的人;他首先起来反对造物主,再反对他的同胞和他自身。”
1946年
《鼠疫》完成。
1947年
6月,《鼠疫》出版。加缪被授予批评家大奖。
⑻ 浅析《鼠疫》中的人物形象
《鼠疫》人物形象:
1、贝尔纳·里厄大夫:
三十五岁,中等身材,黑发,黑肤,常穿一身深色衣服,像西西里农民。他敏锐预感到鼠疫来势凶猛,果断防范,全身心投入,团结一大批志愿者与疫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殊死斗争。
2、让·塔鲁:
奥兰城的短暂居客,体魄健壮,为人宽厚。志愿者队伍中挑大梁的,里厄大夫的得力助手。他坚持写的纪事,成为记录疫城每天情景的鲜活材料。他本是个社会活动家,身世之谜最后才解开。
3、约瑟夫·格朗:
市政府职员,长期临时工,里厄大夫免费收治的病人。生活近似苦行僧,妻子雅娜跟人走了。志愿者之一,救了邻居科塔尔,任劳任怨,“真正代表了推动卫生防疫工作的这种笃定的美德”。
4、雷蒙·朗贝尔:
巴黎一家大报馆的年轻记者,因出差奥兰而滞留疫城。疫情开始时把自己视同局外人,千方百计想要脱身回巴黎与恋人团聚,后受到里厄大夫和塔鲁等人的精神感召,加入了志愿队,表现出他的果敢和才干。
(8)鼠疫加缪扩展阅读:
《鼠疫》创作背景:
《鼠疫》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
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像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时代的灾难。
⑼ 有关加缪《鼠疫》中的科塔尔
科塔尔是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代表,希望借他人的痛苦来保全自己。
科塔尔在鼠疫发生之前犯过案子,他喜欢鼠疫,是因为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警察无暇顾及刑事犯。。反而使他能够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
最后鼠疫得到控制,人们的生活慢慢开始变得正常,科塔尔失去了他原先赖以生存的乱世环境,因绝望而自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科塔尔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被社会所遗弃。作者对科塔尔持批判态度,想要表明他的存在主义观点:面对罪恶时,惟有抵抗才是出路,与罪恶同流即便能一时得意,终将被历史所遗弃。
加缪名言:我抵抗,故我存在。
一得之见,愿能帮你。
⑽ 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有什么寓意
《鼠疫》是一部以象征手法写出的哲理小说。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划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在加缪看来,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值得注意的是,加缪在小说中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之际,特别是刻划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