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国海防
扩展阅读
股票价格与货币供给 2025-10-16 03:12:12
求未来股票的预期价格 2025-10-16 03:02:34

中国海防

发布时间: 2022-05-24 02:12:22

1. 谈谈中国的海防历史和现在的海防现状

从秦朝开始吧:
秦朝,徐福出海求仙丹,据说日本人就是那个时候带出去的童男童女的后代。
汉朝,基本上没有还没有海上的新闻,毕竟人类文明才起步。
三国时期,吴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庞大的海上贸易,因此当时属于富有的势力。
隋唐,倭患初现,当时的政权也开始打击倭患,但大多还是在陆地上打。
宋,南宋的海外贸易达到顶峰,但同时,也出现了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
元,主要是地面扩张,元跨革阆,少数民族的航海技术很差。
明清,开始闭关锁国。
目前,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海军一体化系统,从航母到潜艇再到补给舰都应有尽有,但都可以说和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比如说,航母还是常规动力,舰载机不多。
052系列的整合能力和美国的伯克级别还有很大差距,不论是导弹数量还是通用性。
未来,据说中国将在2020年前拥有4支航母舰队。
虽然我们目前在蒸蒸日上,但是,我想银河号的耻辱我们是不能忘记的。而且,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而膨胀,因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他,我们才有机会正正让我们的子孙在蓝色海洋中如暴风般肆掠。

2. 论述题,简述我国海防的历史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迪

摘要 您好,我是小向老师,教育学专家、教育问答专家,1v1咨询服务1000+人次,已经看见您的问题,马上为您解答《简述我国海防的历史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请给我三分钟时间作答,谢谢您的耐心等待。

3.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加强中国海防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洋务派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这是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巨大进步,结束了中国以往有海无防的时代。 洋务派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创办中国近代教育,如京师同文馆等。据统计,到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 洋务运动还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设置是早期中国近代化迈出外交的第一步.在外国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初,咸丰帝批准了奕欣等洋务派人士的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来源:数码设计

4. 近几年来中国海防取的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立足有效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和平安宁,按照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原则,上世纪60年代,先后与缅甸、尼泊尔、朝鲜、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6个国家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这是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高峰;90年代,又与俄罗斯、老挝、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6个国家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解决了边界领土争议问题,这是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二个高峰;2004年,我国与俄罗斯就解决黑瞎子岛等问题达成协议, 2008年年底,正式划定该岛边界,标志着中俄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解决。
目前,我陆地边界14个邻国中,除印度、不丹外,与其他12个国家全部划定了边界,为边界地区长治久安奠定了法律基础。在海上,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
与此同时,我国边海防交通条件大幅改观。据悉,从1994年起,国家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同步展开海防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47亿元,除修建了2.5万余公里边海防巡逻路外,还修建了7000余公里的边境铁丝网、3000余座边境管理辅助标志,以及部分边海防桥梁、码头、了望塔、执勤房、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这些边海防基础设施的建成,使我国边海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实现了从零散、单一、不配套,到成规模、多样化、成体系的历史性跨越,发挥了显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边海防通信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目前,我沿边沿海地区共修建光缆近3万余公里,全军所有边防连以上单位和多数固定哨所,所有海防团以上单位和大部分的海防营连均已联通光缆;边海防团以上单位和大部分边海防连队,开通了电话交换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3个业务网系。边海防哨卡“通信基本靠吼”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迄今为止,国家和军队在沿边沿海地区共修建100余个边海防监控中心、700余个视频监控站和部分岸对海雷达情报处理系统,多数口岸地段具备了视频监控能力。边海防监控系统已覆盖边境沿海重点区域,边海防情况掌握、指挥控制、信息传输、快速反应和执勤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5. 中国海防建设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和固定的编制。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体制(规定“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建立水军。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建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域,编练军队,才彻底平定了倭寇,海防得到了巩固。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御体系。如,海岸要塞: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海口要塞:虎门、温州、吴淞口、大沽口等;海岸要塞:福州、厦门、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江防要塞:江阴、江宁(南京)等。并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6.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摘要 您好!根据您的提问,中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7. 中国海防建设的含义及特征

加强海军建设,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防御型战略,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坚持海防与陆防并重。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广阔的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近年来,通过加大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加快推进海防建设有关立法等工作,我国边海防建设逐步向海防倾斜,南沙、西沙等重点海上岛礁建设显著加强,海上巡逻密度和管控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开启了海防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中文名
海防建设
原 因
我国边海防点多线长、交通闭塞
重 点
南沙、西沙等重点海上岛礁建设
目 的
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请采纳

8. 中国海防的主体是

中国海防的主体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为祖国的,领土完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9. 我国的海防建设起始于哪个朝代

先秦海防说

明史专家范中义认为:“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国家海洋局的杨金森在《中国海防史》“概述·海防前史”部分论及海防起源时,认为“齐国无疑是有了海上的设防。从“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而言,吴国也有了海上的防御。”另外,现代学者黄鸣奋著《厦门海防文化》和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编《福建海防史》等著作都是从先秦海防开始写起的。《中国海防史》中说:“这些事务虽然不是典型意义的海防,但与明代以后的海防事务有联系。把这些历史事务作为前史研究,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明代海防说

清代学者蔡方炳在其《海防篇》中说:“海之有防,历代不见于典册,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严于防自明之嘉靖始。”《广东通志》就有“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的记载。清代学者在考据方面的学术研究影响到以后的认识。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人们得出明朝中国有海防,并且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海之有防”并不是海防的起源,“历代不见于典册”,只是从海防一词来说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海防物质的存在。明朝开始有海防。这种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不仅因为明代出现“海防”一词,而且明代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卢建一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海防思想与海防体系的建立都应从明代开始。”范中义认为:“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战争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其他民族,而且仅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另外,由于明代为我们研究古代海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海防资料,因此中国海防研究的大多数成果多集中于明代,在海防制度、海防基础建设、海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对杰出的成果出现。

总而言之,人们分歧的产生在于学者分析问题角度的不同,有的从防御对象为外国入侵者的角度出发,有的把防御对象扩大到包括国内的各种海上敌对势力。中国海防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中国海防不应以海防概念的出现为标志,也不能以今天的海防概念套用古代海防。海防力量的出现、海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海防思想的萌芽都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海防起点的重要因素。

本文图文来源于“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都经过严格的审核,若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

10. 近代中国海防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在农耕文明时期曾利用海洋与世界多国进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历经唐宋至元明时,海洋活动日趋频繁,明朝时,东瀛日本的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从此针对外夷的海防出现,此后随着倭寇平息和海禁的实行,东南沿海的防务也完全废弛。但因漫长的陆上疆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王朝的防务中心依然为西北边疆,把相当的人力与财力用于维持北方的稳定,如修建加固长城、积极戍边的陆防举措一直是统治者所推崇的,即“重陆轻海”的防务观几乎占据了整个清晚期的历史。近代侵略战争以后,对外的防务观念以陆防为主,真正的海防则在清末海权思想传入之后。
一、战争对比下的沿海防务重要性凸显
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与军事变革,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殖民扩张联系在一起,打破世界的孤立与封闭,海洋成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扩张世界权力的焦点。这样一个海战频繁、海洋争夺剧烈的时代,而临海大国仍推行“禁海”和“迁界”政策,规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或地方官查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将海洋活动简单牵连到“交通外国”而危及统治,从而从海洋退缩。由此传统而形成的海防观念如1717年清康熙所执行的“以禁为防”、“重防其出”,并对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有较大影响,可见其防范的对象并非外部的海上强敌,战争形态已转变,落后的海防观念导致包括鸦片战争之内的多次御侮战争的失败。
首先,基于明制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防务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其认为西北防务重要在于:“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甚至对于台湾岛曾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于国家防务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固于中土,维持满清的思维。
其次,海洋战争的军种——水师的建立与衰弱。清前期曾因南明水军而重视水军建设,在顺治年间建立水军,后因对付郑成功才由河防扩至海防,伴随郑氏家族海上势力的剿灭与台湾问题的解决,水师的衰弱之势更甚。清王朝从18世纪中叶后开始衰弱,政治腐败加剧,军事实力下降。嘉庆时沿海舰船总数为890艘,比明朝万历年间江浙一地的战船少227艘,嘉庆时江浙一地战船为316艘,为万历时江浙战船的28.2%,与此同时西方各国海军逐渐完备,并对中国海疆构成严重威胁。以基础工业冶铁为例,鸦片战争前最好的炼铁炉为明末遗留的日产3600的铁炉,全年产量仅2万吨左右,不及英国的1/70、法国的1/17,1781年库银存量为7000多万两,1814年为1240万两,1840年为1035万两,1842年缩减至679万两,经济实力无法支持海军发展。在编制上鸦片战争前水师隶属于八旗和绿营,分省管辖无统一指挥,驻防分散兵力难以集中。水师战船种类繁杂但型号较小,配备火炮数量少且射程短装弹复杂不易操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惨败告终,对比中英海军实力,“中国的失败,不仅暴露出中国封建制度的衰朽,而且敲响了中国旧式水师的丧钟。”鸦片战争为中国第一次遭受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侵略在缺乏发展海权的内在经济动力和技术支撑的基础下,形成“重陆轻海”的守土防御的内向防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