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刘澜涛儿子刘冀阜以前是干什么的
政治
⑵ 榆林从古到今有哪些名人
榆林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
杨继业
(公元?--986年)北宋名将。父亲叫做杨信,山西太原人,本名重贵,原为北汉军官,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后,杨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今山西代县)抵抗辽兵。公元980年,辽兵入侵雁门关,杨业父子绕背夹击,辽兵死伤惨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皇帝更换,三路出兵伐辽,杨业战死疆场,卒年60岁左右。(杨家将)、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与岳飞齐名,女中豪杰梁红玉是其夫人)、杨家父子祖孙,在北宋时为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土,血洒疆场。其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述,后经评话、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的儿子。相传杨业有七子,他们是延玉、延朗、延浦、延环、延贵、延彬。杨业、延玉战死,延朗等继承父业,其中较有名的延朗(亦名延昭),即戏曲中的杨六郎。延朗死后,他的儿子文虎(亦名文广)随狄青南征,也是宋朝名将。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在辽大军压境地的情况下,杨业奉命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在与辽军激战中,由于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杨业身负重伤后仍奋力杀敌数百人,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擒。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其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北宋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 李自成
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洲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清,继续抗清斗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
张献忠(据说湖广济川就是因为其在四川杀人太多,但清史可信度有待考证)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被评为世界十五大农民起义之一,被毛泽东评为“陕北人骄傲”。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起义教案。还有中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禅,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隋唐两朝时期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民主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李子洲(中共第一个分支机构的创建者,建国前就以其名命名了一个县)、杜斌丞(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鼎铭(建国前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季鸾、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王兆相、闫揆要、安子文
⑶ 红庙村的历史沿革
据村中“三老”回忆,解放前红庙村不足40户,150多人,以童、许、李姓氏为多,童姓6户,许姓5户,李姓7户,另有张、王、闫、马等姓氏。村民大部分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流传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村中现能收集考察到的有古牌匾四块,童德林家的老屋中悬挂庆贺匾一块上书“丰道孟康”四字。已去世的许振海家保存有功德匾一块,上书“直正方端”四字。童春山家原上房的门顶曾悬挂有门头匾一块,蓝底金字,书“褚献犹许”四字。童德财家的老祖屋大厅上悬挂庆贺匾一块,上书“福衍箕畴”四字,“文化大革命”中借给儿子结婚为名,制作了木板柜,故得以留存。经考察,四块古牌匾皆为明朝后期至清嘉庆年间之古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村中曾出土石碑一重,上书姓名“童大有”,有大清皇帝圣旨赐封字样,并有曾在甘肃天水、清水县为官等字,在破“四旧”中被砸烂后不知去向。
红庙村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村子西边,人们习惯称为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再上去就是唐代有名的探花岭。据传说,唐代在进行科举考试后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第三名为探花,在参加了探花宴之后,常乘坐车辇到此岭游览,到南湖划舟,观岭侧紫薇、芍药等奇花异草以及漳浒芙蓉。此岭南北走向十里,高约三丈,岭北曾立有一块大石,镌刻“探花岭”三字。相传村西的头道岭上曾有张家古冢一座,竖立有墓志铭一座,上书“明赠玄武大将军”字样。据张姓守墓人后裔介绍,墓主人是其先祖张志明,原为明朝开国洪武帝朱元璋帐下一员猛将,在战斗中捐躯。从战场上只找回身子,头颅始终未找到。后皇帝赐铸了一颗银头,一同安葬于此地。
20世纪70年代,村子北部还有一约 2丈高的土台,面积约1亩地,上建有一座大殿,人们称楼台庙,民国中期曾在此设有私塾。庙背后东西有一长数里、宽3丈的深沟,据考证是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时挖掘的。村南偏东有一庙宇人称关帝庙,偏西叫娘娘婆庙,为妇女祈子之场所。民国后期已改建为小学。解放前村子南门外西边有一约五丈多高砖塔一座,为镇妖辟邪、佑护村庄兴旺和村民安康而建,经考察为明末清初之物。
村南村北原各有一个大涝池,大约都有一亩多地,为全村雨水汇集之地,也是夏日人们种田归来洗涤、妇女洗衣服和小孩戏水之地。文革后被填平,划成了宅基地。
另据甘肃省平凉市(地委)党史记述,革命烈士、共产党员周志学(1905~1932),长安附近西滩村人,1926年学校毕业后在陕西督办李虎臣部刘文伯旅某连任文书,刘镇华围攻西安期间,驻守在城南的红庙村担任该部团支部书记,从事兵运工作,后曾任陕西省总工会总干事。同年12月西安解围,1932年9月去固原地区参与发动兵变,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在开赴平凉途中被地主武装民团包围壮烈牺牲,时年27岁。
(二)
红庙村自古重教。清代长安私塾盛行,村村有塾,红庙小学堂也应运而生,主要传授“三字经”、“千字文”、“识字课本”或讲解“四书五经”。据《雁塔区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红庙、丈八沟、茶张村、漳浒寨设立4所小学堂。根据1906年大清朝颁布的上谕规定,学堂主要有德育、忠君、尊孔、尚实等课程。民国4年(1915)将小学堂一律改为小学校。开设有修身、演经、国文、算数、体操、唱歌等课程,学员不超过20人。解放初期,笔者曾就读于红庙小学。开始只设初小到四年级,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改设完全小学。当时语文课文主要有“狼来了”、“妈妈给我缝棉衣,妈妈缝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小猫钓鱼”等。算术仅为一般的加减乘除,学校教师不足10人,学生100余人,主要为附近袁旗寨、郁家庄、铺尚村及红庙东西两村的农家子弟。2009年红庙小学进行了改建,拆除了红瓦蓝砖土木建筑的教室,投资85万元建起了三层教学大楼。2010年,红庙小学有教职员工16人,其中任课教师14人。有教学场地7.7亩,校舍2000平方米,班级6个,学生300名。另设幼儿班,招收学前儿童43人,幼儿教师3人。百年以来在该校就读学子万余名。
20世纪50年代,红庙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童崇正(1937~2003),就读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先任教西安市52中学,后任西安东方大酒店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等。村民童致远(1932~1997)曾任陕西省民族书画院理事,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涉,诗词戏曲无所不能,曾根据日本书法爱好者、电视剧导演花松正卜先生的名字,创作了一首歌颂中日友好的七言冠顶诗,并写成书法作品赠给花松正卜先生。诗曰:
花红叶绿满园香,松茂竹苞青春长。
正值紫气东来日,卜筮龟灵见吉祥。
童致远去世三周年之际,日本友人花松正卜先生专程前来悲痛悼念亡友,虔诚焚香叩拜,在红庙村传为佳话。
退休干部许正杰(1932~2010)原任西安锻压机床厂厂长,是1965年陕西省7名劳动模范之一,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和1965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同年12月10日在西安参加中央西北局召开的西北工业交通会议,受到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等领导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红庙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为主。1980年实行家庭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根据政府规划,才开始一部分土地种粮食,一部分土地种植蔬菜,红庙村的蔬菜在附近的七里八乡出了名。凌晨成群结队的人力三轮车装满各种新鲜蔬菜出发,下午空车陆续返回,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单一的种粮逐渐转变为种植经济作物,村民也渐渐摆脱了长期贫困的面貌。
1999年,红庙村的农业经济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外资、土地出租,开始了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商品经济、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年就引进10余家企业投资租地办厂,产生了陕西巨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生态园、西安雁塔探花岭现代农业开发中心、西安雁塔万花岭苗圃、西安现代高效种养殖场、西安秦川牛养殖基地等一批个体企业。全村共出租土地450亩,先后有60户村民受益。有10多户村民自筹资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庭院办起了粉丝加工厂。
随着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南伸展,许多高科技企业与村庄“零距离”接触。大批务工人员涌入城中村租房居住,红庙村原来的一条街道也变成了三纵四横的格局。村民房屋大部分都盖到了三层,90%的农户都成为了房屋出租户,没有一家从事种田的农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超过了2010年雁塔区丈八街道办年人均9391元的收入水平。
1984年自筹资金46万元完成了全村大部分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以后又修建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2009年投资60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塔和管网设施。恢复了两家卫生所,村民都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投资10万元修起了村民健身活动场所,购置安装了运动器械。投资60万元,修建起村委会办公大楼。526、502路中巴车,928路公交车,户县公共汽车都在红庙设站经过,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