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仓廪实而知礼节
扩展阅读
唐艳 2025-05-20 01:49:17
新城控股股股票代码 2025-05-20 01:47:05
美团股票代码是什么意思 2025-05-20 01:45:24

仓廪实而知礼节

发布时间: 2022-12-26 18:12:48

㈠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背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1)仓廪实而知礼节扩展阅读

一、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二、作者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理论旁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

㈡ 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什么意思

1.拼音
(仓廪实而知礼节)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下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又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含义
字面意思是:只要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

2.从物质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关系角度的理解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完善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四、物质基础不是决定人思想素质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也会影响人的素质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仓禀实则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3.出处
一说:
管仲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二说:
另有说此训出自孟子,未考。

㈢ 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指什么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句最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为了阐述的是一种富民的思想,只有国富民强,统治才能稳固延续。

2、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改动一字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此句的意思为:储存谷物的屋舍、粮仓殷实,人们就会懂得礼仪、礼貌;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不愁饥饿寒冷,人们就有荣辱观,知道荣誉和耻辱。引申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4、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5、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进的物质,注定不会有发达的思想、社会和精神文化。

㈣ 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为春秋齐桓公的谋臣管仲之语,在《管子.牧民》一书里的原文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把“则”字改为“而”字,一直沿用至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粮食充实后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的荣辱,也就是说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要使人们讲究礼节,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当人们在生活富裕且拥有丰富的物质保障基础之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这时候就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不能让"富贵思淫欲"之类的低级趣味精神刺激泛滥成灾,应该追求健康高尚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和崇高礼仪道德风尚。

㈤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5)仓廪实而知礼节扩展阅读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两汉作者司马迁的《管晏列传》。

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指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

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出自《管子·牧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管子》简介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㈨ 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

仓廪实而知礼节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
【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
【其他版本】仓廪实则知礼节。(出自《管子—牧民》)
【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