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王为人长颈鸟喙”
长颈鸟喙
指阴险狠毒者的相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句活是说不宜和越王一起享福。
[历史背景]
越王勾践被难时多亏有范蠡跟随左右在吴国当人质,越国的事物都委托文种大夫做主。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攻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文种不听,后被勾践所杀。
说明了范蠡此人识人的水准实在很高。
② 赵武灵王为人一生英明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被饿死的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武灵王被饿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战国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引领时代风潮,为中华文化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时代人物中,最具有改革特色,敢为天下先的人物那就是英武的赵武灵王了。
赵武灵王在时代的潮流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革新,把华夏几千年来的穿着传统给打破了。为了让赵国能在军事上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有优势,在赵国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胡服骑射,经过他的不停在各王族,大贵族等有影响人物的说服下,胡服骑射在赵国得以在全国推行,从而使得赵国一时成为当时的军事大国,在同周边的诸侯国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而赵武灵王因此大名远播,秦国的秦武王赢荡在周王室举鼎绝膑而亡后,更是动用赵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帮助秦昭王即位,更是达到了人生高峰。
事物都是有两极性,盛极必衰,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一
到达人生高峰的赵武灵王,也没有什么更高的人生目标了,所以就早早就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小儿子赵何。希望自己在世的时候能多扶持,以让赵国能延续现在的辉煌时期。
小儿子赵何当了王位后,所有的辅政大臣也都以新王为国君给予最大的支持,所以赵国的政治局面还是很平衡的过渡了。而只掌管军事的赵武灵王,就可以安心的训练军队,加强装备,修葺战车以更多精力去对像中山国用兵了。
不时还找亲政的主要大臣来谈论政事,对政事做得不满意的地方,又常常加以指责,搞得新君和大臣都很难堪,渐渐的赵武灵王与新王和大臣就产生了不少矛盾。新君作为儿子的又不好说什么,大臣也不知到底是以哪个的为准,这样的矛盾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
赵武灵王离开了政治后,来自己身边谈事和拉拢他的人不断的减少,让他感觉到被冷落了。这应该都是正常现象,而他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就暗地里去找主要的大臣商量是否可以也让他再亲政,大臣回绝他后,他更气愤。
他为了夺回权力,自作主张地把赵国最大的代地封给了他的大儿子公子章,以此来与新君和大臣的对抗。这自然引来了新君的不满,这不是明摆着要把赵国分成两个国家的趋势嘛?新君经过多年的经营,羽翼渐丰,开始谋划防备要除去公子章。
而公子章得到了其父的封地后,以为其父有意要立他为王,加上早年本来就是太子,只是赵武灵王当时与新君赵何的母亲关系而改立了赵何为太子,赵章一直为此而耿耿于怀,现在有了机会就积极地准备发动政变。而就在他谋划好政变时间后,不料内部有人先告知了新君,让新君提前发起对公子章的追杀。公子章失败后就跑到了赵武灵王的宫殿中躲藏起来,而赵武灵王也掩护他躲在其宫中,最后新君在赵武灵王的宫中把公子章给杀了。
新君认为一定是赵武灵王与公子章一起合谋政变这件事情,所以派出军队日夜守卫着赵武灵王的宫殿,不给他食物。赵武灵王经过几个月,把宫里的食物全吃完了,最后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就这样活活地被饿死在宫中。
赵武灵王作为战国时期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了国家,不断的想办法去克服遇到的问题,针对与作战国家的特点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这样一个卓著的人物,最后因为怜悯儿子而引起内乱落得这样的下场,都是自己对权力的过度依恋,最终导致这样的结局。
③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越王的为人,脖子长嘴像鸟喙,看人像鹰走路像狼。我们可以和他共同经历患难,但不可能和他共同享乐;可以和他渡过艰险,但不能和他在和平的时候共同相处。你要是不走,他必定会加害于你。
这是范蠡告诫文种的一段话。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告诫文种要知退,然而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节选原文:
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译文:
我听说天有春夏秋冬四种季节,春天生长而冬天消亡。人生也有顶盛也有衰的时候,平安到了头就是灾难。了解了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退让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亡,而且能够很及时地把握进退存亡的时机,也只有贤人才能做的到。我虽然没有什么才华,却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让。
高飞的鸟已经没有了,好弓箭也就将要被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被逮光了,好的猎犬就要被杀了吃掉了。越王的为人,脖子长嘴像鸟喙,看人像鹰走路像狼。我们可以和他共同经历患难,但不可能和他共同享乐;可以和他渡过艰险,但不能和他在和平的时候共同相处。你要是不走,他必定会加害于你,你应该明白这事。
(3)王为人扩展阅读
《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
该书钞撮古史,编年记事,以补《国语》、《左传》、《史记》不足之处,如吴兵破楚入郢之役、孙武为吴军之将等记载较详。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如《越绝书》,一些传闻异说不能存其原貌,甚至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吴、越之事。
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书不类汉朝之文,近于小说家言。其内容确有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人物的刻划,故事情节的描写,像后世的演义体,因而对后世的文学有一定影响。唐代俗讲中的《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中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都是以此书为依据改编的。
赵晔少为县吏,奉命迎接督邮,他感到非常耻辱,就丢弃了迎接督邮的车马逃走了。他来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找到经师杜抚传习《韩诗》,彻底得到了杜抚的真传。他在资中呆了二十年,既不回家,也不给家里捎信,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为他举行了葬礼。
后来杜抚死了他才回家,州刺史要任命他为从事,被他拒绝了,后被州里举荐为“有道”(汉代举荐贤才的一个名目),终老于家中。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后来蔡邕至会稽,读到《诗细历神渊》,大为感叹,以为比王充的《论衡》要强得多。蔡邕回到京师洛阳,开始传授《诗细历神渊》,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赵晔的著述后来都已失传,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④ 王为人的个人简介
曾任丹麦瑞声达助听器公司
国际采购部亚洲经理.
瑞士AXAri加湿器公司
副总经理
惠普/安捷伦公司
采购和材料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