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自然灾害都有什么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于1959年至1961年期间,这是全国出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最为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那么三年自然灾害都有什么灾害,下面一起来看看。
1、 干旱。1959年1至4月,河北、黑龙江等地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的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至5寸深,为历史罕见。同年6至8月江淮流域出现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已达821、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2、 霜冻。1959年4至5月,严重的霜冻灾害造成华北、黑龙江等地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3、 水灾。1959年2至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同年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等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4、 台风。1959年7至9月,在东南沿海地区连续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风级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1960年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
以上的就是关于三年自然灾害都有什么灾害的内容介绍了。
『贰』 3年自然灾害是哪几年 3年自然灾害简介
1、“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1960年和1961年。
2、1962年,“1-9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去冬以来,南方湘西北、粤北、川北、苏北、皖中地区雨雪稀少,2月约有100万公顷呈旱象;3月,旱区扩至豫、鄂、黔、陕等省,共计360万公顷……
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呼伦贝尔和乌兰察布地区、晋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区,旱期长达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断、人畜吃水困难……年内,旱灾波及北方为主的24个省区(市)2174.6万公顷农田,成灾面积878.4万公顷。”
人们习惯上将这几年的灾害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从干旱灾害的延伸和转移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干旱灾害,大致延续了四年。时间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黄河流域、西南、华南为主,1961年春夏秋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连续干旱为主。
以及1962年春夏、夏秋的华北黄河流域、东北的干旱。人们在谈论和研究中往往忽视了1958和1962年也是较大旱灾年,从宏观角度看,集中在1959-1961年的特大干旱,是有一个发展、高峰、减弱的过程的。
『叁』 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急急急!!!
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肆』 导致地球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人类多年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
2、人类工业大肆发展,空气严重污染,大气被破坏,于是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水位上升,导致洪水等灾难。
3、人类过度活动,城市面积的扩张减少了绿色植物的数量,树木被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
『伍』 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简述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
1、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2、二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
3、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陆』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地球上有很多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指的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那么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是什么呢?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1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
①植被的破坏 ②森林的锐减 ③过度的开垦 ④物种的灭绝 ⑤人口的膨胀.
①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已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②森林锐减,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致使森林生态系统衰退.
③过度开垦,使土地严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积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减弱,导致风沙加大,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开采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环境严重恶化.
④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
⑤人口的会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增加的人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般研究的自然灾害基本是属于地质灾害
1、地震:一般多由地壳板块边界和断裂处形成,如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地震都是印度板块俯冲龙门山断层,此外还有水库积水过多,人工挖掘等导致地震。人工导致可以从环境方面治理,地层压力与层压力计算,开发中注重保护。
2、火山:也多事由于地壳板块边界处形成,如冰岛或山。因此地震火山伴生性很强,如太平洋环形地震火山带。地下水的检测,硫化物的检测
3、斜坡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是地层松动,主要是风化作用的结果,伴生有泥质易滑动的物质风化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加固堤坝,注意排水。
4、地面地质灾害:地裂,岩溶(碳酸盐岩溶解),地面沉降(地下水变动)都与水作用相关。地下水不要过度开发。
5、洪涝旱灾;大气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循环失衡,循环中断形成旱灾,过多集中形成洪涝。保护环境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2
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二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
三是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
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3
自然灾害的危害
1、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2、食物短缺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3、燃料短缺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更是如此。
4、水体污染
洪水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造成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5、居住条件被破坏
水灾、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都会对居住条件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开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
『柒』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①植被的破坏 ②森林的锐减 ③过度的开垦 ④物种的灭绝 ⑤人口的膨胀.
①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已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②森林锐减,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致使森林生态系统衰退.
③过度开垦,使土地严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积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减弱,导致风沙加大,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开采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环境严重恶化.
④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
⑤人口的会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增加的人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捌』 大灾三年是什么意思啊
大灾三年的意思通常是说:城市连续3年都需要不同的自然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中国国土空间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玖』 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1960年、1961年这三年。三年自然灾害也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的警示:
1、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生产力,增强人类改造力。“大跃进”时期只强调了人的因素,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而没有强调提高人掌握科学技术的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工具水平、认识自然界灾害作用,则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
2、必须正确认识生产力状况,采取适应其发展的生产关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惩罚。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推行大大超前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使损失大大超过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
『拾』 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三年自然灾害是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且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1960年,灾情继续扩大,北方持续爆发特大旱灾。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
以1952年以来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粮和减产常例计算,在1959-1961年连续三年每年多减产粮食达838万吨,减产幅度达15%,按以前口粮平均消耗水平,大约空缺了2800万人口口粮。而这个减产幅度,是高于50年来同等受灾率条件下的减产幅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