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写的什么意思
意思:
最近也是最远的方向是东和西,最深也是最浅地方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亮的物体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和妻。
出处:《八至》唐代·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注释:
1、至:最。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2、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3、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1)至亲至疏夫妻扩展阅读
背景:
此诗充满了人生的感悟,是李季兰成年之后的作品。李冶成年以后成为了女道士,与男士们有了交往。据说后来恋上了一个僧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赏析:
此诗由远近东西到深浅清溪,再从高明日月,又到亲疏夫妻,诉尽了人生无奈的颓靡之态,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意义的真相。
夫妻间本可以誓同生死,更可以不共戴天。这其中的爱恨微妙,让人有颇多的感慨,平常女孩是想说也说不出来的,一定是要曾经沧海,才能有所感悟。 也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B. 至高至远明月至亲至疏夫妻是什么意思
至亲至疏夫妻的意思是最亲密也是最疏远的是夫妻。
出处:唐-李治《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白话释义:最近与最远的是东方与西方;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澈的小溪。最高的最亮的是太阳与月亮;最亲密最疏远的是夫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C. 至亲至疏夫妻全诗解释 至亲至疏夫妻全诗解释是怎样的
1、《八至》全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2、《八至》解释
最近的和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近和最疏远的是夫妻。
3、《八至》赏识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从内容上说,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和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一样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D. 至亲至疏夫妻是什么意思
至亲至疏夫妻的意思是最亲密也是最疏远的是夫妻。
出处:唐-李治《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白话释义:最近与最远的是东方与西方;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澈的小溪。最高的最亮的是太阳与月亮;最亲密最疏远的是夫妻。
(4)至亲至疏夫妻扩展阅读:
唐朝女才子李治的《八至》是一首六言诗,因为诗里一共出现了八个“至”字,所以题目叫做“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是说,东西两个方向,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如果从东西两个方向相向而行,那么,东西就会是世间最短的距离,几乎可以达到“零距离”,如果从东西两个方向相背而行,那么东西就会越来越远,永远不会有交集。这句话充满了哲学的思辨。
“至深至浅清溪”,清澈的小溪本来应该是很浅的,可是很多时候因为它对周围景物的倒映,人们又往往觉得他是深不可测的。世界现实这样的,表面的虚假景象往往掩盖了它真实的本质。
“至高至明日月”这句和好理解,我们能看到的最高的最亮的就是太阳和月亮。
前面三句讲的三个道理,就是为了这句的铺垫,这是本首诗歌要告诉世人的一个生活真理:世上最亲的是夫妻,人生在世,能陪你走过风风雨雨的时间最长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妻子或丈夫,如果你们俩能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这将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可是如果夫妻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是感情破裂,恐怕这个世界上和你最远的人就是你的妻子或丈夫了。
E. 至亲至疏夫妻什么意思
“至亲至疏夫妻”的意思是:最亲密也是最疏远的是夫妻。出自《八至》,是唐代女诗人李冶创作的六言诗,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全诗为: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F.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高处也是最明亮的是日和月,最亲近也是最疏离的是夫妻。
出自唐代女诗人李冶《八至》,原文为: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译文: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6)至亲至疏夫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充满人生感悟,当为李冶(李季兰)成年之后的作品。李冶成年以后成为女道士,与男士们有些交往。据说后来恋上一个僧人,有感而作此诗。
思想主题: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从内容上说,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作者简介:
李冶(730年-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唐朝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刘长卿对她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G. 有句诗文“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出自】《八至》,全文24个字,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拓展资料
【作者】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译文】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赏析】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
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诗歌语言淡致,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H. 至疏至亲夫妻
“至亲至疏夫妻”这句话出自唐代女诗人李治的《八至》,说的是夫妻之间可以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也可以形同陌路,相忘于江湖甚至是不共戴天。初读此诗还是少不更事的年纪,所以根本无法理解李治诗中所感,现今再读,却只能感叹句:初识不知词中意,再读已是词中人。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治《八至》
很多人都羡慕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其不知从校服到婚妙的婚姻,婚后也有苦悲。有人曾对婚姻做过如下总结:幸福的婚姻百里挑一,不幸有婚姻千篇一律。仔细想想,还真就那么回事。大多数时候我们倾听到的都是婚姻中的不幸,但却逃不过被催婚的命运。用老一辈的话讲就是,哪有什么一辈子的顺遂,都是过着过着也就过来了!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正在经历怎样的婚姻生活?获得点赞和评论最多的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从校服到婚纱,第一对夫妻的生活像极了生活中的大多数。老公跟老婆都是高学历,但不在一个城市。结婚那年为了不异地,妻子选择辞掉高薪工作只身来到老公的城市打拼,却不想新找的工作做的并不顺心。丈夫心疼老婆,鼓励老婆说:如果真不顺心就辞职吧,你不是打算深造吗,要不继续读博吧。有了丈夫的支持,妻子义无反顾的辞职开始申请读博,虽然没有工作,但老公月收过万,自己也可以领到国家补助,小日子依旧过的挺滋润。
转折出现在妻子读博之后,那时小俩口刚买房子不久,妻子发现自己怀了孕,二人商量之下妻子选择休学产子,生活的重担便完全落在了丈夫的身上。在妻子的描述中,自己曾与丈夫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争吵,都是因为钱。大意是丈夫觉得她双十一买的东西太多了,另一次则是她没忍住给自己买了一件衣服。细数双十一的囤货,除了妻子自己的一个四十块钱左右的眼镜架,其他不是孩子的尿不湿,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至于妻子的衣服,除了婚前的几件像样衣服外,那段时间妻子身上的衣服都是几十元,便宜不说,长期穿着有些已经变形,甚至婆婆都曾劝过她给自己买几件好一点的衣服。可即使是这样,丈夫还是嫌弃妻子花钱多。换位思考下,是现在丈夫一个人赚钱,妻子体谅丈夫,那丈夫有站在妻子的立场想过吗?
当然,后来老婆博士毕业后,家庭生活压力得以缓解,两人加一孩子的小日子也越发幸福了起来……
同样是这个问题,另一个的回答却分外令人羡慕。在这位妻子的描述中,每天早上起床,丈夫同样是这个问题,另一个的回答却分外令人羡慕。在这位妻子的描述中,每天早上起床,丈夫会抱着孩子逗她说:给娘娘请安,娘娘吉祥。
日常生活中,两人会和孩子一起闹腾,嚯嚯家里。甚至因为觉得孩子的零食好吃,她会偷偷吃,然后在某个偷吃孩子奶豆的夜晚发现丈夫也在偷吃孩子的奶豆,然后以后孩子的零食买三分,一人一份……这样的婚姻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底下的评论无一不是又吃了顿狗粮。
所以婚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但最终的结论只有两个:幸福或者不幸。
看过《红楼梦》的小伙伴应该都对王熙凤和贾琏的夫妻生活有所了解。这两人的生活活脱脱就是“至亲至疏夫妻”,最初王熙凤和贾琏的生活多幸福,贾琏可以说对王熙凤是千依百顺,可最后了,当尤二姐出现后,贾琏对王熙凤的感情就变了,当知道尤二姐被王熙凤逼的吞金而死,贾琏直接拿着刀要砍死王熙凤,这可真是爱你时你是全世界,不爱你时你算个屁!
婚姻是什么,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喜欢想要永远在一起而步入婚姻,仅仅是到了适婚年纪被父母催婚,最后随便找了个合适的便以交差为目的结婚。婚后尽自己该尽的义务,按时回家,上缴工资,却不愿与妻子沟通。也就是所谓的丧偶式婚姻。
最近在看渡边淳一的《孤舟》,一直期盼退休的男主人公威一郎在终于退休后,面对退休生活无所适从。
没退休时,他期盼退休,想着终于有时间可以看看以前没有时间看的书,多陪陪妻子,和妻子一起去旅游。可当他真的退休后才发现,除了整日待在家里,他几乎什么事都没做。妻子的一天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什么时间和朋友一起看电影,什么时间去上瑜伽课……曾经幻想的陪伴,旅游通通没有发生,这样威一郎无所适从。
以前他上班都是妻子送他出门,然后询问他晚上几点回家,那是他就得不耐烦,觉得被监视。如今却变成了妻子每日出门,他询问妻子回家的时间,对比他开始抱怨,最后也只能改变自己,接受这样的生活。毕竟,丧偶式的婚姻是从他开始不愿跟妻子沟通。只是等到他退休后,妻子反过来将这一切如数送还给他,仅此而已!
为了缓解这种状态,威一郎开始尝试走出家门……其实婚姻中,最大的忌讳便是将对方变成你的全世界,这样不仅失去了自我,还困住了对方。倘若一方拒绝沟通,另一方就失去了整个世界,于婚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旦退休,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全都是没有什么可安排的空闲,哪里还需要抽什么时间,所有时间,都是闲暇。
——《孤舟》
何炅曾在节目《深夜食堂》中说:“在一段关系里,最重要的,不是外貌,也不是面包,甚至不是忠诚与否,而是分享。”你愿意告诉她工作中所发生的,即使枯燥无味;她愿意向你倾诉生活中所遇见的,哪怕是琐碎的,交流沟通,夫妻至亲,远至疏。
文章首发公众号:《毛小豆的小六》,欢迎关注。
I. 李冶的那首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说的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月,最亲密也是最生疏的是夫妻。
J. 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夫妻
文/竹溪云山
话说这夫妻关系,最著名的话,莫过于这三句。
《增广贤文》:“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俗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刘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一句是褒义,一句是贬义,一句是没良心。
唐代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把这夫妻关系,就说得很有意思和到位了,李冶成年以后成为女道士,与男士们有些交往,据说后来恋上一个僧人,有感而作此诗。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泰戈尔的名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而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当然这仅限于单相思或婚前的美丽神话。一旦成了夫妻,这“至亲至疏夫妻”,很多时候便成了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据说夫妻相处之道,有两种比较好的模式,一是,一言不发,保持相对沉默,该干嘛,干嘛;另一种是,尽量说废话,无关紧要,不会较劲,引起争执。
至于如林语堂的: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这“听爱人讲情话”,比中大奖还难了。不少夫妻,不一句话把对方噎死就算够意思了。
西方有句名言:“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仿佛人与猩猩的区别”。
中国有句名言:“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指有的人,比如夫妻,有的相处到老,精神上还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车交谈便一见如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托尔斯泰82岁高龄时弃家出走,离开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最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屋里。
据研究发现:女人平均寿命比男人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女人通常不需要和女人生活在一起。
有专家说,男人寿命没有女人长,很多时候是被女人气得。因为,和女人沟通很累,说话没逻辑,不讲理,情绪还很激烈。
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没出息的男人的托词,总之是有些说法的。
其实男人内心最希望的,应该是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的那种感觉: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多柔情似水,体贴入微,让男人无可抗拒。
作者陈玉兰是唐朝诗人王驾的妻子,这王驾似乎不太熟悉,但提起他写的《社日》,就鼎鼎有名了: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对诗人夫妇就称得上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令人钦羡了。
女人最感动的诗句,当然就是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写的催人泪下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当然这元稹,后来也并非如诗所述,那么悲催和钟情,“取次花丛懒回顾”,说说而已,没多久,就前度刘郎今又来,梅开二度,迎娶新人了。
当然,女的也不弱,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天,庄子出游,看见一座新坟,有一少妇挥着扇子在使劲扇坟。庄子很奇怪,问:“你为何扇坟啊?” 少妇回答:“这坟里埋的是我老公。他死前跟我约定,要等坟土晒干后,我才能改嫁他人,所以我想尽快把它扇干。”
所以,这下男人和女人算是扯平了。
一201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