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贾芝
扩展阅读
缠身 2025-09-17 05:14:08
可以让别人帮买股票嘛 2025-09-17 05:07:47
大疆DJI股票行情 2025-09-17 04:53:08

贾芝

发布时间: 2023-01-02 08:22:05

A. 贾芝的介绍

贾芝,男,汉族,原名贾植芝,1913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资深荣誉委员。

B. 贾芝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吗

字面意思:子孙后代绵延不息,杰出人才辈出;夫妻恩爱和睦,白头偕老。

这一联总的来说是对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美好祝福,人丁兴旺,家庭和睦是家门兴旺的重要因素,自古就很看中。上联中“芝兰”是两种香草,文言一般指子孙后代,意为子孙后代繁盛的意思。它是一个褒义词,常用来指代优秀,杰出的子弟。下联中“琴瑟”是两种乐器,相传为伏羲所发明,文言一般指夫妻,意为家庭和谐和睦的意思。
外延知识:清朝有一本《红楼梦》的续书,书中提及贾宝玉出家之后,贾家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儿子取名字的情节,由于贾宝玉的嫂子李纨有儿子贾兰,取“芝兰双秀”的美好祝愿,于是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儿子取名为贾芝。

C. 阿凡提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是谁国籍是什么

作者赵世杰,国籍是中国。

赵世杰,1932年出生,现为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

1955年开始发表翻译作品,1958年推出首本搜集翻译为汉文的《阿凡提的故事》。

其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阿凡提的故事》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它的修订本被《中国少年报》列为“1982年红领巾读书奖活动”的10本推荐书目之一,并被北京市教育局列入“小学生丛书”,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发行。

赵世杰被誉为“阿凡提之父”。其事迹已被收入多种辞书。

(3)贾芝扩展阅读:

名人推荐

阿凡提确是维吾尔族众口称赞的一个智囊人物和代言人。他是一名勇于反抗剥削阶级和各种歪风邪气的斗士,举止幽默,笑话连篇,甚至有些傻气,却是真理的化身和人民的代言人。他确是一个“世界性的笑话大师”。

阿凡提也该为赵世杰讲一个衷心感谢他的新故事了。

——贾芝民间文学研究家

我与阿凡提结缘长达60余年,他的故事教会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果麦的版本精选了阿凡提最好玩最机智的故事,独特的设计树立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阿凡提形象;轻快的语言和新颖的配图能激发读者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值得细细品读。

小朋友们,打开书让阿凡提走进你们的阅读世界吧。

大朋友们,打开书唤醒童年记忆中的那个阿凡提吧。

—— 赵世杰

D. 民间文学活动家贾芝的夫人是谁,介绍一些!

贾芝的夫人是李星华,是李大钊先生的长女。

她的生平介绍如下:
李星华(1911-1979).1911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她有两个弟弟:李光华和李欣华;有一个妹妹:李炎华。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
1979年病故,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享年68岁。

E. 贾芝的人物生平

1938年,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38年,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从事法文翻译、诗歌创作;
1943年,创办延安中学,任政治委员兼教员;
1948年,创办延安大学文艺系,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
1949年3月,到北平,在文化部编审处工作;
1950年,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历任党组书记、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
1950年,创编《民间文艺集刊》;
1951年,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支部书记、编辑部主任;
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任执行副主编;
1979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0年,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任社长;
1982年,创办《民间文学论坛》任主编。
1982年,离休。

F. 红楼梦中出现的丫环及其主人

红楼梦中出现的丫环及其主人, 红楼梦中所有出现的丫鬟的主人

红楼梦人物关系详细列表 贾府旁支:贾代儒(司贾家俬塾)(孙--贾瑞)贾琼母(贾琼--子,四姐儿--女)贾王扁之母(贾王扁--子,喜鸾--女)娄氏(贾菌--子)周氏(贾芹--子,)五嫂子(贾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贾璜(妻--金氏,金氏嫂--胡氏,胡氏子--金荣)贾府宗族: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贾荇,贾芷;贾氏族亲:香怜,玉爱 宁国府:贾演(宁国公)--焦大(奴,老仆)--来(赖)升(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乌进孝(黑山村)--俞禄(小总管,张财家的,丫环--万儿,兴儿)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贾敷(贾代化长子)(无情节)贾敬(贾代化次子,进士)贾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妾--佩凤,携鸾)(妻--尤氏,尤氏继母--尤老娘,丫环--茄官--优伶之一)(丫环--银蝶、文花、炒豆儿,小厮--喜儿、寿儿)(尤二姐--贾链私房妾--吞金自尽)(仆--鲍二、鲍二家的,丫环--善姐)(尤三姐--未婚自杀)--柳湘莲(仕子,小厮--杏奴)贾蓉(贾珍庶子,五品龙禁尉)(后续弦)(妻--秦可卿,丫环--瑞珠,宝珠)--(秦业--养父--营膳郎)秦钟(秦业养子,秦可卿之弟)(智慧儿--水月庵小尼姑,智慧儿师父--水月庵净虚)(净虚徒弟--智善、智通)贾蔷(贾珍养子)--龄官(贾府十二优伶之一)贾惜春(贾敬女,出家)(丫环--入画、彩屏、彩儿--彩儿的娘)史家:史侯(保龄侯尚书令)史侯女--贾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史湘云(父非侯,丫环--翠缕--缕儿,葵官--优伶之一--韦大英)(奶妈--周奶奶,丈夫--卫若兰)王家:王公(都太尉统制县伯)子(王公连宗宗侄--王成父)(王成,子--王狗儿,子妻--刘氏--刘氏母--刘姥姥)(孙子--王板儿,孙女--王青儿)长子(王公孙)(王仁--子,王熙凤--女--贾链妻--王夫人的侄女、侄媳)王子腾(王公孙,京营节度史,九省都检点)(婿--保宁侯之子)王夫人(王公孙女)--(贾政妻,王熙凤的姑妈)薛姨妈(王公孙女)--(薛公孙妻,薛宝钗、薛蟠母,王夫人、王子腾妹)薛家:薛公(紫嶶舍人)子--子(薛公孙一)薛蝌(子)(妻--邢岫烟--邢夫人侄女,丫环--篆儿)薛宝琴(女)(丈夫--梅翰林之子,丫环--小螺,豆官--优伶之一)子(薛公孙二)--(妻--薛姨妈,当铺总管--张德辉)薛宝钗(女,贾宝玉妻)(丫环-莺儿-黄金莺,文杏,蕊管-优伶之一,莺儿母)薛蟠(子)(妻--夏金桂,丫环--宝蟾,小舍儿)(夏母--夏奶奶,乳父--老苍头)(妾--香菱--甄英莲--秋菱,丫环--臻儿)(香菱父--甄士隐)(香菱母--封氏,封氏父--封肃--后接济贾雨村)荣国府:贾源(荣国公)--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荣府总管--赖大--赖大家的(赖大子--赖尚荣--州县官)(柳二媳妇的妹子,厨房中柳二媳妇,柳二女-五儿)(荣国府其他仆役:来兴、单大良、单大良家的--单大娘)(吴兴登、吴兴登媳妇,戴良、钱华、余信、余信家的)(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吴兴家的、郑华家的)(来喜家的、王兴媳妇、郑好时媳妇、张材家的、老祝妈)(老田妈,丫环--喜儿--非贾珍处小厮)(丫环--可人、彩鸾、靛儿、良儿)(宝官、玉官、药官--优伶之三)拢翠庵妙玉贾雨村(连宗宗侄)(怀疑有误--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原黛玉家师)(后续弦杏娇--封肃丫环)贾代善(荣国公子)(妻--贾母)--(三子:贾赦,贾政,贾敏--女)(丫环--鸳鸯,鸳鸯父--金彩,金彩子--金文翔及媳妇)(丫环--鹦鹉、琥珀、翡翠、玻璃、珍珠--非袭人)(丫环--文官--优伶之一,丫环--傻大姐--傻大姐的娘)贾赦(贾代善长子,一等将军)(妻--邢夫人)--(邢夫人胞弟--邢德全)(邢夫人兄嫂--邢忠夫妇,邢忠女儿--邢岫烟)(妾--嫣红、翠云,丫环--娇红、秋桐)(陪房--费婆子、王善保家的)贾链(贾赦庶子、同知) (妻--王熙凤)(女儿--巧姐)(仆--来旺儿及媳妇)(来旺儿儿媳--彩霞--贾政妾周姨娘丫环)(妾--秋桐--邢夫人丫环)(丫环--平儿、丰儿、小红-红儿-林红玉)(林红玉父--林之孝--总管,林之孝家的)(乳母--赵嬷嬷)(赵嬷嬷子--赵天梁、赵天栋)(小厮--兴儿、隆儿、庆儿、彩哥儿,仆人--昭儿,王信、王信媳妇)贾琮(贾赦庶子)贾迎春(贾赦庶出)(夫--孙绍祖--指挥)(迎春乳母,乳母儿媳--王住儿媳妇)(丫环--司棋--王善宝的外孙女儿,丫环--绣桔、莲花儿)(司棋婶娘--秦显家的,司棋姑舅兄弟--潘又安)贾政(贾代善次子,工部员外郎--怀疑有误)(妾--赵姨娘)--(兄弟--赵国基)(丫环--小鹊、小吉祥)(妻--王夫人、妾--周姨娘,陪嫁--周瑞家的,周瑞及婿冷子兴)(丫环--金钏儿、玉钏儿)(金钏儿、玉钏儿母--白老媳妇)(丫环--彩云、彩霞、绣鸾、绣凤)贾珠(贾政长子,病死)--(妻--李纨,丫环--素云、碧月)贾兰(贾珠遗腹子)贾元春(贾政长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丫环--抱琴)贾宝玉(贾政次子)(寄名的干娘--马道婆)(丫环--花袭人--珍珠,媚人)(袭人母及子花自芳、袭人两妹子)(丫环--晴雯、麝月、绮霰、秋纹、碧痕、檀云、紫绡、茜雪)(晴雯姑舅哥哥--多浑虫,多浑虫妻--多姑娘儿--灯姑娘)(丫环--芳官--优伶之一--又名耶律雄奴、温都里那、金星玻璃)(芳官干娘--春燕姨妈,其女--小鸩儿)(丫环--四儿--蕙香)(丫环--佳蕙、坠儿、篆儿、春燕)(春燕母--何婆)(小厮--茗烟--焙茗、小厮--锄药)(茗烟娘--老叶妈)(小厮--扫红、墨雨、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双瑞、双寿)(乳母--李嬷嬷、赵嬷嬷、张嬷嬷、王嬷嬷,仆--宋嬷嬷)(李嬷嬷子--李贵)贾探春(贾政次女,赵姨娘女)(丫环--侍书、翠墨、艾官--优伶之一、小蝉)(小蝉外祖母--夏婆子--黛玉丫环藕官干娘)贾环(贾政三子、赵姨娘子)(小厮--钱槐--赵姨娘内侄)贾敏(贾代善女)(林如海--夫--巡盐御史)林黛玉(丫环--紫鹃--鹦哥--贾母丫环--鹦鹉)(贾雨村曾为其师)(雪雁、春纤、藕官--优伶之一)(奶娘--王嬷嬷)(藕官干娘--夏婆子--探春丫环小蝉的外祖母) 有人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归谱如下: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慧、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文章原摘自香港《广角镜》)

不计其数,这里只说主要的:
贾母共有八个大丫鬟,红楼梦中提到的有:鸳鸯、琥珀、翡翠、玻璃、珍珠(给了宝玉后改名袭人)。
王夫人共有五个大丫鬟。红楼梦中提到的有彩霞、金钏(后投井死了)、玉钏(金钏之妹)
李纨的丫鬟提到的只有一个:素云。
王熙凤的丫鬟:平儿(这个不用说了,是王熙凤的臂膀)、丰儿
宝玉的丫鬟提及的最多:袭人,晴雯、麝月、秋纹,这三个是五钱银子一个月的;碧痕、坠儿、芸香(原名蕙香,后改名叫四儿)、小红(原名红玉,后来给了凤姐)、小燕、芳官、春燕。
迎春:司棋等
探春:翠墨、艾官等
惜春:如画、彩儿等
黛玉:紫鹃、雪雁(从苏州跟来的)、藕官等
宝钗:莺儿、杏儿、蕊官。
宝琴:小螺、豆官等。
史湘云:翠缕、葵官等。
贾环:彩云

红楼梦中的丫环

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性格最刚烈的丫鬟是鸳鸯。

红楼梦中卑躬屈滕的丫环是谁

袭人

红楼梦中的丫环可以嫁人吗

可以的啊,就是没有婚姻自由,封建时代不可能有自由婚姻的,更何况是丫鬟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环有谁

贾宝玉
大丫环: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绮霰、碧痕、茜雪
小丫环:媚人、檀云、紫绡、良儿、小红、春燕、芳官、四儿(蕙香)、佳蕙、坠儿、篆儿、春燕、
注:按照前八十回提示,柳五儿得病早死,未做贾宝玉的丫环;紫鹃也是后四十回所书,不太可信。

G. 贾芝的人物故事

在贾芝的诗歌中,播谷鸟是重要的意象,贯穿创作的始终。
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1938年,贾芝在延安写了《小播谷》:麦熟的五月,/红石榴开了,/我愉快的播谷鸟又唱了。
到了1947年,贾芝写了《播谷鸟第三章》:忠实的鸟啊,/在你凄苦而又愉快的声音里,/我听见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和胜利!
几十年后的1993年,贾芝写了《咏播谷鸟》:飞鸣不已醒大地,/春来种子总萌发。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早在大后方编诗集时就选了《播谷鸟》。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鸟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
从2009年开始,贾芝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草根学者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印象最深的是在父亲劳作的麦地里捉蝴蝶。1932年,在伯父的资助下,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写的诗大多是校园中的苦闷、哀怨和朦胧的爱情。1935年,贾芝出版了《水磨集》,共收入22首诗。
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跌断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49年,贾芝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后被分配到文化部编审处,负责通俗文艺组。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
民研会成立不久,贾芝参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筹建,任支部书记兼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组组长,民研会也随之到了出版社。而后,社长冯雪峰执意要取消民研会,但挽留贾芝。贾芝表示难以考虑。1953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成立,文化部决定民研会归文学研究所领导。贾芝和同事雇三轮车把民研会全部家当拉到了北京大学中关园。直到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中国文联,民研会才结束了四处飘泊的命运。此后,贾芝一方面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员,一方面担任民研会的领导,双重职位和身份一直伴随着他直到1982年离休。劳累和辛苦不言而喻,却给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学术研究与全国民间文学普查、群众民俗活动在这里对接。
“请给乡下老婆——民间文学让个座。”这是贾芝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半个世纪以来,我的主要文艺活动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我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不为别的,就是为这个。”
“我是不相信命运的。但有时人们似乎又难以摆脱命运的安排,命运神奇地注定了我的一生要奉献给民间文学。”贾芝说。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建议调他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意外的高兴,却又意外的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一走了之吗?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沈雁冰说:“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
上世纪80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联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同事们看到他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不介意,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酸溜溜的感觉。
贾芝常说自己是草根学者。因为民间文学是草根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的自然就是草根学者。他还认为,与其说自己是一名学者,不如说自己是一名民间文学工作者——毛泽东革命文艺思想的执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学者和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和世界的对接。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人就必须做到与民众的对接。贾芝说,我们不是仅仅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要与之融为一体,完成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采录的作品才能保持真实的原生态,升华出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而具有价值。几十年的学术生涯,贾芝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其中有农民、牧民、干部、工人,也有歌手、故事家、民间艺人。在收获事业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他认为,这是孤独寂寞的书斋学者所感受不到的快乐和幸福。
1982年,贾芝提出了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想法,也就是学界所称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以后,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组织实施。当时根据集成工作的需要,曾进行过为期数年的全国性民间文学普查,搜集原始资料逾40亿字,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方面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工程。
对于民间文学工作来说,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既是为研究做准备,又是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贾芝的研究抛开静坐书斋的研究,实现了与田野的对接。他的研究论文大多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民间文学是鲜活的文学,研究活的文学就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和环境。一位来自基层的学者曾经对贾芝说:“你们是把我们那里游在水里活泼泼的鱼拿来晒成鱼干再研究。”他震撼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到田野中去,不仅仅是考察与作业,更是双向的渗透与交融。贾芝每年都出行,大多去边关小镇、偏僻山寨。2002年,他90岁,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3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谜语村;2004年3月又去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后来,他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客人不断,带来各地的信息。
改革开放以后,贾芝越来越感到中国的民间文学应该走向世界,展现自己的异彩,跻身世界文化之林。他加入了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后来还被推选为资深荣誉委员。他去了十几个国家,介绍中国的民间文学。同时,争取了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学术研讨会。
革命伴侣
贾芝是李大钊的女婿,尽管他没有见过岳父。
1927年,李大钊牺牲时,长女李星华只有16岁。之后,她在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和大学读书。孔德学院是蔡元培及北大几位教授创办,他们的子弟多在这个学校上学。李葆华(李大钊的长子)、李星华和周作人、周建人、钱玄同、沈尹默等人的子女也都是同学。李星华是半工半读,由周作人帮助安排给学院刻写蜡板,每月补助生活费15元。1932年期间,李星华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和党的组织,利用刻蜡板的机会为党刻印传单。
1935年,正在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读书的李星华和贾芝相识了。这期间,他们俩之间曾经有过一次令贾芝永远难忘的谈话。贾芝问她:“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她平淡地说:“我没有家。”后又补充说,“我就希望革命成功!”李星华对旧世界深恶痛绝、对新中国充满憧憬的强烈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贾芝。
这年年底,爆发了“一二· 九”学生运动。李星华、贾芝都是“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平时态度温柔敦厚的李星华,一到革命烽火起来的时候,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头勇猛无畏的狮子。当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游行队伍来到时,她站在学校大门外呐喊,招呼同学们快去参加游行。贾芝和她一道沿护城河走到西直门外,城门这时被关得严严实实,无法进去,警察在城头上正和游行示威的同学对峙着。贾芝和李星华手拉着手走进游行的行列。参加了那场斗争,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考验,第二年就结婚了。
1937年,贾芝从中法大学毕业,想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继续深造。7月7日,贾芝乘最后一列火车离开北京回山西省亲,结果遇上了“卢沟桥事变”,一时无法回来。李星华带着孩子回到了河北乐亭。1938年暑假,贾芝离开临时借读的陕南城固西北联合大学,奔赴延安。李星华知道贾芝到了延安后,回到北京做去延安的准备,周作人把她安排在北大的会计科当出纳员,得以维持他们的生活。1940年,李星华向周作人说明要到延安去。经周作人帮助,预支了两个月的薪金作为路费,并办了出北京必须有的“良民证”。临行前李星华去向周作人告别,说她要到延安去了,问他那边有什么事没有?周作人说:“延安我不认识什么人,只认识一个毛润之,请你给他带好。”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李星华未能将这个口信带到,她后来在提起这件事时也深深遗憾。解放初期回到北京,大约在1950年末,贾芝和李星华到八道湾去看了周作人先生,对他保存李大钊遗著以及在敌伪统治时期帮助李星华去延安的事表示感谢。
早在1983年,贾芝写了《关于周作人的一点史料——他与李大钊的一家》。他说,周作人和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过从较密,是北京大学同事,也是《新青年》的同人。在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不仅积极参与了后事的处理,参加了1933年的公祭,而且对李大钊的一家在长时期中给了很多的帮助,可以说他是朋友中出力帮助最多的一个。发表后,贾芝受到一些非议。但他认为,自己只是讲了事实而已。其实,这篇文章是胡乔木听贾芝谈起周作人和李大钊的关系后,让他写的。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到贾芝位于演乐胡同的小院采访,客厅正面挂着李大钊的墨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长时间凝视,不禁肃然起敬。没想到贾芝说:“假的,真的在革命博物馆。”李星华和贾芝把收集的李大钊遗物,统统捐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这幅墨迹。博物馆后来制作了一批复制品,回赠家属。“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复制的,和真的没有什么区别。”贾芝补充。
李星华和贾芝从延安回到北京后,就开始收集有关父亲李大钊的资料,他们是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的,既出于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也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访问了李大钊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如刘清扬、张申府、于树德、章川岛、孙斐君、刘弄潮、周作人……并曾回到乐亭家乡收集资料。在整理大量文字记录的同时,还收集了许多历史照片、遗物,以及部分手迹。这些物品在纪念李大钊牺牲30周年时,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作为李大钊的女婿,贾芝在李大钊的思想传播、遗物收集和文字整理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59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稿,贾芝编选了《李大钊诗文选集》。他说,这本书的编选和修订,是在李星华的合作和帮助下进行的。她曾与李大钊同时被捕,自己所了解的李大钊的一些往事,大都是她讲的,或同她一块进行调查的。
到延安后,李星华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也学会了纺线、捻羊毛。她曾长期和贾芝同在延安中学教书,1945年重新入党。1949年5月,李星华回到北京后,先是在师大女附中任教;后到马列主义二分院教日本学生学中文;1956年起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艰难和坎坷的人生道路,损伤了李星华的健康,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郁愤成疾,双目失明。李星华1979年12月去世。
手足兄弟
贾芝原名贾植芝。他的弟弟贾植芳,小兄长两岁。虽然是同胞兄弟,但兄稳且痴,弟侠且野,性格迥异。
很多年后,贾植芳曾给两个玄外孙女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一次要喝橘子水,哥哥不给买,他就躺在地上打滚。而才四五岁的哥哥,竟像个小大人一样在旁边哄他,给他讲人生道理。孩童时期,哥哥贾芝就显得文静儒雅,弟弟贾植芳则十分调皮顽劣。
1929年7月,在伯父的资助下,贾芝、贾植芳一起到省城太原继续求学。1932年夏天,兄弟俩到北京考学校。贾芝进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贾植芳考入美国教会学校崇实中学高中部。
被称为“硬骨头”的贾植芳一生竟坐了四次监狱:北洋政府的监狱、日本人的监狱、国民党的监狱,第四次入狱的罪名是“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
第一次入狱是因为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被警察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关押两个多月。贾芝求伯父帮忙。伯父上下打点,花了一千块银元和五十两鸦片烟,把贾植芳保了出来。伯父让贾植芳到日本亡命兼上学。贾芝到琉璃厂花五块银元给弟弟买了一张假文凭,然后送他到塘沽上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贾植芳立即放弃在日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业,回国参加神圣的抗战事业。
受在延安的哥哥之托,把嫂子李星华以及3岁的孩子和弟弟李光华从北京送到延安,成为贾植芳的一件大事。虽然周作人做了“人保”,但至少还有两个问题非常麻烦:一个是钱,没有相当数量的银元,这件事难办;另一个更难办的是找关系,没有可靠的人托付,安全就难以保证。贾植芳利用自己当时在国民党前线抗日部队工作的便利条件,帮助李星华、李光华转往延安,他还把自己的150块银元全给了嫂子。
1950年,贾植芳到复旦大学教书。贾植芳和胡风是很好的朋友,而贾芝因为胡风说过“民间文学是封建文学”等一些话,对胡风很有看法。贾芝对日益升温的批判胡风的运动自然也特别关注。1954年,弟弟赴京省亲,做哥哥的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同他谈谈,可他了解弟弟的倔脾气,怕自己的劝说未必会有什么效果,于是约请了文研所所长何其芳等。一见面,何其芳就热情地同贾植芳说:“老弟,我们正要找你好好谈谈呢。”贾植芳常说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社会中人,一听这话立即警觉起来。接着,何其芳就说了胡风的四个错误:“你是胡风的朋友,应该帮帮他。”没想到贾植芳从如何认识胡风讲到胡风怎样同国民党政府斗争,最后明确表示,你所说的四条,我一条也看不出来。贾芝一看情况不妙,悄悄地走了出去。多少年后,贾植芳说,我知道失去了一次可能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为此,我将付出悲惨的代价。随后,胡风请大家吃饭,贾植芳让哥哥去,贾芝坚决不去。结果胡风在饭桌上谈到“万言书”等事情,去吃饭的人都成了“胡风分子”。
不到一年,贾植芳被投进了监狱。贾芝知道后给有关部门写信,询问是否可以给弟弟写信和寄东西?他把自己的羊皮袄寄给了贾植芳,以后还有《红岩》等书籍和一些吃的。25年后—1979年,兄弟俩才重新相见。
到了晚年,贾芝喜欢红色,喜欢穿红色的衣服:红夹克、红衬衣、红围巾。去上海看弟弟,贾芝送了一件红色外套。贾植芳半开玩笑地说,你是红色的,我是黑色的,一辈子说我披着红色外衣干反革命勾当,我不能穿的。据说后来贾植芳还是穿了,毕竟是哥哥送的。
李星华去世后,贾芝和金茂年结成夫妻。这一婚姻遭到家庭内外的一致反对。贾植芳见过金茂年后,第一个表示支持。对于这位比自己小很多的嫂子,贾植芳常说:“俺在这里给你磕头了,你把俺哥照顾好。”
在金茂年看来,这对从小性格就有很大差异的兄弟,骨子里是一样的纯真,一样的浪漫,一样的执著,一样的革命!